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琳娜女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琳娜女皇
Ειρήνη η Αθηναία

圖片來自灰機

伊琳娜女皇(希臘語:Ειρήνη η Αθηναία,轉寫:Eirḗnē ē Athēnaía,或譯艾琳娜、伊琳妮等,752年-803年8月9日,綽號「雅典的」)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皇帝利奧四世皇后,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占庭帝國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蘇里亞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奧四世死後,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為帝,伊琳娜為皇太后,掌握實際大權;797年又廢兒子,自立為女皇;802年被廢黜,伊蘇里亞王朝告終[1]

早年生活

據說,伊琳娜小時候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她的名字「伊琳娜」(Ειρήνη)在希臘神話中是和平女神。她出生並生活在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雅典,所以後世也稱她為雅典的伊琳娜Ειρήνη η Αθηναία)。她從小父母早亡,成了孤兒。768年,她被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帶到了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進入皇宮,並於第二年即769年的12月嫁給了君士坦丁五世的兒子、共治皇帝利奧四世,成為了皇后。儘管她似乎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但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表明她為什麼會被選為利奧四世的新娘,使得一些學者推測她可能是在稱為「新娘選秀Bride-show」的選后活動中被選中的,這個假想中的「選后」活動就是讓所有符合條件的女子展示給新郎和新郎的母親看,直到最後被選中的一個成為新娘。

775年9月14日,君士坦丁五世逝世,利奧四世成為唯一的皇帝。771年,伊琳娜皇后生下她也是丈夫利奧四世唯一的兒子、未來的皇帝君士坦丁六世。根據傳說,她的丈夫發現了她藏在私人物品中的聖像,從此以後拒絕和她同床共枕。因為伊蘇里亞王朝的歷代皇帝都奉行聖像破壞政策,而伊琳娜私藏聖像實在是犯了大忌。然而在利奧四世統治期間,他很大程度上處於伊琳娜皇后的影響之下。776年他們唯一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成為父皇的共治皇帝。利奧四世於780年9月8日英年早逝,彌留之際指定伊琳娜皇后為新任皇帝君士坦丁六世唯一的監護人和攝政,一說還讓她擔任共治皇帝,但伊琳娜名字排在君士坦丁六世之後,意味着從此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就從「利奧四世皇帝和君士坦丁六世皇帝」變為「君士坦丁六世皇帝和伊琳娜女皇」。這樣,拜占庭和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皇誕生了。

伊琳娜女皇剛開始名正言順地統治帝國,就馬上要面對丈夫利奧四世的同父異母兄弟、時任凱撒(頭銜,在拜占庭相當於親王)的尼基弗魯斯的篡位陰謀。但政變迅速被女皇鎮壓下去,她還強迫包括尼基弗魯斯在內的她丈夫的兄弟們以及他們的同謀者進入修道院做神父,並命令他們在780年聖誕節上主持聖餐。女皇接下來要面對的是西西里總督埃爾皮迪奧斯的叛亂。在781年第一批討逆艦隊失敗了,但次年即782年第二批討逆艦隊獲勝並把叛亂者趕到非洲

早在781年,女皇就開始尋求與加洛林王朝羅馬教皇保持更緊密的聯繫。她一手包辦了她的兒子與羅特魯德婚姻,而羅特魯德公主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與他第三任妻子希德嘉的女兒。女皇甚至還專門派官員教導未來的兒媳婦希臘語。但是,女皇於787年自己撕毀了婚約,而這次毀約是違背她兒子的願望的,儘管當初訂婚就沒有經過她兒子的首肯。

恢復共治

女皇最著名的舉動就是她恢復了東正教教會對聖像的敬禮,雖然在她丈夫在世時因為破壞聖像運動被迫放棄了聖像敬禮,但她一直在暗中策劃恢復聖像敬禮的行動。當她任命她的支持者之一的塔拉修斯君士坦丁堡牧首之後,她召開了兩次東西兩大教會的聯合會議。第一次會議於786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但在支持破壞聖像的士兵們的反對下失敗了。第二次會議與787年在尼西亞召開,正式接受了聖像敬禮,並使東正教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教會再度聯合。(參見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女皇所實施的一系列與羅馬教皇改善關係的措施並沒能阻止她的帝國與法蘭克人戰爭,在788年,法蘭克人占領了伊斯特利亞貝內文托。儘管如此,女皇在軍事上的努力有時也會獲得成功:在782年女皇的朝臣斯陶拉基奧斯征服了在馬其頓希臘斯拉夫人,為拜占庭的再度擴張和巴爾幹半島的再度希臘化打下基礎。然而,女皇治下的帝國常常遭受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侵略,在782年和798年女皇先後接受了與哈里發阿爾·馬赫迪哈倫·拉希德父子簽訂的條約

隨着君士坦丁六世的逐漸成熟,他在母親的專制統治動搖中開始變得難以控制。790年,女皇獲悉兒子試圖用武力重獲自由,便即時粉碎了他的企圖。接着,女皇要求臣民從此以後只對她一個人宣誓效忠,承認她為最高統治者,並將自己的名字排列在共治的兒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名字之前,即變為「伊琳娜女皇和君士坦丁六世皇帝」。首都大部分的歐洲籍軍士毫不猶豫地宣誓對女皇效忠,但同時,部分人對於女皇的不滿情緒也開始增強。終於在同年10月爆發了由亞美尼亞護衛隊領導的公開反對女皇的起義,並波及整個小亞細亞地區,因為他們不願意向崇拜聖像的女皇宣誓。最終,士兵們拒絕了女皇的要求,正式宣布君士坦丁六世為唯一的統治者,把女皇的共治君主名義廢除。被廢的女皇不得不離開皇宮

但在君士坦丁和伊琳娜母子間仍然維持一種虛偽的友好關係,伊琳娜的同黨說服皇帝允許母親重回皇宮。於是792年1月皇帝恢復了母親「女皇」的稱號,也恢復了以前的共治皇帝順序即「君士坦丁六世皇帝和伊琳娜女皇」。但反對女皇的勢力依然存在,於是女皇運用她純熟的心計與主教和朝臣們共同謀劃,為了自己的利益發動了一次影響巨大的宮廷政變。君士坦丁只能逃往首都以外的各個行省請求幫助,但到處都是女皇的同黨,把他團團包圍。小皇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海岸(在今土耳其小亞細亞地區,隔岸即首都君士坦丁堡)被他的侍從出賣並逮捕,押回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皇宮。797年8月15日,根據他母親的命令,他在27年前出生的紫色寢宮中被挖去雙眼,並關入修道院,不久死於眼傷。此時發生了日食和連續17天的暗無天日,後來被迷信的人歸結為上天對女皇暴行的震怒和警示。但是,現代研究提出君士坦丁的眼傷不是致命的,他事實上比她母親還多活了兩年。

男皇帝執政

伊琳娜女皇單獨執政了5年,從797年到802年。嚴格來說,她的正式稱號是「伊琳娜(男)皇帝」而非「伊琳娜女皇」。教皇良三世急於對付他在羅馬敵人,眼見拜占庭皇位空置(指沒有男性君主),便於800年12月25日聖誕節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加冕,使之成為神聖羅馬皇帝。教皇的舉動被視為對拜占庭帝國和東正教會的極大侮辱,因為從此無論在事實上還是在形式上,羅馬世界再度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並在天主教教會和東正教教會之間增添了的又一處裂痕。不過,據說女皇仍然竭力與查理大帝保持良好關係,甚至試圖和他結婚。但根據唯一提及此事的拜占庭史學家聖狄奧法內斯 (堅信者)所說,這項計劃被身為女皇的小叔子也是寵臣的埃迪奧斯所阻止。而查理大帝加冕後,也同樣希望通過與女皇聯姻使自己的「羅馬皇帝」的稱號合法化,並促成東西兩大帝國的合併和羅馬世界的再度統一,只是求婚使者剛到君士坦丁堡不久,女皇就被推翻了。

在802年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對女皇的統治,他們於10月31日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女皇,並擁立帝國的財政大臣(大臣:logothetēs)尼基弗魯斯(不是利奧四世皇帝的同父異母兄弟尼基弗魯斯)為皇帝,是為尼基弗魯斯一世。原本傲慢和為所欲為的女皇被流放到王子島,後又流放到萊斯博斯島,被迫靠紡紗維持度日,於第二年(803年)的8月9日病死。

女皇熱衷於恢復聖像崇拜並實行保護修道院的政策,因此在她死後,帝國修道院僧侶們把他置於東正教的聖人行列,故世稱聖伊琳娜,但在東正教正式的儀式書、聖哈喬里德的尼哥德慕所著《聖徒傳》及其他相關東正教書籍中都未有對她封聖的記載。

家庭

伊琳娜與丈夫利奧四世有獨生子君士坦丁六世。另一名女性親戚與伊琳娜一起前往君士坦丁堡,並於776年被許配於當時流亡於君士坦丁堡並已信仰基督宗教的保加爾統治者捷列里格。伊琳娜的一名親戚狄奧法諾於807年的一次「選秀」中被尼基弗魯斯一世選為其子斯陶拉基奧斯的新娘。伊琳娜還有一位侄或姪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