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崇樂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出生 |
1901年9月20日 上海市 |
逝世 | 1969年1月6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劉崇樂(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於上海市,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之一[1],中國科學院院士[2]。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首任所長 。
新中國成立後劉崇樂調至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動物研究所、任室主任,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昆蟲資源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副院長兼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
劉崇樂長期從事生物學教學、生物防治、資源昆蟲學和昆蟲文獻學研究 [3]。
人物簡介
劉崇樂 (1901.9.20-1969.1.6),昆蟲學家。原籍福建福州,生於上海市。1926年畢業於清華學校生物學及化學專業,同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副院長兼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長期從事生物學教學、生物防治、資源昆蟲學和昆蟲文獻學研究。在昆蟲學的人才培養及圖書文獻收藏方面都卓有建樹。對我國資源昆蟲特別是紫膠蟲的調查、研究、利用及擴大新產區頗有貢獻。中國利用天敵資源進行害蟲生物防治的創始人之一。早年曾對中國胡蜂科昆蟲進行研究。
人物生平
1901年9月20日,劉崇樂出生於上海,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1920年,劉崇樂畢業於清華學校,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昆蟲學,先後獲得康奈爾大學農學土學位(1922年)、博士學位(1926年)。
1926年,劉崇樂獲得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出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創辦附屬昆蟲研究所並任所長。
1926年返國後至解放前歷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東北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農學院昆蟲系主任以及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系教授、系主任及該校昆蟲研究所所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南遷昆明,並着手雲南昆蟲的研究。
1945年,抗戰勝利後隨校返京。
1949年,劉崇樂擔任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系主任。
1952年,劉崇樂調入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即昆蟲研究所前身)。
1955年,劉崇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劉崇樂擔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首任所長[4]。
1969年1月6日,劉崇樂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5]。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52年,美國在侵朝戰爭中悍然使用細菌武器,劉崇樂受命參加"美帝國主義細菌戰罪行調查團"前往中朝邊境調查取證。他以精湛的學識和分折能力查獲了美軍撒播帶菌昆蟲,危害和平居民的種種罪行,向國際科學委員會提出了有力的證據。
劉崇樂曾進行胡蜂科、瓢蟲科、虎甲科、天幕毛蟲、紅蜘蛛及梨實蠅等分類區系及防治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專著四冊、譯著三冊,並在國內倡導開展了昆蟲病理及微生物防治、資源昆蟲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獲得了各方公認的成就。
50年代起,劉崇樂院士立足於昆蟲學基礎知識的豐富積累,密切結合經濟建設大發展的需要,在國內首倡資源昆蟲學研究。他積極從事捕食性天敵昆蟲的應用和開發研究;進行寄生蜂、寄生蠅的利用,為中國綜合治理農業、林業和園藝害蟲作出了貢獻,是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
1955年以來,劉崇樂院士密切關注中國工業、國防的重要原料紫膠蟲的研究。時值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施禁運封鎖,獲得紫膠來源十分困難。1955-1958年間,劉崇樂院士出任中蘇科學院聯合組織的雲南紫膠考察隊隊長,率中蘇科學家和中國有關產業部門及雲南省科技工作者百餘人,進行了連續多年的綜合性考察,為紫膠蟲的人工放養、產區的擴大、產量的提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1956年,中蘇科學院雲南紫膠工作隊改名為中蘇雲南生物資源考察隊。除紫膠之外,調查研究擴充到動植物區系和資源。動物方面涉及昆蟲、魚類、兩棲爬行類、鳥類和獸類。上述調查獲得了諸多新發現,證實了雲南動物種類繁且區系複雜、資源豐富。"動物王國"之稱譽被科學界確認,為雲南建立專業性的動物學研究機構作出了奠基性的準備。
劉崇樂是中國害蟲生物防治研究的倡導者和先驅者。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開始了橘葉蛾的生物學、環境因子及寄生現象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他準備編纂世界性的研究天敵昆蟲的文獻目錄,後因加拿大人湯姆孫的有關著作於1943年問世,他才放棄了這項工作。但在20世紀40年代以後,他仍繼續致力於害蟲的種類與防治的研究。他早年從事過中國膜翅目胡蜂總科昆蟲分類工作和文獻目錄工作,後又從事文獻資料比較多的鞘翅目瓢蟲科昆蟲的形態分類及生物學等諸方面的研究。他為中國瓢蟲科昆蟲系統分類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
劉崇樂還是中國資源昆蟲學發展的提倡者和開創者。他將資源昆蟲學的內涵大大拓寬,這是他在學術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之一。特別值得提到的是他關於紫膠蟲和紫膠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以他為首的科技人員,為中國紫膠蟲的人工放養、產區的擴大、產量的提高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由於劉崇樂洞悉世界科技的發展狀況和動態,賦有科學的預見性和創造性,因而他經常給青年們指出本學科的前沿領域和熱點問題。他所倡導的生物防除、資源昆蟲、天敵昆蟲、遺傳基因、昆蟲病原微生物等的研究、開發和利用,都為日後的實踐所證明其研究方向是正確的。
劉崇樂自50年代起,就立足於昆蟲學基礎知識的豐富積累,密切結合經濟建設大發展的需要,在國內首倡資源昆蟲學研究。他積極從事捕食性天敵昆蟲的應用和開發研究;進行寄生蜂、寄生蠅的利用,為中國綜合治理農業、林業和園藝害蟲作出了貢獻,是中國利用天敵資源進行害蟲生物防治的創始人之一。1955年以來,他密切關注中國工業、國防的重要原料紫膠蟲的研究。時值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施禁運封鎖,紫膠來源十分困難。1955-1958年間,劉崇樂出任中蘇科學院聯合組織的雲南紫膠考察隊隊長,率中蘇科學家和中國有關產業部門及雲南省科技工作者百餘人,進行了連續多年的綜合性考察,為紫膠蟲的人工放養、產區的擴大、產量的提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1956年,中蘇科學院雲南紫膠工作隊改名為中蘇雲南生物資源考察隊。除紫膠之外,調查研究擴充到動植物區系和資源。動物方面涉及昆蟲、魚類、兩棲爬行類、鳥類和獸類。上述調查獲得了諸多新發現,證實了雲南動物種類繁多且區系複雜、資源豐富。"動物王國"之稱譽被科學界確認,為雲南建立專業性的動物學研究機構作出了奠基性的準備。
劉崇樂一生熱愛昆蟲學研究。早期以胡蜂科為主要對象,中後期側重於瓢蟲科和寄生蜂、寄蠅、蜘蛛的研究。他刻苦好學,知識淵博、精通外語、廣收昆蟲文獻並極有研究。他學風嚴謹、做事認真,嚴於自律又誨人不倦,受到同仁的普遍敬重。
學術論著
劉崇樂在中外刊物發表論文53篇,撰寫學術專著6部,譯著2部。
部分論著
劉崇樂.錨紋斑蝥之色型變異(英文).動物學報,1936(0):171-185.
劉崇樂.食菌瓢蟲Halyzia hauseri Mader食量與生活史研究.昆蟲學報,1950,1(1):1-15.
劉崇樂,楊濟焜(楊集昆),廖定熹.黑緣紅瓢蟲Chilocorus rubidus Hope a.tristis Faldermann之外部形態(鞘翅目:瓢蟲科).昆蟲學報,1950,1(2):164-185.
劉崇樂,王平遠.小麥上有幾種紅蜘蛛?.昆蟲學報,1953(3).
王平遠,劉崇樂.棉紅蜘蛛(Tetranychus bimaculatus Harvey)研究初步報告:(一)寄主植物與預防蛛害的關係.昆蟲學報,1953,2(4):233-252.
М.Ф.柯瓦列娃,劉崇樂,關漢光.提高赤眼蜂(Trichogramma)防除農業害蟲效率的方法.昆蟲學報,1954,4(4):447-458.
劉崇樂.積極展開益蟲研究.科學通報,1956(12):34-38,17.
劉崇樂.昆蟲學報的第一個十年.昆蟲學報,1960,10(1):114-116.
劉崇樂,傅貽玲,陳泰魯.粘蟲黑卵蜂Telenomus cirphivorus Liu的生物學及田間散放.昆蟲學報,1960,10(3):283-288.
劉崇樂.中國瓢蟲新種記述和關於瓢蟲外生殖器的論述.昆蟲學報,1962,11(3):259-265.
劉崇樂,蔡劍萍,王金言,王金弟.白蟲小繭蜂Bracon greeni Ashmead的生物學研究和林間寄主誘集試驗結果.昆蟲學報,1963,12(5-6):523-537.
劉崇樂.嶗山異色瓢蟲的幾個特點.昆蟲學報,1963,12(5-6):711-712.
劉崇樂.異色瓢蟲重名變種在中國的分布.昆蟲學報,1964,13(2):295-296.
劉崇樂,傅貽玲.粘蟲Pseudaletia separata(Walk.)血細胞的類型辨識和病態變化.昆蟲學報,1964,13(4):542-551.
劉崇樂.異色瓢蟲重名變種在新疆的出現.昆蟲學報,1965,14(1):106.
劉崇樂.紫膠生產的意義和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劉崇樂,欽俊德,朱弘復編譯.英漢昆蟲學辭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劉崇樂等.蘇芸金桿菌研究的五十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劉崇樂.中國經濟昆蟲志,第五冊:鞘翅目瓢蟲科.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榮譽表彰
1955年,劉崇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劉崇樂曾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副院長,兼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昆蟲學會理事和《昆蟲學報》主編。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為英國皇家昆蟲學會會員。
解放前曾在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任教,解放後歷任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昆蟲系系主任、教授、北京農業大學昆蟲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昆蟲研究所研究員、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隊長、雲南動物研究所所長、雲南分院副院長、中國昆蟲學會理事、昆蟲學報總編輯等職,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民盟中央委員。《昆蟲學報》主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劉崇樂長期以來擔任昆蟲學報總編輯工作。
個人生活
劉崇樂在文革期間被橫加誣陷打擊,進行百般的凌辱和迫害,在長期的摧殘下,久病不得醫治。當時年近七旬的劉崇樂患有嚴重糖尿病,全身浮腫,步履蹣跚,但仍被押解去農村參加三秋勞動。
劉崇樂的妻子施慧元女士老年時患有嚴重的老年痴呆,在美國康州美弗爾的一所養老院舒適渡過晚年生活時光。他畢業於北大物理系的小兒子劉彭業不明不白從物理所大樓墜樓身亡。
劉崇樂和他的哥哥劉崇宏都是清華大學教授,他在生物系任教,而劉崇宏是歷史系教授。他哥哥決定赴台灣,認為他搞的東西對共產黨不會有用。而劉崇樂畢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對共產黨新中國有好感。在決定是否留下來有點拿不定主意。劉伯母想起她的外甥何祚庥和共產黨關係密切,去徵求他的意見。當時的地下黨員何祚庥當然勸他們留下來。而劉崇宏到了台灣,為台灣大學歷史系主任,人們一直很敬崇他,他一直活到九十多歲才去世。這也就是為什麼劉伯母后來在平反之際,六十多歲時隻身一人到了美國,千辛萬苦最後把她大兒子一家六口先後移民到了美國,她絕不再讓她的兒孫再受到傷害。這是後話。
劉崇樂與蔡邦華院士是同行和好友,1953年蔡邦華從杭州浙江大學調入北京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以後昆蟲和動物二所合併成動物研究所以來,他們一直在一起共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直到1966年文革爆發。
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華園寫下了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樹縫裡也露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30年代,有一位陳姓的讀者致函朱自清先生,認為"蟬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便向周圍的同事詢問,出乎意料,同事大多同意那位讀者的說法:蟬子晚上不叫。但似乎不夠權威,朱先生便寫信請教昆蟲學家劉崇樂先生。劉先生大約也沒有親身經歷,便翻閱多種有關昆蟲的著作。幾天後,他拿出一段書中的抄文,對朱自清說:"好不容易找到這一段!"抄出的這段文章說,平常夜晚,蟬子是不叫的,但在一個月夜,作者卻清楚地聽到它們在叫。第二件事在1926年10月的秋季,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在夏縣西陰村發現了一顆花生殼似的黑褐色物體,這是一顆被割掉了一半的絲質繭殼,繭殼長約1.36厘米,繭幅約1.04厘米,已經部分腐蝕,但仍有光澤,而且繭殼的切割面極為平直。當時主持發掘的李濟對此十分重視,但是在發掘現場再沒有找到第二顆。圍繞着半個蠶繭,李濟請清華大學生物學教授劉崇樂進行鑑定,劉崇樂雖不敢斷定這就是蠶繭,但也沒有找出相反的證據。因為該繭殼比現在西陰村家養的蠶繭殼要小很多;不像是後來放進去的,因為埋藏的位置並不在坑底下,繭殼周圍的土色也沒有受干擾的痕跡;當然也不會是野蠶偶爾吐的,因為它有利器切割過的痕跡,這半個蠶繭是經過人工割裂過的。為此,劉崇樂初步斷定其為桑蠶繭,切割面是由銳利的刀刃所為。並鑑定那半個蠶繭確是一種家蠶,因此證明了中國人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已懂得養蠶抽絲。1928年,李濟重訪美國時,又特意把這半個蠶繭的標本帶去,求助華盛頓的史密森研究院,經那裡的博物學家幫助他鑑定出這個繭殼是屬於家蠶的老祖先的繭殼,證實了劉崇樂的判斷。李濟在後來的很多學術論著中,都提到過"半個蠶繭"這件事,提法一直比較謹慎,只是作了幾點推論,提出了思考方向,並未作肯定的結論。從這兩件事可看出劉崇樂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嚴謹態度,而不像有些人在大躍進年代搞浮誇,瞎論證什麼一畝地能產萬斤糧之類;更不象當今中國有些人搞學術腐敗,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作為一個科學家首先要老老實實做人做學問。
人物評價
劉崇樂培養了一批中國早期的昆蟲學人才。劉崇樂院士一生熱愛昆蟲學研究。早期以胡蜂科為主要對象,中後期側重於瓢蟲科和寄生蜂、寄蠅、蜘蛛的研究。他刻苦好學,知識淵博、精通外語、廣收昆蟲文獻並極有研究。他學風嚴謹、做事認真,嚴於自律又誨人不倦,受到同仁的普遍敬重。在其一生的教育、科研生涯中,著述甚豐。在中外刊物發表論文53篇,撰寫學術專著6部,譯著2部。劉老學識淵博,中、英文字精煉,長期擔任着《昆蟲學報》的主編。他對理論聯繫實際,科學為生產服務的觀點比較明確,自己雖長於昆蟲分類學,但科研不限於此而能隨着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引導青年人開拓新的領域。
劉崇樂院士畢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解放初,他作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廣泛團結同仁,為社會主義建設進言獻策,身體力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在飛機滅蝗、反細菌戰、農林害蟲防治、紫膠蟲調查及資源開發系列工作中,以其深厚的學科知識為基礎,出色地解決了國家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為科學界的理論聯繫實踐做出了令人敬佩的貢獻,受到國家和人民的敬仰。劉老光榮地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員,熱心社會活動及公益事業。令人痛心的是在"文革"中他受到無情迫害,以重病之軀、未酬之志含冤離開了人世。
劉崇樂長期從事生物學教學、生物防治、資源昆蟲學和昆蟲文獻學研究。在昆蟲學的人才培養及圖書文獻收藏方面都卓有建樹。對中國資源昆蟲特別是紫膠蟲的調查、研究、利用及擴大新產區頗有貢獻。
參考來源
- ↑ 劉崇樂 ,搜狗
- ↑ 劉崇樂 ,中國科學院
- ↑ 劉崇樂(中國科學院院士) ,福州市人物網, 2014-06-27
- ↑ 首任所長---劉崇樂----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 ↑ 劉崇樂 ,淘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