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俞大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Dymh讨论 | 贡献2019年10月15日 (二) 17:42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俞大绂
俞大绂
俞大绂1960年代初在书房
性别
出生 1901年2月19日
大清南京
逝世 1993年5月15日 (92岁)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别名 Ta-Fuh Yu
籍贯 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
亲属

俞大绂(1901年2月19日-1993年5月15日),字叔佳,男,生于南京浙江绍兴人,中国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家。

俞大绂在金陵大学工作时,在田间观察小麦

经历

原图链接俞大绂:生于南京浙江绍兴人,中国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家。

幼年曾在上海和安东(今丹东)读小学,1915年进入复旦中学,1918年进入复旦大学预科专修数理,192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他主学农科、兼修化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

原图链接俞大绂

1928年怀著“科学救国”的理念赴美深造,攻读动植物病理学,1932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Sigma-Xi荣誉会员,并获得斐陶斐奖。1932年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教授(1932年-1938年)、昆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1938年-1945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1946年-1948年)。

1948年被选聘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至1982年。1955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1956年当选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农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1949年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至1982年。文革中俞大绂被折磨至右眼失明,其家族遭整肃至死者6人:表兄陈寅恪、唐筼夫妇、胞妹俞大𬘡、曾昭抡夫妇、堂妹俞珊、赵太侔夫妇。[2]

1993年逝世,享年92岁。

成就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及疾病防治方面贡献卓越。早年从事谷类作物的抗病育种工作,先后培育并推广抗黑粉病小麦大麦良种,以及具有抗荚斑病含油量高的大豆良种、抗稻瘟病水稻品种。提出了小米病害的防治措施;首创中国禾本科作物黑粉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对粟病及蚕豆病害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晚年在真菌异核现象研究方面获得成果,并得到国际上的肯定。

防治苹果树腐烂病

1951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苹果树腐烂病。当时,300多万棵苹果树濒临死亡。俞大绂带领防治小组奔赴病区,对发病规律及侵染循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防治措施。地方政府配合号召数万群众,共同参与这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终于制止了病害,让果树又恢复了生机。

谷子红叶病、柑桔溃疡病防治

俞大绂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同事一起进行防治谷子红叶病的任务。他们在华北西北等地采集标本,深入生产第一线反复试验,终于找出了药物防治和抗病育种的有效措施。这项工作不仅在谷子红叶病的防治方面取得成果,在病毒病害的深入研究以及学科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50年代中期,俞大绂主持开创了中国的植物抗疫工作。开办了植物检疫培训班,在培养检疫人才、发展植物检疫工作、普及植物检疫知识上各方面做出了贡献,也填补了中国在相关领域发展的空白。

俞大绂曾带领学生到浙江黄岩,以柑桔疱痂病作为主要检疫对象进行防治和检疫工作,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控制了病害。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检疫技术干部。同一时期,他还在四川进行柑桔溃疡病的防治工作,受到各界肯定。

微生物遗传学、赤霉菌研究

1959年俞大绂在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农业微生物专业,他不仅创办并领导专业工作多年,为培养农业微生物人才工作奉献良多。

1966年俞大绂和他的助手们在水稻恶苗病菌(能够产生赤霉素也叫赤霉菌)的异核遗传研究中,发现了该菌在自然界中有三种不同的组成异核体,并证明各异核菌在赤霉素产量和寄生力上均有差异。这项研究在“异核现象在自然界中是否普遍存在?”这个争论的问题上面取得答案,也说明异核体内致病力极弱或根本无致病力的异核怎么传递下去。此项研究结果《赤霉菌的自然变异研究》,发表在1966年的《中国科学》(英文版)上。由于当时只有少数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研究有所投入,俞大绂及其助手们的研究成果受到各国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并被多种各国相关刊物引用。

1973年俞大绂开始了赤霉菌的相关研究工作。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俞大绂一只眼睛失明,但是他仍然每天到实验室专注的进行研究,培养出优良菌种,研究提出发酵工艺流程及提纯技术。这项研究在1980年获中国农业部科技成果奖。

培养相关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内的俞大绂铜像
图片来源:N509FZ

俞大绂从事研究与执教长达半个多世纪,培养了众多相关人才。林传光裘维蕃吴友三方中达王焕如王清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俞大绂不只是进行个人的研究,还积极的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才投入,使中国农业病害防治与品种改良的工作可以一直不断持续下去。

家庭

注释

参考资料

  1. 怀念陈寅恪先生. 二闲堂文库. 1970-3 [2008-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3) (中文(简体)‎).
  2. 张东园.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二). 大纪元. 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