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允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允鋼
出生 1927年12月2日 浙江杭州
國籍 中國
民族
母校 浙江大學
職業 植物生理學家
研究領域
醫學

沈允鋼 [1]>

  • 植物生理學家 男,1927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195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人物經歷 [2]>

  • 沈允鋼於1927年12月2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一個商人家庭。父親朱金蓀入贅沈家,從事商業活動,母親沈雪吟,操持家務,生有二子,沈允鋼是長子。
  • 沈允鋼幼年在杭州長大,7歲時進湖墅德勝橋私塾讀書,一年半後轉入德勝橋小學。日寇侵華,杭州形勢緊張,他隨家人去杭州鄉村和臨安避難。之後在上海私立文化小學、肇光中學、工部局立華童公學繼續求學。1942年9月至1947年7月,在省立杭州中學、私立安定中學和省立杭州高級中學讀完初、高中。1947年9月考入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1951年畢業。
  • 1951年8月,沈允鋼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工作,任研究實習員。進所後的第一項工作是參加著名植物生理學家羅宗洛帶領的防風林調查,赴蘇北開展調研活動,學習室外工作經驗。隨後在著名植物生理學家殷宏章和湯佩松的主持下開展了小麥、大豆品質的調研工作;在這之後,一直跟隨殷宏章進行植物生化和光合作用的研究工作。
  • 1954年,他在殷宏章指導下開始探討稻麥籽粒發育過程中澱粉合成及分解酶活力變化與生理過程的聯繫。他觀察到稻麥籽粒成熟過程中,澱粉大量積累時,澱粉分解酶的活力仍相當大,因此就進一步追究β-澱粉酶及其產物麥芽糖的生理功能。他與合作者在實驗中證明,β-澱粉酶可通過迅速分解引子澱粉而影響磷酸化酶合成澱粉的能力,從而否定了外國文獻中認為β-澱粉酶對磷酸化酶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說法。1958年,他們進一步證明籽粒在成熟過程中的確有麥芽糖產生,在盾狀體中存在一種麥芽糖激酶,將麥芽糖直接磷酸化,然後再轉變成蔗糖。這個發現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重視。
  • 1956年,沈允鋼等人對水稻開花後物質的累積和運轉的規律進行研究,發現開花後的光合作用對產量的形成有重大影響。證明籽粒乳熟糊熟期是累積物質和代謝水平最旺盛時期。在此基礎上,1958年他們運用同位素14C測定技術,探明了水稻乳熟期各葉片間光合作用產物沒有什麼運轉,而無效分櫱的光合作用產物可部分轉到有效分櫱上去的現象。
  • 60年代初,沈允鋼開展了群體光能利用的研究。他們建立了補償式光合作用測定法,利用pH指示劑反映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來推算光合作用強度。以後,又改進了光合作用乾重測定法。1961年,沈允鋼等人對植物葉片光合作用產物輸出的動態進行了研究,發現光合作用產物輸出的速度在一定範圍內與其待輸出生產的濃度成正比;光合作用產物的流動與體內利用、貯藏過程有密切關係。
  • 為了便于田間光合作用測定,1978年他們又創造了田間取樣氣流法;1982年他們又改進了氧電極測定光合作用方法。20多年來,沈允鋼等人利用這些光合作用測定法,對我國農業中與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有關的一些問題作了探討,在農業生產上起了一定作用。
  • 從20世紀60年代起,沈允鋼在殷宏章的領導下,開展了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着重進行光合磷酸化與電子傳遞的耦聯機理及其調節控制的研究。1961年,完成了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的測定。1961年在莫斯科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生化學會上,同時有3篇這方面的報告,但沈允鋼及其同事的工作最為突出。
  • 1962年他們在測定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時觀察到「光強效應」,即當照光的強度低於一定程度時,光合磷酸化的效率顯著降低,在光強增加到一定程度以上,此種情況逐漸消失,並對此原因作了進一步探討。實驗證明,經預先照光的葉綠體在暗中具有能使腺二磷和磷酸鹽合成腺三磷的能力,從而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光合
  • 磷酸化過程中存在着高能中間態。高能態的發現使光合磷酸化機理研究大大邁進了一步。沈允鋼等人的工作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1977年,聯邦德國出版的《植物生理百科全書》引述中國首先發現高能態,1972年日本《蛋白質,核酸,酵素》雜誌刊載論述沈允鋼高能態的論文,並說這篇論文是60年代光合磷酸化研究的兩篇重要論文之一。繼高能態發現後,他又着力探討它與磷酸化的關係。
  • 近幾年來,沈允鋼等發現了一系列能夠改善光合磷酸化與電子傳遞的耦聯效率的物質,如金黴素、多粘菌素、多元酸等,並證明它們是通過影響耦聯因子(膜上催化磷酸化反應的蛋白複合體)而產生上述效應的。他們的實驗表明,光合磷酸化與電子傳遞的耦聯程度常常不完全,其中一部分原因為耦聯因子在催化磷
  • 酸化反應時,有一部分高能態無謂損耗,而這種損耗的比例是可以調節的。這個發現對研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具有積極意義。
  • 葉綠體延遲發光是光合作用機理研究中的重要問題。1982年,沈允鋼和他的學生作進一步研究,證明毫秒級延遲發光的快相除與膜電位有關外,還受質子濃度差的影響,而且這一質子濃度差主要是水氧化時釋放的質子引起的。此工作在1983年8月比利時召開的第六屆國際光合作用會議上作了介紹。光合磷酸化
  • 高能態的發現及有關研究,獲197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7年以後,他帶領他的學生們從多種角度對光合機理進行研究。近幾年來,他着重探討光合機構的運轉與調節,把光合作用的機理和生理研究進一步聯繫起來,力求既能在理論上深入,又能開拓通向農業等實際應用的途徑。
  • 沈允鋼在50餘年的科研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學觀點和方法。勤於工作,勤於學習,是他科研上取得成就的成功之點。對專業知識和其他知識,他同樣渴求覓取。他認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必須處理好專與博這對矛盾,博是為了專,專深必須求博,博是擴大成就的基礎,因此博是科技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業務素質。正是在這個思想的支配下,他在精通專業的基礎上,打開「求博」的道路。

研究方向

  • 50年代進行植物體內碳水化合物轉化的研究,證明β-澱粉酶可通過迅速分解引子澱粉而影響磷酸化酶合成澱粉的能力,否定了國外文獻中認為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觀點;60年代開展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工作,發現了光合磷酸化過程中高能中間態的存在,提出高能中間態有多種存在形式及耦聯因子的變構不同會影響高能中間態的散失和耦聯效率;其後又進一步研究能量轉化功能與膜結構的關係,光合機構的運轉及其調控等。

社會任職

  • 沈允鋼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光合作用委員會委員和亞非國家執行主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國區域中心負責人等職; [6] 《中國科學》、《科學》等學術期刊的編委。 [1] [7]
  • 曾兼任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國際光合作用委員會委員(1989年-199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熱帶、亞熱帶草地生態系統生物生產力和光合作用》科研項目的中國區域中心負責人(1985年-1991年)和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2003年)等職。

參考資料

  1. [1]中國科學院
  2. [2] 沈允鋼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