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文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常文瑞
出生 1940年(83-84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遼寧錦州
民族
母校 南開大學
職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領域
醫學

常文瑞[1]

人物生平

  • 1960-1964  天津市南開大學 學士
  • 1985~1987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晶體學系做訪問學者,後於1990年、1993年和1995~1997年作為訪向教授分別在日本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美國匹茲堡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和美國喬治亞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作訪問研究。
  • 1993~1995和1997~2003年分別任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和副主任,歷任中國晶體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1999~2004),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常務理事(1998~2004),分子生物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以及國際晶體學會生物大分子委員會顧問(1993~1996)、委員(1996~1999)等職
  • 1990-今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
  • 2005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

  • 光合作用相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研究組工作摘要:

  • 長期從事生物大分子(胰島素、蚯蚓纖溶酶,金屬蛋白酶,藻膽蛋白等)結構與功能研究,近二十年來研究工作重點集中於光合作用相關(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本研究組現階段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光反應途徑相關膜蛋白及複合物的結斜體文字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高等植物PSII-LHCII在類囊體膜上是一個超大的膜蛋白複合物二聚體,其每一個單體由近30個蛋白亞基組成,並結合有上百個色素分子、輔因子及脂分子等等。PSII-LHCII是由一個二聚體的核心,以及核心周圍結合的多種外周捕光天線蛋白LHCII共同組成。光系統II的核心與天線蛋白的比例是可變的,從而形成不同尺度大小的PSII-LHCII複合物。對這些不同組成、不同形式的PSII-LHCII複合物結構的測定將使我們有可能揭示其高效捕獲、傳遞及轉換光能的機理以及植物捕光調節的分子機制。我們對高等植物光系統II中不同層次、不同組合的光合膜色素蛋白複合物樣品開展分離純化及結構生物學研究,並結合各種生化手段和譜學實驗,以期為深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結構基礎。

高等植物及真核綠藻中光保護及調節相關的膜蛋白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光合作用是由太陽能驅動的高效且可控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在高光照或某些環境壓力下,植物經常會吸收超過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所需的光能,過量的光能會導致光氧化性損傷,為此植物進化出了多種重要的保護和調節機制,包括能量依賴的淬滅(qE),可以將過量吸收的光能以熱的形式安全地耗散掉;狀態轉換(qT),可以調節光能在兩個光系統間的平衡分配;環式電子傳遞(CET),可以減緩環境脅迫的影響,優化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其它多種保護和調節機制。在這些調節過程中,會形成各種不同的超大膜蛋白複合物,我們擬對高等植物和真核綠藻中這些超大膜蛋白複合物開展結構研究,以便深入理解光合生物適應環境變化進行光保護和調節的分子機制。

二、其它光合作用相關的重要功能酶及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光合作用暗反應中關鍵酶及其調控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在有光的條件下,光反應生成的ATP及NADPH參與到暗反應當中,固定二氧化碳並生成碳水化合物。但是在沒有光的情況下,光合作用細胞也能利用正常的分解過程產生的能量來進行合成代謝。在植物葉綠體的基質中,同時具有兩類酶,一類是與同化作用的暗反應Calvin循環相關的酶,另一類是能夠分解澱粉的代謝酶。葉綠體組織通過上述兩類酶逐漸形成了光依賴型控制機制,在光和暗的條件下轉換代謝形式。該途徑中涉及多個重要的酶及調控蛋白,我們擬對光合作用這些關鍵酶及調控系統開展結構生物學研究,深入了解它們的作用機制及調控機理。

藍細菌中長鏈脂肪烴代謝途徑中關鍵酶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利用分子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等現代技術手段,人工改造暗反應的固碳途徑使光合細菌直接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生物能源是開發新型清潔能源的一個重要方向。而可再生脂肪烴是傳統石化液體燃料的理想替代產品,被稱為「生物石油」。光合藍細菌的脂肪烴代謝途徑在2010年被闡明,我們也對該途徑中的關鍵酶開展了結構與功能的系列研究。  

科研成果與獎勵

  • 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0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200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成就獎
  • 2013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參考資料

  1. [1]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