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爾·戴高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7月21日 (六) 13:54 由 30face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G1 = PP |1 = zh-hans:弗朗索瓦·奥朗德; zh-hk:弗朗索瓦·奧朗德; zh-tw:法蘭索瓦·歐蘭德; |2 = zh-hans:雅克·希拉克;zh-hant:傑克·…”)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夏爾·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
225px
1963年的戴高樂
第18任法國總統
任期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8日
總理 米歇爾·德勃雷
喬治·蓬皮杜
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
前任 勒內·科蒂
繼任 喬治·蓬皮杜
法國總理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總統 勒內·科蒂
前任 皮埃爾·皮埃爾·弗林姆蘭Pierre Pflimlin
繼任 米歇爾·德勃雷
法國臨時政府主席
任期
1944年8月20日-1946年1月20日
前任 菲利普·貝當
繼任 費利克斯·古安Félix Gouin
自由法國領袖
任期
1940年6月18日-1944年7月3日
前任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繼任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法國國防部長Minister of Defence (France)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總統 勒內·科蒂
總理 本人
前任 皮埃爾·德·謝弗涅Pierre de Chevigné
繼任 皮埃爾·吉洛馬Pierre Guillaumat
阿爾及利亞事務部長
任期
1958年6月12日-1959年1月9日
總統 勒內·科蒂
總理 本人
前任 安德烈·穆特
繼任 路易·若瑟Louis Joxe
法國戰爭部長
任期
1940年6月6日-1940年6月16日
總理 保羅·雷諾
前任 伊博利特·杜科
繼任
個人資料
出生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皮埃爾·馬里·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Pierre Marie de Gaulle

(1890-11-22)1890年11月22日
22x20px 法國里爾
逝世 1970年11月9日(1970-11-09)(79歲)
22x20px 法國科隆貝
政黨 法蘭西人民聯盟Rally of the French People
(1947–1955)
社會共和國家中間黨National Centre of Social Republicans
(1955–1958)
新共和國聯盟Union for the New Republic
(1958–1968)
配偶 伊馮娜·戴高樂Yvonne de Gaulle(1921–1970;夫故)
兒女 菲利普·戴高樂Philippe de Gaulle
伊麗莎白·戴高樂
安妮·戴高樂Anne de Gaulle
職業 軍人、政治家、作家
宗教信仰 羅馬天主教
簽名 夏爾·戴高樂的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法國軍隊
自由法國部隊
服役 法國陸軍
服役時間 1912年–1944年
軍銜 准將
部隊 步兵、武裝騎兵
指揮 自由法國領導人
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
蒙科爾內戰役Battle of Montcornet
達喀爾戰役
法國抵抗運動
解放巴黎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是法國軍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出任第一任總統。在法國,戴高樂通常被稱為「戴高樂將軍」(Général de Gaulle)甚至簡稱「將軍」(Le Général)。

1944年盟軍攻克法國後,戴高樂成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對總統沒有實權,與左翼的政治鬥爭失利而辭去職務。1958年,戴高樂因阿爾及利亞戰爭重返政壇,制定新憲法,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當選第一任總統,1965年成功連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辭去總統的職務。

戴高樂支持發展核子武器、制定泛歐主義外交政策、支持歐洲大陸聯合為大歐洲、擴大法國影響力、努力減少美國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奉行與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生平

早年生涯

File:Maison natale de Charles de Gaulle, Lille.jpg
戴高樂在里爾出生時的住宅,現在是國家博物館。

1890年11月22日,戴高樂誕生於法國北部諾爾省里爾,是父母五個孩子中排行第三。[1]他是被一個信仰羅馬天主教的、愛國、傳統但很進步的家庭撫養長大的。 [2]他的父親亨利·戴高樂是一個歷史學和文學教授,在一所耶穌會開辦的學校任職,後來自己創辦了一所學校。[3]戴高樂的母親讓娜·瑪約(Jeanne Maillot)出身於北部工業資產階級家庭。[4]從小,他對於閱讀和學習歷史就表現出濃厚興趣。在戴高樂8歲時,他遇到了童年時期最受創傷的一件事;法國為了避免法紹達事件發展成為兩國之間的大戰,被迫從上尼羅河區域撤出了它的遠征軍部隊。這件事標誌着他一生都對英國不信任的開始。[5]

在戴高樂11歲時,他家搬到巴黎。1908年,他選擇了從事軍職,並進入巴黎斯坦尼斯拉學院Collège Stanislas de Paris讀書,以準備參加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的入學考試。1909年,他被聖希爾軍校錄取,與未來的朱安元帥為同窗。在軍校學習期間,他選擇了步兵來了解軍隊,因為他認為步兵在戰爭中最直接接受戰火的洗禮,因此最具有「軍事」味道。他作為學生軍官加入了駐阿拉斯的步兵第33步兵團,在當時的貝當上校手下。在軍校學習期間,因為他的身高,高前額,鼻子,他有一個綽號"the great asparagus"(大蘆筍[6][7][8]及"Cyrano"(大鼻子)。[9]1912年,戴高樂畢業於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被授予少尉軍銜,考試名列第十三,得到的評語是:「一個未來的優秀軍官」。畢業後他又赴步兵第33團供職。[4]從此,他追隨貝當20年之久。

1914年一戰爆發後,戴高樂隨軍參戰,並3次受傷,因作戰英勇受到表彰。1916年,他在凡爾登戰役中受傷並中毒氣昏迷,被德國俘虜後被囚禁長達32個月。他曾5次試圖越獄,並在獄中結識了卡特魯上校,記者拉米·魯特Rémy Roure和未來的蘇聯紅軍元帥圖哈切夫斯基。被俘期間的絕大部分時間,他都以德文報紙當材料努力學習,最後精通了德語。他還自告奮勇給難友們講授戰略學。從實戰中,他以戰略家的眼光敏銳地發現了坦克的出現在未來戰爭中的意義,他在講課中高度讚揚了這種具有決定意義的發展(這為他以後所極力主張的建立裝甲部隊的觀點構築了原型)。同時,他還寫了大量的筆記。這些筆記構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敵人內部的傾軋》(L'Ennemi et le vrai ennemi )的基礎。[10][11]

1918年戰爭結束之後他終於返回法國,其後又作為志願者在波蘭執行軍事任務。從1919年至1921年間他幫助年輕的波蘭軍隊與蘇聯紅軍作戰。回國後,1921年4月6日,他與伊馮娜·旺德魯Yvonne Vendroux結婚,並在第二年12月28日有了兒子菲利普。當時他在聖西爾軍校任講師,1922年考入高等軍事學院。1924年他先後在特雷夫(Trèves)和駐萊茵河馬揚斯的法國軍隊參謀部實習。5月15日,他的女兒伊麗莎白出世。[12]

自由法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戴高樂只是一個上校,1940年,晉升為準將,並被保羅·雷諾總理任命為國防次長兼陸軍次長,兩度赴倫敦執行使命。雷諾內閣總辭後,拒絕簽署停戰要求。傀儡維希法國建立後,赴英國組織不妥協的抵抗德國納粹的自由法國運動。8月,與丘吉爾首相簽定關於自由法國章程的議定書。在戴高樂的號召下,整個法屬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國。10月,在倫敦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任主席。1941年,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成立,出任主席。在英國的支持下,戴高樂家人於1941年10月至1942年9月定居在伯克漢斯特德(倫敦西北三十六英里)。

1943年6月,抵達法屬北非首府阿爾及爾,與美國支持的吉羅將軍共同擔任新成立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7月,迫使吉羅將軍專任法國部隊總司令,得以單獨主持法蘭西全國解放委員會工作。秋天,徹底清除吉羅。1944年6月3日,在阿爾及爾成立法國臨時政府。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開闢歐洲第二戰場。8月19日,巴黎起義。戴高樂領導下的勒克萊爾師首批進入抵達巴黎市政府大廈,巴黎解放。25日,戴高樂將軍進入巴黎,並接受德國軍隊投降書。

組建政府受挫被迫引退

1945年9月,法國舉行全民公決,拼棄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成立。11月,被議會選舉為臨時政府總理,組成新的臨時政府。1946年1月20日,由於以法國共產黨為首的左派反對他擬定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去臨時政府總理職務。

1947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蘭西人民聯盟」,但在國會只佔極少席次。1951年國會大選,法國人民聯盟雖然取得最多議席,但由於其他共和政黨反對,再度失敗。1953年,他退出政壇隱居,期間他寫了戰爭回憶錄。

1954年4月,戴高樂曾建議法國應該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東山再起

1958年,阿爾及爾暴動。國民議會被迫授予戴高樂將軍全權,並委託其制定新憲法。戴高樂接管了議會和政府的全部權力,出任第四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理。9月,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在1958年11月的國會選舉中,戴高樂和他的政黨輕鬆贏得了多數的支持,以法國共產黨為首的左派失勢,12月,以絕對多數的優勢當選爲首任共和國總統。1959年1月8日,正式就任總統。

1959年9月,宣布阿爾及利亞人享有自決權。12月,宣布解散法蘭西共同體,容許殖民地民族自決,1960年除阿爾及利亞外大部分殖民地成功獨立,但仍和法國保持密切關係。

1960年2月13日,法國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約700公里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核國家。

1962年,阿爾及利亞正式脫離法國獨立,但仍和法國保持密切關係。

1963年,反對英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歐共體)。

1964年1月27日,同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成為西方大國中首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國家,代表法國不依從美國的立場,維持獨立的外交政策。

1965年,法國發射人造衛星,同年他經過兩輪投票成為首位直選產生的法國總統。

1966年,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只保留政治組織資格。

1968年,即使面對五月風暴,仍然重新控制局勢,在國會選舉大勝度過危機,但五月風暴所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並未隨之消失。

1969年4月,由於他所提出的削弱參議院權力修憲案公投被否決,宣布辭去總統一職,隱居科隆貝

去世

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在法國科隆貝的家中暈倒,他的妻子馬上叫醫生和當地神父,但他們到達的時候,他已經逝世,享年79歲。死亡原因是動脈瘤破裂發作。

家庭

戴高樂與伊馮娜·旺德魯於1921年4月7日結婚。他們有三個孩子:菲利普(生於1921年),伊麗莎白(生於1924年),安妮(1928年至1948年)。安妮因唐氏綜合症去世,終年20歲。

其他

法國最大的機場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法國海軍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也以其名命名。

他喜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埃爾熱的《丁丁歷險記》。他曾說過「生活的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就是丁丁以及「我本人就是一個克里斯蒂小說迷」

2005年,法國國家二台舉行了「最偉大的法國人」的評選活動,結果戴高樂被評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法國人。

作品列表

戴高樂除了是一名優秀的軍人與政治家之外,同樣也是一位作家,一生有六大著作:

  1. 《敵人內部的傾軋》(1924年):戴高樂第一部著作。
  2. 劍鋒》(1932年)
  3. 《未來的軍隊》(1934年)
  4. 《法國和她的軍隊》(1938年)
  5. 《戰爭回憶錄》(1947年):與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並稱為姐妹作。
  6. 《希望回憶錄》(1970年):戴高樂的遺著,預計寫完三卷,但還未完成,戴高樂就因心臟病去世,僅完成第一卷與第二卷的頭兩章。

參考資料和注釋

  1. Chronologie 1890–1913. Fondation Charles de Gaull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3) (法語). 
  2. La Genèse 1890–1940. Fondation Charles de Gaull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3. Charles de Gaulle. Grolier Onlin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23).  無效|dead-url=bot: unknown (幫助)
  4. 4.0 4.1 1890-1914年:接受傳統教育. 戴高樂基金會. [2013-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5. Fenby, Jonathan (2010) The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and The France He Saved.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1-84737-392-2.
  6. Dallas, Gregor. 1945: The War That Never Ende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90. ISBN 0-300-10980-6. 
  7. Gorman, Robert F. (ed.) (2008) "Charles de Gaulle" Great Lives from History: The 20th century Salem Press, Pasadena, Calif.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08., ISBN 978-1-58765-345-2
  8. 查爾斯.威廉斯 著;孫洪兵 譯. 《二十世紀軍政巨人百傳:戴高樂傳》(2003),p4
  9. Régis Debray (1994) Charles de Gaulle: Futurist of the Nation translated by John Howe, Verso, New York, ISBN 978-0-86091-622-2; a translation of Debray, Régis (1990) A demain de Gaulle Gallimard, Paris, ISBN 978-2-07-072021-7
  10. 李濤. 終極刺殺.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9. ISBN 9787505725539. 
  11. Ledwidge p. 24
  12. 1914-1924年:接受戰火的洗禮. 戴高樂基金會. [2013-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參考書目

  • Ledwidge, Bernard. De Gaulle.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2. ISBN 0-297-77952-4. 
  • 查爾斯.威廉斯 著;孫洪兵 譯. 二十世紀軍政巨人百傳:戴高樂傳.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3: 4. ISBN 9787538716290. 

外部鏈接

  1. 重定向 Template:Commons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