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湯佩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湯佩松
湯佩松
性別
出生 1903年11月12日
逝世 2001年9月6日(2001-09-06)(97歲)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親屬 父:湯化龍(政治家)

湯佩松(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男,湖北蘄水人,中國植物生理學家、生物化學家。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原圖鏈接湯佩松:湖北蘄水人,中國植物生理學家、生物化學家。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1948年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部委員

原圖鏈接湯佩松

曾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植物學會第一任理事長。

原圖鏈接湯佩松(中)

父親為民國議長湯化龍,1918年在加拿大被王昌刺殺。

[1]湯佩松參編的教科書。

生平簡介

1917年-1925年就讀於清華學校,體育和學業都非常出色。1925年就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1927年以全校第一名成績畢業。1930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1930-1933年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1933年回國,任武漢大學教授,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普通生理實驗室。

抗日期間在西南聯合大學1945至1950年任清華大學農學院教授、院長。從事農業研究所工作,創辦植物生理研究室。這個研究機構所在的大普集聚集了許多有才華的青年科學家,成就斐然,成為與費孝通領導的魁閣齊名的中國學術史傳奇之地。1950至1952年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副校長。1952至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兼復旦大學教授。

文革期間飽受折磨,先是被強迫交代回國動機,後被懷疑為特務遭到關押,後流放河南五七幹校。

2001年9月6日去世,終年88歲。

湯佩松文字頗佳,曾寫《一個清華人的自白》,受到朱自清的高度評價。

湯佩松的女婿是物理學家沈元壤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早年發現海星卵受精後呼吸增強和細胞色素氧化酶在植物中的存在。1946年用綠色小球藻證明光合作用的氧化還原電位勢在光暗下的差異從而確證了VanNiel學說提出了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謝的控制與被控制理論,在國際上首先證明了高等植物中存在細胞色素氧化酶、植物葉綠體中存在碳酸酐酶以及高等植物體內適應酶的形成首次證明在同一植物中呼吸代謝途徑的多樣性,證明糖酵解途徑,戍糖支路、三羧酸循環、二羧酸循環、乙醛酸循環並行,並以一定比例在活體中運行,總結呼吸代謝途徑的改變及其與其他生理功能相互調節的理論。

湯佩松發現海膽卵在受精後的幾分鐘內,呼吸強度可提高四、五倍,甚至十幾倍,而海星卵則否。他在這項研究上發表了3篇論文,發展了瓦布爾格的工作,這些論文當即受到重視,李利教授和傑拉德(Gerald)教授立即表示願意資助湯佩松參加第二年的暑期講習班,並請他作李利的助手。這些工作也馬上被李約瑟在他所著的《化學胚胎學》(Chemical Embryology)中全部引用,以後又被拉謝夫斯基(Rashevsky)在他的《數學生物物理學》(Mathmatical Biophysics)中引用。

證明「呼吸酶」的存在

湯佩松還總結了1932年以前大量關於氧分壓(Po2)和動、植物、微生物組織及細胞呼吸耗氧量(Q02)間關係的數據資料而得出一個經驗公式(圖1):式中Q是在任何氧分壓下的呼吸(耗氧)速率,Q0是在P增高到Q不再隨之而增高的最高Q值,k是一個常數(相當於米氏常數)。這個公式的特點是適用於計算一個正常生活的完整細胞中細胞色素氧化酶和氧(底物)之間的親和力(km)。在當時及以後的普通生理學及生物化學教科書中這個公式常被引用。

進行「細胞呼吸動力學」的研究

1933年到武漢大學後,湯佩松一面建立普通生理實驗室,一面增聘合作人員和助手,開始進行「細胞呼吸動力學」課題的研究。這時他的主導思想是:研究一個完整的、同時又在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系統(細胞或組織,如萌發中的種子,分裂中的受精卵)中物質形態變化和能量變化之間的關係。所以用了「細胞呼吸的動力學」這一課題名稱。其實當時他應該用「細胞呼吸的動力學和力能學」這一課題名稱,才符合他的實際思想。不過當時尚無「生物力能學」這一名詞。他獨樹一幟之處在於:用完整的活着的生物化學系統(如酵母、小球藻、卵細胞、植物幼苗)為對象,而以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的手段進行工作。這樣,在對呼吸代謝途徑進行探討的工作中,湯佩松和他的同事發表了7篇論文。另外又開始了小球藻光合作用的研究以及細胞致死機制的研究,也發表了數篇論文。

對植物細胞水分關係的熱力學解釋

在8年抗戰期間,湯佩松雖然在昆明建立了植物生理研究室,但他沒有條件對呼吸代謝進行系統研究,只能整理過去關於細胞呼吸的工作和思考遇到過的問題,以便理出一條學術思路來。即使如此,他也發表了3篇有意義的論文和1本著作。3篇論文中1篇是討論一個完整的正在進行生命活動的細胞如何將無形態結構的物質變為自身的有序性的結構以及其中熵的變化與形態變化之間的關係。第二篇是討論太陽能的生物轉化,即以太陽能作為人類基本能源的認識。第三篇是和理論物理學家王竹溪合作的「活細胞吸水的熱力學處理」。這篇文章意義重大,因為在植物生理學中,對於水分如何進出植物細胞,一直是用壓力而不是用熱力學函數來說明,所以在研究和教學工作中都遇到許多困難。西方的學者於60年代才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作了改正,就是現在通用的細胞水勢這一熱力學概念。然而湯佩松和王竹溪卻比他們早20多年就已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呼吸代謝作進一步的說明

湯佩松以水稻幼苗及其他一些植物為材料,系統地研究了種子萌發過程中的形態發生和呼吸強度、呼吸的生物化學途徑的變化及其與能量變化(放熱)之間的關係,根據實驗,他發現植物體內即使同一種代謝也都有多條途徑,而代謝途徑的變化則一方面影響着各種生理功能(例如生長或形態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又受着酶活性和內外環境因素的控制。根據這些研究,他把高等植物的呼吸代謝看作是一個生理功能而不僅是一系列的生化反應。這個生理功能本身可以沿着多種生化途徑進行,而且與其它功能之間又有着許多相互調節與控制的途徑。由此他又對呼吸代謝的概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呼吸代謝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它,貯藏於植物(生物)機體中物質的一部分轉化為生物功,用來維持其生活狀態;而同一類物質的另一部分則轉變為以結構及組織形式出現的、具高度有序性(即負熵)的物質(結構)。這些過程均受內外因素的調節。」

對其他問題的考慮

湯佩松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以上述系統研究為主,他同時考慮許多問題。1950年他和他的研究生閻隆飛一起發現綠色植物(小球藻)中存在着當時認為僅存在於動物血液中的碳酸酐酶,並從菠菜葉中進行了分離提取。這個提取方法已被國外用來提取此酶,在宇宙航行中應用。1956年他又和他的學生和同事吳相鈺一起發現水稻幼苗中硝酸還原酶的誘導形成。這不僅是首次發現硝酸還原酶是誘導酶,而且也是首次證實高等植物體內存在誘導酶。

太陽能的生物轉化

湯佩松的系統觀點中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太陽能的生物轉化。因此他始終對光合作用抱有極大的興趣。1978年以後和匡廷雲戴雲玲等一起,揭示了光合膜中色素蛋白質複合體種類和組成的多樣性以及其結構和功能的關係和內外因素對它們的調控規律。

學術論著

1、湯佩松.北京生物科學學會第三屆暑期研討會總結.北京生物科學學會年報,1950:76—78.

2、湯佩松.現代中國植物生理學工作概述.上海: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55.

3、湯佩松,戴雲玲李佳格.銀坊水稻幼苗的呼吸作用.植物生理學通訊,1956(5):17—20.

4、吳相鈺,湯佩松.植物呼吸及代謝的研究Ⅱ.水稻幼苗中硝酸還原酶的適應形成.植物學報,1958,7:135—148.

5、湯佩松,王發珠,池訪傑.植物呼吸及代謝的研究Ⅲ.不同氧分壓對水稻萌發時器官形成,物質和能量轉化效率的影響.植物學報,1959,8:188—200.

6、朱澄,湯佩松.植物呼吸及代謝的研究Ⅳ.不同氧氣條件對水稻萌發時器官生長及儲藏物質轉運的影響.植物學報,1959,8:201—214.

7、閻龍飛,王發珠,管康林,湯佩松.植物呼吸及代謝的研究Ⅵ.乙酸在水稻幼苗中的利用.植物學報,1963,11:370—378.

8、湯佩松.代謝途徑的改變和控制及其與其它生理功能間的相互調節——高等植物呼吸及代謝的(多條路線)觀點.生物科學動態,1965(3):1—13.

9、湯佩松,閻龍飛.光合作用研究進展(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22—70.

10、湯佩松.光合放氫——太陽能利用的生物力能學.生物科學動態,1978(2):23—26.

11、湯佩松.植物線粒體中電子傳遞途徑的改變和調節——再論呼吸代謝多條路線.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78(4):18—26.

12、湯佩松.高等植物呼吸代謝途徑的調節控制和代謝與生理功能間的相互制約.植物學報,1979,21:93—106.

13、湯佩松.對開展光合作用研究的兩點建議.光合作用研究進展,第二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275—283.

14、湯佩松.對中國植物學今後發展的幾點看法——紀念中國植物學會成立五十周年.中國植物學會編:中國植物學會五十周年年會學術報告及論文摘要匯編,1983,1—4.

15、湯佩松.一項未完成的課題——五十年來工作回顧的片斷.生理科學進展,1984,15:193—197.

16、湯佩松.為接朝霞顧夕陽——一個生理學科學家的回憶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17、湯佩松,肖敬平.呼吸代謝對植物細胞生命過程運轉的某些控制方式.植物學報,1991,33(10):729—737.

18、湯佩松.一個拖延了半個世紀的研究課題的總結匯報.植物學報,1992,34(11):813—816.

成果獎勵

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人才培養

半個多世紀以來,湯佩松對中國幾代植物生理工作者的培養和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40年代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國大部分植物生理工作者,在年青時期可能都得到過湯佩松不同方式的指導和幫助。

從1933年回國的那一天起,湯佩松就開始了為我國培養人才的工作。他不僅親自授課、編寫講義、培養研究生,更重要的是,走到哪裡,他就在哪裡創造一種活躍的學術氣氛,吸引年青人,培育英才。

在武漢大學,他開設了生物化學普通生理學等課程,並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普通生理學講義。他所創建的普通生理實驗室,在短短4年之內,規模就有了很大發展。以他為中心的研究小組的成員中包括林春猷吳懋儀高尚蔭殷宏章張信誠沈其益等,他們後來分別成了各個方面的學術權威。

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在湯佩松創辦的植物生理研究室里工作的科學工作者至少有40多位。許多人後來都是我國植物生理學或其他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權威,例如,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殷宏章羅士葦北京農業大學婁成後,植物研究所的王伏雄復旦大學薛應龍山東海洋大學鄭柏林薛廷耀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劉金旭等等。

1946年湯佩松負責籌建清華大學農學院並任院長。他當時的抱負是把清華大學農學院辦成一個學術水平很高的農業生物學教學基地和研究場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要能從事教學工作和實際工作,又是農業生物學和實驗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人才。所以本科學生首先在理學院學習數、理、化及生物學課程。

他在北京大學除講授植物生理等課程外,特別強調教師要進行科研工作,主張學生靈活主動地學習,並親自組織和指導本科生的課外研究小組。

主持召開「全國植物生理教學討論會」

湯佩松對我國植物生理教學工作的一項重大貢獻是發起並主持了1956年在北京大學召開的「全國植物生理教學討論會」。那時各大學紛紛開設了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師隊伍日益壯大,但大多數教師是剛開始教 這門課的年輕人。大家迫切希望了解如何教好這門課,了解其教學內容(包括實驗內容)。湯佩松於是約請婁成後、崔澄、曹宗巽等一起舉辦了這次討論會。與會者100多人,他們互相切磋,交流經驗,最後對許多重要問題統一了認識。我國植物生理的教學水平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20多年後,參加過這次討論會的教師一致認為這一活動對培訓我國的植物生理學師資起了重要作用。1979年以後,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又舉辦了好幾次這樣的討論會。

榮譽表彰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社會任職

並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人物評價

湯佩松從回國之後就竭盡全力推動中國植物生理學和整個生物科學的發展。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極度困難的環境中,他在昆明還創辦了油印刊物」(生物化學通報),為同行們獲得和交流學術信息與經驗提供了難得的幫助。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Joseph Needham)曾到這個實驗室參觀,並作了很高的評價。他寫道:「在大普集……湯佩松建立了普通生理研究室,儘管房屋都是由泥磚和木料建成的,但設備不差。更重要的是他使許多青年科學家聚集在他周圍,在一種認真的氣氛中進行工作」(見Green Thraldom序言)直到30年後,李約瑟在他的巨著《中國科技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China)第5卷部分A<1974>中仍在稱道湯佩松和他在大普集的實驗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