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鳳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鳳桐 (中國農業科學院顧問、院士) 編輯 陳鳳桐(1897.2.25—1980.10.4),河南省內鄉縣人,著名農學家,農業科技管理專家,新中國農業科學技術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領導者。 1921年(民國十年)畢業於河北省保定甲種農校。1929~1931年(民國十八年~民國二十年)赴日本留學,入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專門部研究農業經濟。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分黨組書記、副院長(1957~1959年)、顧問(1977~1980年)。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 陳鳳桐畢生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20世紀40年代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組織科學工作者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工作,創立了「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創辦了《自然科學界》刊物。組織科研人員去農村調查研究、建立實驗基點,採取室內研究與農村生產結合的方針,控制了蝗蟲災害、小麥條鏽病和豬瘟、牛瘟等傳染病。提倡研究農業區劃,對紅壤改良利用、水土保持、三葉橡膠和木薯等亞熱帶作物在贛南引種栽培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代表作有《全國冬小麥黃鏽病的研究急需統一起來》、《論農業專家下鄉》和《農業科學工作如何結合實際》等。 [1]

中文名 陳鳳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中國河南南陽內鄉縣 出生日期 1897年2月25日 逝世日期 1980年10月4日 職 業 農學家 畢業院校 日本青山農業大學 代表作品 《全國冬小麥黃鏽病的研究急需統一起來》、《論農業專家下鄉》等 目錄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 主要論著 3 社會任職 4 獲獎榮譽 5 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編輯

陳鳳桐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2月25日,陳鳳桐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赤眉鎮東陳營的一個中農家庭。父親和大哥都是清末的秀才,具有愛國民主進步思想。父親極力提倡反毒禁煙,提倡婦女放足、舉辦新學,對他的思想影響很深。 1919年(民國八年),考入保定河北省甲種農業學校,在校期間,適逢「五四」運動爆發,他被推舉為班代表,積極響應北京學生運動,組織遊行、講演,和軍警開展面對面的鬥爭;積極參加李石曾、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名流學者的講演會。 1921年(民國十年),在河北省甲種農業學校畢業後,在河南開封農場、察哈爾農事試驗場任技術員和張家口實業學校任教員。 1924年(民國十三年),大革命爆發後,陳鳳桐到張勵生的國民革命軍察熱招討使署當秘書,跟隨張勵生在晉察綏一帶進行反對軍閥的革命活動。 1927年(民國十六年),大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張部被蔣介石改編為暫編騎兵第二師,陳鳳桐以準備去日本留學為由,拒絕就任該師中校副官長的職務。

陳鳳桐 1929年(民國十八年)秋,陳鳳桐在友人陳子毅幫助下,考入日本青山農業大學專門部,學習農業經濟。 1931年(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發生,陳鳳桐出於反日義憤,同一批愛國留日學生離開日本,回國轉入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學習,並經阮慕韓介紹認識了中共北方局學運負責人南漢宸和楊秀峰、黃松齡、張友漁等進步教授,從此,投入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的抗日救國和民族解放鬥爭。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2月,陳鳳桐被選為農學院三代表之一,帶領同學參加「平津學生南下示威團」。在示威團分化出「請願團」時,他仍和大部分同學堅持「示威團」的旗幟,堅決要求發動抗日戰爭,被國民黨軍警武裝押送回北平。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5月間,陳鳳桐到張家口參加抗日將領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領導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他在同盟軍所屬張勵生的察哈爾人民自衛軍政治處工作。同年9月,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在蔣、日內外夾擊中慘敗,陳鳳桐為躲避搜捕到達天津,在共產黨員阮慕韓、南漢宸和黨組織的幫助下,應原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主任、江西農業院院長董時進邀請,到江西農業院擔任農業技師。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陳鳳桐參加了江西農業院組織的「蘇區考察團」,寫出了《蘇區農業考察報告》。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5月,陳鳳桐經黨組織的長期考察後,由南漢宸、王世英介紹,在北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被派往張家口,到察哈爾省政府建設廳以農林科員身份為掩護,進行地下工作。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陳鳳桐轉到太原,和阮慕韓任支隊政委,在山西左雲、右玉、平魯一帶,打擊日寇、偽軍。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二、三月間,察綏支隊與一二O師三五九旅雁北支隊合編,由劉蘇任司令員,陳鳳桐任政委,在晉察冀北部的應縣、繁峙、靈邱一帶作戰,並率部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陳鳳桐由軍隊轉到地方工作,任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農林牧殖局局長。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組織科學工作者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總結和推廣群眾生產經驗,組織開展科學實驗,包括小麥、水稻、玉米、小米良種選育和改進,家畜良種繁育,造林、護林、興修水利,創建農場、林場、牧場等。創立了「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創辦了《自然科學界》刊物。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春,黨組織安排陳鳳桐前往延安中央黨校二部學習。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陳鳳桐結束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回到晉察冀邊區,擔任新成立的察哈爾省人民政府農業廳廳長。同年年末,到冀西阜平任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農林處技術室主任。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秋,陳鳳桐調任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農林水利處處長,組織領導北平農林水利系統的接管工作。 1949年4月,陳鳳桐奉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之命,在原中央

陳鳳桐在埋頭工作 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中央林業實驗所華北林業試驗場、中央畜牧實驗所北平工作站、農林部獸醫防治處北平分處以及河北省農業改進所等機構的基礎上組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 1954年,陳鳳桐被河南省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陳鳳桐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1956年,陳鳳桐被河北省選為中共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7年3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陳鳳桐被任命為院分黨組書記兼副院長。 1958年,在「左」的錯誤思想影響下,陳鳳桐被下放到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 1959年夏,陳鳳桐到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任副所長。 1959年,陳鳳桐被河南省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5年冬,陳風桐68歲,退休。由於子女都在北京,他離開江西回到北京。回到北京後,經與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領導聯繫,接受北京農業勞動大學顧問名義,積極參加農業教育改革工作。 1970年,北京農業勞動大學撤銷,陳鳳桐被安排住到海淀區成府街道,成為一名普通居民,積極參加街道的社會活動,慷慨資助居民和公益事業;輔導居民學文化、學政治。 1976年,陳鳳桐二十多年的冤案得到徹底平反,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擔任顧問,並恢復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職務。 1980年10月4日,陳鳳桐因患癌症,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以上資料來源於: [2] )


主要成就 編輯



科研成就 建設新中國農業科技事業 陳鳳桐於1949年4月在原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中央林業實驗所華北林業試驗場、中央畜牧實驗所北平工作站、農林部獸醫防治處北平分處以及河北省農業改進所等機構的基礎上組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前身),並於當年5月1日宣告成立。陳鳳桐根據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發展的需要,不僅提議設置農作物系、園藝系、病蟲害系(後改為植物保護系)、理化系(包括土壤、肥料、微生物和農藥研製等)、畜牧系、家畜防疫系、森林系,還增設了開展遺傳、生理、生化等基礎研究的應用植物學系(後改為發育生物系)和開展農業小氣候、氣象災害和物候學等方面研究的農業氣象室。他十分重視農業科技情報和普及推廣工作,專門設置了「編譯委員會」和「農業推廣委員會」,前者着重收集翻譯國內外農業科技情報資料和編輯出版農業科學專著與學術刊物;後者主要是組織推廣本所的科研成果和從事農業科技宣傳普及工作。上述機構的增設,是陳鳳桐具有戰略意義的創舉,為中國農業科學有關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陳鳳桐提出「全國小麥鏽病研究急需統一起來」的建議,並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和農業部的主持下,於當年8 月召開了有30 多位小麥鏽病專家和育種專家參加的全國小麥鏽病會議,成立了全國小麥鏽病研究委員會並制定出統一的研究計劃,各地相繼育成一批抗銹高產品種,從1965 年以後在全國範圍內控制了小麥條鏽病的嚴重危害。 蝗蟲特別是中華飛蝗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害蟲,陳鳳桐親自組織科研人員深入蝗區進行調查研究,摸清了蝗蟲的種類和發生規律,總結提出查卵、查蛹、查成蟲的「三查」測報和六六六粉劑與麥麩毒餌治蝗技術,為20 世紀50 年代中期在飛蝗孳生地消滅蝗害作出了貢獻。 [3] 為新時期農業科學建言獻策 1962年12月,陳鳳桐在江西省農業科學技術會議上提出:「確定江西為華東紅

壤丘陵研究的中心,從各方面裝備它、支持它,使它逐漸形成強有力的紅壤丘陵研究基地,把專家、學者穩定在這個基地上,使他們安心地、最有效地進行繼承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科學研究工作。」這個建議後來為中央有關領導所重視,196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把「南方紅壤山丘利用及水土保持」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列入全國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1963年正式在江西進賢縣設立江西省紅壤試驗站(後改為研究所)。 [2] 1977年7月16日,陳鳳桐向黨中央提出對我國農業科學工作的十一項具體建議;12月25日,他再次上報《關於中國農林科學院專業研究所體制的建議》。 [2] 1978年3月,陳鳳桐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書面發言提出《對我國農業科學工作的十項建議》,內容包括:(1)當前農業科學的重大任務——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產、總結群眾經驗、引進外國新技術;(2)農業科學應首先為全國重點建設縣服務;(3)農藝如何和機械化結合;(4)土壤肥力標準問題;(5)關於農業經濟的研究工作;(6)農林牧三結合;(7)農業科學的協作問題;(8)關於培養人才問題;(9)建立農業科學學術報告會;(10)加強農業科技的宣傳推廣。他還號召:「我們農業科學工作者,必須站到生產第一線上來,有計劃,有重點,爭時間,通力合作,完成科研任務。」陳鳳桐這十項建議,反映了他一貫的科學研究思想,對中國農業科技工作有着重要指導意義。 [2]



主要論著 序號 名稱 發表刊物 發表日期 1 農業推廣和普及科學思想 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創刊號 1942年6月12日 2 邊區冬季護林工作 解放日報 1944年9月25日 3 北嶽的農業推廣 解放日報 1944年12月2日 4 造林護林是防止水旱災害的百年大計 解放日報 1945年8月20日 5 全國小麥鏽病會議的成就 光明日報 1950年8月17日 6 向農業科學的新方向努力 農業科學通訊,1951,(1),1. 1951年 7 新中國農業科學工作概況 農業科學通訊,1951,(10),23 1951年 8 農業科學工作在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的時期必須走向新方向 農業科學通訊.1953年,(1),4. 1953年 9 農業科學工作如何結合實際 農業科學通訊,1953,(9),366—367. 1953年 10 深入農村,為生產服務,是農業科學工作的正確道路 農業科學通訊,1954,(1),4—5. 1954年 11 讓我們的工作向前跨進一步 農業科學通訊,1954,(9)459—460. 1954年 12 兩個值得大家討論的問題 農業科學通訊,1955,(6),312—313. 1955年 13 巨大的自然資源——紅壤 江西日報 1961年9月23日 14 大力營造防護林 人民日報 1963年3月14日 [2]


社會任職 編輯 1941年,陳鳳桐響應延安自然科學界組織起來的號召,

畜牧 發起成立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被選為理事長。 1949年至1957年,陳鳳桐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1957年至1959年,陳鳳桐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分黨組書記、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與地學部副主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副主席。 1965年冬,陳風桐退休回京,經與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領導聯繫,接受北京農業勞動大學顧問名義。 1976年,陳鳳桐到中國農業科學院擔任顧問,並恢復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職務。 (以上資料來源於: [2] )


獲獎榮譽 編輯 《東亞飛蝗生態生理學等的理論研究及其在根治蝗害中的意義》,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3-4]


人物評價 編輯 陳鳳桐不僅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更為重視科技的推廣。他對於提高幹部科學素質和發展科技事業之間的關係看得十分透徹。(楊滌非 徐丁丁評 [5] ) 陳鳳桐十分重視農業科技情報和普及推廣工作,專門設置了「編譯委員會」和「農業推廣委員會」,是陳鳳桐具有戰略意義的創舉,為我國農業科學有關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中國農業科學院網評 [3] ) 陳鳳桐,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後根據地組織領導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開創和發展中國農業科學技術事業,引導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生產,聯繫實際,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