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尚昆 | |
---|---|
出生 |
1907年8月3日 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今屬重慶 |
逝世 | 1998年9月14日 |
國籍 | 中國 |
楊尚昆(拼音: Yang Shangkun ),(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號誠五,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今屬重慶)人,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考入蘇聯中國問題研究院,研究生學歷。曾經擔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的職位[1],也曾就職任軍委副主席。在新中國建立以後,長期擔任過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一職,並且與周恩來總理一起共事,他主要負責協助總理處理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安排。
目錄
人物履歷
- 1932年9月至10月任紅中社主編。
- 1933年到瑞金,先後任中共中央局黨校副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
- 1934年1月,接任紅三軍團政委。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和長征。
- 1935年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後任陝甘支隊政治部副主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總政治部主任,陝北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直羅鎮、東征和山城堡等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書記、書記,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並協助朱德、彭德懷領導華北抗日游擊戰爭。
-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兼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中直機關黨委書記。
-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文革」期間被撤銷一切職務,被監禁達12年之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為其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
- 1980年9月,被補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任秘書長。
- 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兼秘書長。
- 1982年9月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 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83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1987年11月當選為中共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88年4月在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同時免去軍委秘書長職務。
- 1998年9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2]。
光影集錦
個人生平
入團、入黨
1925年,18歲的楊尚昆從成都高師畢業回到重慶。那時,中國的大革命正進入高潮。他的四哥楊闇公是中共四川地方執行委員會創建人之一。在四哥的影響和幫助下,他開始參加革命工作。1925年加入共青團,1926年初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
1926年,由共青團團員轉入中國共產黨,曾是中共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十一、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等職。楊尚昆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國家、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他為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春,楊尚昆進入黨所領導的上海大學學習。他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第二次武裝起義的籌備工作。同年11月,受黨組織選派,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校期間,先後擔任班長、支部委員、宣傳部副部長等職,比較系統地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29年,他與李伯釗在蘇聯結婚。
1930年,考入蘇聯中國問題研究院做研究生,同時兼任職工國際中國代表的翻譯。
參與救亡運動
1931年初,楊尚昆回到苦難深重的祖國,先後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部長、上海總工會聯合會黨團書記等職,在國民黨統治區的險惡環境下,積極恢復工會組織,發展黨員。「九一八」事變後,先後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參與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
任宣傳幹事
1933年1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擔任中央蘇區中央局宣傳幹事,並參與編輯黨的機關報刊《紅色中華》和《鬥爭》。2月,任成立不久的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社前身)總負責人。3月,任蘇區中央局創辦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副校長。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工作,擔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隨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政委轉戰前方。
任政治委員
1934年1月,楊尚昆接任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的紅三軍團的政治委員。同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此後,他和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一起,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先後指揮所部進行攻克沙縣、三溪圩反擊戰、太陽峰阻擊戰和高虎垴、萬年亭、蠟燭形、保護山等防禦作戰。他注意協調各方面的關係,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團結和帶領全軍團指戰員為完成各項戰鬥任務而奮鬥。
參加長征
1934年10月17日,楊尚昆和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從江西出發,開始長征,接連突破敵軍的四道封鎖線,戰功卓著,受到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通令表彰。
1935年1月,他參加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嚴重錯誤,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後,和彭德懷一起靈活機動地執行毛澤東的戰略戰術,率領紅三軍團浴血奮戰,搶占婁山關,同紅一軍團一道再克遵義城,取得紅一方面軍長征中的第一個大勝利。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他和彭德懷幾次提出正確的建議,都被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採納,在危急關頭為革命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4月25日,紅三軍團軍團部遭敵機轟炸,他受傷後仍然堅持指揮戰鬥。6月13日,他和彭德懷一起指揮部隊,掩護中央紅軍主力翻越夾金山。6月下旬,在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後,他參加兩河口會議,堅決擁護中央關於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不久,紅三軍團改為第三軍,他擔任軍政治委員。
吳起鎮會師
1935年8月,他被調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隨毛澤東率領的右路軍行動,同張國燾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鬥爭。他在危急關頭,配合葉劍英使毛澤東等領導人和大部分中央紅軍脫離險境。9月12日,他出席在俄界召開的中央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堅決擁護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隨後,他任由紅三軍與紅一軍、軍委縱隊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政治部副主任。10月19日,他協助政委毛澤東、司令員彭德懷率領陝甘支隊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吳起鎮。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擔任軍政治工作
1935年11月,楊尚昆擔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參加被稱為「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的直羅鎮戰役。不久,他奉命做東北軍的統一戰線工作。
1936年2月,任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總政治部主任,隨毛澤東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作戰。6月,任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參加山城堡戰役。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領導對西北軍的統一戰線工作。
1937年4月,他根據戰爭形勢和各部隊情況,向中央提出關於加強紅軍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見,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楊尚昆在很長時間內擔任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職務,對紅軍的政治思想建設作出了重要建樹。
1937年5月,楊尚昆率紅軍代表團參加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當時稱蘇區代表會議),被選為大會主席團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楊尚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書記,奔赴華北前線,協助北方局書記劉少奇創建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除領導山西工委、犧盟會的黨團工作外,他還負責指導山東、河北、熱河、內蒙古等地黨組織的工作,並組織開辦北方局黨校,為抗日戰爭培訓了大批領導骨幹。
1938年9月,他赴延安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11月,劉少奇到華中工作後,楊尚昆接任北方局書記,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戰的重任。他積極開展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建黨、建軍和建政工作,為推動華北地區群眾抗日運動的高漲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協助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反擊閻錫山製造的山西「十二月事變」,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參加組織開展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
1941年初,楊尚昆回到延安。2月,中央決定由他協助王稼祥管理中央華北委員會的工作。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組,他仍任北方局書記兼黨校校長。以後參加了整風運動。1945年4月,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主持中央軍委總部日常工作,併兼任中央外事工作組副組長。以後,他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
全面內戰時
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發動了全面內戰,1947年初,楊尚昆兼任中央警衛司令員,組織中央機關撤離延安的疏散工作。4月,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副書記,和書記葉劍英率領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大部分工作人員轉移到晉西北臨縣地區。他日夜操勞,協助葉劍英及時向中央提供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情報,並向各解放區轉達中共中央的指示,為轉戰陝北的毛澤東和黨中央了解敵情、掌握全局、指揮全國解放戰爭提供了重要保證。
1948年4月中旬,楊尚昆率領中央機關和中央後委留守人員,轉移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中央後委會合後,楊尚昆擔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央警衛司令員、中直機關黨委書記等職,協助周恩來處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日常工作。他緊張有序、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風,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表揚。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會後作出決定: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準備於3月下旬遷駐北平,並成立轉移委員會,由楊尚昆負總責。月底,在楊尚昆等人的具體組織和安排下,中央機關安全抵達北平。9月,他參與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尚昆繼續擔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同時兼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中直機關黨委書記等職。為了及時處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交辦的各項事務,他日以繼夜地工作。為了使中央辦公廳的工作適應開國初期面對的新任務的需要,他領導調整和健全中央辦公廳工作機構,創立了行之有效的為黨中央服務的工作運轉機制,為提高機關辦事效率,為保障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實施,為保證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作出了顯著貢獻。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毛澤東直接領導下,楊尚昆參與抗美援朝戰爭的各項準備工作。1954年,他參與反對高崗、饒漱石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重大鬥爭。他在擔任中直機關黨委書記的十幾年間,堅持實事求是,在多次政治運動中,儘可能地保護幹部,避免了過火鬥爭給機關工作帶來更多的消極影響。
1956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楊尚昆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1962年2月,在國民經濟處於嚴重困難的緊要關頭,楊尚昆臨危受命,擔任中央精簡小組組長,協助劉少奇、周恩來、陳雲和鄧小平等全面貫徹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特別是致力於減少城鎮人口2000萬的工作。到1963年6月,精簡小組圓滿完成任務,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重要條件。
1966年5月,楊尚昆被打成所謂「反 黨集團」成員。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歲月里,楊尚昆受到林彪、江青一夥的殘酷迫害,被監禁達12年之久。在逆境中,他仍然堅持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始終關注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前途與命運,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
十一屆三中全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為楊尚昆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楊尚昆擔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副省長,中共廣州市委第一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兼任廣東省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
1979年7月,楊尚昆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9月,在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1980年9月,被補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
1981年7月,楊尚昆任中央軍委常委兼秘書長;第二年9月,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他協助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和其他軍委常委一道,堅決貫徹黨中央和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的思想和軍事戰略,嚴格執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策,對「文化大革命」中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干擾對軍隊造成的嚴重破壞進行了撥亂反正,對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深入探討和研究,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應減少數量、提高質量,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楊尚昆根據黨中央對國際形勢的正確分析和判斷,積極貫徹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他強調,全軍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軍隊要堅決支持國家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同時也要大力加強國防建設,保持一支常備不懈的、戰鬥力很強的人民軍隊,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安全保障。他指出,軍隊建設要以現代化為中心、以戰鬥力為標準,加強軍事訓練;要重視經略海洋,維護海洋權益,加強對海島、海岸線的實際控制,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他和中央軍委其他領導人一道,具體組織合併大軍區,組建集團軍,調整軍事院校,創辦國防大學,加強海空軍、戰略導彈部隊、民兵和預備役部隊的建設,突出重點,建立過硬的「拳頭」部隊,使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
楊尚昆堅決貫徹執行鄧小平關于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思想,始終不渝地加強軍隊中黨的政治建設和組織建設。他強調必須從軍隊實際出發,貫徹執行黨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領導軍隊的整黨工作,增強黨的凝聚力。在他主持下,中央軍委《關於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決定》明確規定了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指出「政治工作是軍隊的生命線,生命線的真正含義是在建設現代化軍隊和完成各項任務中發揮『保證』和『服務』的作用」。
在1983年召開的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和1988年召開的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為國家軍委副主席。在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他完全贊成鄧小平的意見,維護和支持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次中央全會上,他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協助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他認真貫徹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和中央軍委主席的意圖,兢兢業業地組織和實施軍隊各方面的工作,保持了軍隊建設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楊尚昆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積極開展對台灣當局和台灣人民的工作,以各種方式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3]。他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量港、澳、台和海外愛國知名人士。他在會見這些人士時指出:海峽兩岸雖然因歷史原因隔絕了幾十年,但祖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台灣的出路在於祖國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好辦法;如何實現「一國兩制」,應由國共兩黨平等地坐下來商談。他呼籲台灣當局順應民心,以實際行動化解敵意,消除障礙,促進兩岸人員交往和經濟合作,使兩岸關係有一個新的發展。他的講話,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1988年4月,在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楊尚昆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他不辭辛勞,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到工廠、農村、部隊、建設工地和經濟開發區視察,關心人民群眾疾苦,廣泛聽取幹部群眾和各界人士意見,了解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指導工作,解決問題。
1992年10月和1993年3月,楊尚昆以實際行動響應鄧小平關於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的號召,先後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國家主席的領導崗位上完全退下來,但他仍然關注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祖國統一大業,對祖國的繁榮富強、興旺發達和完全統一寄予厚望。
後世紀念
中央黨史研究室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的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楊尚昆》[4],系統反映了楊尚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私奉獻、光輝戰鬥的一生。全片共包括《風雨征程》《華北抗戰》《東進北平》《建設年代》《春涌南粵》《協力治軍》《國務重任》《桑榆情深》等8集,每集50分鐘。
組織評價
楊尚昆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他獻身革命70餘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為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楊尚昆的一生,是光輝的、戰鬥的一生[5]。
視頻
楊尚昆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中國網,2012-2-24
- ↑ #歷史上的今天# 1998年9月14日,楊尚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網易,2016-09-14
- ↑ 在紀念楊尚昆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人民網,滕文生,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日
- ↑ 文獻紀錄片《楊尚昆》,人民網
- ↑ 不懈奮鬥 壯麗人生--時政,人民網,2017年08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