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占庭帝国」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图片,增加分类)
行 1: 行 1:
 
+
[[File:拜占庭帝国1.jpg|缩略图|拜占庭帝国: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帝国]]。[[罗马帝国]]东西分治后,帝国东部延续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16世纪以后,开始有学者称之为「拜占庭帝国」,被视为新[[政权]]。其国民在帝国一千多年的期间仍自称为“'''罗马帝国'''”的公民。图为555年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地图。]]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帝国]]。[[罗马帝国]]东西分治后,帝国东部延续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16世纪以后,开始有学者称之为「拜占庭帝国」,被视为新[[政权]]。其国民在帝国一千多年的期间仍自称为“'''罗马帝国'''”的公民(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国位于[[东南欧|欧洲东南部]],领土曾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西亚|亚洲西部]]和[[北部非洲|非洲北部]],是[[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欧洲]][[欧洲历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帝国]]。[[罗马帝国]]东西分治后,帝国东部延续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16世纪以后,开始有学者称之为「拜占庭帝国」,被视为新[[政权]]。其国民在帝国一千多年的期间仍自称为“'''罗马帝国'''”的公民(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国位于[[东南欧|欧洲东南部]],领土曾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西亚|亚洲西部]]和[[北部非洲|非洲北部]],是[[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欧洲]][[欧洲历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君主制国家]]。
  
行 5: 行 5:
  
 
 关于帝国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分治)为东罗马帝国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东罗马帝国起始的标志。
 
 关于帝国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分治)为东罗马帝国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东罗马帝国起始的标志。
 +
[[File:君士坦丁1.jpg|缩略图|左|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世]],是罗马帝国皇帝,史称君士坦丁大帝。公元272年2月27日生于[[上麦西亚行省]]的[[内索斯]](今[[南斯拉夫]]的[[尼什]]),306年其父([[西罗马帝国]]皇帝)死后,被军队拥立为皇帝。323年与东部皇帝决裂,并于324年统一帝国,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337年5月22日卒于[[尼科美底亚]],在位期间从306年至337年。]]
 +
  
 
 拜占庭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较为崇尚[[希腊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后的[[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让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使得东罗马帝国成为不同于[[罗马帝国|古罗马]]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圣罗马帝国]]成立后,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为了区分其帝国的[[古罗马]]时期及神圣罗马帝国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国」作为称呼,并被现代史学上所使用。
 
 拜占庭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较为崇尚[[希腊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后的[[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让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使得东罗马帝国成为不同于[[罗马帝国|古罗马]]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圣罗马帝国]]成立后,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为了区分其帝国的[[古罗马]]时期及神圣罗马帝国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国」作为称呼,并被现代史学上所使用。
行 11: 行 13:
  
 
1204年4月13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君士坦丁堡之围 (1204年)|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图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一千馀年的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长达1480年的[[罗马帝国]]也正式终结。
 
1204年4月13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君士坦丁堡之围 (1204年)|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图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一千馀年的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长达1480年的[[罗马帝国]]也正式终结。
 
+
[[File:拜占庭风格教堂1.jpg|缩略图|拜占廷风格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 名称 ==
 
== 名称 ==
 
 东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是'''Ρωμανία'''(Rōmanía,“罗马人的土地”或“[[罗马尼亚]]”),或者'''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罗马人的帝国”或“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其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东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是'''Ρωμανία'''(Rōmanía,“罗马人的土地”或“[[罗马尼亚]]”),或者'''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罗马人的帝国”或“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其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行 98: 行 100:
 
 阿莱克修斯登基时最大的外患,除了与君士坦丁堡一衣带水的突厥人,便是占据南意大利的诺曼人霸主Robert Guiscard罗伯尔·吉斯卡尔。出身海盗民族的罗伯尔正如其绰号“吉斯卡尔”(意为“狡诈者”),是一个狡猾老练的军事专家。1081年,即在阿莱克修斯即位之初,吉斯卡尔便在[[都拉斯|都拉齐翁]]Battle of Dyrrhachium (1081)都拉齐翁之战 (1081)|击败的阿莱克修斯亲率的帝国亲卫队,进而占据了帝国重要的贸易站[[科孚岛]],更进逼帝国重镇[[帖撒罗尼迦]],将新帝逼入穷途绝路。阿莱克修斯只得放下罗马皇帝的架子,亲自前往西方,向[[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的所谓“罗马皇帝”]]求援。这次外交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一直为诺曼人海盗活动所苦的威尼斯人对帝国提供了装备精良的舰队,而早已对诺曼人多次进犯[[教宗国]]和北意大利不满的[[亨利四世_(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决意出兵干涉南意大利,导致吉斯卡尔在1083年被迫回兵西西里,直到2年后才有机会再战东罗马。而这次,他征服巴尔干半岛的企图被早有淮备的阿莱克修斯彻底挫败,而自己也热病身死。此后诺曼人陷入了继承纷争而无暇征战,帝国西边的边患暂时解决了,尽管留下了两个当时看起来并不严重的隐患:一个是从此介入东地中海贸易,对帝国敲骨吸髓的威尼斯商人,另外一个是与帝国终生为敌的一代名将,吉斯卡尔的长子,后来的[[第一次十字军|十字军]]主要领袖与[[安条克公国|安条克大公]][[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博希蒙德]]。
 
 阿莱克修斯登基时最大的外患,除了与君士坦丁堡一衣带水的突厥人,便是占据南意大利的诺曼人霸主Robert Guiscard罗伯尔·吉斯卡尔。出身海盗民族的罗伯尔正如其绰号“吉斯卡尔”(意为“狡诈者”),是一个狡猾老练的军事专家。1081年,即在阿莱克修斯即位之初,吉斯卡尔便在[[都拉斯|都拉齐翁]]Battle of Dyrrhachium (1081)都拉齐翁之战 (1081)|击败的阿莱克修斯亲率的帝国亲卫队,进而占据了帝国重要的贸易站[[科孚岛]],更进逼帝国重镇[[帖撒罗尼迦]],将新帝逼入穷途绝路。阿莱克修斯只得放下罗马皇帝的架子,亲自前往西方,向[[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的所谓“罗马皇帝”]]求援。这次外交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一直为诺曼人海盗活动所苦的威尼斯人对帝国提供了装备精良的舰队,而早已对诺曼人多次进犯[[教宗国]]和北意大利不满的[[亨利四世_(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决意出兵干涉南意大利,导致吉斯卡尔在1083年被迫回兵西西里,直到2年后才有机会再战东罗马。而这次,他征服巴尔干半岛的企图被早有淮备的阿莱克修斯彻底挫败,而自己也热病身死。此后诺曼人陷入了继承纷争而无暇征战,帝国西边的边患暂时解决了,尽管留下了两个当时看起来并不严重的隐患:一个是从此介入东地中海贸易,对帝国敲骨吸髓的威尼斯商人,另外一个是与帝国终生为敌的一代名将,吉斯卡尔的长子,后来的[[第一次十字军|十字军]]主要领袖与[[安条克公国|安条克大公]][[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博希蒙德]]。
  
 边患解决之后,阿莱克修斯着手改革[[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等级]],建立以科穆宁家族和杜卡斯家族为核心的贵族执政联盟,终结了贵族纷争;仿照西欧的[[封建制度_(欧洲)|采邑制度]]推进Pronoia普罗尼亚制改革,以极短的时间挽救了频临崩溃的帝国行政,以较低的成本重建了运作良好的行政系统与健全的军队体系。此外,阿莱克修斯还在1092年推展了币制改革,恢复了因[[杜卡斯王朝]]的滥发劣币而破产的帝国货币信用,重建了以帝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在国力逐渐恢复之后,帝国在军事上又先后挫败北方[[佩切涅格人]]与[[库曼人]]的南侵,并对[[塞尔柱帝国]]进行了有力的抵抗。但由于塞尔柱帝国的军力依然强大,因此兵力仍显欠缺的阿莱克修斯请求[[罗马教宗]]号召西方各国出兵帮助东罗马帝国去收复原属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的领地,使其免受异教徒侵扰。这个请求立即得到了[[教宗]][[乌尔班二世]]的回应,但出乎阿莱克修斯意料的是,他所获得的援军并不是预想中的,如同[[瓦良格卫队]]一般的由少数精锐西欧骑士构成的佣兵团,而是一柄难以操持的,在以后对帝国的内政与外交都造成极大挑战的双刃剑:1096年出现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运动,大批骑士和平民离开西欧,向近东进军。
+
 边患解决之后,阿莱克修斯着手改革[[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等级]],建立以科穆宁家族和杜卡斯家族为核心的贵族执政联盟,终结了贵族纷争;仿照西欧的[[封建制度_(欧洲)|采邑制度]]推进Pronoia普罗尼亚制改革,以极短的时间挽救了频临崩溃的帝国行政,以较低的成本重建了运作良好的行政系统与健全的军队体系。此外,阿莱克修斯还在1092年推展了币制改革,恢复了因[[杜卡斯王朝]]的滥发劣币而破产的帝国货币信用,重建了以帝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在国力逐渐恢复之后,帝国在军事上又先后挫败北方[[佩切涅格人]]与[[库曼人]]的南侵,并对[[塞尔柱帝国]]进行了有力的抵抗。
 +
 
 +
但由于塞尔柱帝国的军力依然强大,因此兵力仍显欠缺的阿莱克修斯请求[[罗马教宗]]号召西方各国出兵帮助东罗马帝国去收复原属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的领地,使其免受异教徒侵扰。这个请求立即得到了[[教宗]][[乌尔班二世]]的回应,但出乎阿莱克修斯意料的是,他所获得的援军并不是预想中的,如同[[瓦良格卫队]]一般的由少数精锐西欧骑士构成的佣兵团,而是一柄难以操持的,在以后对帝国的内政与外交都造成极大挑战的双刃剑:1096年出现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运动,大批骑士和平民离开西欧,向近东进军
 +
 
 +
十字军从塞尔柱帝国人手中收复了[[尼西亚]],但救兵很快成了仇兵。阿莱克修斯一世担心这些好勇斗狠的骑士危及东罗马帝国,因此要求其对自己宣誓效忠。然而当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正与塞尔柱帝国作战时,阿莱克修斯却试图扩大自己的地盘,结果与十字军首领们,特别是此前就与帝国多次交战的南意大利诺曼人领主们种下矛盾。而在阿莱克修斯因为担心自己兵力不济而决定对撤走前往救援Siege of Antioch困守中的安条克城的援军后,十字军骑士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安条克防卫战的主帅[[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博希蒙德]]和他的侄子Tancred, Prince of Galilee加利利的坦克雷德的煽动下,纷纷违背先前的誓言,在近东建立了4个独立的[[十字军国家]]。
 +
 
 +
但最终,阿莱克修斯以及他的后继者:[[约翰二世_(拜占庭)|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_(拜占庭)|曼努埃尔一世]]仍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使得十字军首领们依旧保持与帝国的盟友关系,甚至通过数次成功的军事征讨,让其中的[[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亚美尼亚大公国]]和[[安条克公国]]成为帝国的附庸。
 +
 
 +
东罗马帝国虽然借十字军的力量,夺回了西[[安纳托利亚]],一度消除了塞尔柱帝国的军力威胁,但北部[[佩切涅格人]]与[[匈牙利王国]]的不断南侵、西部[[塞尔维亚人]]的持续叛乱,以及南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仍是东罗马帝国的大患,甚至后来,自诩为“[[神圣罗马皇帝|正统罗马皇帝]]”的[[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施陶芬王朝]]也加入到对东罗马帝国的敌对同盟中。为此科穆宁皇帝们在通过外交军事双管齐下暂时安稳住佩彻涅格人和塞尔维亚人后,决定将反帝国同盟的核心,始终敌视帝国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赶出西西里,为此引发了与[[维京人|诺曼人]]的海上冲突(1147-1158年),但最终消灭[[西西里王国|诺曼人王国]],重建帝国在南意大利统治的战略意图仍以失败告终,只能迫使诺曼人在相当一段长时间无法进犯帝国
  
  十字军从塞尔柱 帝国 人手中收复了[[ 尼西亚]] ,但救兵很快成 仇兵。阿莱克修斯一世担心这些好勇斗狠的骑士危及东罗马帝国 因此要求其对自己宣誓效忠。 而当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正与塞尔柱帝国作战时,阿莱克修斯却试图扩大自己的地盘, 结果 与十字军首领们 特别是此前就与 帝国 多次交战的南意大 诺曼人领主们种 矛盾。而在阿莱 修斯因为担心自己兵力不济而决定对撤走前往救援Siege of Antioch困守中 安条克城 十字军骑士们终于忍无可忍 ,在 安条克防卫战的主帅[[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博希蒙德]] 他的侄子Tancred, Prince of Galilee加 利的坦克雷德的煽动下 纷纷违背先前的誓言,在近东建立了4个独立的[[ 十字军国家]] 。但最终,阿莱克修斯以及他的后继者:[[ 约翰二 世_( 拜占庭)| 约翰二世]] [[曼努埃尔一世_(拜占庭)|曼努埃尔一世]] 仍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使得十字 军首 领们依旧保持与帝国的盟友关系,甚至通过数次成功的军事征讨,让其中的[[ 奇里乞亚亚美 亚王国| 亚美 尼亚 大公国]] [[ 安条克公国]] 成为帝国 附庸
+
  此外东罗马 帝国 还对[[ 匈牙利王国]] 发动 两次战争 然结果 令匈牙利国王臣服 并使 帝国 获得对Croatia in union with Hungary匈牙 罗地亚地区 直辖权,但耗费了大量 的军 以致帝国近东的小亚细亚国防防御再度出现空虚。1176年 ,在 相继逼迫诺曼人 谈、羁縻匈牙 、取缔威尼斯贸易特权 并通过资助[[ 伦巴第同盟]] 拖住[[ 肺特烈一 世_( 神圣罗马帝国)| 红胡子肺特烈]] 的“帝国统一”后,自觉西方边疆已经稳固的[[曼努埃尔一世_(拜占庭)|曼努埃尔一世]] 征伐[[罗姆苏丹国]] [[ 亚_(土耳其)| 尼亚]] ,以期完全收复小亚细亚,是为[[ 密列奥塞法隆战役]] ,结果遭到重创,尽管在稍后 [[门德雷斯河谷战役]]勉强挽回劣势
  
  东罗马帝国虽然借十字军的力量,夺回了西[[安纳托利亚]],一度消除了塞尔柱帝国的军力威胁,但北部[[佩切涅格人]]与[[匈牙利王国]]的不断南侵、西部[[塞尔维亚人]]的持续叛乱,以及南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仍是东罗马帝国的大患,甚至后来,自诩为“[[神圣罗马皇帝|正统罗马皇帝]]”的[[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施陶芬王朝]]也加入到对东罗马帝国的敌对同盟中。为此科穆宁皇帝们在通过外交军事双管齐下暂时安稳住佩彻涅格人和塞尔维亚人后,决定将反帝国同盟的核心,始终敌视帝国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赶出西西里,为此引发了与[[维京人|诺曼人]]的海上冲突(1147-1158年),但最终消灭[[西西里王国|诺曼人王国]],重建帝国在南意大利统治的战略意图仍以失败告终,只能迫使诺曼人在相当一段长时间无法进犯帝国。此外东罗马帝国还对[[匈牙利王国]]发动了两次战争,虽然结果令匈牙利国王臣服,并使帝国获得对Croatia in union with Hungary匈牙利治下的克罗地亚地区的直辖权,但耗费了大量的军力,以致帝国近东的小亚细亚国防防御再度出现空虚。1176年,在相继逼迫诺曼人和谈、羁縻匈牙利、取缔威尼斯贸易特权,并通过资助[[伦巴第同盟]]拖住[[肺特烈一世_(神圣罗马帝国)|红胡子肺特烈]]的“帝国统一”后,自觉西方边疆已经稳固的[[曼努埃尔一世_(拜占庭)|曼努埃尔一世]]率军征伐[[罗姆苏丹国]]首都[[科尼亚_(土耳其)|科尼亚]],以期完全收复小亚细亚,是为[[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结果遭到重创,尽管在稍后的[[门德雷斯河谷战役]]勉强挽回劣势。 这些称不上非常成功,甚至在纯军事的角度上可以说是失败的战争直接消耗了东罗马帝国的有限的军力和财力,但更致命的是,曼努埃尔死后,帝国再度陷入宫廷政变频发的困境,于是东罗马帝国从阿莱克修斯一世之后的中兴局面迅速跌落下来,落入全面衰落的深渊。到12世纪后期,原来雄踞东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几乎只剩下一个空壳,其军力、国力和人力已不足以应付四面受敌的局面,令边境防线濒临崩溃。
+
 这些称不上非常成功,甚至在纯军事的角度上可以说是失败的战争直接消耗了东罗马帝国的有限的军力和财力,但更致命的是,曼努埃尔死后,帝国再度陷入宫廷政变频发的困境,于是东罗马帝国从阿莱克修斯一世之后的中兴局面迅速跌落下来,落入全面衰落的深渊。到12世纪后期,原来雄踞东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几乎只剩下一个空壳,其军力、国力和人力已不足以应付四面受敌的局面,令边境防线濒临崩溃。
  
 
=== 衰落 ===
 
=== 衰落 ===
 
 贯穿在整个科穆宁王朝时期的一个隐忧,就是不断向东罗马传统势力圈渗透的西方势力。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以及来自[[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因此,东罗马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因为这些十字军正是主要由德意志人和诺曼人构成的。另一方面,阿莱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迅速掘起为东罗马最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的[[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特别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
 
 贯穿在整个科穆宁王朝时期的一个隐忧,就是不断向东罗马传统势力圈渗透的西方势力。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以及来自[[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因此,东罗马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因为这些十字军正是主要由德意志人和诺曼人构成的。另一方面,阿莱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迅速掘起为东罗马最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的[[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特别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
  
[[阿莱克修斯一世]]登基之初,盘踞[[西西里岛]]的诺曼人首领Robert Giscard罗贝尔·吉斯卡尔对[[巴尔干半岛]]及[[爱琴海]][[岛屿]]虎视眈眈,而东罗马海军的军舰此时早已破败朽烂,因此只好与[[威尼斯共和国]]达成一笔交易:威尼斯人派出一支海上舰队对付诺曼人,东罗马则允许威尼斯商船自由地出入帝国境内所有港口,免去一切海关税收。在这样丰厚的条件下,威尼斯舰队于1085年在[[亚得里亚海]]击败了诺曼人。东罗马从此在军事上摆脱了诺曼人的威胁,但在经济上受到威尼斯的挟制。东罗马与威尼斯的同盟不仅使其国库失去了海关收入的绝大部分,而且帝国在商业方面的垄断地位也逐渐丧失,东罗马商人在东地中海地区开始让位于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而另一个致命的影响是,东罗马的经济结构为此倾向单一,逐渐演化成严重依赖意大利城邦出口贸易的经济作物农业经济,这同样严重阻碍帝国民力军力的恢复。
+
[[阿莱克修斯一世]]登基之初,盘踞[[西西里岛]]的诺曼人首领Robert Giscard罗贝尔·吉斯卡尔对[[巴尔干半岛]]及[[爱琴海]][[岛屿]]虎视眈眈,而东罗马海军的军舰此时早已破败朽烂,因此只好与[[威尼斯共和国]]达成一笔交易:威尼斯人派出一支海上舰队对付诺曼人,东罗马则允许威尼斯商船自由地出入帝国境内所有港口,免去一切海关税收。在这样丰厚的条件下,威尼斯舰队于1085年在[[亚得里亚海]]击败了诺曼人。东罗马从此在军事上摆脱了诺曼人的威胁,但在经济上受到威尼斯的挟制。东罗马与威尼斯的同盟不仅使其国库失去了海关收入的绝大部分,而且帝国在商业方面的垄断地位也逐渐丧失,东罗马商人在东地中海地区开始让位于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
 +
 
 +
而另一个致命的影响是,东罗马的经济结构为此倾向单一,逐渐演化成严重依赖意大利城邦出口贸易的经济作物农业经济,这同样严重阻碍帝国民力军力的恢复。
  
 
 出于上述原因,当诺曼人的威胁解除后,科穆宁王朝的皇帝曾几经努力,试图取缔威尼斯人的特权,但是其强大的海上势力使东罗马望而却步。1122年,[[约翰二世 (拜占庭)|约翰二世·科穆宁]]皇帝取消了威尼斯的特权,后者立即以强大的舰队劫掠爱琴海诸岛,并占领了[[科孚岛]]和[[凯法利尼亚岛]]。从此,威尼斯人更肆无忌惮地在东罗马海域和君士坦丁堡城横冲直撞。在[[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的各主要港口,停泊着威尼斯的大批商船,在首都郊外的加拉塔和佩拉居住着无数威尼斯富商大贾,他们自恃财大气粗,耀武扬威,骄横无比,东罗马臣民对这些“拉丁人”无不恨之入骨。<ref>《拜占廷帝国史》 p.295</ref>
 
 出于上述原因,当诺曼人的威胁解除后,科穆宁王朝的皇帝曾几经努力,试图取缔威尼斯人的特权,但是其强大的海上势力使东罗马望而却步。1122年,[[约翰二世 (拜占庭)|约翰二世·科穆宁]]皇帝取消了威尼斯的特权,后者立即以强大的舰队劫掠爱琴海诸岛,并占领了[[科孚岛]]和[[凯法利尼亚岛]]。从此,威尼斯人更肆无忌惮地在东罗马海域和君士坦丁堡城横冲直撞。在[[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的各主要港口,停泊着威尼斯的大批商船,在首都郊外的加拉塔和佩拉居住着无数威尼斯富商大贾,他们自恃财大气粗,耀武扬威,骄横无比,东罗马臣民对这些“拉丁人”无不恨之入骨。<ref>《拜占廷帝国史》 p.295</ref>
行 126: 行 138: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神圣罗马帝国的[[肺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一世]]企图征东罗马帝国,但给东罗马帝国带来毁灭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原定目的是占领[[阿尤布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但威尼斯共和国的船舰总督[[恩里科·丹多洛]]获得了领导权。在东罗马王子阿列克修斯四世的请求和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的怂恿下,十字军于1204年[[君士坦丁堡之围 (1203年)|攻打君士坦丁堡]]。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神圣罗马帝国的[[肺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一世]]企图征东罗马帝国,但给东罗马帝国带来毁灭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原定目的是占领[[阿尤布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但威尼斯共和国的船舰总督[[恩里科·丹多洛]]获得了领导权。在东罗马王子阿列克修斯四世的请求和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的怂恿下,十字军于1204年[[君士坦丁堡之围 (1203年)|攻打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沿海一面是[[马尔马拉海]]上的峻峭陡壁,只有金角湾沿岸地势平缓,是优秀的港湾,但是湾口拦上铁索。陆地一面的城防更是牢固无比,实际上十字军在陆地一面的进攻也的确被东罗马皇帝近卫军打退了。但是,威尼斯人长期在君士坦丁堡经商,对这里的防御措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们并不直接攻打金角湾,而是绕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色雷斯]]一岸的另一端,夺占了热那亚人移民区加拉塔,然后从这里砍掉铁索,进入金角湾。在湾内,威尼斯战舰烧毁了大批东罗马舰只,然后用船上的投石机和云梯攻打君士坦丁堡城墙,夺取了沿海城墙上的25座塔楼,又纵火焚毁了城墙附近的建筑。东罗马军队人数不少,但装备很差,而且多由雇佣军组成。这些雇佣军本来就纪律松懈,又长期得不到军饷,因此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东罗马军队彻底被打散。阿列克修斯三世从陆上一面逃出首都,进入色雷斯地区避难。
+
 君士坦丁堡的沿海一面是[[马尔马拉海]]上的峻峭陡壁,只有金角湾沿岸地势平缓,是优秀的港湾,但是湾口拦上铁索。陆地一面的城防更是牢固无比,实际上十字军在陆地一面的进攻也的确被东罗马皇帝近卫军打退了。但是,威尼斯人长期在君士坦丁堡经商,对这里的防御措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们并不直接攻打金角湾,而是绕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色雷斯]]一岸的另一端,夺占了热那亚人移民区加拉塔,然后从这里砍掉铁索,进入金角湾。
 +
 
 +
在湾内,威尼斯战舰烧毁了大批东罗马舰只,然后用船上的投石机和云梯攻打君士坦丁堡城墙,夺取了沿海城墙上的25座塔楼,又纵火焚毁了城墙附近的建筑。东罗马军队人数不少,但装备很差,而且多由雇佣军组成。这些雇佣军本来就纪律松懈,又长期得不到军饷,因此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东罗马军队彻底被打散。阿列克修斯三世从陆上一面逃出首都,进入色雷斯地区避难
 +
 
 +
十字军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向复位的伊萨克二世和[[阿历克塞四世|阿列克修斯四世]]索取报酬,以继续东征。但二位皇帝两手空空,既没有钱来还愿,也没有办法去弄钱,万般无奈下,伊萨克只好下令没收皇族的私人财产,并搜刮了君士坦丁堡城内各教堂的金银珠宝祭器,凑了10万马克白银送给十字军。1204年2月初,双方正在继续谈判时,城内又节外生枝。君士坦丁堡各阶层都对阿列克修斯四世招来[[第四次十字军]]的做法极为反感,对教堂的搜刮更是火上浇油,城中不断发生希腊人袭击“拉丁人”侨民的事件,有一次严重的冲突竟然导致城东地区失火,这是5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一次火灾,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从[[奥古斯都广场]]到[[狄奥多西广场|提奥多西广场]]的精华区全部化为灰烬,公共建筑、住宅和古典艺术遗产遭到巨大的损失
  
  十字军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向复位的伊萨克二世和[[阿历克塞四世|阿列克修斯四世]]索取报酬,以继续东征。但二位皇帝两手空空,既没有钱来还愿,也没有办法去弄钱,万般无奈下,伊萨克只好下令没收皇族的私人财产,并搜刮了君士坦丁堡城内各教堂的金银珠宝祭器,凑了10万马克白银送给十字军。1204年2月初,双方正在继续谈判时,城内又节外生枝。君士坦丁堡各阶层都对阿列克修斯四世招来[[第四次十字军]]的做法极为反感,对教堂的搜刮更是火上浇油,城中不断发生希腊人袭击“拉丁人”侨民的事件,有一次严重的冲突竟然导致城东地区失火,这是5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一次火灾,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从[[奥古斯都广场]]到[[狄奥多西广场|提奥多西广场]]的精华区全部化为灰烬,公共建筑、住宅和古典艺术遗产遭到巨大的损失。 火灾后,拉丁侨民不敢再停留于君士坦丁堡,纷纷出城,投入十字军营内,连一向与东罗马交往甚密、少有冲突的比萨人也逃了出去。于是,城中希腊居民的愤怒全都转移到皇帝父子身上。他们认为灾难全是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造成的。于是,愤怒的市民于1204年2月中旬在君士坦丁堡城内聚集起来,把贵族和僧侣赶到圣索非亚大教堂中,在这里宣布废黜[[安吉洛斯王朝]],另立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女婿阿列克修斯·杜卡斯为帝([[阿历克塞五世|阿列克修斯五世]])。暴民随后冲入皇宫,把伊萨克二世投入监狱,并绞死了小阿列克修斯(《拜占廷帝国史》)。
+
 火灾后,拉丁侨民不敢再停留于君士坦丁堡,纷纷出城,投入十字军营内,连一向与东罗马交往甚密、少有冲突的比萨人也逃了出去。于是,城中希腊居民的愤怒全都转移到皇帝父子身上。他们认为灾难全是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造成的。于是,愤怒的市民于1204年2月中旬在君士坦丁堡城内聚集起来,把贵族和僧侣赶到圣索非亚大教堂中,在这里宣布废黜[[安吉洛斯王朝]],另立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女婿阿列克修斯·杜卡斯为帝([[阿历克塞五世|阿列克修斯五世]])。暴民随后冲入皇宫,把伊萨克二世投入监狱,并绞死了小阿列克修斯(《拜占廷帝国史》)。
  
 
 阿列克修斯五世上台后立即着手巩固城防,关闭城门,把在城外安营扎寨的十字军拒之门外,同时宣布拒绝履行阿列克修斯四世对十字军许下的诺言。威尼斯总督丹都洛清楚地认识到,夺取君士坦丁堡城的时机来临了。4月8日,他下令发动总进攻。经过断断续续4天的战斗,[[第四次十字军]]的在金角湾和加拉塔的靠近君士坦丁堡城墙的海岸船舰的抛石机和攻城锤在1204年4月12日在金角湾和加拉塔附近的海岸轻易突破击毁君士坦丁堡的几处城墙之后,最初是70个拉丁法国贵族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之后总共有大概几百个第四次十字军十字军的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并四处谋杀、强奸、抢掠、破坏了三天。
 
 阿列克修斯五世上台后立即着手巩固城防,关闭城门,把在城外安营扎寨的十字军拒之门外,同时宣布拒绝履行阿列克修斯四世对十字军许下的诺言。威尼斯总督丹都洛清楚地认识到,夺取君士坦丁堡城的时机来临了。4月8日,他下令发动总进攻。经过断断续续4天的战斗,[[第四次十字军]]的在金角湾和加拉塔的靠近君士坦丁堡城墙的海岸船舰的抛石机和攻城锤在1204年4月12日在金角湾和加拉塔附近的海岸轻易突破击毁君士坦丁堡的几处城墙之后,最初是70个拉丁法国贵族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之后总共有大概几百个第四次十字军十字军的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并四处谋杀、强奸、抢掠、破坏了三天。
行 138: 行 154:
 
1204年3月,在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之前,丹都洛总督和十字军的统帅们签订的合同上有如下的规定:占领君士坦丁堡后,战利品平均分配;由6个威尼斯人和6个法兰西人组成的选举团将推举一个新的“拉丁”皇帝,他将获得君士坦丁堡的两座宫殿和原东罗马帝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剩下的四分之三领土中,威尼斯获得一半(八分之三或37.5%),剩下的按照西欧封邑的模式分配给十字军将领们。经过选举,来自[[鲍德温一世 (拉丁帝国)|佛兰德的鲍德温伯爵]]被选为东方帝国的皇帝,管辖一个幅员不大的“[[拉丁帝国]]”,其疆域包括马尔马拉海两岸地区和附近一些岛屿,以及5/8的君士坦丁堡城(威尼斯得到八分之三多)。
 
1204年3月,在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之前,丹都洛总督和十字军的统帅们签订的合同上有如下的规定:占领君士坦丁堡后,战利品平均分配;由6个威尼斯人和6个法兰西人组成的选举团将推举一个新的“拉丁”皇帝,他将获得君士坦丁堡的两座宫殿和原东罗马帝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剩下的四分之三领土中,威尼斯获得一半(八分之三或37.5%),剩下的按照西欧封邑的模式分配给十字军将领们。经过选举,来自[[鲍德温一世 (拉丁帝国)|佛兰德的鲍德温伯爵]]被选为东方帝国的皇帝,管辖一个幅员不大的“[[拉丁帝国]]”,其疆域包括马尔马拉海两岸地区和附近一些岛屿,以及5/8的君士坦丁堡城(威尼斯得到八分之三多)。
  
 由于对拜占廷地理的熟悉,威尼斯掌握了可以保证其海上优势的领土——[[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摩冬港和科龙港(以出产[[洋红]]闻名),两地扼守爱琴海和黑海入口,被称为“威尼斯的右眼”。此外威尼斯还获得了[[伊庇鲁斯地区|伊庇鲁斯]]沿岸、[[爱奥尼亚群岛]]、[[科孚岛]]、[[克里特岛]]、爱琴海中其他几个大岛和色雷斯的港口,以及内地的[[阿德里安堡]]。[[蒙费拉侯爵]][[博尼法斯二世 (蒙费拉)|博尼法斯二世]]获得了萨洛尼卡港、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萨洛尼卡拉丁王国]](1204-1223);[[勃根地]]贵族[[奥东·德拉罗什]]获得了提佛和雅典,建立了[[雅典公国]](1205-1460);《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作者杰弗里·德维尔阿杜安的侄子承继了占据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的[[亚该亚侯国]](1205-1432);爱琴海中大部分岛屿原来是交给威尼斯的,但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却决定把这些占领地交给私人,于是丹都洛总督的侄子带领几个同伙,在这些岛屿上建立了[[阿希佩戈拉公国]](1207-1566)。[[凯法利尼亚岛]]成为特殊伯爵领地,[[罗得岛]]起初还被东罗马贵族牢牢占据,但很快被一伙意大利冒险家占领,1309年落入[[医院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手中,成为抵抗奥斯曼人的巨大要塞。
+
 由于对拜占廷地理的熟悉,威尼斯掌握了可以保证其海上优势的领土——[[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摩冬港和科龙港(以出产[[洋红]]闻名),两地扼守爱琴海和黑海入口,被称为“威尼斯的右眼”。
 +
 
 +
此外威尼斯还获得了[[伊庇鲁斯地区|伊庇鲁斯]]沿岸、[[爱奥尼亚群岛]]、[[科孚岛]]、[[克里特岛]]、爱琴海中其他几个大岛和色雷斯的港口,以及内地的[[阿德里安堡]]。[[蒙费拉侯爵]][[博尼法斯二世 (蒙费拉)|博尼法斯二世]]获得了萨洛尼卡港、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萨洛尼卡拉丁王国]](1204-1223);[[勃根地]]贵族[[奥东·德拉罗什]]获得了提佛和雅典,建立了[[雅典公国]](1205-1460);《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作者杰弗里·德维尔阿杜安的侄子承继了占据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的[[亚该亚侯国]](1205-1432);爱琴海中大部分岛屿原来是交给威尼斯的,但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却决定把这些占领地交给私人,于是丹都洛总督的侄子带领几个同伙,在这些岛屿上建立了[[阿希佩戈拉公国]](1207-1566)。[[凯法利尼亚岛]]成为特殊伯爵领地,[[罗得岛]]起初还被东罗马贵族牢牢占据,但很快被一伙意大利冒险家占领,1309年落入[[医院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手中,成为抵抗奥斯曼人的巨大要塞。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前夕,许多拜占廷贵族高官纷纷携带家眷和金银细软逃离危在旦夕的首都,来到海峡对面的小亚细亚地区。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另一个女婿,[[提奥多雷一世|拉斯卡利斯家族的提奥多雷]],于城破之际在圣索非亚大教堂被人民推举为皇帝,而后仓皇从海路撤出君士坦丁堡,先在[[布鲁萨]]城暂避风头,后得到担心拉丁人势力东扩的塞尔柱人苏丹的支持,在[[尼西亚]]定居下来。提奥多雷以这个繁荣城市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的希腊人帝国,仍自号“罗马帝国”,史称[[尼西亚帝国]]。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前夕,许多拜占廷贵族高官纷纷携带家眷和金银细软逃离危在旦夕的首都,来到海峡对面的小亚细亚地区。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另一个女婿,[[提奥多雷一世|拉斯卡利斯家族的提奥多雷]],于城破之际在圣索非亚大教堂被人民推举为皇帝,而后仓皇从海路撤出君士坦丁堡,先在[[布鲁萨]]城暂避风头,后得到担心拉丁人势力东扩的塞尔柱人苏丹的支持,在[[尼西亚]]定居下来。提奥多雷以这个繁荣城市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的希腊人帝国,仍自号“罗马帝国”,史称[[尼西亚帝国]]。
行 161: 行 179: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 (1389年)|科索沃战役]]中,奥斯曼军队战胜了[[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波兰]]、[[匈牙利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阿尔巴尼亚]]联军。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的女婿假意投降,在下跪时用一柄短剑将年已70的穆拉德苏丹刺穿,他的儿子[[巴耶济德一世]](“雷电”之意)继位。1390年,奥斯曼军队到达[[多瑙河]]。但是正当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巴尔干]]进行战争的时候,[[帖木儿]]的军队出现在其亚洲领土上,迫使其回师抵挡。当奥斯曼军队离开欧洲后,东罗马皇帝[[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曼努埃尔二世]]向教皇发出呼吁,请求支援。受此请求,教皇[[博义九世|博尼法斯九世]]组织了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远征。1396年9月28日,最后一支十字军队伍在[[尼科波利斯战役|尼科堡战役]]中被打败。巴耶济德正淮备回师攻打君士坦丁堡时,遭到帖木儿进攻,巴耶济德战败被俘,使奥斯曼帝国陷入长达20年的[[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期|空位时期]],东罗马帝国暂时免于灭亡。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 (1389年)|科索沃战役]]中,奥斯曼军队战胜了[[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波兰]]、[[匈牙利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阿尔巴尼亚]]联军。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的女婿假意投降,在下跪时用一柄短剑将年已70的穆拉德苏丹刺穿,他的儿子[[巴耶济德一世]](“雷电”之意)继位。1390年,奥斯曼军队到达[[多瑙河]]。但是正当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巴尔干]]进行战争的时候,[[帖木儿]]的军队出现在其亚洲领土上,迫使其回师抵挡。当奥斯曼军队离开欧洲后,东罗马皇帝[[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曼努埃尔二世]]向教皇发出呼吁,请求支援。受此请求,教皇[[博义九世|博尼法斯九世]]组织了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远征。1396年9月28日,最后一支十字军队伍在[[尼科波利斯战役|尼科堡战役]]中被打败。巴耶济德正淮备回师攻打君士坦丁堡时,遭到帖木儿进攻,巴耶济德战败被俘,使奥斯曼帝国陷入长达20年的[[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期|空位时期]],东罗马帝国暂时免于灭亡。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瓦解,使末日的东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帝国内部政治动荡,皇室斗争激烈,共帝之间先后爆发了“[[两安德罗尼库斯之战]]”、“[[两约翰之战]]”、“[[约翰祖孙之战]]”。巴列奥略王朝的分封习俗加剧了帝国的分裂,分散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几个残余省份几乎都成了独立国家,除了承认东罗马帝国的宗主地位外,不对中央政府承担任何义务,既不纳税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几乎不出京城。尼西亚帝国时期一度恢复的军区制度再次瓦解,残存的几个富庶的农业地区全部被奥斯曼人占领,国家几乎没有收入,依靠变卖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度日。这个国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员来源,陆军只得聘请加泰罗尼亚人、法国人、威尼斯人、塞尔维亚人、瓦拉几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人充当雇佣兵。这些人名为士兵,实为匪徒,稍有不满即大动干戈,洗劫当地居民。东罗马海军也同时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舰队保卫海上通道。
+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瓦解,使末日的东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帝国内部政治动荡,皇室斗争激烈,共帝之间先后爆发了“[[两安德罗尼库斯之战]]”、“[[两约翰之战]]”、“[[约翰祖孙之战]]”。巴列奥略王朝的分封习俗加剧了帝国的分裂,分散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几个残余省份几乎都成了独立国家,除了承认东罗马帝国的宗主地位外,不对中央政府承担任何义务,既不纳税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几乎不出京城。尼西亚帝国时期一度恢复的军区制度再次瓦解,残存的几个富庶的农业地区全部被奥斯曼人占领,国家几乎没有收入,依靠变卖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度日。
 +
 
 +
这个国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员来源,陆军只得聘请加泰罗尼亚人、法国人、威尼斯人、塞尔维亚人、瓦拉几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人充当雇佣兵。这些人名为士兵,实为匪徒,稍有不满即大动干戈,洗劫当地居民。东罗马海军也同时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舰队保卫海上通道。
  
 
 为了换取和平,或者筹措现金,东罗马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屏障。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卖给威尼斯后,东罗马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余日。
 
 为了换取和平,或者筹措现金,东罗马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屏障。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卖给威尼斯后,东罗马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余日。
行 182: 行 202:
 
 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有三种称呼。'''Basileus巴西琉斯Βασιλεύς'''(Basileus)是最常见的称呼,来自古代希腊人对国王的称呼。在629年之前,[[罗马帝国]]的希腊语地区已经长期使用此称呼来揶俞皇帝是个“披着共和制元首外衣的东方式专制君主”,甚至[[萨珊王朝|埃兰沙赫尔]]的[[霍斯劳二世]]也在其致[[莫里斯_(拜占庭)|莫里斯]]的希腊语国书中也称呼罗马皇帝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但东罗马帝国官方一直避免此称呼。公元629年,[[希拉克略]]皇帝基于[[基督教神学]]理论,正式启用“'''虔信[[基督]]的皇帝'''”('''Πιστὸς ἐν Χριστῷ Βασιλεὺς''')作为皇帝的官方称号,以昭示皇帝是“[[王中之王|万王之王]]”(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εων)[[耶稣]][[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自此Βασιλεύς代替帝国拉丁时期的那种冗长的皇帝兼衔,成为东罗马皇帝的正式称呼。9世纪前,东罗马皇帝因自诩为[[基督教]]世界的唯一皇帝而仅使用Βασιλεύς称号,但在9世纪[[查理曼]]加冕后,囿于国势相当,也承认法兰克人君主为基督教世界里的Βασιλεύς,故为表自己方为罗马正统自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罗马人的皇帝”),而将[[法兰克帝国|法兰克君主]],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的[[神圣罗马皇帝]]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Φράγκων”(“法兰克人的皇帝” )。至15世纪时,东罗马皇帝为向西方求援,故自降位格自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Ελλήνων ”(“希腊人的皇帝”)。除了东罗马皇帝外,其他大国(如[[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和[[法兰克帝国]])的君主也被东罗马人称为Βασιλεύς。小国君主则被称为Ρήγας(Regas,来自拉丁语“Rex”,即国王 )。
+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有三种称呼。'''Basileus巴西琉斯Βασιλεύς'''(Basileus)是最常见的称呼,来自古代希腊人对国王的称呼。在629年之前,[[罗马帝国]]的希腊语地区已经长期使用此称呼来揶俞皇帝是个“披着共和制元首外衣的东方式专制君主”,甚至[[萨珊王朝|埃兰沙赫尔]]的[[霍斯劳二世]]也在其致[[莫里斯_(拜占庭)|莫里斯]]的希腊语国书中也称呼罗马皇帝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但东罗马帝国官方一直避免此称呼。公元629年,[[希拉克略]]皇帝基于[[基督教神学]]理论,正式启用“'''虔信[[基督]]的皇帝'''”('''Πιστὸς ἐν Χριστῷ Βασιλεὺς''')作为皇帝的官方称号,以昭示皇帝是“[[王中之王|万王之王]]”(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εων)[[耶稣]][[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自此Βασιλεύς代替帝国拉丁时期的那种冗长的皇帝兼衔,成为东罗马皇帝的正式称呼。9世纪前,东罗马皇帝因自诩为[[基督教]]世界的唯一皇帝而仅使用Βασιλεύς称号,但在9世纪[[查理曼]]加冕后,囿于国势相当,也承认法兰克人君主为基督教世界里的Βασιλεύς,故为表自己方为罗马正统自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罗马人的皇帝”),而将[[法兰克帝国|法兰克君主]],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的[[神圣罗马皇帝]]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Φράγκων”(“法兰克人的皇帝”)。
  
 东罗马皇帝的另外一个称呼是'''Autocrator独裁者 (称号)Αυτοκράτωρ'''(Autokrator),这是希腊语对罗马皇帝的称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我统治者”,强调“军事首脑”的意义,与罗马的“imperator”意义相同。此称号由于也经常授予一些具有全权的军事统帅(例如[[贝利萨留]]担任意大利大元帅时的官衔''στρατηγός αυτοκράτωρ''),故在希拉克略以后,Αυτοκράτωρ一度不用作皇帝的称号,但在[[查理曼]]加冕以后,东罗马皇帝重新启用了这个称号,作为首帝称号 “'''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υτοκράτωρ'''”(''皇帝与独裁者'')的一部分,以昭示对法兰克人的基督教皇帝名义上的普世宗主权。而相应地,共治皇帝(皇储)只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而不能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全权军事将领则允许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但不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如[[巴西尔二世]]时代的Bulgaria (theme)保加利亚军区保加利亚总督David Arianites大卫·阿里安特斯)。
+
至15世纪时,东罗马皇帝为向西方求援,故自降位格自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Ελλήνων ”(“希腊人的皇帝”)。除了东罗马皇帝外,其他大国(如[[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和[[法兰克帝国]])的君主也被东罗马人称为Βασιλεύς。小国君主则被称为Ρήγας(Regas,来自拉丁语“Rex”,即国王)。
 +
 
 +
 东罗马皇帝的另外一个称呼是'''Autocrator独裁者 (称号)Αυτοκράτωρ'''(Autokrator),这是希腊语对罗马皇帝的称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我统治者”,强调“军事首脑”的意义,与罗马的“imperator”意义相同。此称号由于也经常授予一些具有全权的军事统帅(例如[[贝利萨留]]担任意大利大元帅时的官衔''στρατηγός αυτοκράτωρ''),故在希拉克略以后,Αυτοκράτωρ一度不用作皇帝的称号,但在[[查理曼]]加冕以后,东罗马皇帝重新启用了这个称号,作为首帝称号 “'''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υτοκράτωρ'''”(''皇帝与独裁者'')的一部分,以昭示对法兰克人的基督教皇帝名义上的普世宗主权。
 +
 
 +
而相应地,共治皇帝(皇储)只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而不能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全权军事将领则允许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但不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如[[巴西尔二世]]时代的Bulgaria (theme)保加利亚军区保加利亚总督David Arianites大卫·阿里安特斯)。
  
 
 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 (称号)|奥古斯都]]”在东罗马帝国同样沿用,而在希腊语中,则意译作Σεβαστός(Sebastos)或音译作'''Αύγουστος'''(Augoustos),但两者在使用上逐渐产生差别:前者在[[科穆宁王朝]]以后沦为高等贵族的封号,而后者则始终作为皇帝正式称号的一部分,比如[[巴列奥略王朝]]时期皇帝的标淮称号:''虔信基督上帝的罗马人皇帝与独裁者'','''永恒的奥古斯都'''(''ἐν Χριστῷ τῷ Θεῷ πιστὸς βασιλεὺς καὶ αὐτοκράτωρ Ῥωμαίων καὶ'' '''Αεὶ Αύγουστος''')
 
 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 (称号)|奥古斯都]]”在东罗马帝国同样沿用,而在希腊语中,则意译作Σεβαστός(Sebastos)或音译作'''Αύγουστος'''(Augoustos),但两者在使用上逐渐产生差别:前者在[[科穆宁王朝]]以后沦为高等贵族的封号,而后者则始终作为皇帝正式称号的一部分,比如[[巴列奥略王朝]]时期皇帝的标淮称号:''虔信基督上帝的罗马人皇帝与独裁者'','''永恒的奥古斯都'''(''ἐν Χριστῷ τῷ Θεῷ πιστὸς βασιλεὺς καὶ αὐτοκράτωρ Ῥωμαίων καὶ'' '''Αεὶ Αύγουστος''')
行 192: 行 216:
 
 东罗马皇帝被神化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皇帝可以召开宗教大会,任免教会领袖和高级教士。在这一点上,拜占庭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外国使节以跪姿行礼。他们都没有权利先开口跟皇帝说话,只能等皇帝通过侍官发问时才可作答。每当官员觐见完毕,领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时,礼仪大臣和宫廷仪卫高唱“诚如是!诚如是!诚如是!”
 
 东罗马皇帝被神化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皇帝可以召开宗教大会,任免教会领袖和高级教士。在这一点上,拜占庭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外国使节以跪姿行礼。他们都没有权利先开口跟皇帝说话,只能等皇帝通过侍官发问时才可作答。每当官员觐见完毕,领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时,礼仪大臣和宫廷仪卫高唱“诚如是!诚如是!诚如是!”
  
 帝国的神学观也表现在宫廷生活之中:宫廷是一场豪华的神祕剧,皇帝在剧中努力扮演着基督的角色,在他的餐桌上接待12名宾客,在某些场合也会爲精挑细选出来的穷人洗脚。在模仿基督事蹟时,皇帝邀请最重要的显贵到[[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皇宫]]的黄金餐室Chrysotriklinos与他同桌。在非常盛大的节庆日,宾客数目是具有象徵意义的12位。因爲如此,贵族会花钜款购买进入牆上覆满黄金镶嵌画的这间餐室的权利。在黄金餐室宴请宾客时,依据各人阶级排行的高低,而被安排坐在离君主远近不同的位置。拜占庭人尊崇这个支配皇宫生活的严格秩序,所以说,爵位是一种荣誉,而且是分了等级的荣誉。<ref> "黄金时代">{{Cite book |last=Kaplan |first=Michel |others=吕淑蓉/译 |date=2003年8月20日 |title=《拜占庭:灿烂的黄金时代》 |series=[[发现之旅丛书|发现之旅]] |volume=[[发现之旅丛书书目列表|72]] |url=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时报文化]] |pages=第33、35页 |chapter=第二章:皇帝:权力观与资源 |language=zh-TW |isbn=978-957-13-3933-7}}</ref>
+
 帝国的神学观也表现在宫廷生活之中:宫廷是一场豪华的神祕剧,皇帝在剧中努力扮演着基督的角色,在他的餐桌上接待12名宾客,在某些场合也会爲精挑细选出来的穷人洗脚。在模仿基督事蹟时,皇帝邀请最重要的显贵到[[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皇宫]]的黄金餐室Chrysotriklinos与他同桌。在非常盛大的节庆日,宾客数目是具有象徵意义的12位。因爲如此,贵族会花钜款购买进入牆上覆满黄金镶嵌画的这间餐室的权利。在黄金餐室宴请宾客时,依据各人阶级排行的高低,而被安排坐在离君主远近不同的位置。
 +
 
 +
拜占庭人尊崇这个支配皇宫生活的严格秩序,所以说,爵位是一种荣誉,而且是分了等级的荣誉。<ref> "黄金时代">{{Cite book |last=Kaplan |first=Michel |others=吕淑蓉/译 |date=2003年8月20日 |title=《拜占庭:灿烂的黄金时代》 |series=[[发现之旅丛书|发现之旅]] |volume=[[发现之旅丛书书目列表|72]] |url=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时报文化]] |pages=第33、35页 |chapter=第二章:皇帝:权力观与资源 |language=zh-TW |isbn=978-957-13-3933-7}}</ref>
  
 
 紫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皇帝的皇权标志包括皇冠、权杖和[[宝球]](象征地球)。太阳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头戴象征太阳的金光环,参加太阳节(光明节)的庆祝活动。1月6日的[[圣诞节]]、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建城节、8月25日的丰收节,以及大型的竞技、庆典活动,也要由皇帝亲自主持。
 
 紫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皇帝的皇权标志包括皇冠、权杖和[[宝球]](象征地球)。太阳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头戴象征太阳的金光环,参加太阳节(光明节)的庆祝活动。1月6日的[[圣诞节]]、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建城节、8月25日的丰收节,以及大型的竞技、庆典活动,也要由皇帝亲自主持。
行 238: 行 264:
 
7世纪上半叶,随着东方省区的丢失和拜占庭帝国军事形势的严峻,大区总督一职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军区制|军区]](塞马州, θέματα)[[将军 (古希腊)|将军]](στρατηγός)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帝国衰亡。这些军区面积远小于本来的大区,甚至比行政地区还小,8世纪初时仅[[小亚细亚]]半岛上即有八军区(包括一个海军军区)。但是军区将军兼管辖区的军民司法,权力远比原本的大区总督大。军区以下,各级行政单位被重新组织,以往的行省制度被废止,形成了军政一体的行政序列:基本单位为县(=百人队,Kentarchia),长官为百夫长/男爵(Kentarches),管理一县并指挥一百人队计100员农兵;两县/百人队为一旗(Bandon),长官为旗长/伯爵(Komes),管理一旗并指挥两百人队计200员农兵;两旗为一郡(=团,Droungos),长官为团长/大伯爵(Droungarios),管理一郡并指挥两旗计400员农兵;六郡/团为一分军区(=师,Tourma),长官为师长(tourmarchēs),一般兼分区将军/侯爵(Merarchēs)衔,管理一分军区并指挥六团计2400员农兵;三至四分军区/师构成一军区(=军),长官将军一般兼督军/公爵(Doux)衔,管理一军区并指挥一军约9600员农兵。
 
7世纪上半叶,随着东方省区的丢失和拜占庭帝国军事形势的严峻,大区总督一职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军区制|军区]](塞马州, θέματα)[[将军 (古希腊)|将军]](στρατηγός)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帝国衰亡。这些军区面积远小于本来的大区,甚至比行政地区还小,8世纪初时仅[[小亚细亚]]半岛上即有八军区(包括一个海军军区)。但是军区将军兼管辖区的军民司法,权力远比原本的大区总督大。军区以下,各级行政单位被重新组织,以往的行省制度被废止,形成了军政一体的行政序列:基本单位为县(=百人队,Kentarchia),长官为百夫长/男爵(Kentarches),管理一县并指挥一百人队计100员农兵;两县/百人队为一旗(Bandon),长官为旗长/伯爵(Komes),管理一旗并指挥两百人队计200员农兵;两旗为一郡(=团,Droungos),长官为团长/大伯爵(Droungarios),管理一郡并指挥两旗计400员农兵;六郡/团为一分军区(=师,Tourma),长官为师长(tourmarchēs),一般兼分区将军/侯爵(Merarchēs)衔,管理一分军区并指挥六团计2400员农兵;三至四分军区/师构成一军区(=军),长官将军一般兼督军/公爵(Doux)衔,管理一军区并指挥一军约9600员农兵。
  
 军区制虽然与后期的行军总管制类似(事实上军区制正是[[希拉克略]]在非洲行军总管任上以行军总管制为蓝本的军制改革试验的推广),但设计理念上有本质的不同:在内忧重于外患的戴克里先时代,总督大区制实施军政分离的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以免再度陷入[[三世纪危机]]的帝国分裂状态;然而六世纪以来,帝国受到了诸多强大外敌的冲击,军政两套班子互相掣肘已成为严重隐忧,因此固守旧制已无必要。此外,帝国的去城市化也是军区制出现的要因:与古典时代相比,帝国的城市遭受了严重的军事打击,最严重时除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整个帝国竟没有一座能称之为“城市”的城市,以至于“城市”一词居然专指君士坦丁堡。城市的大量荒废,大量的城市公民流入乡村变成农民的现状,决定了古老的公民军制已无法施行。为了确保兵员而产生的[[农兵制]],亦即农民纳入国家的税收户籍统计系统,并需要为帝国所授田产而服兵役,并自行负担个人军事开支的新军制,则使得行政事务与军队管理高度一体化。于是结合了军政两方权力的将军,以及诸如军区这样的行政单位即军事单位的新型行政制度便应运而生。
+
 军区制虽然与后期的行军总管制类似(事实上军区制正是[[希拉克略]]在非洲行军总管任上以行军总管制为蓝本的军制改革试验的推广),但设计理念上有本质的不同:在内忧重于外患的戴克里先时代,总督大区制实施军政分离的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以免再度陷入[[三世纪危机]]的帝国分裂状态;然而六世纪以来,帝国受到了诸多强大外敌的冲击,军政两套班子互相掣肘已成为严重隐忧,因此固守旧制已无必要。此外,帝国的去城市化也是军区制出现的要因:与古典时代相比,帝国的城市遭受了严重的军事打击,最严重时除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整个帝国竟没有一座能称之为“城市”的城市,以至于“城市”一词居然专指君士坦丁堡。城市的大量荒废,大量的城市公民流入乡村变成农民的现状,决定了古老的公民军制已无法施行。
 +
 
 +
为了确保兵员而产生的[[农兵制]],亦即农民纳入国家的税收户籍统计系统,并需要为帝国所授田产而服兵役,并自行负担个人军事开支的新军制,则使得行政事务与军队管理高度一体化。于是结合了军政两方权力的将军,以及诸如军区这样的行政单位即军事单位的新型行政制度便应运而生。
  
 
 事实上,军区制-农兵制体系抑制了七世纪以来帝国的军事衰退,并引领帝国在十世纪走上[[马其顿王朝|黄金时代]],然而与此同时,军区制也造成了地方世袭军事贵族的产生,从而引发了逐渐严重的土地兼并,反而破坏了帝国赖以自保自强的农兵制。进入了农兵制完全崩溃的[[科穆宁王朝]]时,地方上各方贵族割据,朝廷则沦为各地贵族争权夺利的战场,因此帝国在[[十字军]]和[[塞尔柱突厥人]]的冲击下一触即溃,即便科穆宁诸位贤君发挥了极为巧妙的统治手腕,仍然无法逆转帝国一蹶不振的趋势。
 
 事实上,军区制-农兵制体系抑制了七世纪以来帝国的军事衰退,并引领帝国在十世纪走上[[马其顿王朝|黄金时代]],然而与此同时,军区制也造成了地方世袭军事贵族的产生,从而引发了逐渐严重的土地兼并,反而破坏了帝国赖以自保自强的农兵制。进入了农兵制完全崩溃的[[科穆宁王朝]]时,地方上各方贵族割据,朝廷则沦为各地贵族争权夺利的战场,因此帝国在[[十字军]]和[[塞尔柱突厥人]]的冲击下一触即溃,即便科穆宁诸位贤君发挥了极为巧妙的统治手腕,仍然无法逆转帝国一蹶不振的趋势。
行 250: 行 278:
  
 
=== 宗教 ===
 
=== 宗教 ===
 拜占庭帝国继承[[君士坦丁大帝]]的精神,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第一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确立了东罗马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即《[[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431年[[以弗所公会议]]、451年[[迦克墩公会议]]、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四次[[大公会议|基督教大公会议]]进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在基督教五大教区中仅次于罗马教区。[[伊斯兰教]]兴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七次宗教会议阐释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区别,东罗马基督教会的神学体系至此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这一派宗教后来发展为希腊正教,即[[正教会|东正教]]。
+
 拜占庭帝国继承[[君士坦丁大帝]]的精神,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第一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确立了东罗马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即《[[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431年[[以弗所公会议]]、451年[[迦克墩公会议]]、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四次[[大公会议|基督教大公会议]]进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在基督教五大教区中仅次于罗马教区。
 +
 
 +
[[伊斯兰教]]兴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七次宗教会议阐释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区别,东罗马基督教会的神学体系至此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这一派宗教后来发展为希腊正教,即[[正教会|东正教]]。
  
 
 除了正统教派外,由于拜占廷帝国包括了希腊、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领土,因此各种异端思想在这些地方兴起,包括[[阿里乌教派]],兴起于帝国东部)、聂斯脱利教派(又称[[景教]],兴起于叙利亚地区)、马其顿尼教派(Macedonius)、[[基督一性论]]教派(兴起于埃及)、[[基督一志论]]教派、[[保罗派|保罗教派]](兴起于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波格米勒派]](兴起于[[保加利亚]])等异端教派。
 
 除了正统教派外,由于拜占廷帝国包括了希腊、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领土,因此各种异端思想在这些地方兴起,包括[[阿里乌教派]],兴起于帝国东部)、聂斯脱利教派(又称[[景教]],兴起于叙利亚地区)、马其顿尼教派(Macedonius)、[[基督一性论]]教派(兴起于埃及)、[[基督一志论]]教派、[[保罗派|保罗教派]](兴起于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波格米勒派]](兴起于[[保加利亚]])等异端教派。
行 284: 行 314: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并屠宰之后,拜占庭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东罗马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的圣玛利亚教堂为晚期东罗马建筑的代表作品。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并屠宰之后,拜占庭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东罗马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的圣玛利亚教堂为晚期东罗马建筑的代表作品。
  
 东罗马建筑为砖石结构,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从建筑元素上看,东罗马建筑包含了古代西亚的砖石券顶、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建筑规模宏大的尺度,以及[[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东罗马建筑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小料厚缝的形式,以减轻拱顶重量。从现存遗址上看,拜占廷的宫殿和其他公共建筑中,某些个体建筑存在中轴对称,但整个建筑群则由各时期随意添建的建筑组成,呈现为平面不规则的自由布局 。此外,拜占庭建筑与古典希腊罗马建筑意趣上也有很大差距:古典建筑更追求内观和外观的整体协调,宗教建筑中不会出现外观极为朴素,视觉上打破几何平衡感的作品,而拜占庭建筑基本放弃了建筑外观审美的追求,即便是圣索非亚大教堂,从外观上而言不过是一个毫无装饰臃肿庞大的红砖形体,只有进入了内部,才能为其穹隆与穹顶的巧妙搭配带来的轻盈感与壮阔感,以及绝妙的采光与色彩斑斓的装饰所构成的辉煌璀璨所震撼
+
 东罗马建筑为砖石结构,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从建筑元素上看,东罗马建筑包含了古代西亚的砖石券顶、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建筑规模宏大的尺度,以及[[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东罗马建筑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小料厚缝的形式,以减轻拱顶重量。从现存遗址上看,拜占廷的宫殿和其他公共建筑中,某些个体建筑存在中轴对称,但整个建筑群则由各时期随意添建的建筑组成,呈现为平面不规则的自由布局。
  
 东罗马的教堂格局分为三类:会堂([[巴西利卡]])式(如圣索非亚教堂)、集中式(平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以及希腊十字式。就历史沿革而言,最早出现的是用以布道的传统会堂式教堂(如老[[圣彼得大教堂]]),以及作为圣祠的集中式教堂。而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创造性地在会堂中加上穹顶以后,这种融合了会堂式和集中式两种教堂形式的穹顶会堂开始在各地流行,最后演变为中晚期流行的希腊十字式教堂。教堂多用花岗岩和大理石修建, 内部装饰则采用彩色云石、大理石、马赛克和琉璃砖。东罗马建筑对东欧的宗教建筑有很大影响,在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等国都可以见到东罗马风格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此外,东罗马建筑对[[萨珊王朝]]和伊斯兰建筑也产生过影响,其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萨珊王朝的建筑和各国[[清真寺]]中常见的东罗马式中央穹窿,以及清真寺内部对于光线的处理手法。
+
此外,拜占庭建筑与古典希腊罗马建筑意趣上也有很大差距:古典建筑更追求内观和外观的整体协调,宗教建筑中不会出现外观极为朴素,视觉上打破几何平衡感的作品,而拜占庭建筑基本放弃了建筑外观审美的追求,即便是圣索非亚大教堂,从外观上而言不过是一个毫无装饰臃肿庞大的红砖形体,只有进入了内部,才能为其穹隆与穹顶的巧妙搭配带来的轻盈感与壮阔感,以及绝妙的采光与色彩斑斓的装饰所构成的辉煌璀璨所震撼。
 +
 
 +
 东罗马的教堂格局分为三类:会堂([[巴西利卡]])式(如圣索非亚教堂)、集中式(平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以及希腊十字式。就历史沿革而言,最早出现的是用以布道的传统会堂式教堂(如老[[圣彼得大教堂]]),以及作为圣祠的集中式教堂。而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创造性地在会堂中加上穹顶以后,这种融合了会堂式和集中式两种教堂形式的穹顶会堂开始在各地流行,最后演变为中晚期流行的希腊十字式教堂。教堂多用花岗岩和大理石修建, 内部装饰则采用彩色云石、大理石、马赛克和琉璃砖。
 +
 
 +
东罗马建筑对东欧的宗教建筑有很大影响,在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等国都可以见到东罗马风格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此外,东罗马建筑对[[萨珊王朝]]和伊斯兰建筑也产生过影响,其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萨珊王朝的建筑和各国[[清真寺]]中常见的东罗马式中央穹窿,以及清真寺内部对于光线的处理手法。
  
 
=== 科学技术 ===
 
=== 科学技术 ===
行 294: 行 328:
  
 
=== 社会风俗 ===
 
=== 社会风俗 ===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罗马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东罗马作家的《论食物》记载<ref>拜占廷帝国史,p387</ref>,不同地区的东罗马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廷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初期帝国丧失埃及、利比亚、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罗马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东罗马作家的《论食物》记载<ref>拜占廷帝国史,p387</ref>,不同地区的东罗马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廷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
 +
 
 +
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初期帝国丧失埃及、利比亚、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东罗马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东罗马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东罗马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东罗马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行 300: 行 336:
 
 东罗马人的首要娱乐活动为观看竞技比赛,比赛的项目包括双轮马车赛、狩猎、摔交、斗兽、杂技和小丑表演。但是,由于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罗马时代那种残酷的、以参加者生命为代价的斗兽和奴隶角斗表演已经绝迹。其他的娱乐方式包括赌博、音乐、郊游、观看喜剧和滑稽剧。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奥多拉就曾经是一名滑稽剧演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驯熊师。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商业都会的色情服务业也十分发达。不过,拜占庭帝国普遍按照基督教教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
 
 东罗马人的首要娱乐活动为观看竞技比赛,比赛的项目包括双轮马车赛、狩猎、摔交、斗兽、杂技和小丑表演。但是,由于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罗马时代那种残酷的、以参加者生命为代价的斗兽和奴隶角斗表演已经绝迹。其他的娱乐方式包括赌博、音乐、郊游、观看喜剧和滑稽剧。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奥多拉就曾经是一名滑稽剧演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驯熊师。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商业都会的色情服务业也十分发达。不过,拜占庭帝国普遍按照基督教教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
  
 在东罗马文化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占星学|占星术]]、星象和[[预言]]的迷信。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受古代希腊、西亚、印度、埃及等东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东罗马的一个古老预言曾经被广泛传播,并在帝国灭亡之时得到验证:拜占庭帝国开国的皇帝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将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亲是海伦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来解释皇位的变动和国运的兴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星象学家曾预言说,君士坦丁皇帝将不会战败,除非满月给他以预兆 。5 月22日,夜空中出现月食,满月的形状变成了新月(伊斯兰教的象征)。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发着红光,彷彿弥漫着不断上升的血浪。这些现象都被解释为帝国即将灭亡的预兆,导致守城军民士气衰落。<ref>见参加君士坦丁堡守城战的威尼斯雇佣兵尼科洛·巴尔巴罗的回忆录</ref>
+
 在东罗马文化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占星学|占星术]]、星象和[[预言]]的迷信。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受古代希腊、西亚、印度、埃及等东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东罗马的一个古老预言曾经被广泛传播,并在帝国灭亡之时得到验证:拜占庭帝国开国的皇帝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将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亲是海伦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来解释皇位的变动和国运的兴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星象学家曾预言说,君士坦丁皇帝将不会战败,除非满月给他以预兆
 +
 
 +
5 月22日,夜空中出现月食,满月的形状变成了新月(伊斯兰教的象征)。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发着红光,彷彿弥漫着不断上升的血浪。这些现象都被解释为帝国即将灭亡的预兆,导致守城军民士气衰落。<ref>见参加君士坦丁堡守城战的威尼斯雇佣兵尼科洛·巴尔巴罗的回忆录</ref>
  
 
== 经济 ==
 
== 经济 ==
 
 拜占庭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时的565年)[[人口]]颠峰值则为3400万(公元4世纪末期)。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东罗马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苏勒德斯 (钱币)|苏勒德斯]]长期以来是欧洲和西亚的国际流通货币。
 
 拜占庭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时的565年)[[人口]]颠峰值则为3400万(公元4世纪末期)。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东罗马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苏勒德斯 (钱币)|苏勒德斯]]长期以来是欧洲和西亚的国际流通货币。
  
 尽管[[亚美尼亚|亚美尼亚]]的[[金|金矿]]和[[巴尔干半岛|巴尔干]]的丰富[[银|银矿]]为东罗马提供了[[贵金属|贵金属]]的来源,但帝国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此外还包括过境税、入城税、不动产转手税等名目)。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欧洲、亚洲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终点,发达的国际[[转口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塞萨洛尼基|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东罗马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制度|奴隶]]、[[粮食]]、[[木材|贵重木材]]、[[香辛料|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宝石]]、[[濒危物种|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东罗马的通货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1磅黄金铸造72个名为“诺米斯玛塔”(Nomismata)的金币,一个诺米斯玛塔等于12个银币,1个银币等于12个铜币。一个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约挣25个诺米斯玛塔的年薪,就可以维持衣食所需<ref> ="东罗马">{{Cite book |last=Kaplan |first=Michel |others=郑克鲁/译 |date=2004年1月 |title=《拜占廷:东罗马帝国的辉煌岁月》 |series=[[发现之旅丛书|发现之旅]] |volume=[[发现之旅丛书简体字版书目列表|29]] |url= |location=上海 |publisher=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192-0}}</ref>。
+
 尽管[[亚美尼亚|亚美尼亚]]的[[金|金矿]]和[[巴尔干半岛|巴尔干]]的丰富[[银|银矿]]为东罗马提供了[[贵金属|贵金属]]的来源,但帝国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此外还包括过境税、入城税、不动产转手税等名目)。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欧洲、亚洲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终点,发达的国际[[转口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塞萨洛尼基|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东罗马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制度|奴隶]]、[[粮食]]、[[木材|贵重木材]]、[[香辛料|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宝石]]、[[濒危物种|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
 +
 
 +
东罗马的通货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1磅黄金铸造72个名为“诺米斯玛塔”(Nomismata)的金币,一个诺米斯玛塔等于12个银币,1个银币等于12个铜币。一个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约挣25个诺米斯玛塔的年薪,就可以维持衣食所需<ref> ="东罗马">{{Cite book |last=Kaplan |first=Michel |others=郑克鲁/译 |date=2004年1月 |title=《拜占廷:东罗马帝国的辉煌岁月》 |series=[[发现之旅丛书|发现之旅]] |volume=[[发现之旅丛书简体字版书目列表|29]] |url= |location=上海 |publisher=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192-0}}</ref>。
  
 
 公元7世纪后,拜占庭帝国的国际贸易因与萨珊王朝和阿拉伯的战争而受到影响,传统的经过[[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的商路中断,迫使东罗马开辟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海路贸易和通过[[黑海]]、[[可萨汗国]]、[[里海]]、[[咸海|咸海]]的陆路贸易路线。至9世纪,帝国的国际贸易达到最高峰。
 
 公元7世纪后,拜占庭帝国的国际贸易因与萨珊王朝和阿拉伯的战争而受到影响,传统的经过[[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的商路中断,迫使东罗马开辟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海路贸易和通过[[黑海]]、[[可萨汗国]]、[[里海]]、[[咸海|咸海]]的陆路贸易路线。至9世纪,帝国的国际贸易达到最高峰。
  
1071年,[[塞尔柱帝国|突厥人]]攻占了[[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虽于1143年基本收复,但是拜占庭帝国逐渐丧失了黑海沿岸的商业据点。与此同时,由于[[威尼斯]]的兴起,以及[[热那亚]]、[[加泰罗尼亚|加泰隆尼亚]]商人的竞争,东罗马的商业开始衰落。诺曼人则入侵希腊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丝绸工业中心,将大批养蚕技师和丝织工匠带到[[西西里岛|西西里]],打破了东罗马对丝绸的垄断地位。数次十字军运动,尤其是1204年4月13日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带来的破坏,严重地毁坏了帝国的商业地位,彻底改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若干次皇室斗争中,为了获得资金,东罗马皇位争夺者屡以商业贸易特权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严重毁坏的本国商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东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商业据点夺去。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甚至在东罗马本土取得了商业特权,在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业殖民区。到14世纪,拜占廷的商业已经完全萎缩。
+
1071年,[[塞尔柱帝国|突厥人]]攻占了[[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虽于1143年基本收复,但是拜占庭帝国逐渐丧失了黑海沿岸的商业据点。与此同时,由于[[威尼斯]]的兴起,以及[[热那亚]]、[[加泰罗尼亚|加泰隆尼亚]]商人的竞争,东罗马的商业开始衰落。诺曼人则入侵希腊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丝绸工业中心,将大批养蚕技师和丝织工匠带到[[西西里岛|西西里]],打破了东罗马对丝绸的垄断地位。数次十字军运动,尤其是1204年4月13日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带来的破坏,严重地毁坏了帝国的商业地位,彻底改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
 +
 
 +
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若干次皇室斗争中,为了获得资金,东罗马皇位争夺者屡以商业贸易特权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严重毁坏的本国商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东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商业据点夺去。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甚至在东罗马本土取得了商业特权,在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业殖民区。到14世纪,拜占廷的商业已经完全萎缩。
  
 
 除了商业税收外,拜占庭帝国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还包括向元老阶层征收的地产税和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的货币税。此外还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马匹、布匹等实物税。城市公民还要交纳公证税、[[印花税]]、司法税等间接税。富有的市民还要负担路灯燃油、节日[[赛马|赛马]]、慈善机构、城市卫生和救火等费用。
 
 除了商业税收外,拜占庭帝国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还包括向元老阶层征收的地产税和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的货币税。此外还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马匹、布匹等实物税。城市公民还要交纳公证税、[[印花税]]、司法税等间接税。富有的市民还要负担路灯燃油、节日[[赛马|赛马]]、慈善机构、城市卫生和救火等费用。
行 315: 行 357:
 
 东罗马的农业税按照田亩面积向村庄集体征收,逃亡农民所抛下的荒芜农田所需缴纳的税收,由其所在的村庄代缴。每年5月和9月,帝国的巡回法官和税收官吏下乡征税,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状况,确定税收额度。
 
 东罗马的农业税按照田亩面积向村庄集体征收,逃亡农民所抛下的荒芜农田所需缴纳的税收,由其所在的村庄代缴。每年5月和9月,帝国的巡回法官和税收官吏下乡征税,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状况,确定税收额度。
  
 在7世纪初期丧失主要的农业省叙利亚后,拜占庭帝国加大了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农恳力度。当这些地方的领土也在1071年-1185年落入[[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国的商业贸易又极度萎缩时,拜占庭帝国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财政困难的状况。在14世纪,为了筹措开支,[[安娜·德·萨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宫中的金银器皿,铸造货币。一位记录了[[约翰五世 (拜占庭)|约翰五世]]加冕典礼的拜占廷史官曾哀叹道:“皇帝的大多数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来像黄金珠宝,其实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饰以彩色玻璃冒充宝石。前朝皇帝用来品尝美酒的、缀满红绿宝石和珍珠的高脚金杯,已经被换成了白锡杯或陶土杯。……到处可以看到类似具有天然美丽的宝石和多彩绚丽的[[珍珠]]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都骗不过众人的眼睛……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辉煌竟然颓败到这种程度,昔日的荣光完全消失了……”<ref>AMID SPLENDOR AND INTRIGUE: Byzantine Empire, AD330 - 1453, p.115</ref>。
+
 在7世纪初期丧失主要的农业省叙利亚后,拜占庭帝国加大了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农恳力度。当这些地方的领土也在1071年-1185年落入[[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国的商业贸易又极度萎缩时,拜占庭帝国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财政困难的状况。在14世纪,为了筹措开支,[[安娜·德·萨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宫中的金银器皿,铸造货币。一位记录了[[约翰五世 (拜占庭)|约翰五世]]加冕典礼的拜占廷史官曾哀叹道:“皇帝的大多数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来像黄金珠宝,其实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饰以彩色玻璃冒充宝石。
 +
 
 +
前朝皇帝用来品尝美酒的、缀满红绿宝石和珍珠的高脚金杯,已经被换成了白锡杯或陶土杯。……到处可以看到类似具有天然美丽的宝石和多彩绚丽的[[珍珠]]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都骗不过众人的眼睛……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辉煌竟然颓败到这种程度,昔日的荣光完全消失了……”<ref>AMID SPLENDOR AND INTRIGUE: Byzantine Empire, AD330 - 1453, p.115</ref>。
  
 
 至巴列奥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国已经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来维持必要的开支。为了筹措现金,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自救资源。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罗尼加]]卖给威尼斯后,拜占廷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馀日。这一状况无疑对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至巴列奥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国已经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来维持必要的开支。为了筹措现金,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自救资源。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罗尼加]]卖给威尼斯后,拜占廷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馀日。这一状况无疑对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行 348: 行 392:
 
Press |isbn=088141008X|pages=3 |chapter=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Byzantine Diplomacy}}</ref>
 
Press |isbn=088141008X|pages=3 |chapter=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Byzantine Diplomacy}}</ref>
 
===挑战与目标===
 
===挑战与目标===
 在[[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关键挑战在于与其虎视眈眈的邻边诸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包含了[[乔治亚人]]、[[伊比利亚人]]、[[日耳曼人]]、[[保加尔人]]、[[斯拉夫人]]、[[亚美尼亚人]]、[[匈牙利人]]、[[阿瓦尔人]]、[[法兰克人]]、[[伦巴底人]]以及[[阿拉伯人]]等民族,换个角度想这是体现以及维持帝国的动力,几乎每个周边民族都握有该地重要的资源,这些关键的资源是拜占庭帝国能否振兴[[罗马帝国]]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实上帝国终究只能成为名义上的地区形式结构,当帝国有能力设置正式外交机构,这些邻国就会前来依附帝国,有鑑于古典作家建构出和平与战争之间的差距,拜占庭的外交手段可以说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根据[[马基维利]]、[[克劳塞维茨]]的研究,专研拜占庭的史学家约翰(John Kinnamos)归纳出:「从各式各样的战争中,从最初然后走向最终的胜利,在当中的任何一次战役其实都相差无几。」在七世纪后拜占庭的正规军不曾超过十四万,皇帝体系的维持主要是凭藉著外交活动,拜占庭政府中的蛮族事务局(Bureau of Barbarians),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个处理外交事务的中央单位,藉由收集帝国内部民族的重要消息来提供正确的外交决策判断<ref name="Antonucci">{{cite journal|last=Antonucci |first=Michael |title=War by Other Means: The Legacy of Byzantium |journal=History Today |volume=43 |issue=2 |pages=11–13 |url=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hb4706/is_199302/ai_n17277331 |accessdate=2007-05-21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071225061518/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hb4706/is_199302/ai_n17277331 |archivedate=2007-12-25 |date=February 1993 |deadurl=yes }} </ref>。
+
 在[[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关键挑战在于与其虎视眈眈的邻边诸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包含了[[乔治亚人]]、[[伊比利亚人]]、[[日耳曼人]]、[[保加尔人]]、[[斯拉夫人]]、[[亚美尼亚人]]、[[匈牙利人]]、[[阿瓦尔人]]、[[法兰克人]]、[[伦巴底人]]以及[[阿拉伯人]]等民族,换个角度想这是体现以及维持帝国的动力,几乎每个周边民族都握有该地重要的资源,这些关键的资源是拜占庭帝国能否振兴[[罗马帝国]]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实上帝国终究只能成为名义上的地区形式结构,当帝国有能力设置正式外交机构,这些邻国就会前来依附帝国,有鑑于古典作家建构出和平与战争之间的差距,拜占庭的外交手段可以说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根据[[马基维利]]、[[克劳塞维茨]]的研究,专研拜占庭的史学家约翰(John Kinnamos)归纳出:「从各式各样的战争中,从最初然后走向最终的胜利,在当中的任何一次战役其实都相差无几。」
 +
 
 +
在七世纪后拜占庭的正规军不曾超过十四万,皇帝体系的维持主要是凭藉著外交活动,拜占庭政府中的蛮族事务局(Bureau of Barbarians),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个处理外交事务的中央单位,藉由收集帝国内部民族的重要消息来提供正确的外交决策判断<ref name="Antonucci">{{cite journal|last=Antonucci |first=Michael |title=War by Other Means: The Legacy of Byzantium |journal=History Today |volume=43 |issue=2 |pages=11–13 |url=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hb4706/is_199302/ai_n17277331 |accessdate=2007-05-21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071225061518/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hb4706/is_199302/ai_n17277331 |archivedate=2007-12-25 |date=February 1993 |deadurl=yes }} </ref>。
  
 
===原则与管道===
 
===原则与管道===
行 359: 行 405:
  
 
== 后续影响 ==
 
== 后续影响 ==
 在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但事实上,这些知识和思想大部份保存在西欧[[修道院]]中,少部份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阿拉伯王国进入西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希腊哲学家的学术早在数个世纪前便已在欧洲的天主教经院中受到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了<ref>Étienne Gilson: ''L'esprit de la philosophie médiévale''; Jacques Le Goff: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ref>)。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之光<ref>约翰·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十八章</ref>。在拜占廷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
+
 在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但事实上,这些知识和思想大部份保存在西欧[[修道院]]中,少部份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阿拉伯王国进入西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希腊哲学家的学术早在数个世纪前便已在欧洲的天主教经院中受到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了<ref>Étienne Gilson: ''L'esprit de la philosophie médiévale''; Jacques Le Goff: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ref>)。
 +
 
 +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之光<ref>约翰·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十八章</ref>。在拜占廷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
  
 
 在欧洲的北方,拜占庭帝国给予斯拉夫民族的文字、礼拜仪式和教会使他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产生强大的精神联系。东罗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亚嫁给了俄国的伊凡三世。帝国灭亡之后,俄罗斯以继承拜占廷遗产的名义,宣布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这一称号一直延续到1917年俄国革命时为止。
 
 在欧洲的北方,拜占庭帝国给予斯拉夫民族的文字、礼拜仪式和教会使他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产生强大的精神联系。东罗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亚嫁给了俄国的伊凡三世。帝国灭亡之后,俄罗斯以继承拜占廷遗产的名义,宣布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这一称号一直延续到1917年俄国革命时为止。
行 404: 行 452:
 
* {{cite web |author = Dr. David Turner |title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The alternative "History" of Europe |work = Romiosini: Hellenism in the Middle Ages |url = http://www.greece.org/Romiosini/talk1.html |accessdate = 2006-03-06 }}
 
* {{cite web |author = Dr. David Turner |title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The alternative "History" of Europe |work = Romiosini: Hellenism in the Middle Ages |url = http://www.greece.org/Romiosini/talk1.html |accessdate = 2006-03-06 }}
  
== 外部连结 ==
+
=== 外部连结 ===
 
* [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world/015.htm 全球通史: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 [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world/015.htm 全球通史: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8055032/http://www.faithfuleye.com/simp/node/1409 曾经为西欧基督教文明遮风挡雨的——拜占庭帝国]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8055032/http://www.faithfuleye.com/simp/node/1409 曾经为西欧基督教文明遮风挡雨的——拜占庭帝国]
  
== 参见 ==
+
=== 参见 ===
 
; 历史  
 
; 历史  
 
* [[罗马帝国]]
 
* [[罗马帝国]]
行 434: 行 482:
 
* [[巴尔干半岛]]
 
* [[巴尔干半岛]]
 
* [[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
 
* [[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
 +
 +
[[category: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

於 2019年4月30日 (二) 18:30 的修訂

拜占庭帝國: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帝國羅馬帝國東西分治後,帝國東部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對於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國」,被視為新政權。其國民在帝國一千多年的期間仍自稱為「羅馬帝國」的公民。圖為555年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地圖。

拜占庭帝國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帝國羅馬帝國東西分治後,帝國東部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對於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國」,被視為新政權。其國民在帝國一千多年的期間仍自稱為「羅馬帝國」的公民(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三大洲的亞洲西部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中世紀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丹吉爾也在7世紀之前曾是帝國的國土。

關於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德國東羅馬學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分治)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紀年。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標誌。

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世,是羅馬帝國皇帝,史稱君士坦丁大帝。公元272年2月27日生於上麥西亞行省內索斯(今南斯拉夫尼什),306年其父(西羅馬帝國皇帝)死後,被軍隊擁立為皇帝。323年與東部皇帝決裂,並於324年統一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統治者,337年5月22日卒於尼科美底亞,在位期間從306年至337年。


拜占庭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更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及後的東正教為立國基礎,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於古羅馬和西羅馬帝國的國家。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這個帝國被外人稱為「東羅馬帝國」,儘管其正式國號仍延續着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國號。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各國有很大的影響。此外,帝國在其十一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中所保存下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會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長達1480年的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拜占廷風格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名稱

東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是Ρωμανία(Rōmanía,「羅馬人的土地」或「羅馬尼亞」),或者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羅馬人的帝國」或「羅馬帝國」)。這是拉丁語Imperium Romanorum(羅馬帝國)的希臘語翻譯,也是其自稱。為了與同樣自稱為羅馬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分開,因此在1453年帝國滅亡前,西歐人將其稱為「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儘管東羅馬帝國的文化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卻仍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在從330年到1453年這11個世紀的時間裡,東羅馬或拜占庭從來沒有成為過這個國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稱,其臣民也從未將自己稱為「拜占庭人」,或將首都新羅馬稱為「拜占庭」。對於那些以羅馬帝國正宗繼承人自居的東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儘管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拉丁語仍然是他們的官方語言之一。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伊斯蘭哈里發,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斯拉夫人,以及後來統治東羅馬帝國領土的奧斯曼帝國)也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或阿拉伯語化的「魯米人」。

一直到17世紀,「東羅馬帝國」都是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個帝國的正式稱呼。1557年,神聖羅馬帝國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Hieronymus Wolf)在其整理編纂的《歷代拜占廷歷史學家手稿》(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中,為了區分羅馬時代以前的古典希臘文獻與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希臘文獻,引入了「拜占庭帝國」(Imperium Byzantinum)這個叫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新羅馬(即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紀之後,經過孟德斯鳩等人的使用,這個稱呼逐漸被西歐歷史學家廣泛應用,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羅馬帝國東半部與中世紀的、希臘化的東羅馬帝國。

中國古代文獻

「拂菻國」是古中國史籍中對東羅馬帝國的稱謂。古代亦稱「大秦」或「海西國」。有時也被稱為「此名」。隨歷史時期之不同,此名有時也指苫國(今敘利亞)等地中海東岸地區。兩宋時代又用以稱呼塞爾柱突厥人統治的小亞細亞

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Fūrūmi)。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刺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大拂臨」[1]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各種異譯都是伊朗語族的Frwm(粟特語作Frōm)、Purum(安息語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語)等的漢字對音。19世紀末在蒙古高原發現的8世紀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學者們多方考定,以上各種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對東羅馬帝國的名稱——Rūm(روم)。

杜環的《經行記》和兩唐書西域傳對拂菻國的物產建築民俗等情況有詳細記載,但兩唐書中的記載據認為有一部分系從唐代長安情況類推而來。在唐代,長安與拂菻之間,西突厥汗廷與拂菻之間都有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特別是西突厥曾與它聯合對抗波斯薩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當自該地傳來。《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據學者考證,此「拂林」當是Farang 一詞的音譯,乃當時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菻。

歷史

前期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帝共治制,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亞平寧半島希臘分別各自設立一個皇帝,再分別各自設一個副皇帝輔佐他們。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4世紀的狄奧多西大帝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

在羅馬帝國發生「三世紀危機」之後,帝國的社會經濟正在全面崩潰。城市破敗,商業凋敝,農村赤貧化,土地荒蕪,人口銳減,這些現象在以奴隸制度為經濟基礎的帝國西部尤甚。整個帝國的政治劇烈動盪,將軍自立為帝,軍閥混戰,內亂不斷,各階層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君士坦丁在即位後不久採取了兩項意義深遠的措施,第一是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以挽回因搖搖欲墜的傳統多神教走向沒落而帶來的宗教信仰危機。第二件事是在帝國的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企圖在東方為帝國尋找生路。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古希臘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和在313年的頒布米蘭赦令中使得基督教合法化的羅馬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能完全稱之為是東羅馬帝國,但天主教是帝國的一個重要特性信仰,也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古代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東羅馬歷史的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亞德里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界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一世(有時也被稱為狄奧多西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各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卡狄奧斯霍諾里烏斯。阿卡狄奧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定都於君士坦丁堡;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於三世紀和四世紀所遭遇的劫難。這有許多原因。首先,東羅馬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徒時,蠻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在於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入侵和洗劫,東羅馬帝國則往往只要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劫難了。狄奧多西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蠻族」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西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西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幾個老對手:中古波斯地區的薩珊王朝(224—651年)、斯拉夫人阿瓦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論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發動征伐亞平寧半島上的東哥特王國的歷時持續二十年的戰爭(535—554年),東羅馬帝國甚至收復了它在西部喪失的部分總督區:亞平寧半島利比亞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爾伊比利亞半島最南端。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2]。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非亞大教堂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後來成為東羅馬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第一次中衰與希臘化

查士丁尼一世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所有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在查士丁尼時代,最早的斯拉夫人(542年)、阿瓦爾人(557年)就已經穿越了多瑙河。由於帝國的重兵集結在東部邊境,以對抗薩珊王朝,因此他們得以從帝國的西北部趁虛而入。斯拉夫人打垮了駐紮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帝國軍隊,並奪取了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毀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國防務體系。此時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面臨着蠻族起義的威脅。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特人(418—711年)對帝國屬地發動全面進攻,624年將羅馬的力量逐出伊比利亞半島,東哥特人隨即在意大利發動叛亂,倫巴底人於568年入侵亞平寧半島並建立了倫巴第王國,只給帝國留下亞平寧半島南端的一部分,以及拉文納羅馬之間一塊不安全的地區。

禍不單行的是,幾場猛烈的瘟疫也襲擊了東羅馬帝國的領土。541春天的大瘟疫給帝國造成了第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瘟疫起自尼羅河沼地,消滅了帝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逾半數公民死亡。按照東羅馬史官的記載,當時甚至找不到足夠的人手埋葬死人:「……成堆的屍體被丟進埋屍坑,公主與太監埋在一起,教士與妓女埋在一起,衛兵與乞丐埋在一起。公用墓地很快被填滿,於是皇帝下令掀開加拉塔城牆上所有塔樓的屋頂,從上面把屍體扔進去,裝滿一個就封一個頂。不久,所有的塔樓也被屍體塞滿了,於是死者被葬于海中。有些屍體已經腐爛得與蓆子粘在了一起,金角灣上浮着一層黃褐色的膿水。海船穿梭的速度趕不上市民紛紛離世的速度,海葬也來不及了……」[3]

541秋天,瘟疫消失了,然而在此後70年裡又多次爆發,毀掉了東羅馬帝國的賦稅和兵員來源,使東羅馬帝國的貨幣處於崩潰的邊緣。

615年,阿瓦爾汗國的軍隊風捲殘雲般攻入了帝國境內,並一直進逼到離君士坦丁堡僅數里之遙的地方。在亞洲,東羅馬帝國則遭到了中古波斯地區的薩珊王朝(224—651年)的進攻。611年,薩珊王朝占領了卡帕多細亞,接着占領了東羅馬帝國東部的累范特地區最富庶的敘利亞,以及帝國第三大城市安提阿,並且在618年入侵了巴勒斯坦,619年占領了埃及,並於621年將埃及完全占領,將最神聖的基督教文物「真十字架」殘片擄掠而去。領土的喪失也很快導致了君士坦丁堡糧食供應的減少,公元618年,向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公民」分發麵包的政策終止了。此時原東羅馬帝國四分之三的領土已經喪失掉了:地中海東岸的累范特埃及利比亞和除開北段和南段的小亞細亞已落入依蘭沙赫爾的庫思老二世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臘意大利分別被斯拉夫人、阿瓦爾人和倫巴底人占領。阿瓦爾人和依蘭王國人的軍隊虎視眈眈,淮備一舉滅亡東羅馬帝國。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破產,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撐的東羅馬帝國政府請求教會,為了帝國的生存交出其所擁有的金銀財寶、金銀餐具以及法器,以向陳兵於首都城外的蠻族繳納「保護費」。

到626年,東羅馬帝國收集了大約20萬磅的黃金。阿瓦爾可汗聽說羅馬皇帝又搞到一批黃金,於是強迫東羅馬人把保護費加倍,甚至把軍隊開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金門,把城牆外所有能帶走的東西全都帶走了,並且一度破牆而入,洗劫了Palace of Blachernae布拉基奈宮和教堂,差一點在城中會師。當時的形勢如此危急,以至帝國政府甚至考慮遷都至迦太基城。只是由於帝國海軍擁有制海權,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外界運來糧食,帝國的命運才得以延續。

出身阿非利加的皇帝希拉克略後來收復了這些東部總督區,但當時剛剛在由穆罕默德創製的伊斯蘭教下統合起來的以貝都因人為主體的的伊斯蘭哈里發之突然出現是希拉克略無法意料到的。

阿拉伯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堀起,於634年在約旦附近摧毀了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並迅速占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640年完全占領埃及,並出兵波斯地區徹底滅亡薩珊王朝。雖然東羅馬帝國幾次派軍試圖去收復埃及,但是最終失敗而返,東羅馬帝國永遠失去了這些疆土。並且同時於632-651年間,阿拉伯軍隊徹底滅亡了依蘭沙赫爾。670年左右,阿拉伯人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艦隊。不過東羅馬海軍憑藉其秘密武器仍然掌握着制海權,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後來令阿拉伯人聞風喪膽的「海洋之火」。678年,阿拉伯艦隊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艦隻毀于海洋之火。在退卻中,又先後遭到暴風雨的襲擊和東羅馬海軍的追擊,幾乎全軍覆沒。阿拉伯軍隊遭到「聖戰」開始以來最慘痛的失敗,被迫與東羅馬帝國簽訂了三十年和約。

在希拉克略一世統治時期(610—641年),東羅馬帝國完成了從古典的羅馬帝國向希臘化中世紀君主制國家轉變的進程。他改革了軍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實行軍人領地制,即向農民出身的軍士頒發土地,作為交換條件,這些人必須履行軍人職責。這種做法鞏固了東羅馬帝國的國防力量和軍力。在希臘、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區,希拉克略推行軍區(塞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軍人將領統轄的行政單位,州的長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隨着塞馬州的建立,帝國鞏固了對飽受斯拉夫人、匈人和阿瓦爾人衝擊的巴爾幹半島領土的統治,鞏固了帝國的疆土。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國再度出現內亂,從694年到716年的22年間,皇帝更換了6次。到8世紀初期,帝國的情況已經瀕於無政府狀態,北非全部落入穆斯林手中,帝國的疆域也只剩下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圍地區、東色雷斯、希臘的幾個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在前兩個地方,聚集了成千上萬來自巴爾幹和希臘的難民,以及從敘利亞、埃及、迦太基逃出來的幾十萬天主教難民。像一百年前的情況一樣,海權是在8世紀初使東羅馬帝國免於滅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權維持了昔日帝國政治統一時留下來的東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業活動不受威脅。

出生於敘利亞的利奧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個主張改革的偉大統治者,還是一個名將,在他統治的第一年,就擊退了伊斯蘭哈里發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圍攻,使其元氣大傷,數年內不敢對東羅馬用兵。而且其經過改組的海軍還遏止了在未來四百年中伊斯蘭世界的海權成長。利奧的成功抵抗不僅拯救了東羅馬帝國和東方的天主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個西歐文明[4]

從一個立法者的角度來看,利奧三世先後頒布了經過改革的民法刑法,以及農業法、商業法,對傳統的、無伸縮性的羅馬法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其適應改變了的社會狀況,同時他還吸收新掘起的伊斯蘭教的長處,對宗教進行大幅度改革,頒布了禁止崇拜偶像、出賣神符的命令,發動「破壞聖像運動」,從而在天主教中樹立了高度的精神力量,遏止了教會產業的急劇膨脹和國家財力的流失,並為世俗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機會。由於這些改革措施,東羅馬帝國在718年之後終於頂住了伊斯蘭哈里發軍隊的入侵。

但是,此後東羅馬帝國仍是危機不斷。746年,近東發生的大瘟疫蔓延到帝國全境,羅馬人和希臘人的死亡人數甚為巨大。於是空出來的地方聽任從巴爾幹半島以北來的斯拉夫人爭先恐後地遷移進來定居。東羅馬皇室歷史學家君士坦丁·波菲洛格尼圖斯就曾說:「當瘟疫吞沒萬物的時候,廣闊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蠻族化了。」

從8世紀末期起,帝國加速收復被斯拉夫人占領的巴爾幹地區;從9世紀中葉起,阿拉伯人再也不能越過托羅斯山脈,相反,東羅馬帝國在東方重新向亞美尼亞的邊境發動征戰。

東羅馬帝國雖然喪失了許多領土,但這也不是全然壞事:它不再那麼種族文化混雜了。希拉克略一世時代,帝國希臘化終於完成,使用人數寥寥無幾的拉丁語不再是官方語言之一,希臘語被指定為唯一的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奧古斯都」(拉丁語「Augustus」,意為「至尊」)為主頭銜,而使用「君主」(希臘語「Basileus」)。在宗教上,東羅馬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東羅馬帝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東方和南方的省區裡一般多是東方正統教會,或是二性分離的東方亞述教會,而非東正教與天主教同屬的迦克墩派。這些區域淪陷後,東正教在剩餘的總督區域裡相對來說更加強大了。希拉克略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在其他地方的城市不斷衰退的同時,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試圖占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東羅馬帝國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海洋之火。阿拉伯人最初的進攻被擊退後,曾屬於帝國的亞美尼亞地區開始得到恢復。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787年,在伊琳娜女皇的領導下,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伊琳娜還有與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的計劃,但這些計劃未能成功。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制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已經與東部離心離德的天主教神聖羅馬帝國未能重新與東羅馬帝國統一起來。

利奧三世開創的伊蘇里亞王朝在8世紀末期走上了末路,隨後統治帝國的一群無能皇帝進一步加深了災難局面。這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琳娜女皇,她弄瞎了作為法定繼承人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的眼睛,將其關入修道院,自己成為第一個大權獨攬的東羅馬女皇。此舉影響重大,導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800年把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使西方帝國有了與東羅馬帝國分庭抗禮的藉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歐洲和地中海世界的公民還沒有完全放棄「一個羅馬帝國」的觀念,認為伊琳娜是非法篡權的女人,此前東羅馬帝國正統皇帝在位期間,羅馬教皇是不敢做出此舉的)[5]。此外,皇帝尼基弗魯斯(802-811年在位)在與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亞第一帝國普利斯卡戰役中被殺,頭蓋骨更被保加利亞酋長克魯姆做成了酒杯。

黃金時代與突厥人危機

馬其頓王朝(866年-1057年)的誕生開創了東羅馬帝國歷史上第二個最輝煌的時期。馬其頓王朝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生於亞美尼亞,幼時全家被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俘虜,發配到馬其頓去開懇土地。長大後,他成為皇宮馬倌,貌美而多力,受到阿莫利王朝末代皇帝邁克爾三世(842-867年在位)的注意和寵愛。邁克爾任命他為宮廷侍衛長,並於866年把他立為自己的繼承人和共帝。867年,巴西爾發覺自己有失寵的跡象,於是在9月23日晚上發動了政變,他先用手擰彎了皇帝寢室的門閂,然後在半夜帶着親信殺入皇帝睡房,迅速制服衛兵,並殺掉了邁克爾三世。

雖然皇位為篡奪而來,但巴西爾一世很快以自己的英明行為讓大家刮目相看。他在軍事上的勝利使其躋身於東羅馬帝國帝國最偉大的軍事家之列。他嚴格貫徹希拉克略王朝時開始的軍事制改革,在巴爾幹半島建立新軍事州(塞馬州),向這些地區遷入新移民,並憑藉不斷增強的君主制國的國力鞏固國防建設,不僅在巴爾幹半島的多瑙河沿岸北部設立邊境要塞,成功阻擋了斯拉夫人南下,而且在小亞細亞擴充軍隊並反擊了阿拉伯人的侵略,在意大利南部,也收復了原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領地。

馬其頓王朝的統治下,東羅馬帝國在9世紀末期、10世紀和11世紀初達到了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裡,東羅馬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宗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占領了亞平寧半島的一部分和攻占了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爾二世(綽號為「保加利亞人屠夫」)徹底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最終於1018年占領了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同時東羅馬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盟友(不過有時也是敵人):在東歐平原基輔羅斯(862/882—1223/1236),為東羅馬帝國提供了一支重要的僱傭軍。

巴西爾一世的繼承者利奧六世君士坦丁七世都不斷與保加利亞第一帝國進行戰爭。963年,羅曼努斯二世皇帝去世後,由於王子年幼,名將尼斯弗魯斯·弗卡斯與皇后提奧法諾結婚,然後自立為皇帝。弗卡斯繼續向外發展,收復了克里特島塞浦路斯的黎波里 (黎巴嫩),並在969年攻陷了安提阿。但是當年年底,他被皇后收買的部將齊米斯西斯刺殺。齊米斯西斯隨後稱帝,號稱約翰一世,他發動了幾次規模巨大的戰役,擊退了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基輔羅斯人的攻擊,然後出兵進攻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976年約翰一世去世,羅曼努斯二世的兒子巴西爾二世君士坦丁八世繼位,後者對於政事幾乎完全不過問。在巴西爾二世的統治下,帝國再度進入黃金時期。它在軍力、商業和政治方面的實力都達到了頂峰,擁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貿易興旺,學術和藝術發達,宗教的影響擴及所有斯拉夫人的君主制國家。在羅馬人心目中,他們的東羅馬帝國不僅是地球上最大的君主制帝國,也是唯一的帝國。

在巴西爾二世的統治下,東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了自查士丁尼一世之後從未有過的規模,主宰了亞美尼亞、南意大利,整個巴爾幹半島也重新成為帝國的領土。他於1014年滅亡了保加利亞,這次戰爭使他獲得了「保加利亞人屠夫」的稱號:在巴西爾的命令下,14000多名保加利亞俘虜被剜掉了眼睛。保加利亞沙皇Samuel of Bugaria保加利亞的薩繆爾|薩繆爾見此慘狀,心臟病發作而去世。此後一個半世紀裡,保加利亞人都臣服於東羅馬帝國之下。

帝國的疆域東起亞美尼亞,北到多瑙河下游平原,西至亞得里亞海,南至幼發拉底河美索不達米亞。自從查士丁尼一世以後,這個帝國的國威從來沒有如此時之盛者,但是也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之後的帝國一樣,成功的因素已經耗盡。巴西爾二世曾經擔心兩方面的危險,一是外敵的進攻,二是內部敵人侵蝕帝國的國力。在隨後的50年裡,他的這兩個噩夢都變成了現實。

巴西爾二世去世後,東羅馬帝國的皇權開始陷入混亂。巴西爾二世共帝君士坦丁八世的女兒佐伊皇后與其情人邁克爾一道將羅曼努斯三世皇帝溺死在澡盆中,然後將邁克爾立為皇帝,號稱邁克爾四世。邁克爾死後,佐伊又將他的侄子納入自己的後宮,將其封為邁克爾五世。4個月後,邁克爾五世試圖將佐伊皇后廢黜,結果政變未遂,反被愛戴佐伊的君士坦丁堡市民推翻,用烙鐵弄瞎了眼睛,扔進修道院。62歲的佐伊隨後又與一位老情人結婚,是為君士坦丁九世。1050年佐伊去世,四年後君士坦丁九世也死了,他留下的遺產之一是1054年東西教會的永久分裂。隨後13年裡,邁克爾六世伊薩克一世科穆寧王朝始祖,1057-1059年在位)、君士坦丁十世(伊薩克的遠親,杜卡斯王朝始祖)、羅曼努斯四世和邁克爾七世相繼繼承皇位。

政局的混亂只是帝國衰落的表象,隱藏在貴族們爭權奪利的滑稽劇下的現實是,他們擁有着地方大量土地資源作為其黨同伐異的後盾,而這些大量占有土地的世襲軍事貴族打亂了塞馬州的制度,破壞了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這個長久以來帝國稅收和徵兵的基礎。假如東羅馬帝國只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伊斯蘭哈里發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為它的聲威所嚇怕,而不斷對外強中乾的帝國進行衝擊:諾曼人征服了南意大利,而更致命的是突厥語族塞爾柱帝國在1071年占領了小亞細亞

1071年8月,塞爾柱帝國亞美尼亞凡湖以北的曼齊刻爾特擊敗東羅馬帝國軍隊,並迅速占領了整個小亞細亞。亞洲領土的喪失標誌著東羅馬帝國喪失了最大的兵力來源地,此後只能雇僱傭兵,這些僱傭兵包括法蘭克人諾曼人瓦良格人基輔羅斯人。僱傭兵的到來,並沒有對崩潰的帝國軍事帶來多少良性影響,反而又催生了一連串的宮廷政變:1078年邁克爾七世被廢,軍界元老、80歲的尼基弗魯斯取而代之。阿萊克修斯·科穆寧又在1081年推翻了尼基弗魯斯三世,將皇權奪回科穆寧一系。(參見《羅馬帝國衰亡史》)

科穆寧中興

阿萊克修斯一世登基時,由於多年的內亂與大量的領土淪喪,帝國的地方行政體系已經頻臨崩潰,軍事組織也幾近於無。所幸的是,阿萊克修斯與皇后Irene Doukaina伊琳娜·杜卡伊娜的婚姻意味着在這半個世紀間一直爭鬥的新舊軍事貴族最終達成了和解,而阿萊克修斯在早年的軍事行動中也為他積累下足夠的聲望讓他進行挽救帝國的改革。

阿萊克修斯登基時最大的外患,除了與君士坦丁堡一衣帶水的突厥人,便是占據南意大利的諾曼人霸主Robert Guiscard羅伯爾·吉斯卡爾。出身海盜民族的羅伯爾正如其綽號「吉斯卡爾」(意為「狡詐者」),是一個狡猾老練的軍事專家。1081年,即在阿萊克修斯即位之初,吉斯卡爾便在都拉齊翁Battle of Dyrrhachium (1081)都拉齊翁之戰 (1081)|擊敗的阿萊克修斯親率的帝國親衛隊,進而占據了帝國重要的貿易站科孚島,更進逼帝國重鎮帖撒羅尼迦,將新帝逼入窮途絕路。阿萊克修斯只得放下羅馬皇帝的架子,親自前往西方,向威尼斯人以及日耳曼的所謂「羅馬皇帝」求援。這次外交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果:一直為諾曼人海盜活動所苦的威尼斯人對帝國提供了裝備精良的艦隊,而早已對諾曼人多次進犯教宗國和北意大利不滿的亨利四世決意出兵干涉南意大利,導致吉斯卡爾在1083年被迫回兵西西里,直到2年後才有機會再戰東羅馬。而這次,他征服巴爾幹半島的企圖被早有淮備的阿萊克修斯徹底挫敗,而自己也熱病身死。此後諾曼人陷入了繼承紛爭而無暇征戰,帝國西邊的邊患暫時解決了,儘管留下了兩個當時看起來並不嚴重的隱患:一個是從此介入東地中海貿易,對帝國敲骨吸髓的威尼斯商人,另外一個是與帝國終生為敵的一代名將,吉斯卡爾的長子,後來的十字軍主要領袖與安條克大公博希蒙德

邊患解決之後,阿萊克修斯着手改革拜占庭政府機構和貴族等級,建立以科穆寧家族和杜卡斯家族為核心的貴族執政聯盟,終結了貴族紛爭;仿照西歐的采邑制度推進Pronoia普羅尼亞制改革,以極短的時間挽救了頻臨崩潰的帝國行政,以較低的成本重建了運作良好的行政系統與健全的軍隊體系。此外,阿萊克修斯還在1092年推展了幣制改革,恢復了因杜卡斯王朝的濫發劣幣而破產的帝國貨幣信用,重建了以帝國為中心的貿易體系。在國力逐漸恢復之後,帝國在軍事上又先後挫敗北方佩切涅格人庫曼人的南侵,並對塞爾柱帝國進行了有力的抵抗。

但由於塞爾柱帝國的軍力依然強大,因此兵力仍顯欠缺的阿萊克修斯請求羅馬教宗號召西方各國出兵幫助東羅馬帝國去收復原屬東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的領地,使其免受異教徒侵擾。這個請求立即得到了教宗烏爾班二世的回應,但出乎阿萊克修斯意料的是,他所獲得的援軍並不是預想中的,如同瓦良格衛隊一般的由少數精銳西歐騎士構成的傭兵團,而是一柄難以操持的,在以後對帝國的內政與外交都造成極大挑戰的雙刃劍:1096年出現了第一次十字軍運動,大批騎士和平民離開西歐,向近東進軍。

十字軍從塞爾柱帝國人手中收復了尼西亞,但救兵很快成了仇兵。阿萊克修斯一世擔心這些好勇鬥狠的騎士危及東羅馬帝國,因此要求其對自己宣誓效忠。然而當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正與塞爾柱帝國作戰時,阿萊克修斯卻試圖擴大自己的地盤,結果與十字軍首領們,特別是此前就與帝國多次交戰的南意大利諾曼人領主們種下矛盾。而在阿萊克修斯因為擔心自己兵力不濟而決定對撤走前往救援Siege of Antioch困守中的安條克城的援軍後,十字軍騎士們終於忍無可忍,在安條克防衛戰的主帥博希蒙德和他的侄子Tancred, Prince of Galilee加利利的坦克雷德的煽動下,紛紛違背先前的誓言,在近東建立了4個獨立的十字軍國家

但最終,阿萊克修斯以及他的後繼者:約翰二世曼努埃爾一世仍憑藉出色的外交手腕,使得十字軍首領們依舊保持與帝國的盟友關係,甚至通過數次成功的軍事征討,讓其中的亞美尼亞大公國安條克公國成為帝國的附庸。

東羅馬帝國雖然借十字軍的力量,奪回了西安納托利亞,一度消除了塞爾柱帝國的軍力威脅,但北部佩切涅格人匈牙利王國的不斷南侵、西部塞爾維亞人的持續叛亂,以及南意大利的諾曼人仍是東羅馬帝國的大患,甚至後來,自詡為「正統羅馬皇帝」的霍亨施陶芬王朝也加入到對東羅馬帝國的敵對同盟中。為此科穆寧皇帝們在通過外交軍事雙管齊下暫時安穩住佩徹涅格人和塞爾維亞人後,決定將反帝國同盟的核心,始終敵視帝國的諾曼人趕出西西里,為此引發了與諾曼人的海上衝突(1147-1158年),但最終消滅諾曼人王國,重建帝國在南意大利統治的戰略意圖仍以失敗告終,只能迫使諾曼人在相當一段長時間無法進犯帝國。

此外東羅馬帝國還對匈牙利王國發動了兩次戰爭,雖然結果令匈牙利國王臣服,並使帝國獲得對Croatia in union with Hungary匈牙利治下的克羅地亞地區的直轄權,但耗費了大量的軍力,以致帝國近東的小亞細亞國防防禦再度出現空虛。1176年,在相繼逼迫諾曼人和談、羈縻匈牙利、取締威尼斯貿易特權,並通過資助倫巴第同盟拖住紅鬍子肺特烈的「帝國統一」後,自覺西方邊疆已經穩固的曼努埃爾一世率軍征伐羅姆蘇丹國首都科尼亞,以期完全收復小亞細亞,是為密列奧塞法隆戰役,結果遭到重創,儘管在稍後的門德雷斯河谷戰役勉強挽回劣勢。

這些稱不上非常成功,甚至在純軍事的角度上可以說是失敗的戰爭直接消耗了東羅馬帝國的有限的軍力和財力,但更致命的是,曼努埃爾死後,帝國再度陷入宮廷政變頻發的困境,於是東羅馬帝國從阿萊克修斯一世之後的中興局面迅速跌落下來,落入全面衰落的深淵。到12世紀後期,原來雄踞東地中海的東羅馬帝國幾乎只剩下一個空殼,其軍力、國力和人力已不足以應付四面受敵的局面,令邊境防線瀕臨崩潰。

衰落

貫穿在整個科穆寧王朝時期的一個隱憂,就是不斷向東羅馬傳統勢力圈滲透的西方勢力。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以及來自西西里島南意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因此,東羅馬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因為這些十字軍正是主要由德意志人和諾曼人構成的。另一方面,阿萊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意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迅速掘起為東羅馬最主要的商業競爭對手的威尼斯人特別受反感,儘管威尼斯的船隻是帝國艦隊的骨幹。

阿萊克修斯一世登基之初,盤踞西西里島的諾曼人首領Robert Giscard羅貝爾·吉斯卡爾對巴爾幹半島愛琴海島嶼虎視眈眈,而東羅馬海軍的軍艦此時早已破敗朽爛,因此只好與威尼斯共和國達成一筆交易:威尼斯人派出一支海上艦隊對付諾曼人,東羅馬則允許威尼斯商船自由地出入帝國境內所有港口,免去一切海關稅收。在這樣豐厚的條件下,威尼斯艦隊於1085年在亞得里亞海擊敗了諾曼人。東羅馬從此在軍事上擺脫了諾曼人的威脅,但在經濟上受到威尼斯的挾制。東羅馬與威尼斯的同盟不僅使其國庫失去了海關收入的絕大部分,而且帝國在商業方面的壟斷地位也逐漸喪失,東羅馬商人在東地中海地區開始讓位於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的商人。

而另一個致命的影響是,東羅馬的經濟結構為此傾向單一,逐漸演化成嚴重依賴意大利城邦出口貿易的經濟作物農業經濟,這同樣嚴重阻礙帝國民力軍力的恢復。

出於上述原因,當諾曼人的威脅解除後,科穆寧王朝的皇帝曾幾經努力,試圖取締威尼斯人的特權,但是其強大的海上勢力使東羅馬望而卻步。1122年,約翰二世·科穆寧皇帝取消了威尼斯的特權,後者立即以強大的艦隊劫掠愛琴海諸島,並占領了科孚島凱法利尼亞島。從此,威尼斯人更肆無忌憚地在東羅馬海域和君士坦丁堡城橫衝直撞。在馬爾馬拉海黑海的各主要港口,停泊着威尼斯的大批商船,在首都郊外的加拉塔和佩拉居住着無數威尼斯富商大賈,他們自恃財大氣粗,耀武揚威,驕橫無比,東羅馬臣民對這些「拉丁人」無不恨之入骨。[6]

東羅馬與威尼斯的第二個鬥爭回合發生在約翰二世的兒子曼努埃爾一世在位時期。雖然曼努埃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為了壓制威尼斯人的氣焰,他把貿易特權授予熱那亞、比薩等城市,試圖以此牽制威尼斯人,兩國關係為此更加緊張。1171年,在曼努埃爾一世的詔令下,東羅馬全國發生了驅逐威尼斯人的行動,全部威尼斯僑民被逮捕,他們的貨物和商船被沒收。威尼斯艦隊迅即入侵東羅馬水域,但很快被曼努埃爾成功重建的東羅馬海軍擊敗。東羅馬帝國籍此一度擺脫威尼斯的經濟控制,但其代價是帝國與威尼斯不再有重建友好關係的可能,埋下了1204年十字軍洗劫君士坦丁堡的禍根。

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努埃爾所率領的東羅馬、匈牙利十字軍國家的四萬大軍。這次軍事失利對東羅馬而言,與此前的諾曼人戰爭、匈牙利戰爭相比,並不算傷筋動骨,因為死傷的萬餘人中,絕大部分是匈牙利和十字軍國家的僕從兵,東羅馬的主力部隊基本保存完好。但是就往後的發展而言,仍然是一個轉捩點:東羅馬浪費了唯一一次西方邊境安穩而能專心東方事務的機會,因此本以為必勝的曼努埃爾一世為此意志消沉,不久去世,留下年幼的孤兒阿萊克修斯二世與不得人心的攝政皇太后安條克的瑪麗,而小阿萊克修斯的皇位很快就為堂叔本都總督安德洛尼卡·科穆寧篡奪。科穆寧王朝100年間的穩定發展宣告終結,又一個政變頻發的時代來臨了。

科穆寧王朝的權力,原來是依靠地主貴族和威尼斯友誼的支持,但安德洛尼卡一世改變了策略,轉而依靠那些憎惡威尼斯商業優勢的君士坦丁堡居民和商人階層。更壞的是,他殘暴地削減貴族的力量,殺害無辜,建立了恐怖統治,同時將阿萊克修斯一世以來,東羅馬持續的對西方勢力友好的外交政策破壞殆盡,而這項政策的良好成果正是曼努埃爾一世時期維持東羅馬的地中海霸權與經濟穩定繁榮的關鍵。安德羅尼庫斯曾經試行改革,比如制止賄賂、整頓賦稅、採取省長定薪制等等,但這些改革產生的良好效果都被他樹立的敵人——不管是國內的羅馬貴族還是國外的十字軍附庸——打消了。甚至當他由於害怕諾曼人的進攻而再度向威尼斯人請求締結同盟的時候,威尼斯對他仍未釋然於懷。

安德洛尼卡一世在1185年被民眾暴動推翻,酷刑處死,暴屍街頭。暴動的發動者、皇室的遠親伊薩克·安吉洛斯(伊薩克二世)即位,開始了安吉洛斯王朝短命的統治。伊薩克二世執政10年,對內雖然任命了一些有才幹的官員,增加了稅收,但卻把搜刮來的錢用於擴建和翻修皇宮,以及搜集聖像和珍寶。他的對外政策搞得一塌糊塗,北方保加利亞人再度揭竿而起,神聖羅馬皇帝肺特烈·巴巴羅薩領導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目的是為了收復1187年被薩拉丁占領的耶路撒冷)也給拜占廷城鄉造成極大禍害。1195年,伊薩克二世被親兄弟阿列克修斯三世推翻,刺瞎雙眼,投入監獄。

伊薩克二世的兒子小阿列克修斯在其父被廢後僥倖逃出牢房,輾轉流亡到神聖羅馬帝國投奔其姐姐、士瓦本王后伊琳尼,隨後又求助於教皇英諾森三世,請其協助復位。他向教皇發誓,一旦復位成功,他將使希臘教會歸屬於拉丁教會。這個計劃與威尼斯的利益不謀而合。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誘使十字軍將東征的矛頭轉向了威尼斯的競爭對手。[7]

1202年,小阿列克修斯與十字軍領導人簽署了一項協議,十字軍將進入君士坦丁堡,幫助伊薩克與阿列克修斯父子奪回皇位,事成之後,拜占廷將支付20萬馬克銀幣,向巴勒斯坦派出勤務部隊,並承認教皇對東方教會的控制權("羅馬帝國衰亡史")。

十字軍入侵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神聖羅馬帝國的肺特烈一世企圖征東羅馬帝國,但給東羅馬帝國帶來毀滅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原定目的是占領阿尤布王朝統治下的埃及,但威尼斯共和國的船艦總督恩里科·丹多洛獲得了領導權。在東羅馬王子阿列克修斯四世的請求和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的慫恿下,十字軍於1204年攻打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沿海一面是馬爾馬拉海上的峻峭陡壁,只有金角灣沿岸地勢平緩,是優秀的港灣,但是灣口攔上鐵索。陸地一面的城防更是牢固無比,實際上十字軍在陸地一面的進攻也的確被東羅馬皇帝近衛軍打退了。但是,威尼斯人長期在君士坦丁堡經商,對這裡的防禦措施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他們並不直接攻打金角灣,而是繞至博斯普魯斯海峽色雷斯一岸的另一端,奪占了熱那亞人移民區加拉塔,然後從這裡砍掉鐵索,進入金角灣。

在灣內,威尼斯戰艦燒毀了大批東羅馬艦隻,然後用船上的投石機和雲梯攻打君士坦丁堡城牆,奪取了沿海城牆上的25座塔樓,又縱火焚毀了城牆附近的建築。東羅馬軍隊人數不少,但裝備很差,而且多由僱傭軍組成。這些僱傭軍本來就紀律鬆懈,又長期得不到軍餉,因此經過幾個回合的戰鬥,東羅馬軍隊徹底被打散。阿列克修斯三世從陸上一面逃出首都,進入色雷斯地區避難。

十字軍駐紮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向復位的伊薩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索取報酬,以繼續東征。但二位皇帝兩手空空,既沒有錢來還願,也沒有辦法去弄錢,萬般無奈下,伊薩克只好下令沒收皇族的私人財產,並搜颳了君士坦丁堡城內各教堂的金銀珠寶祭器,湊了10萬馬克白銀送給十字軍。1204年2月初,雙方正在繼續談判時,城內又節外生枝。君士坦丁堡各階層都對阿列克修斯四世招來第四次十字軍的做法極為反感,對教堂的搜刮更是火上澆油,城中不斷發生希臘人襲擊「拉丁人」僑民的事件,有一次嚴重的衝突竟然導致城東地區失火,這是5世紀以來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一次火災,大火整整燒了兩天兩夜,從奧古斯都廣場提奧多西廣場的精華區全部化為灰燼,公共建築、住宅和古典藝術遺產遭到巨大的損失。

火災後,拉丁僑民不敢再停留於君士坦丁堡,紛紛出城,投入十字軍營內,連一向與東羅馬交往甚密、少有衝突的比薩人也逃了出去。於是,城中希臘居民的憤怒全都轉移到皇帝父子身上。他們認為災難全是伊薩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造成的。於是,憤怒的市民於1204年2月中旬在君士坦丁堡城內聚集起來,把貴族和僧侶趕到聖索非亞大教堂中,在這裡宣布廢黜安吉洛斯王朝,另立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女婿阿列克修斯·杜卡斯為帝(阿列克修斯五世)。暴民隨後沖入皇宮,把伊薩克二世投入監獄,並絞死了小阿列克修斯(《拜占廷帝國史》)。

阿列克修斯五世上台後立即着手鞏固城防,關閉城門,把在城外安營紮寨的十字軍拒之門外,同時宣布拒絕履行阿列克修斯四世對十字軍許下的諾言。威尼斯總督丹都洛清楚地認識到,奪取君士坦丁堡城的時機來臨了。4月8日,他下令發動總進攻。經過斷斷續續4天的戰鬥,第四次十字軍的在金角灣和加拉塔的靠近君士坦丁堡城牆的海岸船艦的拋石機和攻城錘在1204年4月12日在金角灣和加拉塔附近的海岸輕易突破擊毀君士坦丁堡的幾處城牆之後,最初是70個拉丁法國貴族騎士攻入君士坦丁堡,之後總共有大概幾百個第四次十字軍十字軍的騎士攻入君士坦丁堡,並四處謀殺、強姦、搶掠、破壞了三天。

9個世紀以來,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世界中,對從古希臘時代以來古代高度文化和物質文明一脈相承的唯一城市。這裡聚集了來自拜占庭帝國的無數珍貴藝術品和古代圖書手卷,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奇珍異寶、金銀錦緞。這些都是對財寶如饑似渴的十字軍洗劫的對象。皇宮、教堂、府邸、浴場、墓地、修道院、國家圖書館、公眾會議廳、大賽車競技場都成了劫掠的對象,目擊這場劫難的軍隊指揮官傑弗里·德維爾阿杜安(Geoffrey de Villehardouin)在其《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中寫道:「所有的戰利品,多得不得了。沒有人能告訴你究竟有多少。黃金、白銀、器皿、寶石、錦緞、銀線布匹、長袍、貂皮、灰鼠皮、銀鼠皮以及各種最精緻的東西,散亂堆放在地上……自從世界創造以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獲得這麼多的戰利品。過去的窮漢,現在又富又豪華了。」(《拜占廷帝國史》)

許多參加十字軍的領主把戰利品運回本國,所有參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軍隊的國家被這些從君士坦丁堡搶來的珍寶和藝術品裝飾一新。大部分西歐教堂都得到了搶來的拜占廷宗教聖物,其中法蘭西王國教會收穫最大。威尼斯共和國也因為分得的拜占廷文物而變得雍容華貴起來。君士坦丁堡大賽車場上的裝飾物——鎦金的銅駟馬被運回威尼斯,成為聖馬可教堂正門的裝飾物。

1204年3月,在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之前,丹都洛總督和十字軍的統帥們簽訂的合同上有如下的規定:占領君士坦丁堡後,戰利品平均分配;由6個威尼斯人和6個法蘭西人組成的選舉團將推舉一個新的「拉丁」皇帝,他將獲得君士坦丁堡的兩座宮殿和原東羅馬帝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剩下的四分之三領土中,威尼斯獲得一半(八分之三或37.5%),剩下的按照西歐封邑的模式分配給十字軍將領們。經過選舉,來自佛蘭德的鮑德溫伯爵被選為東方帝國的皇帝,管轄一個幅員不大的「拉丁帝國」,其疆域包括馬爾馬拉海兩岸地區和附近一些島嶼,以及5/8的君士坦丁堡城(威尼斯得到八分之三多)。

由於對拜占廷地理的熟悉,威尼斯掌握了可以保證其海上優勢的領土——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的摩冬港和科龍港(以出產洋紅聞名),兩地扼守愛琴海和黑海入口,被稱為「威尼斯的右眼」。

此外威尼斯還獲得了伊庇魯斯沿岸、愛奧尼亞群島科孚島克里特島、愛琴海中其他幾個大島和色雷斯的港口,以及內地的阿德里安堡蒙費拉侯爵博尼法斯二世獲得了薩洛尼卡港、馬其頓和希臘中部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薩洛尼卡拉丁王國(1204-1223);勃根地貴族奧東·德拉羅什獲得了提佛和雅典,建立了雅典公國(1205-1460);《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作者傑弗里·德維爾阿杜安的侄子承繼了占據伯羅奔尼撒半島大部的亞該亞侯國(1205-1432);愛琴海中大部分島嶼原來是交給威尼斯的,但威尼斯共和國政府卻決定把這些占領地交給私人,於是丹都洛總督的侄子帶領幾個同夥,在這些島嶼上建立了阿希佩戈拉公國(1207-1566)。凱法利尼亞島成為特殊伯爵領地,羅得島起初還被東羅馬貴族牢牢占據,但很快被一夥意大利冒險家占領,1309年落入聖約翰騎士團手中,成為抵抗奧斯曼人的巨大要塞。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前夕,許多拜占廷貴族高官紛紛攜帶家眷和金銀細軟逃離危在旦夕的首都,來到海峽對面的小亞細亞地區。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另一個女婿,拉斯卡利斯家族的提奧多雷,於城破之際在聖索非亞大教堂被人民推舉為皇帝,而後倉皇從海路撤出君士坦丁堡,先在布魯薩城暫避風頭,後得到擔心拉丁人勢力東擴的塞爾柱人蘇丹的支持,在尼西亞定居下來。提奧多雷以這個繁榮城市為中心,建立了一個新的希臘人帝國,仍自號「羅馬帝國」,史稱尼西亞帝國

另外,原拜占廷皇室後裔和貴族也建立了一些國家。邁克爾·安吉洛斯·科穆寧奪取了伊庇魯斯地區,建立了「伊庇魯斯專制國」(1204-1336),該國後來被塞爾維亞人吞併。在黑海東南岸,有安德洛尼卡一世·科穆寧之孫大阿萊克修斯建立的,定都特拉布宗特拉布宗帝國,與尼西亞帝國競爭拜占庭帝國的法統。

尼西亞帝國公開宣布繼承拜占庭帝國的法統。它在建國之初受到拉丁帝國的在1205年的進攻追擊,西歐騎士追擊流亡朝廷,直至小亞細亞,只是由於後方發生了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亞第二帝國和色雷斯人的入侵(1207年),迫使拉丁帝國軍隊回師,尼西亞帝國才獲得喘息的機會。1205年,希臘-保加利亞聯軍在阿德里安堡戰役 (1205年)Battle of Adrianople (1205)阿德里安堡戰役中全殲拉丁帝國軍隊,鮑德溫皇帝被俘虜,尼西亞帝國起死回生。

對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入侵拜占庭帝國的行為,教皇英諾森三世雖然威脅要把丹都洛和第四次十字軍的領袖——蒙費拉公爵博尼法斯革出教門,但他私下裡也感到高興,認為這是征服了一個不服從管制的東正教徒,並使東西兩教會合而為一[8]。不過,這次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行為對羅馬教廷和整個十字軍運動都是絕對有害無益的。它不但不能使歐洲免於穆斯林世界的威脅,反而自毀長城。拜占庭帝國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堡壘,足以使來自於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在歐洲的大門前望而卻步。然而經過這次巨大的毀滅之後,這個帝國再也無法未能恢復昔日的軍力和聲威。從政治和經濟層面上來說,它已經不再存在了。

滅亡

1211年,尼西亞帝國擊敗拉丁帝國和突厥人的聯軍,活捉了羅姆蘇丹,一直把邊界推進到安卡拉附近。向西則兼併了愛琴海上的好幾個繁榮島嶼,並奪取了拉丁帝國的亞洲領土。不久,它還收復了在歐洲的土地,滅亡了伊庇魯斯專制國和薩洛尼卡拉丁王國,北方與保加利亞接壤,西邊直抵亞得里亞海。1259年,大貴族邁克爾·巴列奧略取代了拉斯卡利斯王朝尼西亞帝國)。1261年,一支800人的尼西亞部隊在希臘居民幫助下混進君士坦丁堡,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這座城市,拉丁帝國末代皇帝鮑德溫二世聞訊慌忙乘小船逃走。1261年8月15日,邁克爾舉行了入城典禮,隨後在聖索非亞大教堂加冕為羅馬皇帝麥克八世,開始了巴列奧略王朝的統治。

邁克爾·巴列奧略雖然恢復了帝國,但巴列奧略王朝皇帝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忘了他們在亞洲的敵人。早在13世紀初的時候,羅馬人完全有能力清除突厥人這個未來的隱患,但是他們並沒有預見潛在的威脅,而是任其發展,而後更是將兇猛剽悍的突厥人作為內戰和對斯拉夫人作戰的主力,使之發展更加迅速。東羅馬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約在其首都遷回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就立即開始縮小了。突厥人的幾種勢力蠶食拜占庭帝國的領土,使它只剩下沿馬爾馬拉海的一條狹長地帶。

塞爾柱人的幾股勢力中,有一支烏古斯人的分支卡耶部落的成員奧斯曼人部落由於大蒙古帝國哲別速不台、以及綽兒馬罕拜住野里知吉帶和闊里吉思的入侵而從其在羅姆蘇丹國故土西遷,進入了小亞細亞最西部。1281年,奧斯曼一世奧斯曼·加齊成為這個部落的首領,該部落遂被稱為「鄂圖曼人」或「奧斯曼蘇丹國」。1301年,在巴菲翁(Baphaeon)附近,奧斯曼帝國首次與東羅馬帝國發生直接衝突。雖然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但奧斯曼帝國軍隊的士氣輕而易舉地蓋過了基督教徒的士氣,他們將安德羅尼卡二世皇帝的軍隊打得大敗。

這時他們倖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奧斯曼帝國內部分裂。當奧斯曼帝國站好陣腳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東羅馬帝國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巴列奧略王朝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東羅馬帝國的人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僱傭軍來到帝國內,但西方大多數人寧可看着東羅馬帝國滅亡。

奧斯曼之子奧爾汗加齊把一批批騎馬牧民改編為從突擊隊到正規騎兵和步兵的作戰單元,並着手實施一個多方向的擴張計劃:先向南、向東控制塞爾柱人的穆斯林諸國,把它們拉過來作為盟國,或者變成附庸國,或者乾脆兼併他們。1359年,穆拉德一世繼位,此後奧斯曼蘇丹國使用武力向歐洲發動了主動進攻。在穆拉德即位後18個月內,就占領了整個色雷斯地區。1361年,奧斯曼人把首都遷到了歐洲的阿德里安堡。1371年,奧斯曼軍隊在馬里查河擊敗了塞爾維亞軍隊,使東羅馬帝國陷入絕望的境地,約翰五世皇帝被迫承認奧斯曼帝國是他的宗主國,並將次子曼努埃爾送去作為人質。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奧斯曼軍隊戰勝了波蘭匈牙利王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第二帝國阿爾巴尼亞聯軍。塞爾維亞大公拉扎爾的女婿假意投降,在下跪時用一柄短劍將年已70的穆拉德蘇丹刺穿,他的兒子巴耶濟德一世(「雷電」之意)繼位。1390年,奧斯曼軍隊到達多瑙河。但是正當他們在巴爾幹進行戰爭的時候,帖木兒的軍隊出現在其亞洲領土上,迫使其回師抵擋。當奧斯曼軍隊離開歐洲後,東羅馬皇帝曼努埃爾二世向教皇發出呼籲,請求支援。受此請求,教皇博尼法斯九世組織了最後一次十字軍遠征。1396年9月28日,最後一支十字軍隊伍在尼科堡戰役中被打敗。巴耶濟德正淮備回師攻打君士坦丁堡時,遭到帖木兒進攻,巴耶濟德戰敗被俘,使奧斯曼帝國陷入長達20年的空位時期,東羅馬帝國暫時免於滅亡。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權的瓦解,使末日的東羅馬帝國四分五裂。帝國內部政治動盪,皇室鬥爭激烈,共帝之間先後爆發了「兩安德羅尼庫斯之戰」、「兩約翰之戰」、「約翰祖孫之戰」。巴列奧略王朝的分封習俗加劇了帝國的分裂,分散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的幾個殘餘省份幾乎都成了獨立國家,除了承認東羅馬帝國的宗主地位外,不對中央政府承擔任何義務,既不納稅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幾乎不出京城。尼西亞帝國時期一度恢復的軍區制度再次瓦解,殘存的幾個富庶的農業地區全部被奧斯曼人占領,國家幾乎沒有收入,依靠變賣皇室財產土地和借高利貸度日。

這個國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員來源,陸軍只得聘請加泰羅尼亞人、法國人、威尼斯人、塞爾維亞人、瓦拉幾亞人、保加利亞人和奧斯曼人充當僱傭兵。這些人名為士兵,實為匪徒,稍有不滿即大動干戈,洗劫當地居民。東羅馬海軍也同時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熱那亞的艦隊保衛海上通道。

為了換取和平,或者籌措現金,東羅馬帝國向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奧斯曼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家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使帝國喪失了最後的屏障。1423年,當曼努埃爾二世將第二大城市薩洛尼卡賣給威尼斯後,東羅馬帝國已經無地可割,無稅可收,僅靠君士坦丁堡城內少許工商業稅收殘度余日。

1451年,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二世中風去世,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他決心奪取君士坦丁堡,完全消滅東羅馬帝國。1451年9月,他與威尼斯人訂立協議,以不介入威尼斯-熱那亞戰爭為代價換得了威尼斯的中立。同年11月,他又與匈牙利國王簽訂一個條約,以不在多瑙河上建立新要塞的承諾換得了匈牙利的中立。這些條約的有效期是3年,也就是說他在這3年將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攻打君士坦丁堡。

以往,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克服它。但隨着炮的出現,這堵牆再不能保護這座城市了。匈牙利工程師烏爾班為其提供了巨大的臼炮,其威力足以擊碎君士坦丁堡的城牆。

1453年3月初,穆罕默德二世開始將攻城臼炮運到君士坦丁堡城外。4月5日,星期四,奧斯曼軍隊出現在君士坦丁堡城牆之外的平原上。第二天是穆斯林的主麻日,穆罕默德下令解開大炮。開始了與東羅馬帝國的最後決戰。君士坦丁堡的守軍奇蹟似的擊退了多次進攻,但是經過兩個月的炮轟,城牆多處被轟垮。在5月29日的總決戰中,奧斯曼軍隊衝入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戰鬥中陣亡。5月30日上午,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穆罕默德二世將自己看做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1461年,東羅馬帝國末代王族統治的特拉布松帝國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領了。到15世紀末,小亞西亞和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都已經緊緊地落入奧斯曼帝國的控制之下。

此時,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一直到20世紀初覆亡時為止,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人。

東羅馬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影響卻是他的教會。早期東羅馬帝國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許多斯拉夫人。到今天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東羅馬帝國的建立年代和滅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義為中世紀的開始和結束。從此,羅馬帝國也正式滅亡。

政治

皇帝和貴族

拜占庭帝國的最高權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個帝國的象徵,也是最高政治領袖、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有三種稱呼。Basileus巴西琉斯Βασιλεύς(Basileus)是最常見的稱呼,來自古代希臘人對國王的稱呼。在629年之前,羅馬帝國的希臘語地區已經長期使用此稱呼來揶俞皇帝是個「披着共和制元首外衣的東方式專制君主」,甚至埃蘭沙赫爾霍斯勞二世也在其致莫里斯的希臘語國書中也稱呼羅馬皇帝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但東羅馬帝國官方一直避免此稱呼。公元629年,希拉克略皇帝基於基督教神學理論,正式啟用「虔信基督的皇帝」(Πιστὸς ἐν Χριστῷ Βασιλεὺς)作為皇帝的官方稱號,以昭示皇帝是「萬王之王」(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εων)耶穌基督塵世的代理人,自此Βασιλεύς代替帝國拉丁時期的那種冗長的皇帝兼銜,成為東羅馬皇帝的正式稱呼。9世紀前,東羅馬皇帝因自詡為基督教世界的唯一皇帝而僅使用Βασιλεύς稱號,但在9世紀查理曼加冕後,囿於國勢相當,也承認法蘭克人君主為基督教世界裡的Βασιλεύς,故為表自己方為羅馬正統自稱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羅馬人的皇帝」),而將法蘭克君主,以及日耳曼神聖羅馬皇帝稱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Φράγκων」(「法蘭克人的皇帝」)。

至15世紀時,東羅馬皇帝為向西方求援,故自降位格自稱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Ελλήνων 」(「希臘人的皇帝」)。除了東羅馬皇帝外,其他大國(如波斯帝國法蘭克帝國)的君主也被東羅馬人稱為Βασιλεύς。小國君主則被稱為Ρήγας(Regas,來自拉丁語「Rex」,即國王)。

東羅馬皇帝的另外一個稱呼是Autocrator獨裁者 (稱號)Αυτοκράτωρ(Autokrator),這是希臘語對羅馬皇帝的稱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譯,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我統治者」,強調「軍事首腦」的意義,與羅馬的「imperator」意義相同。此稱號由於也經常授予一些具有全權的軍事統帥(例如貝利薩留擔任意大利大元帥時的官銜στρατηγός αυτοκράτωρ),故在希拉克略以後,Αυτοκράτωρ一度不用作皇帝的稱號,但在查理曼加冕以後,東羅馬皇帝重新啟用了這個稱號,作為首帝稱號 「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υτοκράτωρ」(皇帝與獨裁者)的一部分,以昭示對法蘭克人的基督教皇帝名義上的普世宗主權。

而相應地,共治皇帝(皇儲)只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而不能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全權軍事將領則允許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但不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如巴西爾二世時代的Bulgaria (theme)保加利亞軍區保加利亞總督David Arianites大衛·阿里安特斯)。

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在東羅馬帝國同樣沿用,而在希臘語中,則意譯作Σεβαστός(Sebastos)或音譯作Αύγουστος(Augoustos),但兩者在使用上逐漸產生差別:前者在科穆寧王朝以後淪為高等貴族的封號,而後者則始終作為皇帝正式稱號的一部分,比如巴列奧略王朝時期皇帝的標淮稱號:虔信基督上帝的羅馬人皇帝與獨裁者永恆的奧古斯都ἐν Χριστῷ τῷ Θεῷ πιστὸς βασιλεὺς καὶ αὐτοκράτωρ Ῥωμαίων καὶ Αεὶ Αύγουστος

東羅馬皇帝的其他稱呼還有Κοσμοκράτωρ(Kosmokrator,宇宙的主宰)和Χρονοκράτωρ(Chronokrator,永久的主宰)、Σεβαστοκράτωρ(Sebastokrator,至尊陛下)、Καίσαρ(Kaiser,愷撒)、Πανυπερσέβαστος(Panhypersebastos)等等。

東羅馬皇帝被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性。皇帝可以召開宗教大會,任免教會領袖和高級教士。在這一點上,拜占庭帝國與同時期的西歐國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稱為「神聖皇宮」或「聖宮」。高級官員可以親吻皇帝的右胸,低級官員只能吻皇帝的腳。外國使節以跪姿行禮。他們都沒有權利先開口跟皇帝說話,只能等皇帝通過侍官發問時才可作答。每當官員覲見完畢,領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時,禮儀大臣和宮廷儀衛高唱「誠如是!誠如是!誠如是!」

帝國的神學觀也表現在宮廷生活之中:宮廷是一場豪華的神祕劇,皇帝在劇中努力扮演着基督的角色,在他的餐桌上接待12名賓客,在某些場合也會爲精挑細選出來的窮人洗腳。在模仿基督事蹟時,皇帝邀請最重要的顯貴到皇宮的黃金餐室Chrysotriklinos與他同桌。在非常盛大的節慶日,賓客數目是具有象徵意義的12位。因爲如此,貴族會花鉅款購買進入牆上覆滿黃金鑲嵌畫的這間餐室的權利。在黃金餐室宴請賓客時,依據各人階級排行的高低,而被安排坐在離君主遠近不同的位置。

拜占庭人尊崇這個支配皇宮生活的嚴格秩序,所以說,爵位是一種榮譽,而且是分了等級的榮譽。[9]

紫色是皇帝的專用顏色,皇帝的皇權標誌包括皇冠、權杖和寶球(象徵地球)。太陽則被視為皇帝的象徵,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頭戴象徵太陽的金光環,參加太陽節(光明節)的慶祝活動。1月6日的聖誕節、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建城節、8月25日的豐收節,以及大型的競技、慶典活動,也要由皇帝親自主持。

皇帝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沒有其他嬪妃。皇位的主要繼承方式為血親繼承,尤其是長子繼承。拜占庭帝國的12個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為皇帝長子(包括養子)繼承皇位的,11位是作為皇帝的其他兒子繼承皇位。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兒、父母、孫子和配偶都有權繼承皇位。東羅馬法律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威脅東羅馬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變。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滿時,也可能會在群眾暴動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動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邁克爾五世、1185年的安德羅尼庫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薩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

紫色是皇室專用的顏色,皇宮寢室中懸掛紫色絲綢裝飾,因此東羅馬皇帝的子女被稱為「紫衣貴族」意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拜占庭帝國的貴族等級包括Πρινκεπζ(親王)、大公/大督軍(Μέγας Δουξ,此頭銜通常授予海軍統帥)、Δουξ(督軍/公爵,常用於地方最高軍職)、μεράρχης(分區將軍/侯爵,作為軍職領二千四百人或一支聯合艦隊)、δρουγγάριος(司令/大伯爵,作為軍職領四百人或一支艦隊)、komes(長官/伯爵,作為軍職領兩百人或一支分艦隊,作為文職則為京城各官司長官)、apokomes(副長官/子爵)和Kentarchos(百夫長/艦長/男爵,作為軍職領百人或一艘戰艦)等級別,這些頭銜實際上是帝國各級機構長貳的正式官號,西方封建國家借用帝國軍制後逐漸演變為貴族等級。由古羅馬元老職位派生出來的榮譽頭銜包括Illustris(傑出者)、Spectabiles(顯赫者)、Clarissimus(顯赫者),這些頭銜只能終身享用,不得世襲。

宦官在東羅馬宮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世紀時的著名軍事將領納爾塞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設立了宮廷大總管(Πραιποσιτοζ τον ενσεβεστατον κοιτωνοζ),其職責是總管皇帝內宮,並安排大臣覲見皇帝的時間表。到5世紀時,這個職位已經上升到與司法大臣平級的地位。此外,皇宮內還有掌管皇室衣物、馬匹、食品、獵鷹、御船、音樂、醫藥……的宦官官員。這些官員構成了非世襲的宮廷貴族,替皇帝發號施令,握有很大的權力。

中央行政和司法制度

早期的拜占庭帝國採取了類似於羅馬帝國的行政制度,設立元老院、執政官和各大區長官。隨着時間推移,元老和執政官逐漸變為榮譽性頭銜。

東羅馬皇帝的輔弼機構為御前會議,其成員包括Magister Officiorum執事長官大區總督軍隊司令司法大臣君士坦丁堡市長等高官。

執事長官(Magister officiorum/Μάγιστρος των οφφικιωζ)是帝國早期最重要的高級官吏,其職權包括指揮禁軍、巡視部隊、監督各級官員、簽發官方文件、主持外交活動、締結條約、參加審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宮內外事務等重要職責。執事長官的人選不以出身和等級為依據,而是依照其實際能力、幹練程度和對皇帝的忠誠度來選擇,由皇帝直接任命。7世紀後,執事長官也逐漸成為虛職,其職掌為諸多Logothete尚書 (拜占庭)尚書(λογοθέτης,「掌尚語言者」)所瓜分替代,這些尚書大致有:

  • 掌管郵政與外交的Logothetes_tou_dromou驛傳尚書 (拜占庭)驛傳尚書(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δρόμου)
  • 掌管中央稅收用度的Logothetes_tou_genikou度支尚書 (拜占庭)度支尚書(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γενικοῦ)
  • 掌管地方軍民政務的Logothetes_tou_stratiotikou軍務尚書 (拜占庭)軍務尚書(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στρατιωτικοῦ)
  • 掌管國家車馬牧場的Logothetes_ton_agelon群牧尚書 (拜占庭)群牧尚書(λογοθέτης τῶν ἀγελῶν)
  • 掌管生產倉儲及市易專賣的Epi_tou_eidikou內官尚書 (拜占庭)內官尚書(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εἰδικοῦ)
  • 負責首都刑獄事務的Logothetes_tou_praitoriou都官尚書 (拜占庭)都官尚書(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πραιτωρίου)
  • 負責水利事務的都水尚書(λογοθέτης τῶν ὑδάτων)
  • 負責宮內事務,同時作為皇帝耳目監察各官司的Logothetes_tou_oikiakou殿中尚書 (拜占庭)殿中尚書(λογοθέτης τῶν οἰκιακῶν)
  • 阿萊克修斯一世新設,統轄所有尚書的最高行政長官Megas_logoth尚書令 (拜占庭)尚書令(μέγας λογοθέτης)。

君士坦丁堡市長(Επαρχοζ τηζ πολεωζ)也屬於高級官吏,地位僅次於執事長官,其職責與外地的大區總督類似,總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權,並且負有治安責任,掌握一定的軍事指揮權。

拜占庭帝國早期的國家金礦、銀礦、鑄幣廠、國庫由Comes sacrarum largitionum聖府監comes sacrarum largitionum,κόμης τῶν θείων θησαυρῶν)掌握,皇家財政(包括皇室土地)由Comes rerum privatarum內府監comes rerum privatarum,κόμης τη̑ς ἰδικη̑ς παρουσίας)掌管,大區總督掌握地方金庫。以上的財政官員在7世紀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稅收與出納用度等全國核心財務由度支尚書管理,地方財政由於軍區制與農兵制的產生而自然地由軍務尚書管理,內官尚書則負責諸如生產、倉儲等理財庶務,原本的理財官員演變為通稱諸府使臣(βέστης)的宮廷榮譽頭銜。

東羅馬的法律屬於羅馬法系統。司法大臣(Κναιστωρ)由君士坦丁一世設立,最初相當於皇帝的法律秘書,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紀後成為最高法官。

東羅馬的法官必須接受5年以上的專門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羅馬民法並通過嚴格的國家考試,領取資格證書,方可從事司法工作。早期的法官還兼管商業仲裁、稅收、行政等業務,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專職化,並將法官與立法者區分開來。執事長官、大區總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級的法律仲裁權,而東羅馬皇帝則始終握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

地方行政制度

帝國早期沿襲戴克里先時代的三層式地方行政制度,即將全國分為若干個Pretorian prefecture總督大區praefectura praetorio,ὑπαρχία τῶν πραιτωρίων),每個大區分割為Roman diocese管區(dioecēsis,διοίκησις),地區包括了羅馬時代的若干行省(provincia,επαρχία)。早期帝國設立了四個大區,即

帝國東西分治後,拜占庭帝國只統治其中的東方大區與伊利里亞大區。在查士丁尼收復意大利大區後,又在收復領土上設立Exarchatl行軍總管府 (拜占庭)行軍總管府(ἔξαρχία)以統領新領土的諸管區。其中,以舊意大利大區的歐洲部分為意大利總管府(首府拉文納),非洲部分為Exarchate of Africa非洲總管府(首府迦太基)。大區總督是皇帝的全權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職權,但不負責軍務,行軍總管轄區略小但統管軍民政務。由於大區總督權力極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後的歷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權力,將部分權力分給省區總督。拜占庭帝國在重要省份和戰略要地還設立直屬帝國中央政府的地方總督。

7世紀上半葉,隨着東方省區的丟失和拜占庭帝國軍事形勢的嚴峻,大區總督一職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軍區(塞馬州, θέματα)將軍(στρατηγός)作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項制度一直延續到帝國衰亡。這些軍區面積遠小於本來的大區,甚至比行政地區還小,8世紀初時僅小亞細亞半島上即有八軍區(包括一個海軍軍區)。但是軍區將軍兼管轄區的軍民司法,權力遠比原本的大區總督大。軍區以下,各級行政單位被重新組織,以往的行省制度被廢止,形成了軍政一體的行政序列:基本單位為縣(=百人隊,Kentarchia),長官為百夫長/男爵(Kentarches),管理一縣並指揮一百人隊計100員農兵;兩縣/百人隊為一旗(Bandon),長官為旗長/伯爵(Komes),管理一旗並指揮兩百人隊計200員農兵;兩旗為一郡(=團,Droungos),長官為團長/大伯爵(Droungarios),管理一郡並指揮兩旗計400員農兵;六郡/團為一分軍區(=師,Tourma),長官為師長(tourmarchēs),一般兼分區將軍/侯爵(Merarchēs)銜,管理一分軍區並指揮六團計2400員農兵;三至四分軍區/師構成一軍區(=軍),長官將軍一般兼督軍/公爵(Doux)銜,管理一軍區並指揮一軍約9600員農兵。

軍區制雖然與後期的行軍總管制類似(事實上軍區制正是希拉克略在非洲行軍總管任上以行軍總管制為藍本的軍制改革試驗的推廣),但設計理念上有本質的不同:在內憂重於外患的戴克里先時代,總督大區制實施軍政分離的原則,目的是為了防止地方割據,以免再度陷入三世紀危機的帝國分裂狀態;然而六世紀以來,帝國受到了諸多強大外敵的衝擊,軍政兩套班子互相掣肘已成為嚴重隱憂,因此固守舊制已無必要。此外,帝國的去城市化也是軍區制出現的要因:與古典時代相比,帝國的城市遭受了嚴重的軍事打擊,最嚴重時除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整個帝國竟沒有一座能稱之為「城市」的城市,以至於「城市」一詞居然專指君士坦丁堡。城市的大量荒廢,大量的城市公民流入鄉村變成農民的現狀,決定了古老的公民軍制已無法施行。

為了確保兵員而產生的農兵制,亦即農民納入國家的稅收戶籍統計系統,並需要為帝國所授田產而服兵役,並自行負擔個人軍事開支的新軍制,則使得行政事務與軍隊管理高度一體化。於是結合了軍政兩方權力的將軍,以及諸如軍區這樣的行政單位即軍事單位的新型行政制度便應運而生。

事實上,軍區制-農兵制體系抑制了七世紀以來帝國的軍事衰退,並引領帝國在十世紀走上黃金時代,然而與此同時,軍區制也造成了地方世襲軍事貴族的產生,從而引發了逐漸嚴重的土地兼併,反而破壞了帝國賴以自保自強的農兵制。進入了農兵制完全崩潰的科穆寧王朝時,地方上各方貴族割據,朝廷則淪為各地貴族爭權奪利的戰場,因此帝國在十字軍塞爾柱突厥人的衝擊下一觸即潰,即便科穆寧諸位賢君發揮了極為巧妙的統治手腕,仍然無法逆轉帝國一蹶不振的趨勢。

拜占庭帝國末期,安納托利亞巴爾幹地區的封建領主向農奴徵收近乎殘忍的重稅。這一趨勢直到帝國滅亡才由奧斯曼土耳其人改善。[10]

文化

拜占庭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東正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拜占庭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和多元文化的帝國,拜占庭帝國並不例外。

希臘人和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構成拜占廷帝國的文化主體,但是在這個國家裡還有瓦拉幾亞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伊利里亞人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以弗所帖撒羅尼迦亞歷山大港傳向全國。

宗教

拜占庭帝國繼承君士坦丁大帝的精神,確信基督教是帝國的立國之本。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就受到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宗教會議,確立了東羅馬基督教的基本信條,即《尼西亞信經》。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431年以弗所公會議、451年迦克墩公會議、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進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也得到確認,在基督教五大教區中僅次於羅馬教區。

伊斯蘭教興起後,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義影響,在拜占庭帝國發生了破壞聖像運動。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宗教會議闡釋了聖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區別,東羅馬基督教會的神學體系至此正式確定下來,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一派宗教後來發展為希臘正教,即東正教

除了正統教派外,由於拜占廷帝國包括了希臘、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領土,因此各種異端思想在這些地方興起,包括阿里烏教派,興起於帝國東部)、聶斯脫利教派(又稱景教,興起於敘利亞地區)、馬其頓尼教派(Macedonius)、基督一性論教派(興起於埃及)、基督一志論教派、保羅教派(興起於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波格米勒派(興起於保加利亞)等異端教派。

拜占庭帝國的宗教勢力和世俗權力關係十分複雜。在帝國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脅時,教會和皇帝能夠聯合,而在發生利益衝突時,教會與皇帝則發生激烈鬥爭。總的來說,在9世紀以前,由於拜占庭帝國嚴厲的法律和富於效率的中央集權制行政管理,東羅馬教會被剝奪了參與國事活動的空間,教會事務成為帝國國家事務的一部分,東羅馬皇帝則成為教會的保護人,控制着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最大教區的主教和大教長任免權。從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職,在羅馬的大主教(後來成為教宗)在8世紀中葉前也要聽命於東羅馬皇帝,同時,任何教職人員都無權開除皇帝的教籍。

9世紀以後,帝國皇帝的權力逐漸削弱,教會的實力則逐漸增強。教會開始插手帝國的管理事務,包括審理世俗法庭經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稅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權。但是,與羅馬教會不同,東羅馬教會始終沒有擺脫皇帝的控制,始終作為國家政權的工具存在。

文學、音樂和美術

拜占庭帝國的文學包括小說、故事集、詩歌等形式。拜占庭帝國的諷刺散文和雜記源自古希臘文學,其諷刺散文寓嚴肅主題於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中,10世紀的《祖國之友》、12世紀的《馬扎利斯》和《莊園之主》都是東羅馬諷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時代的醫學、哲學作品也仿照這種諷刺散文風格。拜占廷的雜記代表作是6世紀商人哥利馬斯的《基督教國家風土記》,小說則主要翻譯古印度故事。

東羅馬詩歌以禮拜儀式所用的宗教詩歌為主,講求韻律,並從應答對唱的詩歌中發展出了兩重唱的音樂形式。東羅馬音樂源自古希臘和羅馬音樂,在宮廷典禮、重大儀式、節日慶典、民間婚宴等場合都要用音樂營造熱烈氣氛。但是,世俗音樂所留下的完整樂譜很少,因此對其樂理、音階、旋律、音調所知甚少。目前保留下來的東羅馬樂主要是東正教的宗教音樂,尤其是希臘阿索斯山(聖山半島)的宗教音樂。這種音樂以復調音樂為主,反覆出現相同的樂調、變調和和聲,分為聲調高亢華麗的高音部和舒緩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詞注重韻律,不注重節律。

拜占庭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其裝飾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現在存世的東羅馬美術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鑲嵌畫壁畫和繪畫手卷,題材包括耶穌、聖母與聖子、天使和天使長、歷代聖人、歷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獄的題材。鑲嵌畫多為裝飾性的,平面構圖公式化,善用光輝耀目的顏色,主色為金色和藍色,間以白、紫、藍、黃、粉紅、綠、紅、黑等顏色的圖案。

拜占庭帝國的聖像大多用木頭製成,上面用小塊馬賽克或顏料拼出圖案,加以金銀、琺瑯、象牙裝飾,鑲嵌珠寶。東羅馬聖像藝術對後來羅斯、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的宗教美術有很大影響,波斯的細密畫技術也來自拜占庭鑲嵌畫聖像的細密鑲嵌技術。

除了宗教主題外,還有一些拜占廷繪畫手卷反映了軍隊、戰役、日常生活、動植物和其他題材。

東羅馬文化的另一個特殊之處是其精湛的奢侈品和金銀製品工藝。現存於世的東羅馬珍寶(大多是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掠奪到西歐的文物)反映了東羅馬工藝的高超水平,其中包括鑲嵌金絲的絲綢地毯、瑪瑙和雪花石膏的黃金聖餐杯;聖餐用的金盤子和餐具;黃金和紅藍寶石封面的福音書;象牙和琺瑯做成的鑲板及法物箱;金銀大燭台;護身符和刻有宗教故事的掛件;絲綢織造的繡金法袍;黃金和鑲嵌畫的聖像等。

東羅馬人相信,上天的力量顯示在皇帝和教會的金銀珠寶上。皇宮和聖索非亞大教堂越是豪華,就越能證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來世生活的高貴,因此皇宮和索非亞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寶庫。1204年,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在聖索非亞大教堂裡面發現了1700多座黃金、珍珠、寶石和琺瑯做成的小型聖壇,40000多個金銀香爐和聖物盒,以及堆積如山的其他財寶。[11]

在存世的東羅馬工藝品中,最精緻的是現存於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壇組雕(Pala D'Oro),由黃金、琺瑯、珍珠和寶石製成。976年,威尼斯總督委託東羅馬工匠製作了祭壇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訂購了更多的琺瑯嵌板。1204年4月13日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威尼斯軍隊將聖索非亞大教堂和許多修道院的聖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壇上。

東羅馬的絲綢製品也是帝國最貴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庭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技術在查士丁尼一世時期(550年)由粟特商人從中國走私而來的,隨後在希臘南部建立了國營的養蠶工業。絲綢生產和紡織由政府嚴格控制,嚴禁進行價格投機,或將絲綢專用的紫紅色染料出口到國外。紫色絲綢服飾和地毯為皇族專用,其他的絲綢織物則用刺繡技術織出精緻的圖案。查理曼大帝下葬時身穿的壽衣就是用東羅馬絲綢製成的。到14世紀,隨着紡織工藝進一步改進,又出現了圖案更加複雜的錦緞,上面織滿金絲和銀線,被做成禮服、聖壇罩布、帷幔、窗簾、壁毯、地毯,並成為拜占庭帝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貢品。

建築

東羅馬建築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4世紀至6世紀)、中期(7世紀至12世紀)和後期(13至15世紀)。前期是東羅馬建築的興盛期,建築作品大多仿照古羅馬式樣,主要的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城門、宮殿、廣場、拱門、高架水道、公共浴場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東羅馬的教堂建築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至公元6世紀,最終出現了空前壯觀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東羅馬中期建築反映了這個時期的國家特徵,即蠻族外敵相繼入侵,領土喪失,國力下降。這一時期的建築縮小,規模也不如從前。這一時期的東羅馬教堂建築特點是占地少、向空中發展,沒有了聖索非亞大教堂那樣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並注重內部裝飾。這一時期的代表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國之外的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基輔聖索非亞教堂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並屠宰之後,拜占庭國力大受損失,無力再興建大型公共建築和教堂。這一時期建造的東羅馬建築數量不多,也沒有創新,在奧斯曼帝國滅亡拜占廷帝國後大多破損無存。君士坦丁堡的聖瑪利亞教堂為晚期東羅馬建築的代表作品。

東羅馬建築為磚石結構,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從建築元素上看,東羅馬建築包含了古代西亞的磚石券頂、古希臘的古典柱式和古羅馬建築規模宏大的尺度,以及巴西利卡的建築形式。東羅馬建築的拱券和穹窿多採用小料厚縫的形式,以減輕拱頂重量。從現存遺址上看,拜占廷的宮殿和其他公共建築中,某些個體建築存在中軸對稱,但整個建築群則由各時期隨意添建的建築組成,呈現為平面不規則的自由布局。

此外,拜占庭建築與古典希臘羅馬建築意趣上也有很大差距:古典建築更追求內觀和外觀的整體協調,宗教建築中不會出現外觀極為樸素,視覺上打破幾何平衡感的作品,而拜占庭建築基本放棄了建築外觀審美的追求,即便是聖索非亞大教堂,從外觀上而言不過是一個毫無裝飾臃腫龐大的紅磚形體,只有進入了內部,才能為其穹隆與穹頂的巧妙搭配帶來的輕盈感與壯闊感,以及絕妙的採光與色彩斑斕的裝飾所構成的輝煌璀璨所震撼。

東羅馬的教堂格局分為三類:會堂(巴西利卡)式(如聖索非亞教堂)、集中式(平面為圓形或正多邊形)以及希臘十字式。就歷史沿革而言,最早出現的是用以布道的傳統會堂式教堂(如老聖彼得大教堂),以及作為聖祠的集中式教堂。而在聖索非亞大教堂創造性地在會堂中加上穹頂以後,這種融合了會堂式和集中式兩種教堂形式的穹頂會堂開始在各地流行,最後演變為中晚期流行的希臘十字式教堂。教堂多用花崗岩和大理石修建, 內部裝飾則採用彩色雲石、大理石、馬賽克和琉璃磚。

東羅馬建築對東歐的宗教建築有很大影響,在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等國都可以見到東羅馬風格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此外,東羅馬建築對薩珊王朝和伊斯蘭建築也產生過影響,其中最鮮明的特徵就是薩珊王朝的建築和各國清真寺中常見的東羅馬式中央穹窿,以及清真寺內部對於光線的處理手法。

科學技術

東羅馬人繼承古希臘人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東羅馬人視為「四藝」,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但是普通民眾對神學的關注程度非常高,經常可以看到販夫走卒之間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12]。在應用科學中,與築城相關的土木工程學,與軍事相關的冶金學和地理學,以及製作「希臘火」所需的化學知識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不過這類知識並不向公眾普及,而是作為機密課目向特定的學生傳授。

東羅馬醫學是在古希臘醫學體系上發展起來的,希波克拉底的體質理論被東羅馬人廣泛接受,認為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是人類體質病理學分類的基礎,所有的疾病都出於干、濕、冷、熱這四氣失調。4世紀時朱利安皇帝的私人醫生歐利修巴斯編纂的《診斷學》,7世紀時保羅(姓失傳)編纂的《婦科學》、《毒物學》、《處方》,以及11世紀時西美昂編纂的《食物》、《保健手冊》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論為基礎的。東羅馬的草藥學非常發達,放血、推拿、按摩、燒灼等方法也被用於治療病患。在東羅馬軍隊中有軍事醫護團,大修道院通常也設有醫院,接收並治療平民患者。沐浴習慣和對街道的定期沖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衛生手段。

社會風俗

拜占庭帝國位於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帶,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東羅馬人的飲食和服飾習慣。根據一位佚名東羅馬作家的《論食物》記載[13],不同地區的東羅馬人飲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麵包、豆類(加入湯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於肉價昂貴,普通人的主食是麵包、橄欖、洋蔥、小扁豆、奶酪和魚類。外地則廣泛食用牛、羊、豬、馬、雞、鴨、鵝等禽畜肉類。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魚,淡水魚通常用來餵貓狗。其他拜占廷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蘿蔔、捲心菜、大蒜、洋蔥、南瓜、萵苣、韭菜、黃瓜,調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則以蘋果、無花果、西瓜、杏和葡萄為主。飲料為家釀的葡萄酒和啤酒。幾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欖油。

各地生產的糧食主要滿足當地的需求,首都和薩洛尼卡、安條克這樣的大城市則依靠進口糧食,以及政府的糧倉調撥。7世紀初期帝國喪失埃及、利比亞、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阿非利加和敘利亞等行省後,穀物產量減少,肉類消費量開始增加,羊毛和亞麻也取代產自埃及的原棉,成為紡織的主要原料。

東羅馬人的服飾也因地區而異,冬季陰冷多雨的馬其頓和多瑙河邊境地區與乾旱炎熱的埃及地區服裝樣式有很大差別。絲綢為皇家壟斷的原材料,絲綢生產被集中在希臘南部地區,絲綢的買賣也由官營商人嚴格控制。沒有皇室的許可,平民不得隨意穿戴絲綢服裝。紫色的絲袍為皇帝和皇后專用的服裝,高級教會人士則穿着織金繡銀的錦緞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飾多由棉布和亞麻織成,從現存的東羅馬繪畫手捲來看,在帝國1100年的歷史中,服裝樣式基本上為輕快、單薄的地中海風格,主要的服裝樣式包括長袍、披肩、腰布、皮靴。

東羅馬人的首要娛樂活動為觀看競技比賽,比賽的項目包括雙輪馬車賽、狩獵、摔交、鬥獸、雜技和小丑表演。但是,由於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古羅馬時代那種殘酷的、以參加者生命為代價的鬥獸和奴隸角斗表演已經絕跡。其他的娛樂方式包括賭博、音樂、郊遊、觀看喜劇和滑稽劇。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奧多拉就曾經是一名滑稽劇演員,她的父親是一名馴熊師。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商業都會的色情服務業也十分發達。不過,拜占庭帝國普遍按照基督教教義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齡為14歲,女性為12歲。

在東羅馬文化中,不同於當時其他基督教國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占星術、星象和預言的迷信。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國受古代希臘、西亞、印度、埃及等東方文化影響的程度。東羅馬的一個古老預言曾經被廣泛傳播,並在帝國滅亡之時得到驗證:拜占庭帝國開國的皇帝是海倫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國滅亡時的皇帝也將是海倫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親是海倫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來解釋皇位的變動和國運的興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軍隊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戰役中,星象學家曾預言說,君士坦丁皇帝將不會戰敗,除非滿月給他以預兆。

5月22日,夜空中出現月食,滿月的形狀變成了新月(伊斯蘭教的象徵)。第二天傍晚日落時,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巨大圓頂發着紅光,彷彿瀰漫着不斷上升的血浪。這些現象都被解釋為帝國即將滅亡的預兆,導致守城軍民士氣衰落。[14]

經濟

拜占庭帝國所控制過的最大領土面積為270萬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時的565年)人口顛峰值則為3400萬(公元4世紀末期)。帝國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並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在中世紀早期的幾百年中,東羅馬一直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貨幣蘇勒德斯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

儘管亞美尼亞金礦巴爾幹的豐富銀礦為東羅馬提供了貴金屬的來源,但帝國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商業貿易中徵收的關稅和貿易稅(此外還包括過境稅、入城稅、不動產轉手稅等名目)。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處於歐洲、亞洲交匯點,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地商船匯集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終點,發達的國際轉口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薩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條克亞歷山大等城市也是帝國的重要貿易港口。東羅馬的進口物資主要包括絲綢毛皮奴隸糧食貴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寶石珍禽異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資則有玻璃、馬賽克鑲嵌畫、高級絲織品和錦緞、武器、葡萄酒、金銀貨幣、珠寶首飾和工藝品。

東羅馬的通貨長期保持穩定的狀態。1磅黃金鑄造72個名為「諾米斯瑪塔」(Nomismata)的金幣,一個諾米斯瑪塔等於12個銀幣,1個銀幣等於12個銅幣。一個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約掙25個諾米斯瑪塔的年薪,就可以維持衣食所需[15]

公元7世紀後,拜占庭帝國的國際貿易因與薩珊王朝和阿拉伯的戰爭而受到影響,傳統的經過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灣的商路中斷,迫使東羅馬開闢通過紅海進入印度洋的海路貿易和通過黑海可薩汗國裏海鹹海的陸路貿易路線。至9世紀,帝國的國際貿易達到最高峰。

1071年,突厥人攻占了小亞細亞,雖於1143年基本收復,但是拜占庭帝國逐漸喪失了黑海沿岸的商業據點。與此同時,由於威尼斯的興起,以及熱那亞加泰隆尼亞商人的競爭,東羅馬的商業開始衰落。諾曼人則入侵希臘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絲綢工業中心,將大批養蠶技師和絲織工匠帶到西西里,打破了東羅馬對絲綢的壟斷地位。數次十字軍運動,尤其是1204年4月13日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帶來的破壞,嚴重地毀壞了帝國的商業地位,徹底改變了地中海貿易格局。

在拜占庭帝國晚期的若干次皇室鬥爭中,為了獲得資金,東羅馬皇位爭奪者屢以商業貿易特權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嚴重毀壞的本國商業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東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東地中海的商業據點奪去。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甚至在東羅馬本土取得了商業特權,在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業殖民區。到14世紀,拜占廷的商業已經完全萎縮。

除了商業稅收外,拜占庭帝國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還包括向元老階層徵收的地產稅和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的貨幣稅。此外還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馬匹、布匹等實物稅。城市公民還要交納公證稅、印花稅、司法稅等間接稅。富有的市民還要負擔路燈燃油、節日賽馬、慈善機構、城市衛生和救火等費用。

東羅馬的農業稅按照田畝面積向村莊集體徵收,逃亡農民所拋下的荒蕪農田所需繳納的稅收,由其所在的村莊代繳。每年5月和9月,帝國的巡迴法官和稅收官吏下鄉徵稅,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狀況,確定稅收額度。

在7世紀初期喪失主要的農業省敘利亞後,拜占庭帝國加大了在巴爾幹和小亞細亞的農懇力度。當這些地方的領土也在1071年-1185年落入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國的商業貿易又極度萎縮時,拜占庭帝國就理所當然地出現了財政困難的狀況。在14世紀,為了籌措開支,安娜·德·薩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宮中的金銀器皿,鑄造貨幣。一位記錄了約翰五世加冕典禮的拜占廷史官曾哀嘆道:「皇帝的大多數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來像黃金珠寶,其實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飾以彩色玻璃冒充寶石。

前朝皇帝用來品嘗美酒的、綴滿紅綠寶石和珍珠的高腳金杯,已經被換成了白錫杯或陶土杯。……到處可以看到類似具有天然美麗的寶石和多彩絢麗的珍珠一樣的東西,但是這些都騙不過眾人的眼睛……羅馬帝國的繁榮和輝煌竟然頹敗到這種程度,昔日的榮光完全消失了……」[16]

至巴列奧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國已經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財產土地和借高利貸來維持必要的開支。為了籌措現金,帝國向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奧斯曼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家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使帝國喪失了最後的自救資源。1423年,當曼努埃爾二世將第二大城市薩羅尼加賣給威尼斯後,拜占廷帝國已經無地可割,無稅可收,僅靠君士坦丁堡城內少許工商業稅收殘度餘日。這一狀況無疑對拜占庭帝國的最終滅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軍事

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戰略,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

拜占庭的軍事守勢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帝國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下滑、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帝國人口數量下降、相對於周圍民族的文化優勢等等。儘管並未沾染羅馬帝國末期重文輕武的惡習而影響來自本國人兵源,與其周邊的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塞爾柱人等眾多民族相比,拜占庭人並不算極端尚武,剽悍好鬥、崇尚武力被視為粗魯無知和野蠻的表現。拜占庭帝國將軍事看作一門藝術,更重視作戰的完美性和雙方的智慧較量。

早期拜占庭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邊防軍、野戰軍和駐紮於皇宮內的哥德人衛隊。邊防軍駐紮於河流和陸地邊界,服役24年;野戰軍駐紮在內地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地區,他們和皇宮衛隊需要服役20年。在帝國邊境的蠻族向帝國提供後備部隊,由皇帝直接指揮。

拜占庭帝國的邊防軍採用軍區制,軍區(塞馬州/軍事行政州)由邊防總督指揮。6世紀時,帝國有東方、色雷斯伊利里亞三大軍區,528年設立了亞美尼亞軍區,537年又設立了海上軍區。邊防軍士兵不再是帝國的公民兵,而是兵農合一的農兵:他們從政府那裡領取農田,自己耕種或僱人耕種,提供自給自足的軍糧,為此他們將負擔服役的義務。邊防軍和野戰軍的最基層單位為隊,每隊5人;兩隊為一連(Kontoubernion);10連為一營(Kentarchia,因此營長又稱百夫長);4營為一團(Droungos);6團為一師(Tourma);3至4師組成一個軍團(Thema),一軍團即為一軍區所應提供的兵員總額。這些軍事單位同時也是兵源地的地方行政單位,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早期古羅馬帝國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復活。

希拉克略皇帝時期,在帝國東部領土上普遍推廣軍區制,凡是被東羅馬人收復的土地,都建立新的塞馬州。到9世紀,在東羅馬的歐洲領土上,從愛奧尼亞群島伊庇魯斯馬其頓直到黑海,以及亞得里亞海濱的若干島嶼和沿海城市,普遍設立了軍區。

自11世紀以後,東羅馬傳統的軍區制度瓦解。由於多次發生軍事將領插手皇族內部鬥爭的情況,巴西爾二世之後的歷任皇帝開始解散軍區和世襲部隊,以遏制軍事貴族的發展。他們以僱傭兵取代職業軍隊,同時削減軍事經費,以限制軍人勢力。這些措施反過來進一步刺激軍事貴族鋌而走險、發動政變,造成了內部的惡性循環,而這一內部惡性循環又使拜占庭帝國在外敵的攻擊面前無力抵抗,於是國勢愈發衰弱,軍事開支進一步削減,形成外部的惡性循環。

科穆寧王朝的皇帝力圖恢復軍區制,但是沒有成功。至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屠殺時,東羅馬軍隊的頹敗已經達到了全面瓦解的程度。尼西亞帝國復國之後,巴列奧略王朝已經只能完全依靠外國僱傭兵(早期是突厥僱傭兵,在帝國滅亡的最後一戰中是威尼斯和熱那亞僱傭兵)了。

東羅馬軍隊包括步兵、騎兵、輜重部隊和後勤人員。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劍、戰斧、長矛和弓箭,騎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拋石機攻城槌雲梯攻城塔樓。在守城戰役和海戰中,希臘火也被廣泛使用。東羅馬的武器生產由國家嚴格控制,尤其是希臘火的製作,被視為國家最高機密。

由於海上貿易是拜占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拜占庭海軍在帝國的早期階段受到重視。678年,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在馬爾馬拉海擊退了阿拉伯艦隊,挫敗了穆阿威葉哈里發征服拜占庭的企圖。717年夏天阿拉伯軍隊在莫斯雷馬薩統率下出動了2560艘船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庭海軍的打擊下,回到敘利亞亞歷山大港的軍艦隻剩下5艘。

但是,在外來威脅解除後,東羅馬皇帝就採取了限制海軍的政策。這一做法的主因是698年海軍統帥提比略發動政變、出動艦隊圍攻君士坦丁堡,以及711年黑海艦隊發動起義、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10世紀後東羅馬皇帝分散軍權和削減軍事經費的措施也影響到東羅馬海軍的戰鬥力。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後,東羅馬喪失了位於小亞細亞的大部分海軍基地,此後轉而採用僱傭外國艦隊的方式應付海上威脅。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加泰隆尼亞人都為東羅馬提供過軍艦和水手。到1449年,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從伯羅奔尼撒前往首都的時候,東羅馬艦隊破壞殆盡,竟然拿不出一艘像樣的船來,皇帝只能乘坐加泰羅尼亞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由於拜占庭帝國採取軍事守勢,因此其築城技術得到極大的發展。在拜占庭帝國的軍事防禦建築中,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體系是最具代表性的防禦工事。5世紀前期,由於君士坦丁堡人口迅速增長,因此狄奧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修築的城牆邊增築了狄奧多西城牆,將城市面積擴大了兩倍。由於城外就是一馬平川的色雷斯平原,因此這段城防系統被設計得複雜無比。狄奧多西城牆從外向內依次為外護牆、護城河、護城河內牆、陡坡護壁、外城台(Peribolos)、外城牆、內城台(Parateichion)、內城牆,外城牆和內城牆上聳立着三百多座塔樓、角樓和碉堡,形成強大的火力支援系統。

拜占庭帝國的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如貝利撒留納爾西斯狄奧斐盧斯等,許多東羅馬皇帝也是軍人出身,具有出色的軍事領導才能,例如被稱為「保加利亞人屠夫」的巴西爾二世。甚至連拜占庭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威尼斯人朱斯提尼安尼的協助下出色地指揮了君士坦丁堡的保衛戰,並親率部隊抵抗敵人,在戰鬥中英勇陣亡。

外交

拜占庭外交包含了他們施政的原則以及方法,是拜占庭帝國整個運作體系的環節之一,其要旨在於實踐其國家的目標與落實外交政策,歷史學者 Dimitri Obolensky曾寫道:「在東歐保護人民是政府首要任務,需要憑藉拜占庭外交的各種技巧和資源,維持一個統一的拜占庭最終影響了歐洲中東的歷史」[17]

挑戰與目標

羅馬帝國覆滅之後,拜占庭帝國的關鍵挑戰在於與其虎視眈眈的鄰邊諸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包含了喬治亞人伊比利亞人日耳曼人保加爾人斯拉夫人亞美尼亞人匈牙利人阿瓦爾人法蘭克人倫巴底人以及阿拉伯人等民族,換個角度想這是體現以及維持帝國的動力,幾乎每個周邊民族都握有該地重要的資源,這些關鍵的資源是拜占庭帝國能否振興羅馬帝國的重要因素,然而現實上帝國終究只能成為名義上的地區形式結構,當帝國有能力設置正式外交機構,這些鄰國就會前來依附帝國,有鑑於古典作家建構出和平與戰爭之間的差距,拜占庭的外交手段可以說是戰爭的另一種形式,根據馬基維利克勞塞維茨的研究,專研拜占庭的史學家約翰(John Kinnamos)歸納出:「從各式各樣的戰爭中,從最初然後走向最終的勝利,在當中的任何一次戰役其實都相差無幾。」

在七世紀後拜占庭的正規軍不曾超過十四萬,皇帝體系的維持主要是憑藉著外交活動,拜占庭政府中的蠻族事務局(Bureau of Barbarians),可以說是史上第一個處理外交事務的中央單位,藉由收集帝國內部民族的重要消息來提供正確的外交決策判斷[18]

原則與管道

拜占庭的外交決策是由國際情勢以及鄰邊諸國的關系所交織而成的網絡,不過通常主導權是由帝國掌握[19],然而這個過程只是嘗試解決周圍的問題,專研拜占庭的史學家Evangelos Chrysos 歸納出外交工作的三個過程:

  • 歡迎新的成員加入帝國的體系。
  • 帝國的一個諮詢單位,反映社會觀感以及價值。
  • 制訂相關的法律[20]

為了主導這些過程,拜占庭會避免這些成員加入決策過程,例如君士坦丁堡會有各國設置的大使館,一些皇室的成員會在其中擔任要職,所以他國只能握有部分修改的權限,而大權為皇族牢牢掌控,以至於拜占庭可在外交場合中想有壓倒性的勝利,君士坦丁堡當局可以勝利的因素還有他們控制了宣傳系統,因而感化外國人的外交態勢[21]。當古代的歷史學家盧修思(Liutprand of Cremona)收道位於拜占庭首都大使的信函,大使表示在帝國如此的款待之下難以擔當重任,豪華的美食以及各種雜技娛樂,照顧其面面俱到的生活-視覺、聽覺,味覺,每當在外交的場合上必身著華服[22]。 事實上拜占庭在外交的戰場上的勝利一點也不讓人意外:他必須面對兩方的強敵,在南方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然而最後還是被土耳其人所滅),在北面有撕拉夫人和各個遊牧民族-眾所皆知的戰爭事相當耗費人力與金錢的,而拜占庭巧妙的把外交當成一種武器,假設保加爾人意圖威脅,拜占庭為試圖以相當代價予以基輔羅斯要求協防,當基輔羅斯嘗試騷擾邊境,就會請求佩切涅格人(突厥人的一支)幫助,當佩切涅格人進攻,可能由庫曼人和其他民族一起防禦,帝國總是可以在敵人入侵後尋求到陌生的其他民族合作,所以帝國境可能的善待任何可以合作的其他民族,1282年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八世受到挑戰,西西里國王卡羅一世陰謀推翻他的地位,最終爆發了西西里晚禱戰爭,另外皇帝席哈克略曾經聯合西突厥汗國聯手打擊波斯國王霍斯勞二世

後續影響

在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亂登上拉丁人的戰艦,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亞、愛奧尼亞群島和威尼斯。一艘熱那亞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後一夜的乘客名單,上面有六名巴列奧略皇族的人,兩個科穆寧皇族,兩個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貴族。這些人和其他許多東羅馬人攜帶着古代的珍貴文獻流亡到西歐各國,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權世界的人們重新看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和愷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光輝思想(但事實上,這些知識和思想大部份保存在西歐修道院中,少部份從伊比利亞半島的摩爾阿拉伯王國進入西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希臘哲學家的學術早在數個世紀前便已在歐洲的天主教經院中受到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了[23])。

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人性戰勝了神性,希臘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構成的重重帳幕,給西歐帶去了文藝復興之光[24]。在拜占廷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西歐的新世界。

在歐洲的北方,拜占庭帝國給予斯拉夫民族的文字、禮拜儀式和教會使他們與君士坦丁堡之間產生強大的精神聯繫。東羅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亞嫁給了俄國的伊凡三世。帝國滅亡之後,俄羅斯以繼承拜占廷遺產的名義,宣布莫斯科成為「第三羅馬」。這一稱號一直延續到1917年俄國革命時為止。

俄國皇帝從來沒有放棄過恢復拜占庭帝國的企圖。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設想以君士坦丁堡為俄國的新首都,以聖索非亞大教堂為自己的皇宮,[25]並把自己的一個孫子命名為君士坦丁(君士坦丁·帕夫洛維奇)。[26]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二世這些俄國皇帝發起了一系列針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試圖光復君士坦丁堡[來源請求],但是這些企圖都被英國(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或德國(1878年柏林會議)等國挫敗。

許多拜占廷學專家都認為,拜占廷文化在古典文化與西歐文藝復興之間起到了傳承者的作用,拜占廷帝國所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453年,拜占廷滅亡了。但是其精神永存。其巨大影響,不僅在曾經是拜占廷領土的那些國家,而且在拜占廷帝國舊疆界以外的國家中仍然存在。拜占廷文化在其國土之外的東歐和西歐甚至具有更深遠和強大的影響。」[27];「1453年5月29日,一種文化被無情地消滅了。它曾在學術和藝術中留下了光輝的遺產。它使所有的歐洲國家擺脫了野蠻,並給予其他國家文化精華。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幾個世紀中一直保護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個世紀中始終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28]

拜占廷帝國的文化和宗教遺產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羅斯、保加利亞、希臘等國家看到。在希臘的東正教聖地阿索斯山的20個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島聖約翰修道院上,作為拜占廷帝國永存的象徵,帝國的金底黑色雙頭鷹旗至今仍飄揚在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參考文獻

引用

  1.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大拂臨國》
  2. 土耳其的古代和近代史簡介
  3. "CATASTROPH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origins of the Mordern World" by David Keys
  4. 約翰·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
  5. 《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 by James Bryce
  6. 《拜占廷帝國史》 p.295
  7. Thomas F. Madden, "Food and the Fourth Crusade: A New Approach to the Diversion Question," in Logistics of Warfare in the Age of the Crusades (Ashgate Publishing, 2006).
  8. AMID SPLENDOR AND INTRIGUE: Byzantine Empire, AD330 - 1453 p119
  9. "黃金時代">Kaplan, Michel. 第二章:皇帝:權力觀與資源. 《拜占庭:燦爛的黃金時代》. 發現之旅. 72. 呂淑蓉/譯. 台北: 時報文化. 2003年8月20日: 第33、35頁. ISBN 978-957-13-3933-7 (Chinese (Taiwan)). 
  10. Quataert,Donald.The Ottoman Empire,1700-1922.Seco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Geoffrey de Villehardouin: De la Conquête de Constantinople
  12. 拜占廷帝國史,p480
  13. 拜占廷帝國史,p387
  14. 見參加君士坦丁堡守城戰的威尼斯僱傭兵尼科洛·巴爾巴羅的回憶錄
  15. ="東羅馬">Kaplan, Michel. 《拜占廷:東羅馬帝國的輝煌歲月》. 發現之旅. 29. 鄭克魯/譯.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年1月. ISBN 978-7-80678-192-0. 
  16. AMID SPLENDOR AND INTRIGUE: Byzantine Empire, AD330 - 1453, p.115
  17. Obolensky, Dimitri.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Byzantine Diplomacy. Byzantium and the Slavs.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94: 3. ISBN 088141008X.  參數|publisher=值左起第23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18. Antonucci, Michael. War by Other Means: The Legacy of Byzantium. History Today. February 1993, 43 (2): 11–13 [2007-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5). 
  19. Neumann, Iver. B. Sublime Diplomacy: Byzantine, Early Modern, Contemporary (PDF).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ugust 2006, 34 (3): 869–70 [2007-05-21]. ISSN 1569-298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14). 
  20. Chrysos, Evangelos. Byzantine Diplomacy, A.D. 300–800: Means and End. (編) Jonathan Shepard, Simon Franklin. Byzantine Diplomacy: Papers from the Twenty‐Fourth Spring Symposium of Byzantine Studies, Cambridge, March 1990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Byzant). Variorum. 1992: 35. ISBN 0-860-78338-3. 
  21. Laiou, Angeliki E. Writing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 (PDF). (編) Angeliki E. Laiou.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 (Volume 1). Dumbarton Oaks. 2002: 3. 
  22. Neumann, Iver. B. Sublime Diplomacy: Byzantine, Early Modern, Contemporary (PDF).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ugust 2006, 34 (3): 870–71 [2007-05-21]. ISSN 1569-298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14). 
  23. Étienne Gilson: L'esprit de la philosophie médiévale; Jacques Le Goff: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
  24. 約翰·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第十八章
  25. The Crimean War. Fsmitha.Com. 
  26. Hagen Schulz-Forberg. Unravelling Civilisation: European Travel And Travel Writing. Peter Lang, 2005. ISBN 978-90-5201-235-3. Page 229.
  27. George Ostrogorsk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p508-509
  28. S. Runciman, Byzanine Civilization, p299

來源

書籍
  • Angold, Michael. The Byzantine Empire, 1025-1204. Longman. 1997. ISBN 978-0-582-29468-4. 
  • Haldon, John. Byzantium - A History. Tempus. 2002a. ISBN 0-7524-2343-6. 
  • Harris, Jonathan. Byzantium and the Crusades. Hambledon and London. 2003. ISBN 1-85285-298-4. 
  • Alan Harvey, "Economic expansion in the Byzantine empire, 900-1200"
  • John Haldon, "The Byzantine Wars"
  • J.W. Birkenmei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mnenian Army 1081-1180
  • Magdalino, Paul, The empire of Manuel I Komnenos 1143-1180
  • Norwich, John Julius. 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 Penguin. 1998. ISBN 0-14-025960-0. 
  • Ostrogorsky, Georg. 2nd edition, 編.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New Brunswick (NJ). 1969. ISBN 0-8135-1198-4.  (Georgije Ostrogorski, Георгије Острогорски)
  • Warren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1997.
  • Helene Ahrweiler,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Diaspora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Runciman, Steven. Byzantine Civilisati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66. ISBN 1-56619-574-8. 
  • Helene Ahrweiler, Les Europeens, Herman (Paris), 2000.
  • Steven Runciman, The Emperor Romanus Lecapenus and his Reign,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0.
  • Edward Gibbon,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 Norman Cantor, Medieval History, the Life and Death of a Civilization, 1963
  • J.M. Hussey,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IV — The Byzantine Empire Part I, Byzantium and its Neighbo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
  • 《拜占廷帝國史》,陳志強著,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3744-0
  • 《拜占廷帝國》,AMID SPLENDOR AND INTRIGUE: Byzantine Empire, AD330 - 1453 by Time-Life Books, Alexandria, Virginia, 山東畫報出版社,ISBN 780603725
  • 米謝·凱藍. 《拜占庭:燦爛的黃金時代》. 發現之旅. 72. 由呂淑蓉翻譯 . 台北: 時報文化. 2003. ISBN 978-957-13-3933-7. 
  • 米謝·凱藍. 《拜占廷:東羅馬帝國的輝煌歲月》. 發現之旅. 29. 由鄭克魯翻譯 .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 ISBN 978-7-80678-192-0. 
  • 羅馬帝國衰亡史》,愛德華·吉本,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904-0
  • 《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 by James Bryce, 商務印書館,ISBN 7100024025
  • 《希臘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Greece from early times to 1964 by W.A.Heurtley, H.C.Darby, C.W.Crawley and C.M.Woodhou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商務印書館1974年出版
網頁

外部連結

參見

歷史
宗教
法律
軍事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