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昭掄 | |
---|---|
File:曾昭掄.jpg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9年5月25日 22x20px 大清湖南湘鄉 |
逝世 |
1967年12月8日 (6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漢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清華學校 麻省理工學院 |
職業 |
化學家 教育家 |
配偶 | 俞大絪 |
親屬 | 曾昭燏 |
曾昭掄(Chao-Lun Tseng)(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字雋奇,又字振鏊,號俊奇,又號叔偉,乳名聞。湖南省湘鄉縣(現湘鄉市)人。中國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早期領導者之一。
生平
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8年改名清華大學)。192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是曾國藩弟曾國潢的曾孫。[1]歷任中央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武漢大學、輔仁大學教授。為中國科學社的早期骨幹,中國化學會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45年底適美國「曼哈頓計劃」試爆原子彈成功,阿爾伯特·魏德邁將軍向俞大維提議派人前往學習。曾昭掄與國民政府的核心人物俞大維、陳誠都是姻親,向俞大維推薦物理學家吳大猷與數學家華羅庚。經呈報蔣中正同意,[2]軍政部考核後決定曾、吳、華三名科學家各帶兩名助手,華羅庚挑選了孫本旺和徐賢修,吳大猷挑選了李政道和朱光亞,曾昭掄挑選了唐敖慶和王瑞駪。
曾昭掄1948年當選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數理科學組)院士[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昭掄1951年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長兼高教司司長。1953年後,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長兼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7年「反右」時,蒙受不白之冤。1958年4月,他應武漢大學校長李達之邀,經中央有關部門同意後,隻身一人前往武漢大學化學系執教。1961年發現罹患淋巴癌。1966年8月25日,他的妻子北大西語系教授俞大絪被紅衛兵剝除上衣用皮帶抽打侮辱,憤而服毒自盡。曾昭掄亦遭迫害,1967年12月8日在武漢含冤逝世,終年68歲。
1981年3月3日,經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追悼會,為曾昭掄平反、恢復名譽,教育部長蔣南翔主持追悼會。武漢大學於1985年特設置「紀念曾昭掄化學獎金」,每年評審一次,以獎勵在校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學生和研究生。
貢獻
曾昭掄是中國近現代化學學科的創建人之一,他創立了現在的化合物中文命名體系,並於1934年在北大化學系開創中國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制度。曾昭掄的學生唐敖慶是1949年後中國化學界的領軍人物,曾任中國自然科學基金主任。
家庭
曾昭掄的曾祖父曾國潢是曾國藩的幼弟,一生在家務農。祖父曾紀梁(曾介石)和父親曾廣祚都考中過舉人。曾紀梁留在老家沒有出仕。曾廣祚到南京任江蘇候補道。
曾昭掄的父親曾廣祚和母親陳季瑛共生有十三個孩子,活到成年的有七個,三個兒子分別是昭承、昭掄、紹傑(昭拯),四個女兒是昭燏、昭懿、昭鏻、昭楣。
- 曾昭承:長沙雅禮中學考入清華學堂,後去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留學。從美國留學歸國之後在上海工作,抗戰後在重慶政府和個舊錫業,日本投降後不久去台灣。
- 曾昭掄
- 曾紹傑:1930年離開湖南去南京,1932年入上海大夏大學讀商科,抗戰後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財務科科長,1946年後任國民政府交通部主任秘書,1949年去台灣,1951年在台北電力公司工作,後以董事會秘書身份退休。
- 曾昭燏:1929年入中央大學,1933年畢業,1935年赴英國學習考古,1938年10月回國,1939年成為中國第一個野外考古的女科學家,1945年主持中央博物院回遷南京,。1950年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曾昭燏任副院長。
- 曾昭懿:1925年入藝芳女子中學,1933年參加南京市高中學生會考獲得第一名。1933年考入金陵大學理學院生物系,1937年師從林巧稚度讀研究生,抗戰後在北平繼續從醫。文革期間被餓死。
- 曾昭鏻:1936年在南京匯文女子中學畢業,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1937年隨曾昭掄到長沙臨時大學,後隨長沙臨時大學來到昆明,入讀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在駐昆明美國陸軍供應處任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曾昭鏻到上海定居,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下屬的中國石油進出口公司工作。1952年,曾昭鏻調入上海市五金交電公司。1998年6月4日,曾昭鏻在上海因病去世。
- 曾昭楣:1938年夏在長沙藝芳女校高中畢業,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歷史系,入學後在傅斯年的建議下改學生物,1945年與譚延闓的兒子譚季甫結婚,1949年去台灣。譚季甫的妹夫即陳誠。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參考書目
- 郭保章《曾昭掄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