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加莎·克里斯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加莎·克里斯蒂
出生 1890年9月15日
英國德文郡托基
逝世 1976年1月12日
國籍 英國
別名 「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尼羅河謀殺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國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 代表作品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等。

人物介紹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 ),英國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 代表作品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等。

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於英國德文郡托爾奎,原名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阿加莎·克里斯蒂16歲時到巴黎學習聲樂,但文學的愛好使她最終放棄了走歌唱家的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願隊,從事救護工作。1920年發表《斯泰爾斯莊園奇案》,該書第一次出現了偵探波洛這個人物形象。

1930年,阿加莎在《牧師家的謀殺案》中起用新的偵探形象,來自英國鄉村的女偵探瑪普爾小姐。1947年,應BBC之邀為瑪麗王太后的八十壽辰創作了廣播劇《三隻瞎老鼠》。

1956年,獲得"不列顛帝國勳章"和埃克塞特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71年,她又獲得女爵士封號。她因創作偵探小說的成就,被吸收為英國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後被英國女王授予"偵探女王"的桂冠。197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寫下她最後的一部小說《》。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國沃林福特去世,享年85歲。[1]

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統計,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而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聖經與威廉·莎士比亞的著作的總銷售量在她之上。其著作曾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突破20億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1.jpg

人物經歷

童年啟蒙

1890年9月15日,阿加莎生於英國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爾德宅邸,原姓米勒,全名為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親是英籍美國人弗雷德里克·阿爾瓦·米勒,母親是英國人克拉麗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個孩子,有1個姐姐瑪格麗特·弗蕾莉·米勒和1個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阿加莎·克里斯蒂獲得的文化素養完全來源於母親的教育。她的母親是一位個性獨特、思維活躍的女性。她把長女瑪格麗特·弗蕾莉·米勒(暱稱麥琪)和兒子路易斯·蒙坦特·米勒(暱稱蒙蒂)分別送到了英國頂級的寄宿學校--勞倫斯女子學校(現為Roedean School)和哈羅公學,然後又靈感突發地認為應該保護孩子的視力和大腦,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留在了身邊,不讓她在8歲前接受教育。可阿加莎·克里斯蒂還是憑着自己的聰穎,以及文化不高的姆媽有限的幫助,在5歲學會了閱讀。從此阿加莎·克里斯蒂開始翻閱各種兒童讀物,接受她的文學啟蒙。

由於父親不善理財,家庭條件開始每況愈下。為了暫避英國的高額消費,父母決定租出宅院,舉家到消費較低的國外度假。1896年,6歲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隨家人在法國西部居住了半年。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學習法語和了解社交活動的開端。

阿加莎·克里斯蒂2.jpg

回到英國後,父親的身體狀況逐漸惡化。1901年,父親因急性肺炎於倫敦伊靈離開人世。7個月後,姐姐麥琪出嫁。而哥哥蒙蒂被哈羅公學退學後則一直在外闖蕩,繼而從軍。因此家中只剩下阿加莎·克里斯蒂與母親相依為命。[2] 此時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開始閱讀一些英法名著,如狄更斯、薩克雷和大仲馬的作品。每次去倫敦伊靈區探望姨婆,她都有機會到劇院觀看舞台劇和音樂劇,這成為了她的一大愛好。受到如此的薰陶,再加上才女姐姐的影響,阿加莎的創作欲萌發了。她開始嘗試寫作一些詩歌、小說甚至劇本。此時,母親終於認識到應該讓女兒接受更多的教育。

國外生活

190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隨母親前往巴黎的寄宿學校求學。母親的心血來潮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喜歡新鮮感的個性使她在巴黎又兩次轉學,最終主修鋼琴演奏和聲樂。雖然嗓音一度被認為很有前途,但她的表演恐懼症還是使她不得不理智地放棄了音樂家之路。

1909年,伴隨患病的母親到埃及療養,未滿20歲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在開羅開始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參加了不少舞會和其他社交活動。與此同時,在母親的鼓勵下,阿加莎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習作《白雪覆蓋的荒漠》,並得到了鄰居--小說家伊登·菲爾波茨的熱心指點。作家梅·辛克萊、加斯頓·勒魯的作品對阿加莎·克里斯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後者的《黃屋之謎》激發了她創作偵探小說的熱情。可姐姐麥琪卻認為阿加莎·克里斯蒂寫不了偵探小說,這反而更堅定了她創作的決心。

第一次婚姻

1912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與年輕的少尉阿奇博爾德·克里斯蒂在一次舞會上相識。兩人彼此間"陌生的新奇感"強烈地吸引住對方。阿奇博爾德用他的熾熱激情感化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滿懷歉疚地取消了與炮兵少校雷吉·盧西的婚約。可當時的阿奇正希望從陸軍轉入組建中的英國陸軍航空隊。他們只能等待結婚的時機。突然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竟促成了他們於1914年聖誕節前一天完婚。阿奇隨即奔赴法國戰場,匆忙的新婚之後就是久別。

阿加莎·克里斯蒂3.jpg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醫院成為志願工作者,經過近兩年的學習與磨練,她從一個病房護士變成了一名擁有合法資質的藥劑師。藥物和毒物知識的突飛猛進使。附近僑居的比利時難民們更是賦予她一個完全不同於福爾摩斯的可愛偵探形象--偉大的赫爾克里·波洛。1916年,《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完稿後不久,阿爾奇從法國戰場被調回倫敦。《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被退稿幾次後,阿加莎·克里斯蒂心灰意冷地把它投給了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隨即一心投入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1919年,女兒羅莎琳德降生後,擱置2年的書稿終於得到了修改後出版的機會,多虧小說被《時代周刊》連載才勉強得到25英鎊的酬勞。1920年,《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出版,阿加莎·克里斯蒂這個日後享譽全球的名字開始在英國文壇閃亮。由於阿爾奇已退伍從商,事業剛剛起步,家庭負擔依然十分沉重。因此,阿加莎接受了阿爾奇的建議,繼續進行小說創作。

1922年,拮据中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夫婦面臨一次難得的機會--以大英帝國博覽會先遣巡視團成員的身份週遊世界。和心愛的人相伴同行是阿加莎能夠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他們不顧一切地踏上了旅程。在這次旅行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完成了《褐衣男子》的構思,並將帶隊的貝爾茨先生以及她在南非的一些見聞融入了故事之中。《褐衣男子》被《新聞晚報》連載,阿加莎·克里斯蒂得到了500英鎊的稿酬。但是在最初的激情過後,阿加莎·克里斯蒂夫婦漸漸失去了共同語言。

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寫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羅傑疑案》。在《羅傑疑案》一炮打響的時候,厄運紛至沓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母親突然因病離世,令她傷心欲絕。向來厭惡生老病死的阿爾奇不但沒有帶給她體貼和安慰,反而更疏遠了氣氛壓抑的小家庭,並為了一個名叫南希·內萊的女子絕情地離開了阿加莎。同年12月3日,星期五,大概晚上11點鐘,飽受煎熬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駕駛着她心愛的莫里斯小汽車離開家,消失在夜色中,這起失蹤事件轟動全國。在歷時12天的大規模搜尋後,阿加莎被發現以特麗莎·內萊的化名棲身於約克郡哈羅蓋特的海卓酒店。

阿加莎·克里斯蒂4.jpg

第二次婚姻

失去了經濟來源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不得不重新投入寫作。在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島休養期間,她完成了《藍色特快上的秘密》。熱愛生活的她,終於還是鼓起勇氣回到英國,於1928年簽訂了離婚協議書。在這段人生中的低潮期,阿加莎·克里斯蒂創造了簡·馬普爾小姐這個終身未嫁的可愛老太太形象。

1929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朋友的建議下登上東方快車,遠赴中東。特異的風土人情翻開了她生命中嶄新的一頁。她慕名參觀了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在烏爾(現伊拉克境內)的發掘地,並和伍利夫婦成為好友。

1930年,當阿加莎·克里斯蒂重訪此地時,伍利的助手馬克斯·馬洛溫被委派接待她,並陪她在返回英國的路途中一路遊歷。然而不期而至的電報傳來女兒羅莎琳德患上肺炎的消息,令她驚慌失措。善解人意的馬克斯護送阿加莎回到英國。看到女兒已在姐姐的照料下逐漸康復,她如釋重負。生活仿佛又將歸於平靜。然而,比她年輕14歲的馬克斯的突然求婚打破了平靜,令她又驚又喜。在反覆權衡並徵求了家人的意見後,她克服了對愛情生活的恐懼,於1930年9月11日與她外甥的大學同學馬克斯·馬洛溫步入婚姻的殿堂。

這以後,寫作和一年一度的探親成為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活的主旋律。她懷着對生活的熱愛把她細緻觀察到的點點滴滴都寫進了自己的偵探小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馬克斯參軍,作為中東專家被派往北非。女兒羅莎琳德結婚生子,可丈夫卻在1944年陣亡。

阿加莎·克里斯蒂5.jpg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忙亂中又參與了當地醫院的志願工作,業餘時間仍然奉獻給寫作。獻給羅莎琳德的《帷幕》和獻給馬克斯的《神秘的別墅》在炮火聲中寫就,這分別是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的最後一案,直到完稿後30年才公布於世。她為保險起見,還專門將手稿的副本保存在保險箱裡。

1945年,馬克斯終於回到英國。

垂暮之年

1947年,阿加莎·克里斯蒂應BBC之邀為瑪麗王太后的八十壽辰創作了廣播劇《三隻瞎老鼠》。隨後,馬克斯在伊拉克尼姆魯德開始了挖掘工作--這使他在多年後獲封爵士。

195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第50部偵探小說《謀殺啟事》出版;她結識了戲劇製作人彼得·桑德斯;她還在尼姆魯德考古現場她的專用書房貝特·阿加莎(古阿拉伯語,意為阿加莎之屋)開始了歷時15年的自傳寫作。同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為英國皇家文學院(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會員。1952年11月25日,彼得·桑德斯將根據《三隻瞎老鼠》改編的劇本《捕鼠器》搬上舞台。正是從那一天起,這部作品開始創造連續上演五十餘年(僅逢周日休息)從不間斷、至今不衰的世界戲劇史上空前的紀錄。

除了推理小說和戲劇之外,阿加莎·克里斯蒂還把她的創作熱情投入了其他類型作品的創作,例如真實記錄了她中東生活的《情牽敘利亞》,兒童文學《伯利恆之星》,以及詩集等等。她還偷偷地以瑪麗·韋斯特馬考特的筆名出版了數本情感小說。

阿加莎·克里斯蒂6.jpg

1958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為偵探俱樂部會長,並連任終身。196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埃克塞特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6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完成。次年,馬克斯完成其著作《尼姆魯德及其遺址》。

1973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寫完老年湯米和塔彭絲的故事《命運之門》後便擱筆了。

1975年,《帷幕》出版,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許多西方報刊爭相刊登了波洛的訃告。1976年,《神秘的別墅》出版,這是馬普爾小姐的謝幕。兩本書分別登上了當年英美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

1976年1月12日,逝世於英國牛津郡的沃靈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聖瑪麗教堂墓園,終年85歲。

創作特點

布局特點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在布局與情節上很有特點。作品一開卷就疑雲密布,奇事迭出,讓讀者產生了迷惑與好奇心。讀克里斯蒂的作品,高潮迭起,令讀者欲罷不能,緊緊盯着她時,也猜不出克里斯蒂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當讀者稍一疏忽,她就會讓你大吃一驚。作者熟悉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在兩次世界大戰時她還在醫院中工作過,對藥劑(尤其是毒藥)很有研究,這也為克里斯蒂設計兇手作案提供了條件。

在有名偵探作為主角的作品當中,往往結局是由名偵探召集所有活着的人來揭示真相,這一模式被廣為採用。但是作者眾多的作品當中也有不少題材重複的,特別是謀求遺產這一殺人動機幾乎在她所有的作品當中屢試不爽。

阿加莎·克里斯蒂7.jpg

心理描寫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每部偵探小說都是心理學在文學上的巧妙運用。她筆下的波洛的頭腦里有無數"灰色細胞","灰色細胞"就是這位矮個子偵探對每個人的心理到動作科學推理的因子。波洛擅長從對方的服飾、舉止、愛好、經歷和人生觀諸方面作綜合分析,然後進行邏輯推理。波洛幾乎沒有與任何兇犯搏鬥過,他總是慢吞吞很悠閒,像一隻經驗豐富的老貓觀察一群嘻鬧的老鼠,從中找到作案是哪一隻"老鼠",把它繩之以法。克里斯蒂筆下另一位女偵探馬普爾小姐,表面上是一位愛扯鬧的老姑娘,外號叫"老貓",其實,馬普爾小姐利用閒扯來進行推理,她總是把無關緊要的閒話與有意的謀殺聯繫在一起,透過罪犯的某些細節與不尋常的舉止來窺視其內心的秘密。她和波洛一樣,都是心理學家。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波洛對12個旅客的心理活動作了推測,並了解了每個人歷史,從中得出了殺死雷切特的正是12個人共同作的案,原來他們是要為無辜的孩子復仇。在《迷霧》一書,雪柏醫生表演得極其出色,但波洛並沒有被假象所迷惑,他精於推理,終於將雪柏醫生繩之以法。在《偷寶石的貓》中,波洛對梅多班克學校作詳細調查,運用嚴密的推理揭露了真兇安·沙普蘭的真面目。馬普爾小姐則在《牧師住宅兇殺案》和《書房的死屍》兩案中,有驚人的表現,以她的智慧與心理學知識,讓迷霧中的真兇從幕後走到了幕前。充分顯示心理推理在偵探小說中的勉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儘管寫了兇殺與男女之情,但她創作的態度是嚴肅的,沒有渲染暴行,更沒有色情描寫,文筆相當潔淨。

語言特色

阿加莎·克里斯蒂儘管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但她的文字精巧優美,語言流暢自然,明顯地受到狄更斯小說的影響。她的小說在結構上超過了柯南道爾。柯南道爾擅長寫短篇,而克里斯蒂則駕馭眾多人物與複雜情節,致力構思長篇偵探小說。她小說中的伏筆與線索也比柯南道爾的多。克里斯蒂擅長用多側面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社會現實,並在每一樁兇殺案的背後插入時代背景與風俗人情的描寫。如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用優美的文筆描繪水上風情和名勝古蹟;而在《偷寶石的貓》一書中,則對中東的地理環境與當地風俗描寫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在描寫兇殺案發生後,每個與案件有牽連的人的心理活動,可謂惟妙惟肖。克里斯蒂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現代主義意蘊。她的語言含義豐富,有着廣闊的闡釋空間。讀者在達到結局之前,根本無法確定她語言符號的真正所指。這種描繪的模糊性正與偵探小說這一文體的敘事口標相一致,促使讀者懷疑每個人物的動機,增強了懸念。

阿加莎·克里斯蒂8.jpg

人物影響

法國總統戴高樂自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國皇太后瑪麗也把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作為一種最好的享受。在瑪麗王后80歲生日時,英國BBC電台為女王祝壽,瑪麗女王指定要播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被譯成一百零三種文字。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1年的報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當時世界上作品最暢銷的作家。她的著作在一百零二個國家出售。美國雜誌《紐約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銷售量在書籍發行史上僅次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和《聖經》。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等優秀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上映,頗受歡迎。她的由小說改編的《捕鼠器》一劇連續上演多年,經久不衰。克里斯蒂這個名字,在英美等國連續數年被列為暢銷書作者榜首。1971年,因她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英國女皇授予她大英帝國阿加莎夫人的稱號。她的作品有不少被譯介到中國。

阿加莎·克里斯蒂開創了偵探小說的"鄉間別墅派",即兇殺案發生在一個特定封閉的環境中,而兇手也是幾個特定關係人之一。歐美甚至日本很多偵探作品也是使用了這一模式。

人物評價

克里斯蒂的作品具有永久的價值。(偵探小說家程小青《論偵探小說》評)

克里斯蒂在社會背景、人物描寫和對話上表現出的敏銳觀察力無人能及。(歷史學家C·V·韋洽伍德評)

克里斯蒂是將"殺人"這一情節遊戲化的第一人,因為此前,柯南道爾以謀殺為主題的小說多充滿了血腥和恐怖,而克里斯蒂的小說中殺人既不壓抑也不血腥,真正做到遊戲化和娛樂化。克里斯蒂的懸疑小說無人可比,事實上讀克里斯蒂的作品,讀者能找到一種和作家對弈的快感,可惜的是在每個回合里,讀者都會落下風,最好的結果也是打個平手。(作家馬原評)

阿加莎·克里斯蒂9.jpg

世界紀錄

最暢銷的小說家:世界最暢銷小說家是已故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爵士,她的78部犯罪小說以44種語言出版,估計售出約20億冊。 (吉尼斯世界紀錄)

推理小說家

日本小說家 內田康夫 米澤穗信 麻耶雄嵩 小森健太朗
安東能明 飴村行 貫井德郎 道尾秀介
今野敏 櫻庭一樹 恩田陸 日高恆太郎
戶松淳矩 貴志祐介 千街晶之 伊阪幸太郎
歌野晶午 垣根涼介 有栖川有棲 淺暮三文
光原百合 法月綸太郎 古川日出男 山田正紀
菅浩江 東直己 福井晴敏 天童荒太
北森鴻 東野圭吾 馳星周 桐野夏生
黑川博行 真保裕一 梅原克文 京極夏彥
山口雅也 加納朋子 藤田宜永 折原一
中島裕之 高村薰 宮部美雪 綾辻行人
北村薰 大澤在昌 佐佐木讓 船戶與一
和久峻三 小杉健治 高橋克彥 逢坂剛
剛嶼二人 北方謙三 伴野朗 加納一郎
胡桃澤耕史 辻真先 連城三紀彥 西村京太郎
阿刀田高 天藤真 泡坂妻夫 石澤英太郎

阿加莎·克里斯蒂0.jpg

戶板康二 清水一行 小松左京 森村誠一
夏樹靜子 陳舜臣 星新一 三好徹
中島河太郎 佐野洋 結城昌治 河野典生
土屋隆夫 飛鳥高 笹澤左保 水上勉
鮎川哲也 有馬賴義 角田喜久雄 松本清張
日影丈史 永瀨三吉 江戶川亂步 大下宇陀兒
高木彬光 坂口安吾 橫溝正史 西村壽行
島田庄司 久生十蘭 赤川次郎 松岡圭佑
逢坂剛 綾辻行人 山村美紗 三津田信三
英國小說家 柯南·道爾 肯·福萊特 約翰·勒·卡雷 F·W·克勞夫茲
埃德加·華萊士 E·W·赫爾南 羅納德·A.諾克斯 伊斯瑞爾·冉威爾
R.奧斯汀•弗里曼 查爾斯·狄更斯 威爾基·柯林斯 菲莉絲·多蘿茜·詹姆斯
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 菲莉斯·懷特 恩加伊奧·馬什 P.D.詹姆斯
馬傑里·阿林厄姆 約瑟芬·鐵伊 阿加莎·克里斯蒂 多蘿西·L·塞耶斯
米涅·渥特絲
法國小說家 加波利奧 埃米爾·加博里奧 莫里斯·勒布朗 卡斯頓·勒魯
弗雷德·瓦爾加 保羅·霍爾特 喬治·西默農 馬克西姆·夏丹
美國小說家 瑪麗·瑪格麗特·杜魯門·丹尼爾 傑夫里·迪弗 勞勃·勒德倫 埃德加·愛倫·坡
羅伯特·帕克 丹尼斯·勒翰 勞倫斯·布洛克 安娜·凱瑟琳·格林
瑪麗·萊因哈特 艾瑪·萊瑟姆 阿羅達·克羅斯 米尼翁·埃伯哈特
蘇·格拉夫頓 瑪西亞·纓勒 達謝爾·哈梅特 米凱·斯皮蘭
歐爾·伽德納 雷克斯·斯托 布賴特·哈里德·羅遜爾 弗蘭伊格·萊斯
羅斯·瑪奎·德那魯德 切斯塔·哈伊姆斯 卡塔·布拉恩 G·G·菲克林格
約翰·D·麥克唐納 約翰·保爾 伊萬·T·羅斯 伊頓·麥克伯伊
J·B·奧薩里萬 吉爾·格林弗德 奎因 約翰·迪克森·卡爾
雷蒙德·錢特勒 派翠西亞·康薇爾 羅伯特.J.蘭迪斯 詹姆斯·帕特森
埃拉·雷文 黑克·塔伯特 傑克·福翠爾 戴維·鮑爾達奇
范·達因 奧希茲女男爵 克萊頓·勞森 安東尼·布徹
約翰·迪克森·卡爾
其他國家 巴斯克斯·蒙塔爾萬 加伊奧·馬什 維·蘇·奈保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