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俞德浚 出生地:北京
人物生平
1908年2月1日 出生於北京。 1928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因學習成績優異,受到植物學家胡先驌的器重。 1931年 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獲理學士學位。 1931年,大學畢業後,擔任了胡先驌的助教,負責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植物分類的實驗教學工作,並在胡先驌任所長的靜生生物研究所植物部從事植物分類學研究。當時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許多學科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技術資料,這一時期,俞德浚在《中國植物學雜誌》上翻譯發表了《國際植物學會的發展史料》和《國際植物學命名法規》,為國人了解國際植物學術活動和我國的植物分類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32年,在俞德浚任四川省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主任期間,與常隆慶等人首次考察了四川西部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峨邊、雷波、馬邊等山區。當時交通不便、軍閥混戰、匪徒滋擾,再加上民族隔閡,要進入這些地區的深山大川,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 1935年,他在《中國西部科學院特刊》創刊號上刊登了《四川省雷馬峨屏調查記》一文,詳細介紹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土壤、氣候、植被和風土民情。繼川西考察之後,他又到雲南西北部的德欽、麗江、怒江、獨龍江等地考察。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氣候變化莫測,冰雹暴雨,威脅着考察隊員的安全。他們歷盡艱險,連續幾年工作,採集到植物標本2萬餘號,為國內外研究該地區植物提供了珍貴的材料。在高黎、貢山、獨龍江一帶進行考察時,他僱請貢山縣獨龍族農民孔志清擔任嚮導和翻譯。晚上,孔志清幫助烘標本紙,同時學習漢語和漢字;俞德浚教他學植物標本採集製作技術, 1938年,又推薦保送他到大理政治學校讀書,在經濟上支援他,像親人一樣給他溫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孔志清成長為少數民族幹部,並被選為獨龍族人民代表;1964年,在北京召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師徒重逢格外親切。這段友誼一直延續了30餘年,表現了一個科學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誠摯感情。 1939年至1947年,俞德浚先後在雲南大學生物系、雲南大學農學院和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任職。 1947年,在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和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進修和作客籍研究員時,他看到這兩個植物園收集了世界各國植物5萬種以上,其中很多種類來自中國西南部。中國的杜鵑、百合、櫻草,以及眾多的花卉、灌木都在英國土地上茁壯生長。在英期間,他積極吸收兩個植物園在植物引種研究工作和栽培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根據資料和活植物整理編寫了《中國西南各省秋海棠屬植物名錄》和《中國新秋海棠科植物》。 1950年,俞德浚從英國回到北京,在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現植物研究所)從事植物學研究和北京植物園的建園準備工作,並在今北京動物園內開闢小面積試驗地和溫室,收集種苗,開展水杉、杜仲等植物的育苗試驗。
直至1986年的30餘年中,俞德浚為發展我國植物園事業,跑遍祖國各地,多次到廬山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華南植物園、武漢植物園、杭州植物園、桂林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海南植物園等處,參加各園的建園規劃和園址選擇等工作,共同探討辦好我國植物園的有關問題。為我國植物園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1986年7月14日 於北京逝世。
社會任職
1931-1937年 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助研。
1932-1934年 任四川省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主任。
1939-1942年 任雲南大學生物系講師、副教授。
1945-1947年 任雲南大學農學院教授。
1940-1947年 任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1947-1949年 在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進修。
1949-1950年 任英國邱園客籍研究員。
1950-1977年 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北京植物園主任。
1960-1981年 任中國園藝學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
1978-1983年 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1978-1986年 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植物園主任。
1980-1986年 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瀕危物種科學組副組長。
俞德浚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0年至1981年任中國園藝學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1978年至1983年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開發果樹資源
俞德浚十分重視我國植物種質資源研究。他說:在西方庭園中有不少花卉品種是利用中國植物為親本、雜交培育的新品種。西方園藝學者稱讚我國是"世界園林之母",然而,許多觀賞花卉流傳在國外,在中國本土都沒有引種栽培,這種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俞德浚根據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資料,列舉了中國植物對世界園藝的貢獻。他說:中國桃從公元前330年就從中國傳入歐洲;從植物地理分布情況考察,桃的野生種和近緣種,如山桃、甘肅桃、新疆桃、光核桃、扁桃等均在我國西部和西北部山區發現。中國的砂梨、豆梨在美洲試種後發現它們對火疫病有高度抵抗力;秋子梨在前蘇聯種植,培育出抗寒的冬梨品種。中國的山荊子,傳入歐美後普遍栽培,並與西洋蘋果雜交,培育出許多抗寒、抗火疫病的小蘋果品種。我國原產的湖北海棠、錫金海棠、山西的武鄉海棠、山東的嶗山奈子和三葉海棠等有可能作為矮化砧木應用,比之從英國引進的矮化砧木,具有適應性強、管理容易的特點。中國板栗果實味甜香,並有抗栗疫病的特性。1904年,北美板栗普遍發生栗疫病,幾乎把所有栗樹全部消滅。後利用中國板栗與之雜交,培育出的雜種栗植株生長快,乾材發達,並具有高度抗病力,才算解決了這一危機。
他在長期野外植物採集、鑑定研究中發現我國果樹種質資源要比已知的豐富得多。早在1954年,他就和果樹專家沈雋等分別考察了山西中北部、陝西關中地區、甘肅蘭州等地的梨、杏品種資源;在北京郊區各縣並在河北定縣、昌黎、盧龍,以及山東膠東地區分別考察了蘋果、海棠、梨、杏等品種資源;到江南考察了柑桔等熱帶果樹。考察中他十分重視對各類經濟植物原始材料的收集和保存。他把收集到的資源材料,結合植物園建園規劃,建立了蘋果、梨等果樹砧木比較試驗區,占地100餘畝,為仁果類果樹砧木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1958年,俞德浚在鑑定北京植物園張鵬從新疆調查採集的植物標本時,發現了新疆梨、杏葉梨、毛葉杏、新疆桃等新種,以後又了解到新疆栽培桃中有桃仁味甜的仁肉兼用桃,有成熟期在10月的晚熟杏,還有果實長圓柱形的辣椒杏和大量的黃肉桃優株,因而認為新疆是研究栽培植物起源和果樹種質資源的寶地。他決心親自去新疆實地考察,但由於繁忙的植物園建園工作和"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直到1984年8月,才以76歲高齡去了新疆。他用了一個月時間,考察了北疆的吐魯番、庫爾勒、伊寧、新源、鞏留等栽培果樹產區和野生蘋果、核桃產地。他說"20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不虛此行。"這是俞德浚最後一次參加野外考察工作。
1966年,俞德浚完成了《中國果樹分類學》專著,由於"文化大革命",直到1979年才由農業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研究、開發利用我國果樹資源的重要著作。榮獲1982年全國優秀科技著作一等獎。日本果樹專家曾多次訪問作者並函購此書。
俞德浚在野生花卉資源考察和開發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處滇西的高黎貢山區有大量的茶花資源,紅、白、粉色的茶花,似彤雲、如彩霞,一樹萬花,處處紅雲繽紛的壯麗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他一邊考察記載,一邊收集資料,於50年代初,寫出了《雲南茶花及其園藝品種》、《雲南的茶花》、《雲南山茶花圖志》、《雲南山茶花的品種》等專著。這些著作後來都得到了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的高度評價和讚譽。美國茶花學會和澳大利亞的有關學術刊物先後予以轉載,引起了世界園藝界的重視。他被吸收為國際山茶花協會會員、美國植物學會通訊會員。
在北京植物園任職期間,他在引種栽培和推廣宿根花卉植物如玉簪、鐵線蓮、萱草、百合、荷蘭菊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1962年前主持編寫了《華北習見觀賞植物》第一、二集。為促進中日園藝界的學術交流,1982年他指導徐民生等人編撰了《中國四季の花》,這是一本用日文出版的介紹我國豐富花卉種質資源的專著,在日本出版後,受到園藝界的歡迎。
研究薔薇科植物
薔薇科是一個包括124屬3300餘種的大科。中國是薔薇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全國約有51屬近1000種,人們喜愛的許多水果和乾果如蘋果、梨、桃、杏、李、批把、木瓜、榲桲、山楂、扁桃;觀賞植物如薔薇、碧桃、櫻花、梅、繡線菊、唐棣、栒子;芳香植物如玫瑰、珍珠梅;藥用植物如郁李、木香、龍芽草、委陵菜等都屬於薔薇科。俞德浚和他的學生陸玲娣、谷翠芝、李朝鑾等用了20多年時間,對我國薔薇科植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訂證了薔薇科植物的中文、拉丁文名稱,整理和鑑定了全國近30萬份植物標本,收集了大量的植物種子、苗木進行栽培,觀察記載。從植物形態、演化和分類位置上,對薔薇屬、龍芽草屬、地榆屬、委陵菜屬、蘋果屬、梨屬、栒子木屬等的分類系統作了詳細探討,先後發表了幾十個新種。
《中國植物志》是擁有80卷、120冊的巨著。1959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的直接領導下,開展編纂工作。成立了《中國植物志》編委會。1978年起,俞德浚先是擔任代主編,1981年起任主編。他組織全國有關的專家學者,積極從事編寫工作。他對稿件的審查,嚴肅認真,一絲不苟,解決了許多學術上和組織工作上的難題。在他任主編期間,出版《中國植物志》達35冊之多,成績卓著。其中有許多卷冊榮獲了中國科學院科學成果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
為編寫《中國植物志》中薔薇科專著,俞德浚赴野外考察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在野外考察中,他注意向農民調查有關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技術。他認為,每一個地區的植被和經濟植物資源情況,需要多次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地點的採集考察,才能摸清家底,掌握相對可靠的資料。例如,太行山區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山區之一,其原生植被多數地區不復存在,然而在1980年,俞德浚和他的學生李朝鑾等在整理薔薇科植物標本時,發現了一種開白色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分布在太行山南部的修武、林縣境內海拔600~1500米山地,一般生長在陰坡疏林下或峭壁岩縫中,經過研究鑑定,確定為薔薇科植物中的一個新屬--太行花屬。它是薔薇科草本仙女木族原始二倍體植物,屬古老的殘遺種,在闡明薔薇科某些類群的起源和演化方面有重要價值,後來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儘管太行花的原始標本和野外記錄都很詳細,但俞德浚還是要親自前往採集地點,進行詳細的調查觀察,掌握第一手材料,進而完成其分類位置和定名,寫入《中國植物志》薔薇科中。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還進行了太行花引種栽培試驗,培育的苗木分送到全國8個植物園試種,作為地被和早春花卉得到推廣利用。
《中國植物志》36、37、38卷記述了已發現的中國全部薔薇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學術價值。為開發利用這些植物奠定了基礎。如許多園藝工作者通過《中國植物志》查找到了刺梨、金櫻子、尖刺薔薇、彎刺薔薇、峨嵋薔薇、傘房薔薇、川滇薔薇、華西薔薇、扁刺薔薇、大葉薔薇等,應用於園林綠化、雜交育種和加工生產多維保健飲料、果汁、汽酒、果酒等,獲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植物園的奠基人
為開發利用植物資源,北京地區迫切需要建立一處既有美麗觀景,又有科學內容的現代植物園。1954年,俞德浚和孫可群、吳應祥、黎盛臣等10位研究人員,上書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建議建立北京植物園,報告很快得到批覆。隨即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市農林局和首都園林界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建園規劃委員會,俞德浚任主任委員。他率領大家先後到紫竹院、圓明園、十三陵、小湯山、金山、大覺寺、溫泉、香山等地,考察了當地的植被、土壤、水文、氣象、地形、地貌,進行比較,並結合首都建設香山風景名勝區的規劃,最後將園址選定在香山腳下。使香山這個著名風景區增加了科學內容。俞德浚任北京植物園主任,建園期間,他親自參加規劃、打點、挖坑,植樹和日常管理工作。他常常住在北京植物園單身宿舍里,白天工作,早晚和同志們共同翻譯出版了《蘇聯植物園》等圖書資料。此間,俞德浚還編著出版了《植物園工作手冊》,這是一本我國現代植物園建設的重要參考資料。
北京植物園於1955年開始籌建,分為兩個部分,香頤公路以北為1960年以前重點建設的園址,在2000多畝面積內,布置了十多個植物展區,如果樹植物展區內就包括有葡萄、仁果、核果、野生果樹和米丘林植物區等。
為加快植物園的建設,北京植物園與國內外許多植物園建立了業務聯繫和種苗交換活動。邀請蘇聯科學院植物園專家來華考察,俞德浚陪訪並派員到蘇聯學習。他參加各業務組制訂選題計劃,制訂建立展區規劃。創辦《植物引種馴化集刊》,報道全國各植物園建園經驗和科研成果。出版了《中國植物園》大型畫冊。審查出版了《溫室工作手冊》等一批圖書。為中國植物園事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俞德浚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要求青年科技人員理論聯繫實際,重視田間實驗,最值得記取的是他經常強調的一句話,"植物園的研究人員必須過好栽培技術關",要求他們親自參加栽培管理,只有認識植物,才能改造植物。在建國最初的10多年裡,他堅持每年春秋兩次,會同有關專題組的科研人員,帶上定植圖和植物名錄,深入到植物園各試驗地、溫室,對全園3700多種、上萬號植物進行全面檢查,株株過目,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他要求植物園的引種材料必須做到六有:一有引種年代、來源和編號及產地記錄;二有正確的中文名和拉丁文學名;三有種植圖和名牌;四有完整的物候記錄;五有詳細的生物學特性記載和分析資料;六有照片、種子標本、臘葉標本和栽培技術資料。
俞德浚堅持辦園的原則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植物園,它的任務是側重於科學研究工作,要適應工農業生產需要,提供各種植物的種質資源,要成為經濟植物的引種基地。科研工作要注意發掘我國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引進國內外重要的經濟植物,通過選種、育種、培育新品種,豐富栽培植物種類;通過引種馴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植物的生長發育、遺傳變異和適應性等;植物園作為稀有、珍貴和瀕危植物的轉地保護基地,要重視當地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和保存;植物園的建設既要有科學內容,又要有園林藝術外貌。要重視普及植物科學知識,提供中小學生認識自然,熱愛祖國的一草一木,通過大學生到植物園教學實習,認識活的植物種質,為走上工作崗位後能及時建立科研或生產課題作準備。要創造植物研究的必要條件,如溫室、標本室、化驗室及圖書館等。
經過多年的工作,北京植物園的建園和研究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例如,食用油料油莎豆、朝鮮大粒油莎豆、紅花、月見草的引種和推廣;藥用植物穿心蓮和水飛薊的生產栽培;果樹方面選出中華獼猴桃、軟棗獼猴桃的優良單株、蘋果矮化砧和一批果樹砧木種質;用材樹種引種成功北美花旗松、黃松、歐洲黑松、華山松、喬松以及健楊、15A楊、沙蘭楊等;園林花卉植物選出紫葉小檗、白鵑梅、刺楸、四照花、紅花忍冬、多種丁香和荷蘭菊、勳章菊、大花櫻草、萱草、鐵線蓮、百合等;香料和其他經濟植物如薰衣草、薄荷、留蘭香、瓜爾豆、甜葉菊等,同時還篩選出一批對二氧化硫、氟化氫、氯氣污染具有抗性或敏感植物。栽培引種成功了一批北方原產的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植物。
植物園中現已建立了園林植物展覽區,其中包括2600多平方米的展覽溫室,展出熱帶、亞熱帶植物,還有牡丹園、月季園、宿根花卉區和樹木園等。經濟植物展區包括中草藥區、果樹漿果區、油料、維生素植物區和芳香、澱粉植物區等。
全世界現有植物園總數1400餘所(在70年代只有652所),我國植物園已發展到120餘所。7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濫用和環境惡化,已使生物滅絕速度比歷史上自然滅絕率高1000倍。而一種植物滅絕,常常會導致另外10~30種生物的生命危機。世界上已知的近30萬種高等植物,至少有1/3處在嚴重危機狀態,今後幾十年內,大約有6萬種植物有滅絕的危險。面對自然資源的危機,俞德浚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擔任中國瀕危物種科學組副組長,他更加關心自然保護區和植物園的建設,他認為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自然保護區原地保護珍、稀、瀕危植物與植物園轉地保護植物有同等的重要性。就野生植物保護問題,他撰寫介紹了美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其他植物園發展動態的多篇文章。
俞德浚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植物科學事業,他治學嚴謹、學識淵博,虛懷若谷。他工作中一貫顧全大局,克己讓人,任勞任怨。他平易近人,團結同志,特別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被學生和周圍同志視為良師益友。1986年7月14日他離開了人世。他留下的遺言是:"不進行遺體告別,不舉行追悼活動,遺體交醫院作病理解剖。"充分表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
1986年7月23日下午,數百名植物學工作者,懷着敬仰和悲痛的心情,將他的骨灰安放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水生展覽區北側。鑲嵌在假山石里的大理石板上,銘刻着《1908~1986北京植物園奠基人俞德浚教授》字樣。
主要論著
1 俞德浚.四川植物採集記.中國植物學雜誌,1934-1935,(1):325-344,(1):442-464.
2 俞德浚.國際植物學會小史.中國植物學雜誌,1935,2(3):709-722.
3 俞德浚,常隆慶,施懷仁.四川省雷馬峨屏調查記.中國西部科學院特刊,第一號,1935:1-124.
4 俞德浚.國際植物學命名法規.中國植物學雜誌,1936-1937,3(1):873-893.3(2):957-976.3(3):1109-1136,4(1):79-103.
5 俞德浚.植物園工作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56.
6 俞德浚.茶花及其園藝品種.Camellias of Magnol:a Rep Conf,1950:13-14;Amer.Camelliayearb,1955:10-14.
7 俞德浚,吳應祥,張應麟等.觀賞植物種子檢索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122.
8 俞德浚,沈雋.華北的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278.
9 俞德浚,張應麟等.華北習見觀賞植物.(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219.(第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10 俞德浚,魯鴻瑾.科學技術名詞解釋,植物部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209.
11 俞德浚.關於核果類植物分類的初步意見.中國果樹,1959(5):35.
12 俞德浚.中國的植物園.Бюлл.ГлвБотСала,1960(36):10-18.
13 俞德浚.我國果樹資源的地理分布.園藝學報,1962,1(1):2-14.
14 俞德浚.中國植物對世界園藝的貢獻.園藝學報,1962,1(2):99-108.
15 俞德浚.中國梨屬植物分類.中國果樹志,第三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63:62-83.
16 俞德浚,關克儉.中國薔薇科植物分類之研究(一).植物分類學報,1963,8(3):202-235.
17 俞德浚,陸玲娣,谷粹芝.中國薔薇科植物分類之研究(二).植物分類學報,1975,13(1):97-99.
18 俞德浚.植物的引種馴化.北京:北京出版社,1964.
19 俞德浚,陸玲娣,谷粹芝等.中國植物志.第36卷.薔薇科.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443.
20 俞德浚,李朝鑾.關於種和種以下等級劃分的討論--兼對中國龍牙草屬植物分類的初步意見.植物分類學報,1977,15(1):73-85.
21 俞德浚,李朝鑾.國產地榆屬植物分類及地榆中藥正品考訂.植物分類學報,1979,17(1):7-14.
22 俞德浚.中國果樹分類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421.
23 俞德浚,張鵬.我國梨品種的一個新系統.園藝學報.1979,6(1):27-32.
24 俞德浚.雲南山茶花品種的起源與分類.The AmericanCamellia year book.1980(1):1-29.
25 俞德浚,李朝鑾.中國委菜屬植物研究.植物分類學報,1980,18(1):1-13.
26 俞德浚,李朝鑾.太行花屬--薔薇科一新屬.植物分類學報,1980,18(4):467-471.
27 俞德浚(顧問),徐民生等.中國四季の花(日文).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日本:美乃美株式會社,1982.
28 俞德浚,陸玲娣,谷粹芝等.中國植物志.第37卷,薔薇科.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516.
29 俞德浚,李朝鑾,陳紹煋.中國植物志.第38卷,薔薇科、牛栓藤科.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