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正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正教
 

東正教(Easten Orthodox)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基督教出現後不久,就逐漸分化成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教會。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大部分東派教會自稱「正教」,意為保有正統教義的正宗教會。因為地處東方,故又稱「東正教」;因為宗教儀式使用希臘語,故又稱「希臘正教」。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正教會

外文名稱: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希臘文),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俄文),Orthodox Church(英文)

別名:東正教會,正統教會,正而公教會

創始人物:耶穌

創始地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

創始時間:1世紀30年代

首座宗徒:聖伯多祿,聖保祿

推崇宗徒:聖若望

宗教主張:隱修主義,民族主義,平等主義

宗教基礎:聖經,聖傳

涉及領域:宗教,政教,藝術,文化,經濟等

信仰人口;3.05~3.85億(中國約5萬)

主要分布:近東

主要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救世主大教堂,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基督復活教堂

朝聖地:聖喬治教堂(伊斯坦布爾)、復活大堂(聖墓教堂)

首任領袖:聖安德肋

所屬: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

簡介

東正教 也是基督教的一支,由於他被稱為正教,在羅馬歷史上普遍分布於東羅馬地域,所以叫東正教。東正教的信徒依然很多,目前在俄羅斯以及周邊地區廣泛的存在。

1.在東正教這邊,他們否認所謂的童貞女瑪利亞貞潔無故受孕(就是非人為的),也否定其肉體能升天的教理,而這個天主教呢?他們認為瑪利亞就是貞潔受孕(非人為的受孕,也就是上帝受孕),瑪利亞死了就是肉體升天。

2.東正教不承認所謂的羅馬教皇為基督教的所謂的公教首腦,只認為它和其他地區的大主教和「牧首」一樣,並稱之為「西部大牧首」。而天主教教皇則自稱他是全世界基督教教會的領袖和掌舵者。

3.在典籍方面,東正教尊崇《聖經》、《聖傳》、《尼西亞信經》;而天主教只尊崇《聖經》和教理。[1]

主要語言:希臘文、斯拉夫文

東正教的教堂里一般都沒有坐椅,教友們要站着參加宗教活動。這與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東正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遠小於天主教和新教

東正教在教堂里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侍奉聖禮」

形成背景

「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裡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會從這裡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的最原始的教會,並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裡頭加上了「正」(正統)所表示的是他們認為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和崇敬的教會傳統。有些人認為羅馬天主教會代表的是「西部傳統」,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為羅馬教會已經背離傳統。 所有的東正教派教會都可以回溯他們的脈系直至五個早期的基督教會中心: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歷山大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雖然所有的東正教教會都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最高領袖(正式頭銜為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會之間並不是完全一體,而是在彼此承認的狀態下相互獨立。

因強調自身是《尼西亞信經》中所言「唯一的、從使徒傳下來的」教會,故稱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於東羅馬帝國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成,故稱東正教;而由於教會的精神中心在希臘,而且希臘語是儀式中的主要語言(另外的主要語言有俄語、斯拉夫語等),故又稱希臘正教。根據199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1.7億人。  [2]

教義特點

標榜正統性,所以也稱為正教。他與天主教的差別主要是以下方面

保守性:堅守古教義和古禮儀,基本不做什麼調整。

封閉性:不太強調傳教工作,對與天主教和新教開展交流和對話也不大熱心。

依附性:歷史上一直強烈的依附於世俗政權,受其嚴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樣一直政教分離和教俗二元結構。

分散性:一直沒有統一的全球性的教會首腦機構。名義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大牧首處於首席地位,但實際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亞力山大里亞大牧首並不受其節制,而且這些大牧首對非本國的正教會轄區的影響也很有限。

神秘性:強調通過禱告時的沉思默想來達到與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這種個體性的和不可重複性的信仰體驗。

主教以下的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層神職人員,比如神甫,就沒有機會再升遷到主教及以上職位了。

東正教不象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立體雕塑,但教堂里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內容的平面壁畫。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立體雕塑,這是公元8——9世紀拜占廷境內「聖像破壞運動」的結果。不過,東正教的教堂里的其它裝飾物還是比天主教教堂豐富,而且宗教儀式也更盛大和繁複。 [3]

歷史沿革

摺疊希臘教會 聖安德肋(安德烈、安德魯) 聖安德肋(安德烈、安德魯) 公元1世紀30年代,相傳基督教的教祖耶穌[伊伊穌斯]釘死十字架,三天後復活、升天,於是留世的耶穌門徒在耶路撒冷組織起猶太教團體拿撒肋派。37年,始在安條克稱基督徒。而十二使徒之一的聖安德魯[安德烈]率先將福音傳到小亞細亞及斯基泰人群體,又沿黑海去了伏爾加河,成為羅馬尼亞人、俄羅斯人的主保聖人。

38年,安德魯到拜占庭宣道,遭捕後在希臘的亞該亞遭"X形"十字架刑處死,是為"聖安德魯十字"的來歷;拜占庭的教會建制,聖斯塔輝接任主教職務。43年,安德魯兄長及十二使徒之首的聖伯多祿[裴特若]與記述《馬可福音》的隨行翻譯聖瑪爾古[瑪爾克]到亞歷山大港宣道,非洲的教會建制。瑪爾古成為首任主教。

45年,瑪爾古與堂兄聖巴拿巴到塞浦路斯宣道,記述《保羅書信》的外邦人聖保祿[帕弗羅]與伯多祿到安條克宣道。伯多祿出任安條克首任主教。因為保祿與伯多祿採取尊重地方習俗和民族文化的適應策略,使得外邦人紛紛皈依,教會日益壯大,但與嚴格遵守律法的耶路撒冷猶太教團則分歧漸大。

48年或49年,安條克與耶路撒冷雙方由長老的聖雅各伯主持律法爭端,確定針對外邦人的四條戒律,而不必遵守割禮為首的猶太人習俗。耶路撒冷的教會建制,雅各伯被推選作首任主教。會議過後,各地紛紛依國家、民族、地區的習俗特點組建獨立教會、自治教會、自主教會管區。正統的教會制度確立。

53年,伯多祿前往羅馬帝國首都的羅馬宣道,羅馬教會建制,成為首任主教。聖額我篤[Saint Evodius]接任安條克主教。64年到67年期間,伯多祿與保祿在羅馬殉道,成為正統教會的兩名首席宗座使徒。70年,耶路撒冷聖殿損毀,猶太人散落到世界各地。基督徒的拜占庭、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羅馬五大主教管區形成,宣道重心則從東方轉向西方的羅馬。

摺疊正統教會 早期的基督徒使用儒略曆和希臘語,教義依正統派神學為基本原則,主要分成尊重猶太教傳統、面向猶太人、強調權威的希伯來派,尊重異教傳統、面向外邦人、強調信仰的保羅派,尊重獨立思考、面向知識分子、強調神秘主義的諾斯底派三個派系,保羅派占主流。後來部分與保羅派共融,餘下的或發展成卡特里派、鮑格米勒派,或留在猶太教,或組成明教。

公元2世紀末,第14任羅馬主教為各多[維克托一世]選用羅馬帝國官方語言拉丁語為彌撒用語。而針對前任在154年與坡旅甲的復活節日期爭議,則做出了不在星期日慶祝者開除教籍絕罰的強硬政策。這造成溫和的東方星期日派支持者主教在內的全體主教爭議。正統教會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形成正統的希臘拜占庭教會與至公的羅馬拉丁教會兩派。

公元3世紀,隨着基督徒在不同文化地區的發展壯大,正統教會內部的思想逐漸多元化,而針對誰是正統信仰、誰是異端信仰的判定,則進一步加劇。4世紀,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與東方正帝李錫尼頒布《米蘭敕令》,基督徒這一在羅馬帝國境內流傳近300年的民間信仰全面合法化。後君士坦丁擊敗李錫尼統一帝國,成為唯一合法的羅馬帝國皇帝。

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亞召開第一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與科爾多瓦主教奧修[Hosius of Corduba]共同主議,東方議員245人、西方5人。亞歷山大港主教亞他那修支持的三位一體及基督論確立,同教會人氣司鐸阿里烏支持者的阿里烏斯派耶穌非神主張被判異端。《亞他那修信經》頒布。基督徒從民間信仰進格宗教信仰團體,且第一次分裂。亞他那修則鞏固了自身在亞歷山大港的主教權威。

330年,君士坦丁從羅馬遷都拜占庭,命名新羅馬,是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主教進格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後成為普世牧首。依國家首都任命的大主教制度確立。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在伊茲密爾接受臨終塗油禮。至此,君士坦丁堡教會成為首都教會,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成為帝國御用主教,得以近距離為羅馬皇帝、貴族及其他上流人士宣道。基督徒的宗教權利中心則重新回到東方。

君士坦丁死後,帝國再次分裂。355年,東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流放羅馬主教理伯略,擁立斐理斯二世,但遭到羅馬市民的反抗。斐理斯被趕走,理伯略復位。東部帝國與西部教會的宗教權爭端加劇。381年,狄奧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二次大公會議,亞歷山大港主教提摩太、安條克主教默理多、大主教那他略及其繼任聖額我略·那西盎主議,150名東方議員參議。會後,帝國境內留存的阿里烏斯派則遭到舉國迫害。正統的基督教義確立。

摺疊國家教會 正統基督徒自解決阿里烏斯派問題後,逐漸將矛頭轉向羅馬帝國境內的多神教團體。391年,亞歷山大港主教戴福祿徵得狄奧多西一世同意,展開了針對古埃及各地宗教場所、神殿等異教財產的破壞運動。塞拉比斯神廟、亞歷山大圖書館等文化遺產被信仰基督的暴徒們付之一炬。基督徒完成了從受迫害者,到施加迫害的轉變。

393年,狄奧多西立基督教為國家宗教。隨後猶太人在亞歷山大港的猶太會堂遭到掠奪和破壞,但通過名媛希帕提婭的法律手腕,亞歷山大港的暴力事件得到抑制。狄奧多西去世後,帝國形成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再未合一,教會也在政治上進一步分化,進入東、西教會時期。而帝國與其他非羅馬帝國領地,以及有意獨立的地區,也因國教的關係貌合神離。

412年,亞歷山大港新主教西里爾繼任,採取了針對異教徒們更為強硬的迫害與破壞行動。414年,無視法律的基督徒們強制流放了猶太人。415年,希帕提婭被虐殺致死。亞歷山大港完成基督化。431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開第三次大公會議,西里爾主議,羅馬主教的代表遲到。

會上,西里爾代表亞歷山大神學派,與普世牧首聶斯脫利的安條克神學派展開討論。瑪利亞的稱呼問題成為焦點。聶斯脫利主張耶穌的神、人兩個位格相互獨立,因此瑪利亞的"生神聖母"稱呼不準確,而應稱呼"基督聖母"。西里爾則主張耶穌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亞歷山大港與君士坦丁堡的宗教話語權爭奪進入白熱化。

會前,聶斯脫利自覺必輸,因此沒有讓支持者隨行,而西里爾則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者。隨後安條克主教若望選擇支持聶斯脫利,彈劾西里爾一派。會議陷入僵持。但隨着羅馬主教高理定的使節趕到,且對若望一派施以絕罰,西里爾勝利。最終通過"生神聖母"稱號。433年,亞歷山大神學派恢復安條克神學派神學的名譽,若望與西里爾兩邊達成和解。

同世紀,聶斯脫利派的其中一支,來到薩珊帝國和波斯帝國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宣道,並得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敵人薩珊王朝歷任皇帝的舉國保護。是為亞述教會的形成,以及第二次分裂。後來亞述教會成為與明教、祆教並列的波斯三大宗教,並率先官方傳入中國,以景教的基督教古譯名在唐朝宣道。直到伊斯蘭教興起後式微。

摺疊新羅馬教會 448年,君士坦丁堡的地方會議判定單性論為異端教義。449年,亞歷山大港主教聖道高[Saint Dioscorus]勸服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開第四次大公會議,道高主議,130人參議。會上,主張耶穌神人融合的單性論教義合法化,得以與雙性論共存。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梵為盎被處以流刑。後羅馬主教利奧一世稱之為以弗所的強盜會議,判處無效。

451年,東羅馬皇帝瑪爾先在迦克敦重新召開第四次大公會議,大主教亞那多留主議,370人左右參議。確定單性論為異端,道高的亞歷山大港主教職務被罷免。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條克、耶路撒冷五大牧首管區制度的前身確立。同時羅馬主教利奧一世為首的23位主教,起草完成《迦克敦信經》。而亞歷山大港主教兼任,原與普世牧首、教皇三權分立的大公裁判職務則自此形同虛設。

會後,拒絕與支持雙方將亞歷山大港分成繼承道高主張的科普特正教會、希臘正教會亞歷山大港牧首管區,安條克教會分為敘利亞正教會、希臘正教會安條克牧首管區。而繼承十二使徒里聖巴爾多祿茂與聖達陡、最早國家教會的亞美尼亞宗徒教會,繼承自聖多默的印度教會,以及後來埃塞俄比亞帝國的國家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會,也相繼脫離普世牧首管區。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四年後徹底毀滅,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成為唯一的繼承者。而羅馬教會逐漸在西羅馬範圍成為政治勢力,單性論思想也仍在亞歷山大港占據主流。550年,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復羅馬及亞平寧半島。553年,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五次大公會議,大主教奧提楚主議,商討單性論與雙性論共融,統一國內思想。但會後爭議繼續。

565年,查士丁尼死去。帝國逐步瓦解。680年到681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六次大公會議,大主教額我略一世主議,基於敘利亞、埃及等保留單性論的領土被伊斯蘭教勢力侵略占領,決定放棄合議和收復,宣判單性論作異端思想。教會也迎來第三次分裂。同時,追加支持單性論,但死去的前羅馬主教霍諾略異端罪,時任羅馬主教利奧二世批准。

726年,羅馬伊蘇里亞王朝首任皇帝利奧三世基於偶像崇拜的嫌疑,下令禁止禮拜聖像。730年,聖像破壞運動開始,大主教日耳曼一世[Germanus I]因反對被罷免,自白者巴西爾[Βασίλειος]、大馬士革主教若望[Ιωάννης Δαμασκήνος]被捕。反對破壞運動的勢力被鎮壓。741年,君士坦丁五世繼任後,陸續處斬反對者。但民眾長年養成的信仰習慣並未因皇帝的政策而廢去。君民矛盾加劇。

摺疊拜占庭教會 752年,教皇國基於丕平獻土成立。至此,羅馬、亞歷山大港、安條克、耶路撒冷全部脫離羅馬帝國,成為自治教會。國家教會瓦解。78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繼任,基於信徒、神職人員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牴觸情緒,找到母親伊琳娜女皇商議廢止禁令。787年,君士坦丁與伊琳娜在以弗所召開第七次大公會議,大主教泰臘修、羅馬主教愛德盎一世的使節主議,毀壞聖像被判為異端思想。東部教會禮拜生活恢復正常。

公元9世紀,因三位一體的聖神是從父來,還是從父和子來的"和子說"爭議,以及基督信仰傳入保加利亞、基輔羅斯後的教會斯拉夫語禮拜是否合理等問題,東、西教會的分化繼續加劇。820年,東正教會及東歐世俗社會歷史上的偉人佛提烏出生。佛提烏任職帝國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對外反對羅馬的和子說,對內資助西里爾與美多德去斯拉夫人地區宣道、收集7世紀因戰亂遺落各地的古希臘文獻、拓展教會的勢力範圍。

851年,佛提烏擔任帝國大法官。858年,皇帝米海爾三世廢黜大主教依納爵,改立非神職人員的平信徒佛提烏,遭到依納爵所在修道會為主體的群體不滿。依納爵勢力與羅馬勢力聯合。867年,羅馬主教尼閣老一世宣布廢黜佛提烏。869年,皇帝巴西爾一世為改善與羅馬的關係,而在君士坦丁堡召開召開第八次大公會議,羅馬主教使節主議。會後,佛提烏被判處為異端。而經過此事,強調正統的東正教會與強調至公的天主教會兩個宗教政治勢力基本定型。

879年,皇帝巴西爾重新召開第八次大公會議,基於前次會議結束後希臘方面的異議,以及未能獲得羅馬方面在政治上的讓步,決定恢復佛提烏的名譽與大主教位置,且得到羅馬主教的特使批准。866年,巴西爾死去,佛提烏培育的利奧六世繼任。最後佛提烏被利奧流放到亞美尼亞,死在那裡。200年後,大主教米恰爾與羅馬主教利奧九世關於習俗差異、彌撒是否使用的無酵餅聖體等西方教會差異發生爭執。

1054年,利奧派遣樞機主教的亨拜作為使節訪問君士坦丁堡。期間亨拜認為自己遭到怠慢,於是將絕罰書貼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米恰爾則對亨拜一行人還以同樣的絕罰。是為"東西教會大分裂"。教義的紛爭,也使得東、西方人民在文化、組織、政治環境上的敵對情緒日益加劇。但羅馬新主教繼任後,雙方恢復了一般交流,繼而商討合一的問題。而歷任羅馬皇帝也因伊斯蘭教勢力侵入敘利亞、安納托利亞造成的壓力,寄希望於調停教會矛盾,以便得到西歐的援軍支持。

1095年,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向羅馬主教尼閣老二世請求援軍,抵擋土耳其人的伊斯蘭國家入侵,自此展開八次基督徒對穆斯林的聖戰。是為十字軍東征。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伴隨虐殺、掠奪、姦淫等罪行,以及對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座的另立,演變成為侵略戰爭。而歷次東征,羅馬教會還設立了無視耶路撒冷、各地正教會等已知勢力的宗主教座與東儀天主教會。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也因此結下血仇。

摺疊斯拉夫教會 公元13世紀,伴隨君士坦丁堡的失守,政府與教會遷都尼西亞,後收復君士坦丁堡。是為尼西亞帝國時期。13世紀後半葉到15世紀前半葉,巴列奧略王朝歷任羅馬皇帝和前朝同樣,傾向通過妥協來調和與羅馬教會當局的關係,謀求西歐大規模的援軍抵擋東方入侵者。但遭到民眾、貴族、修道士、教會的舉國反對。而在羅馬主教召開的第17次大公會議上,也以東方代表1人的反對票,宣告和解失敗。

針對羅馬教會,帝國最高軍事統帥盧卡斯·諾塔拉斯就曾發出"寧見蘇丹的頭巾,不見教皇三重冕"的世界名言。1453年5月29日,奉伊斯蘭教為國家宗教的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失去政治地位。國家教會的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條克、耶路撒冷的五大牧首管區全部失守。教會政治重心向斯拉夫人地區轉移。而蘇丹的宗教寬容政策,則讓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得以繼續留存。

隨着東羅馬帝國的衰敗,希臘正教會在近東地區的勢力出現發展停滯和衰退,而得益於佛提烏、西里爾與美多德的斯拉夫正教會則日益興旺。1489年,普世牧首批准俄羅斯正教會管區進格莫斯科牧首管區。俄正教也在莫斯科大公國、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興盛的同時,以"第三羅馬帝國"的國家教會和獨立教會身份,逐漸取代希臘正教地位,成為整個東正教會內部話語權最大的一位。

宗教改革時期,大主教耶肋米亞二世陸續收到蒂賓根大學的新教路德會來信,提出路德教會與東正教會聯合對抗天主教會的可能。1573年,展開正統派神學與路德派神學的交流。1581年,正教就《奧格斯堡告白》為首的信仰原則不可調和而結束。1582年到1593年,因羅馬主教額我略八世頒布《額我略曆》為公曆的問題,耶肋米亞先後召開三次主教會議。會後,繼續使用《儒略曆》。東正教會順利度過了宗教改革運動,而西部的天主教會則在西歐一分為二。

1666年,莫斯科主教尼康改革奉神禮,拒絕這一決定的老正教徒陸續改宗,來與國家教會對抗。帝國則先從賦稅提高兩倍作為處罰的政策,後改用拷問、處決在內的迫害政策。老信徒們陸續逃出俄羅斯。留下的則以自焚相抵抗。皇帝彼得一世即位後加大了鎮壓幅度,被老信徒們稱作"敵基督"。而為推動國家的西歐近代化,莫斯科主教同樣受到管制。教會財產被充歸國有,神職人員則被要求有義務舉報那些在告解時攻擊國家的信徒,違者罰款。

18世紀,莫斯科主教阿德良死去,新主教停選,直到莫斯科牧首管區被廢黜。皇帝效法英國和德國的宗教改革,設立宗教部門,任用無神論者或軍人負責管理。受此影響,帝國的基督徒們在阿陀斯山開始了正教修道精神復興運動,誕生了聖塞拉芬為首的修道者,並將歷代聖人們的信仰事跡整理匯編寫成《慕善集》一書。1762年,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頒布了針對老信徒派的緩和政策。1785年,還給市民自由告解的權利。而隨着帝國經濟重心從聖彼得堡遷往莫斯科,老信徒們也在工業、商業、慈善事業上發揮貢獻。

摺疊普世教會 公元19世紀,正教牧首團收到羅馬主教庇護九世來信,重啟教會合一的問題。後羅馬教會在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通過"教宗無謬論",又重申"首座宗徒權"教義,加重了合一的困難。1895年,君士坦丁堡收到新羅馬主教利奧十三世來信,正教牧首團重申立場。正教與羅馬方面的交流成為常態,官方態度保持親近,但基層群體由下而上的實際對立不變,波蘭、烏克蘭等地的教區爭奪繼續。

進入20世紀,伴隨十月革命的興起,俄羅斯第三羅馬帝國徹底瓦解,莫斯科牧首恢復。而正教與新教聖公會則基於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以及"反對羅馬首座權"的共同主張、"歷史上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與英國漢諾威王朝的婚姻關係"等交流基礎,商討合一。但蘇聯及東歐的共產主義國家相繼成立後,談判終結。正教的勢力遭受重創,神職人員不能身穿祭服在室外進行禮拜活動、不能為下葬的死者禱告。直到蘇聯等國家解體後,恢復正常發展。

1961年,俄羅斯正教會作為東正教最大的教會,加入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1964年,大主教雅君高與羅馬主教保祿六世在耶路撒冷見面。1965年,羅馬教會基於大公精神召開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閉幕。同年10月11日,兩人先後在羅馬和伊斯坦布爾發布《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聯合聲明》,相互廢除了900年前加給對方的絕罰。展開聖事和教義的共融討論。而"首座宗徒權"、"和子說",以及莫斯科主教和羅馬主教交流進展,則成為根本的問題。

同世紀初,正教內部還頒布了與《額我略曆》同步的《修正儒略曆》。它使得東正教會內部分成希臘正教會為首的新曆派,以及俄羅斯正教會為首的舊曆派。完全拒絕者,則脫離普世牧首管區。同世紀末,正教對外與第四次大公會議分離的敘利亞正教會代表達成教義共識。宣布基督論的單性與雙性問題不是"教義不同"而是"表述不同",兩者在根本信仰上可以共存。但在聖事的共融層面繼續存異。埃及的科普特正教會也作為普世教會的一員活躍。

進入21世紀,東、西教會進入佛提烏事件後的蜜月期。2007年,東正教神學家與天主教神學家在教會共融問題上達成一定共識,承認羅馬主教為東、西天主教會共同的第一主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