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日本帝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日本帝国: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的国号,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现于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1936年后才成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国号。现在「大日本帝国」一词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结束至1947年新宪法施行之间的历史时期

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hg=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大日本帝国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中文又译为日本帝国)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的国号,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现于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1936年后才成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国号。现在「大日本帝国」一词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结束至1947年新宪法施行之间的历史时期。统治期间,日本皇室成员均以农曆而并非新曆来计算生日。

简介

日本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后,政治权力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开始了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大日本帝国宪法》于1889年发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国议会

由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积极向外扩展势力范围,国力逐渐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位于东方世界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汉口日租界

1902年1月30日,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双方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约失效。

二十世纪初,加藤高明内阁于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为抑制国内共产主义运动,公佈了《治安维持法》,于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举行的第16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得到实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宪政友会立宪民政党两大政党轮替执政,开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日本:日本在二战时所统治及占领的地区 。

1930年代中期后,自1912年第一次护宪运动以来的政党政治日渐衰落。早年军部兴起法西斯主义,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军部便乘机制造了一连串政变。

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后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统制派大政翼赞会掌控了政治权力。1936年11月与纳粹德国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号迪宫,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在位),是日本最长寿以及在位时间最长的天皇,执政长达62年零13天。 大正十五年(1926)大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为日本新一任天皇。在位期间,他策划和指挥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侵略和践踏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导致了数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与中国全面爆发战争。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赞会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签定,日本成为轴心国成员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为二战轴心国阵营最后一个投降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

随后同盟国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同时修改宪法与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国宪法》颁布后,日本官方不再以此为正式国号。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约》签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大日本帝国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宪法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亿多的人口,这大约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间,大日本帝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维新主张脱离亚洲开始的国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大日本帝国时期的日本经历迅速现代化,出现空前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段时期的日本积极进行军事扩张,先后经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塑造了近现代东亚的政治局势,战争同时为世界各国遗留不少历史争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名称

1867年11月9日(庆应3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天皇归还政权,称为大政奉还。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日本改元明治朝廷同时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根据大号令,以讨幕派的萨摩藩长州藩的领导班子为中心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重新掌握政治实权。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生效,天皇定为国家元首,政体为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的分支),内阁国会也渐次设置。

之后的时间裡,“日本”、“日本国”、“大日本”、“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名称都曾经被日本政府使用过。受到西方影响崩溃的藩幕体制,自明治维新以来藉由再造天皇制的方式,试图创造日本人现代的国家认同。直到1934年发表:「国体明徵声名」,日本为由天皇统治的国家,首度确立现代国体意义的“日本”主干。[1][2]。1936年(昭和11年),国号正式统一为「大日本帝国」,但根据外务省的通知,不是法定名称。通称“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败战的日本在盟军占领当局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国家体系;1947年(昭和22年),《日本国宪法》颁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国宪法》,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国」国号,「大日本帝国」一词走入历史。

君主

历史

早期历史

幕末时日本诸藩当中,以萨摩藩长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响力高喊高举「攘夷」大旗,两藩对于「开国」的幕府不满,与朝廷联手逼迫幕府转向「攘夷」,继而不惜主动挑起与西洋诸国的事端。萨摩与幕府对长州作战,种下传统武士的不满加深日后武力讨伐幕府的种子。1866年1月21日,在坂本龙马的中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缔结同盟,决定在倒幕上合作。

1867年11月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眼见萨长同盟的威胁,决定先行上奏明治天皇,提出大政奉还,翌日获得敕许,将260年来由德川幕府掌握的政权交还天皇,并创设以德川家为中心的新政府,德川家将作为政治中枢继续掌握实权。公家岩仓具视和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等讨幕派见此,策划政变以阻止亲德川派建立以德川家为中心的新政府。在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召开的最后一次朝议后,萨摩等五个藩的军队封锁了京都御所的九门,禁止亲德川派的摄政二条齐敬和贺阳宫朝彦亲王进宫。

随后,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内学问所发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并在当天进行的小御所会议上,决定了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天皇交还内大臣官职和领地。[3]此事刺激了德川庆喜,更激化了德川庆喜与讨幕派的对立。1868年1月中,亲德川派的会津藩、桑名藩以谒见天皇为名,从大坂京都进军。同时,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讨幕军亦在京都重兵集结,双方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爆发武装冲突,即鸟羽伏见之战,内战戊辰战争爆发。讨幕派的萨长军获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

德川庆喜战后于庆应4年1月6日放弃大坂城,并由海路逃往江户。1月31日,天皇发布讨伐德川庆喜的命令,并在2月3日剥夺了德川的官职。以萨摩、长州等藩兵为主力的讨幕军,相继从京都出发。3月12至13日,讨幕军队到达江户城外。经过一连场谈判后,讨幕军统帅西乡隆盛成功劝服德川庆喜投降,于4月21日和平接收江户。事后德川庆喜遭到软禁,江户时代结束。

1869年5月的箱馆湾海战是日本内战戊辰战争的最后阶段,帝国海军猛烈扫荡德川幕府的残馀军力。

明治天皇于1868年4月6日发表《五条御誓文》,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序幕。自1868年开始日本进行了多项改革[4]。1868年,明治新政府宣布设立后箱馆裁判所|箱馆裁判所,便将北海道纳入新政府统治之内[5]

在德川庆喜被迫使交还权力后,讨幕军征讨由仙台藩伊达氏作为盟主的奥羽越列藩同盟等残馀幕府势力。幕府军在接连败仗后,在1869年1月北上佔领五稜郭,将领榎本武扬宣布成立虾夷共和国,并和讨幕军之间爆发箱馆战争[6]。1869年6月27日,榎本武扬宣佈投降,随着幕府势力的抵抗消失,日本全境统一。

在幕府军投降之后,新政府废藩置县及废除大名,并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设11国86郡。1869年天皇和新政府迁都,从京都移驻江户,并把江户改称为东京。同年,新政府创建了开拓使,北海道开始进入大规模开发时代。除了政府动员的移民之外,亦有自发性的大规模移民,其代表例为带广的晩成社[7]

为了加强国防,还设置了屯田兵制度[8]。1882年,开拓使被废止,政府改设函馆县札幌县根室县三个县来管理北海道[9]rp|28-30。1886年,政府决定废除三县,改设北海道厅 (1886-1947)|北海道庁 (1886-1947)|北海道厅。

日本后来有出兵台湾之议[10][11]。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国船隻于颱风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12],其中54名登岛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杀害,史称八瑶湾事件[13]

由于当时琉球国同时向日本和清朝朝贡,而清廷表示将事件交由日本处理[14],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台湾南部排湾族部落,是为「牡丹社事件[15]

在驻华英国公使调停下,日清两国签订《北京专约》。1871年12月23日,岩仓使节团出使外国。1873年,日本政府取消了自丰臣秀吉起,基督教传教士在日本国内传教的禁令。

君主宪政的形成

明治初期,政府内长州与萨摩两派摩擦越来越烈,不久政治家板垣退助提出的征韩论引致明治政府的内部冲突,于1873年10月爆发明治六年政变,事件中大久保利通等人成功说服明治天皇搁置征韩。事后征韩论领导者板垣退助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人均宣布下野,连同六百多名军人及官员离开政府。

直至1874年,已经下野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撰写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向明治政府表达开设民选议会的期望,是一份肇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文书。由于大量士族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失业,旧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人转投士族抗争,最终引发1877年的内战西南战争[16][17]

1875年,与俄国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日本获得堪察加半岛以南的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鄂霍次克海的捕鱼权和其周边俄国港口十年的免费使用权,条件为让出整个桦太的主权予俄国。板垣退助虽然于明治六年政变失败,但是征韩论始终未有失势。

1875年9月,发生了江华岛事件,最终使日朝双方签订江华条约,日本最终透过条约打开朝鲜国门,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并承认朝鲜为独立国。1877年,西乡隆盛以「清君侧」为名,发起西南战争讨伐明治政府,最终萨摩兵败。

1878年,实行地方三新法。引发各地不安,1878年5月14日,明治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在东京的纪尾井钉清水谷遭到暗杀。1878年8月23日,发生竹桥事件,驻扎在竹桥附近的帝国陆军近卫军发起武装叛乱。1879年,日本政府将《北京专约》中的「琉球人」诠释为「日本国属民」,染指中国自明清两朝以来的朝贡国琉球国,藉此机会在1879年8月31日吞并了琉球,琉球王国灭亡[18],并改设为冲绳县

1880年,国会期成同盟结成,是自爱国社等组织改称发展而成的组织。借着这个组织,国会开设运动得以发展成全国性的运动。1881年,发生自由民权运动,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明治政府表达一系列开设议会、保障自由等期望。1880年,元老院按明治天皇的要求制定了《日本国国宪按》,并将此作为草案提交。此外,时任大藏卿的大隈重信与自由民权运动组织互相呼应,也提出了自己的《宪法意见》,这使得他与伊藤博文不和。而《日本国国宪按》规定了天皇需遵守宪法,并给予议会很大权力,亦遭到了伊藤博文、岩仓具视等人的反对,与大隈的意见一样,未能获得最终通过。

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中,岩仓具视最终以财政政策失政为由褫夺大隈重信参议一职。大隈被罢免后,天皇随即颁布开设国会的敕谕。大隈垮台后,松方正义接任大藏大臣和内务大臣,上任后推行松方通货紧缩,削减政府开支,改革地税改革、设置有权发行可兑换钞票的央行日本银行和兑换制度。三年后,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建于1883年的东京鹿鸣馆,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脱离亚洲、全面西化的象徵。俄国在十七世纪末进行的西化改革,成为日本西化的参照。值得注意的是,西化并不等同罗马化,而事实上在日本实行完整的罗马化是一样不可能的事,当年日本西化的对象是更具匈人色彩的普鲁士(德国)。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事变云岘君(兴宣大院君)兵变成功掌握政权后不久,即被清朝朝鲜事务大臣吴长庆、帮办大臣袁世凯平定,清方将云岘君监禁于直隶保定。事件中,当地日本公使馆被焚,多名日本侨民遇害,日本公使花房义质亦经济物浦乘船返回日本求援。同年8月12日,花房义质带着日军一千五百人和四艘军舰回到汉城,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损失,以及同意日军驻扎朝鲜。

8月30日,日朝双方就上述内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开化党人挟持国王李熙矫诏称清军作乱,请求日方派兵支援,日军藉此占领朝鲜王宫。至12月6日清军入宫,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政变失败后,日方于1885年派井上馨与载着军队的兵舰六艘登陆朝鲜济物浦,要求朝鲜赔偿损失,朝鲜在日本威脋下签署了《汉城条约》,同意日本在汉城增置戍兵。

1885年4月,日本与清方签订《朝鲜撤兵条约》,双方皆从朝鲜半岛撤军。日本虽然撤走了驻朝军队,但保留随时派兵到朝鲜半岛的权利,为以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曾任大日本帝国阁揆山县有朋,在任内颁布的《教育敕语》,其宗旨成为该时期日本教育的主轴。

1885年12月22日,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发布。1890年7月1日,举行第1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1890年10月30日颁布《教育敕语》,其宗旨成为战前日本教育的主轴,该文件由山县有朋内阁的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1890年11月29日召集第1回帝国议会。 1891年,军事工程师下濑雅允研制出下濑火药,后来被使用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

帝国的扩张

1894年1月11日至1895年3月29日,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东学党起义中,日清按1885年《朝鲜撤兵条约》同时出兵朝鲜半岛,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其后扣留朝鲜高宗李熙,任命大院君李昰应主理朝鲜国事。1894年7月16日,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条约由日方代表青木周藏与英方代表约翰·伍德霍斯在伦敦签署。促成条约签订的官员,包括日方的陆奥宗光,英方的休·弗雷泽 、约翰·哈林顿·歌宾斯。

条约规定由1899年7月17日开始,在日本的英国国民会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国法律与领事法庭。以往根据德川幕府与外国人的相关协定,在条约港居住的外国人,由该人的所属国家制定的法例管制。该条约的签订促成了1902年缔结的日英同盟。1893年,化学家长井长义自麻黄碱合成出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后来被广泛作军事用途。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9]。1895年2月,清军战败后,派李鸿章代表清廷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在此条约中获得了台湾澎湖群岛的主权以及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20]。台湾住民因不满《马关条约》的签订,于1895年5月29日爆发起义。至1895年11月18日,日军平定了台湾原住民暴乱。1900年5月10日,皇太子嘉仁亲王大正天皇)与九条节子结婚。

1900年6月中国爆发义和团事件,日本派出陆军第5师团参与了八国联军之役。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之役,出兵佔据中国东北地区,在清廷与各国议和后,俄国仍然不撤兵。1901年,高峰让吉首次分离出肾上腺素。1901年4月29日,皇太孙迪宫裕仁亲王(昭和天皇)出生。1902年1月30日,日英双方结成同盟,日英两国希望藉盟约钳制俄国和德国在远东的发展。1904年,长冈半太郎提出了早期的原子行星模型,称为半太郎模型|Hantaro Model,建议电子的轨道就像土星环[21],该模型后来被玻尔模型取代。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由于战争导致财政恶化,而俄国亦爆发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两国要继续战争都很困难。1905年1月日露战争期间,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吾辈乃猫也》开始在《子规》杂志上连载,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中介下签署《朴次茅斯和约》,结束了战争。日本战后取得桦太北纬50度以南的部分[22],这样的战争赔偿与日本国民的期望有落差,最终引发1905年9月5日的日比谷纵火事件。日本在《朴次茅斯和约》中取得俄国东清铁路长春至旅顺段的控制权,及后改称该铁路为南满铁路。1906年,南满州铁道设立,旨在垄断满州地区的铁道运输。

1907年,韩国高宗派遣至海牙的密使任务失败,事后日本藉事件逼使韩国高宗让位。1908年,日本无政府主义者引发赤旗事件,与警察发生冲突,最终演变成械斗事件。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被行刺身亡。1910年与韩国签订了《日韩合併条约》,令朝鲜半岛合併成为日本的一部分[23]。1910年,化学家铃木梅太郎从米糠中提取出了抗脚气病酸,将它命名为硫胺(维生素B)。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驾崩,子嘉仁继位,改元大正,是为大正时代。同年末,因为陆军倒阁而引起第一次护宪运动(日語大正デモクラシー),事情导致1913年第三次桂内阁倒阁事件,日本开始出现政党政治。1914年1月的西门子事件,最终导致执政14个月的第1次山本内阁总辞。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协约国成员身份在1914年8月23日向同盟国宣战。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起的首次贸易顺差。早年,高峰让吉就提出日本应该建立「国民科学研究所」的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得到了资本家涩泽荣一的响应,于1917由日本政府补助经费,加上民间的捐款,成立了理化学研究所,其原子物理研究促进了日本后来在二战时期的核武器研制。

同年,俄共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夺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权。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单独议和,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此,协约国决定武装干涉苏俄革命,俄国白军得到日本等协约国成员支援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派遣军队在西伯利亚东面海岸登陆,直接武装支援俄国白军推翻在西伯利亚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事件最后失败告终,苏联共产政府确立。1920年协约国撤出俄国,日本军队鑑于1920年2月至3月发生庙街事件后与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政府交涉不果,一直驻守西伯利亚至1922年,并佔领库页岛北部,直至1925年与苏联建交后才撤出该地。

一战协约国胜利后,根据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转交日本,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国际联盟托管地亦委任日本统治。1922年,日本在其委任统治的南洋群岛上设置的南洋厅,行政首府位于帕劳群岛科罗尔岛。数学家高木贞治在一战期间完成了类域论中的高木存在性定理的证明,并于1920年提交到国际数学家大会,导致1920年代类域论古典理论的发展。战后日本政局出现不稳,权贵与政党不断抗争,发生第二次护宪运动。1925年实行全民普选,由唯一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首相,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期。日本为1920年建立之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及常任理事国。

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1923年9月,日本关东大地震[24],死亡人数达十三万人。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是为昭和时代。翌年,台湾总督府宣布,开始台湾日治时期极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25],并于1930年竣工[26]。1927年4月,由于日本政府救济台湾银行失败,陷全国金融于险地,史称「昭和金融恐慌[27]。1928年,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两人发明了引向天线,后来被应用在无线电测向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

1930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间,滨口犬养冈田内阁为挽救经济,主张削减军费,使军部和右翼组织不满,三人亦先后被暗杀[28]。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在1933年3月27日,日本因扶植傀儡国家满洲国而引发国际危机,于1935年3月27日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汤川秀树以核作用力的理论基础预言介子的存在。

军国体制的确立

位于东京丸之内的东京会馆|东京会舘,原为一民营宴会场馆,大政翼赞会成立时一度徵用此地做为总部使用。

政党政治日渐衰落(例如田中义一主张惩罚杀害张作霖的凶手而被迫下台),首相甚至会被军人政变刺杀(如五一五事件二二六事件)或任意废立(首相意见或政策若与军部不同调,便会遭到军方倒阁撤废,换上亲军部的人马),二二六事件之后,统制派首脑东条英机等军人集团渐渐掌握内阁与议会的控制权。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二二六事件[29]广田弘毅组阁,建立以天皇及军部为本的法西斯体制[30]

统制派军人东条英机掌权后,日本对中国开展大规模侵略。1937年,武见太郎建造了世界第一台便携式心电图仪,并在1939年发明了心向量图机。1937年7月7日,日军策动卢沟桥事变,正式入侵中国,引发中日战争。战时日军佔领华东平原,包括首都南京,杀害中国军民,史称南京大屠杀[31],估计被杀人数约三十万人[32][注 1]蒋中正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祇能退守中国西南一带[33]

但其后战情僵持不下,令日军陷入消耗战;旷日持久,消耗日军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4]

为了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日本认为必须封锁中国取得同盟国支援的途径,于1940年9月派军进驻维希法国所控制的越南北部,切断了中国赖以取得同盟国军火的中越铁路。1941年4月,日本派遣外交官前往华盛顿特区谈判,但谈判破裂告终。日本遂于7月2日决定增派部队至越南。而美国则于7月25日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8月1日对「所有侵略国」实施石油禁运与经济制裁,英国与荷兰亦同时实施对日经济制裁。对于石油、钢铁、工具母机有70%从美国进口的日本来说,这政策极为致命,除非日本将军队撤出中南半岛,否则日本国内储存的石油资源将会耗尽。日本不接受此条件,并称这三国和中国为ABCD包围网

日本在对中国的战争中持续消耗物资,加上美英荷三国对日实施经济制裁,为了打破僵局,军部内分做两种派系:一派主张往满洲国北部的西伯利亚扩张,另一派则主张南下东南亚。在1941年4月13日日本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日本签此条约之目的是确保满洲国北部边界不会爆发战争,影响到南进政策的实行。而在1941年6月22日,纳綷德国开始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日本南进无后顾之忧后,大本营便考虑与英美荷开战的可能性,最终决定向东南亚进发[35]南进政策的目标指向印度支那半岛泰国马来亚印尼

日本在中国犯下济南惨案平顶山惨案、镇江屠城惨案、南京大屠杀三灶岛万人坟重庆大轰炸等罪行,组建731部队进行活体实验,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一二八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开战、日军攻势

战争的第一枪在马来亚打响。日本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00:30,日军发动马来亚战役,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吉兰丹哥打峇鲁海岸开始炮轰岸面登陆作战,当时距离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还有约48分钟。这场战役中,日军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军防线,使得英军只能一退再退最终撤退到新加坡,最后以日军的胜利告终。日军以少许代价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以及新加坡,远比大本营预计占领时间还要短上许多,因此该战役被称为马来亚闪击战。

马来亚战役爆发后不足一小时,日军于东岸时间1941年12月7日,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荷兰宣战。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迅速进攻太平洋区内美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包括马来亚荷属东印度菲律宾新畿内亚所罗门群岛等地,扶植多个傀儡政权,大批同盟国士官被日军俘虏,泰国亦在日本压力之下加入了轴心国阵营。

这段时间裡,日本势力向西达至英属印度、以东至新几内亚群岛,形成「绝对国防圈」,能掩护日本的海上战略资源运输。除了对东南亚英美荷殖民地的攻佔外,日本接连佔领太平洋的各个岛屿,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中被摧毁,无法援助其战区,且日军大规模进攻,岛屿纷纷被日军所佔领。日军在各岛上修筑各个不同的防御工事和机场,使得日本的「绝对国防圈」范围不断扩增,但兵力大量分散。

此外日军还有试过对澳洲达尔文展开空袭,并在澳洲的东部海域攻击沿岸与来往的商船,但在空袭与攻击沿岸后未即时登陆,且在不久后盟军开始反攻,失去进攻澳洲的机会。在海上,日本海军局部巡弋陆续消灭盟国海军,其中最大的战果是在印度洋空袭中将英国皇家海军彻底逐出太平洋。日本海军攻击美国西海岸。

战争转捩点:中途岛海战

1942年5月4日,珊瑚海海战爆发,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航空母舰的海战,为一个月后的中途岛海战拉开了序幕。日本在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空袭后,为了防范美军持续由侧翼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便积极策划对中途岛的攻佔作战计画,原本预计所有参与偷袭珍珠港的南云舰队的六艘航空母舰要全部参战,为日军攻击中途岛时提供空中支援以及随时歼灭出现的美军机动部队,但由于日军在新几内亚地区发动FS作战而引发珊瑚海海战,让六艘航空母舰中的两艘「翔鹤」与「瑞鹤」航空母舰无法参战,使南云舰队减损33%的空中兵力,但日军仍按照既定计画,于1942年5月28日发动中途岛作战计画。

由于日方的密码被美军破译成功,美军在日军进攻中途岛前就已作好准备,除了强化中途岛本身的防御力量外,尼米兹也要求刚由珊瑚海海战回到珍珠港的「企业号」以及「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由斯普鲁恩斯少将领军,驶往中途岛东北海域埋伏,同时也令在珊瑚海海战中受重伤,当时在珍珠港大修中的「约克镇号」航空母舰执行紧急修理,于3日后组成另一支特混编队,由法兰克·杰克·弗莱彻少将领军,驶向中途岛东北海域与斯普鲁恩斯的舰队会合。

1942年6月4日晨南云部队开始空袭中途岛,然而因为南云舰队发生一连串的战术判断失误(其中包含侦察机未搜寻到美舰队,中途岛攻击部队返航以及中途岛陆基航空部队攻击等),让埋伏在东北海域的美军特混编队有机可趁,首先对日舰队发动攻击,让南云舰队中的「赤城」、「加贺」和「苍龙」号航空母舰被美军俯衝轰炸机的炸弹击中起火,并于当晚陆续沉没。而「飞龙」号的航空机队随后对美军舰队发动反击,也让美军的「约克镇号」航空母舰受到重创,后来日军伊-168号潜舰发现了约克镇号,随即发射鱼雷击沉约克镇号。而发动攻击的「飞龙」号航空母舰也被美军攻击后沉入大海。

在南云舰队损失4艘航空母舰后,由于空中攻击力量完全丧失,山本大将不得不向全军宣布撤消战役计画并开始撤退,此战役以美军胜利而告终,也因为日军损失过于巨大(四艘航空母舰、200架以上的舰载机以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让日军在短期内无法再发动大型的战役,美军得以获得宝贵的喘息时间,故中途岛战役在太平洋战争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转捩点。[36]

胶着状态

1938年以来,日军以「扫荡」、「三光作战」,试图稳定中国的日佔区,但仍无法扭转整体局势。

最后阶段

战争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接连攻下硫磺岛冲绳岛,美军B-29轰炸机随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许多城市遇袭,市民伤亡惨重、工业设施尽毁,并重创日本的飞机工厂和机场[37]。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依次在广岛市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同时苏联亦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佔领满洲。8月15日,裕仁天皇电台广播宣佈向同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降伏文书,接受波茨坦宣言,并将领土范围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其他指定岛屿[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39],大日本帝国也已名存实亡,但日本政府直到1947年才放弃大日本帝国的称号,改称日本国。原属日本的位于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领土在战后被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收回,琉球群岛硫磺岛被美国军事占领,后美国陆续将这些地区归还日本,但美国并未归还原属日本的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而北方四岛则被苏联和继承国俄罗斯联邦占领至今。

战争损失

1939年全日本总人口为73,114,308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人员死伤人数为2,200,000至 2,300,000人,其中对美英等国作战死亡约155万人,在太平洋战场死亡约138万人,八月风暴行动死亡约30,000人。由于军事行动造成的平民死伤人数为500,000至 1,000,000人,总死伤人数为为2,620,000 至 3,120,000人,约占1939年全日本总人口的3.67至 4.37个百份比。

政治

宪法及政府

1883年,伊藤博文授意井上毅着手宪法草案的起草,并设立宪法取调局,次年改称制度取调局,正式开始了制定宪法、设立国会的进程。1885年,随着太政官制的废止和内阁制度的创立,伊藤博文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井上毅于1887年5月初步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以该初稿为基础,伊藤博文、井上、伊东巳代治、金子坚太郎等人聚集在位于夏岛(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伊藤别墅中,进行再次修改,写成了「夏岛草案」。此后,在夏岛草案的基础上再做修改,于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随后不久,伊藤博文设置枢密院,并自任议长,对宪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审议过程持续到1889年1月方告终结。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向全体国民公布。宪法通过天皇黑田清隆首相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钦定宪法」。同时制定的法典还有作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范、议院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重要法令。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当天的1890年11月29日施行。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四年后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后,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务大臣辅弼天皇。而宪法内文并没有「内阁总理大臣」及「内阁」名词。内阁当时依据内阁官制之法律运作,「内阁总理大臣为(国务大臣)同辈中之首席」,实际上职权并不明确,内阁总理并没有阁臣的任免权,由于任免权在天皇手上,所以当内阁意见不一时只能总辞。内阁总理大臣的任命,由天皇向总理「大命降下」授命组阁。明治后期至昭和中期,总理的人选由曾当过总理,被称为「元老」、「重臣」向天皇推荐。

大正后期至昭和初期的政党内阁时代,是基于「宪政之常道」,由众议院政党构成而任免政党党魁组阁(例如政友会为最大党,则任命其组阁。当政友会下台后,则任免另一个大党宪政会组阁,由大党轮流执政。)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在大部份时间採用「现役武官制」,必须由现役武官出任,人选必须由陆军海军推荐。而两大臣亦有直接向天皇上奏的权利。所以两大臣如果直接向天皇辞职,而所属军部拒绝推荐后继者则内阁倒台。而且军令方面属于天皇的统帅权,所以一般文人内阁较难干预军事政策。

加藤高明是第二十四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第二次护宪运动后出任护宪三派联合内阁首相,任内制定《普通选举法》及改革贵族院

1888年为了审议宪法草案,根据枢密院官制创设了枢密院。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天皇的最高谘询机关。首任议长为伊藤博文。长期以来,枢密院是掌控日本国家大政方针的显要部门,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国内政党势力衰退,军部逐渐强硬,枢密院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最后随着日本国宪法的施行,于1947年结束了其历史使命。枢密院设议长1名、副议长1名、顾问官24-28名。任命资格为40岁以上、国家元勋的人物。另外,各国务大臣都自然成为顾问官,可以参加表决。在东京的成年亲王也可以参加会议。枢密院建筑位于东京都皇居内,建于1921年,二战后供皇宫警察使用至今。

大日本帝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帝国议会,是日本国会从1890年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到1947年发布《日本国宪法》期间的正式名称。帝国议会的历史从1890年11月29日的第1回议会开始,直至1947年3月31日的第92回帝国议会。1890年11月29日,第1届众议院、贵族院开议。直至1947年3月31日,第92届众议院解散、贵族院停会。帝国议会由众议院贵族院构成,众议院议员由国民选出,贵族院议员则由不经选举的皇族华族、勅任议员构成。贵族院不解散,所以多数议员是终身任期。两院权限对等,但是众议院拥有预算先议权。

日本二战时主导政府的大政翼赞会,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政治团体,于1940年10月12日宣告成立,1945年6月13日解散。其以推动政治权力集中的「新体制运动」作为主要目标,将既有的政党解散成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一党专政的模式统治日本。由于当时任何形式的结社自由均被管制,大政翼赞会因而自称是一种为了公共目的而成立的「公事结社」。虽然自身认为是一个超越党派的组织,但战后被广泛被认为是与同时代之纳粹党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党,较不同之处是大政翼赞会採取多数决,与上述政党多为个人独裁相异。

除了位于首都东京的中央本部外,在全国各地设有道府县支部、大都市支部、市区钉村支部、钉内会、部落会等分支机构。大政翼赞会成立后,曾与许多功能类似的团体合併、也成立许多外围团体,例如1942年5月26日成立的「日本文学报国会」、1942年12月23日成立的「大日本言论报国会」等。在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情势下,以大政翼赞会为中心、对军部的方针给予支持的政治体制,被称为「翼赞体制」,无论是政府运作、公共政策、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各种国政事务,均在这种体系下被大政翼赞会及其外围团体紧密掌握。1945年3月30日,其旗下肩负议会政党职责的翼赞政治会翼賛政治会改组为「大日本政治会」,大政翼赞会本身则在同年6月被解散併入因应本土决战而成立的「国民义勇队」。

意识形态

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出现以兴亚会为代表的「兴亚论」,其内容包括新日本的现代化、国家协同合作、国家合併、构筑新秩序等。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认为日本、中国之间如同近邻。而日本已经成功现代化,但中国仍然是落后地方,所以福泽认为应该想方法改善中国,不然落后的中国将会牵连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损害。

为了日本的福址,日本应该不惜强佔落后的中国、朝鲜,帮助其建设。而且事实上,福泽甚至还通过出资购买武器来资助过当时朝鲜的政变。这种意识形态成为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根源。最初亚洲主义主张日本和大陆国家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但是后来亚洲主义得到修正,一改过往建立平等关系的主张,提倡日本成为亚洲国家发展的导师,日本应当参与东亚的政局,积极左右大陆国家的发展。根据昭和研究会的「东亚协同体论」,二战时成为构筑「大东亚共荣圈」的根基。

日本法西斯主义是指日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学者一般将这理解为军国主义。战前日本军部(陆军省)兴起法西斯主义,陆军省海军省联合黑龙会之激烈夺权斗争,终于爆发1936年二二六军事政变;海军省黑龙会政军界闻人数人遇害,事后皇道派被整肃,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控制的陆军省自此彻底掌握军部及内阁政权,日本军国体制确立。日本的东方会是当时国内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典范。该会由中野正刚创建,主张将天皇变成纯粹象徵性的国家元首。其政党在1937年选举获得2.1%的选票。东方会后来遭到取缔,中野正刚受到软禁,他在软禁时剖腹自杀。虽然在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没有形成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但已经对二战期间日本军部的思想影响深远。

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国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号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欲树立「日满中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以大日本帝国、东亚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为目标。1940年7月26日,第2次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将继续扩大战争,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写入基本国策纲要,成为战争的方针。

1940年8月,近卫文麿首度明确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大日本帝国(包括其傀儡政权满洲国)、中华民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英属香港英属婆罗洲地区(包括砂捞越汶莱)及新几内亚澳洲纽西兰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

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1942年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于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中国(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唯一实质独立的参与国)、菲律宾自治邦(总统劳威尔)、缅甸国(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揭暨其目标。

殖民地事务

日本派往其殖民地的总督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和兵权,掌握着殖民地所有的管治资源,并且很多时是独立于日本内阁自主运作,只对天皇负责。

台湾总督府成立之初,设民政、陆军海军三局。民政局下置内务、殖产、财务、学务四部。此外,乙未战争期间曾短暂命高岛鞆之助为台湾副总督,高岛也是为期五十年之台湾日治时期内的唯一副总督。1896年,陆海军两局合併为军务局。民政局则在原本组织下增设总务、法务、通信共七局。之后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订总督府官制,最后在1919年的最后一次修订中,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废除,军事部份也改由直属日本内阁台湾军司令官负责。一般而言,台湾总督府的行政组织分为直属部局、所辖官署与地方行政三大部门。

不管1896年发布的《六三法》及后来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号》,台湾日治时期的地方政体皆採委任立法制度,总督府为当然之中央机关。而一般政策形成过程,通常是由总督府的技术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后,即授权台湾总督以「总督府令」命总督府各级单位、所辖官署或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也因此,总督府辖下机关、尤其是地方行政机关的政策实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员皆只以执行法律及管理行政为主要事务,各级地方行政机关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层以警察为中心,除了维护治安外,举凡政治思想结婚生子、户口管理,还有鸦片管理、公共卫生、徵收税金、物资分配、地政调查等,均是警察的事务。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朝鲜王国易国号为大韩帝国,并且由于《乙巳条约》的签订,成为了日本的保护国,日本始此牢牢控制着朝鲜半岛,并在朝鲜设立了统监府。1909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併吞朝鲜的方针,这受到了伊藤博文的反对,伊藤坚持暂缓併吞朝鲜。伊藤博文经常与山县有朋桂太郎寺内正毅等支持扩张主义的陆军军阀有衝突。[40]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站遭到朝鲜民族主义安重根暗杀身亡。伊藤死后,韩国随即被日本併吞。1910年5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被任命为大韩帝国统监,负责完成合併朝鲜的任务。

1910年8月22日,大韩帝国总理李完用与寺内正毅签订具有法理争议[41][42]的《日韩併合条约》,寺内正毅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任朝鲜总督。大韩帝国皇帝陛下之一切统治权永久让予大日本帝国天皇陛下(併合条约第一条),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改统监府为朝鲜总督府[43]朝鲜总督直隶于天皇,掌握朝鲜半岛的立法、行政、司法和军队调动权。[44]全权总督下设置政务总监、总督官房、五部(总务部、内务部、度支部、农商工部、司法部)。另外,设有中枢院、警务总监部、法院和铁路司等机构。

自大韩帝国沦为日本保护国后,朝鲜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义兵运动、国权恢复运动等民族运动持续不断,因此日本在并吞朝鲜后,以镇压朝鲜民族主义运动为由,实行宪警统治。[45]1919年高宗去世。3月1日在为高宗举行国葬时,韩国民众藉机在各地游行,韩国独立运动者在京城塔洞公园发表了独立宣言,要求韩国独立,是为三一运动[46]三一运动的爆发迫使日本改变管治政策。在镇压韩国独立运动后,日本以文人替代军人政府,出版自由得到容许,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皆在这段时期创立。[47]

此外,于1930年代起实行同化政策,作为皇民化运动的一部分,宣传“内鲜一体”、“日鲜同祖”等思想。1939年日本颁布《创氏改名令》,允许朝鲜人更改日式姓名,该法令的颁布推翻了之前朝鲜总督府颁布的禁止韩国人使用日本名字的法令。[48]

军事

军事参谋与军国体制

明治时代设立兵部省,负责管辖国家防卫治安维持的机关。因王政复古征夷大将军被废除,日本朝廷其他的决定恢复原有的权威。

1871年(明治4年)7月,兵部省设立了陆军参谋局。应萨摩阀以及长州阀的要求,次年2月,根据太政官公告,兵部省废除,拆分为海军省陆军省[49],陆军参谋局改为陆军省参谋局。1873年4月1日,陆军省参谋局改称第六局[50],1874年2月22日又改回原状[51]。1875年6月18日改为陆军省直属机构[52]

1878年12月,陆军省独立出分管军令权的参谋本部[53]。1886年3月,参谋本部内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掌管海军和陆军的军令。1888年,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军令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参军」。1889年,陆军参谋本部长改称「参谋总长」,设置海军参谋部负责海军军令。1893年5月制定的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规定,陆海军的军令部门(陆军的参谋本部和海军的军令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根据同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战时,海军军令权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54]。1903年12月,根据修改后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陆海军的军令部门也保持对等的地位[55]

1903年以勅令第294号为基础设立的军事参议院,是大日本帝国军中回复天皇重要军务咨询的国家机关。当天皇要进行军事咨询时,军事参议院会召开参议会并将意见上奏给天皇,但不允许军官独自上奏。当有海陆军不相互干涉的军务时,可只由陆军海军的参议官进入参议会。军事参议院由议长、军事参议官、干事长,和干事组成。议长由军事参议官中一般由军事元老担任,当发生紧急事件时议长可以绕过议院回应天皇咨询。军事参议官主要是元帅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及特别的亲任官陆海军将官,亲任官作为军事参议官副官只由佐尉官1人担任。干事长由侍从武官长或其他将官担任,负责整理军事参议会的庶务。干事由侍从武官中的陆海军佐官各一人担任,负责辅助干事长的职务。

另外在必要的场合中,担任要职的将官可以作为临时参议官参加参议会。但是,参议会结束后将会解任临时参议官。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列明天皇掌握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然而,近代日本实行廷政分离,天皇不亲政,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也是只听不答,所以即使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是一个独立势力。

1921年三名日本军部军官永田铁山、小烟敏四郎、冈村宁次参与了在德国莱茵河畔的巴登温泉聚会,达成了巴登巴登密约,承诺将加强日德之间的邦交,聚会的第二天,东条英机亦刚从柏林赶到。军部也演变成一法西斯团体。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军部开始猛烈评击政党政治,并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及政变事件。陆军省海军省联合黑龙会之激烈夺权斗争,终于爆发1936年「二二六东京军事政变,海军省黑龙会政军界闻人数人遇害,事后皇道派被整肃,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控制的陆军省自此彻底掌握军部及内阁政权。

Template:和暦发生二二六事件之际、当时的军事参议官之中的野中四郎大尉等同情反乱军,以结束当前事态为目举行了由军事参议官参加的非正式会议。之后又陆军大臣发表告示(昭和11年2月26日)。1936年的军事政变后,由军部所扶植的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国家的决策权便从属于军部。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国家机构,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广田内阁全面改组政府后,结束了「二重政府」的局面,确立了日本军国体制,即是军事独裁政治体制

战时大本营

甲午战争太平洋战争期间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是大本营,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最初为临时性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侵华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6月5日,首次设置了大本营。根据1893年制定的《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战时海军军令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56]。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营都移到广岛,称为「广岛大本营」[57]

1896年4月1日,大本营奉诏解散。1903年,《战时大本营条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海军军令部长和陆军的参谋总长都被视为幕僚长,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战时也保持对等地位[58]。日俄战争期间,大本营设置于1904年2月11日,解散于1905年12月20日。日中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日中两国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59],于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据敕令第658号废止大本营只能在战时设置的规定,另颁大本营令(昭和12年军令第1号)规定大本营在发生事变时也可以设置。

11月20日,随即依新令设置了大本营,这次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战争末期,曾经计划将大本营转移到长野市松代钉的地下掩体中,称为「松代大本营」;但工作尚未完成,战争就结束了[60]

大本营下辖的机构大部分是参谋本部(陆军)和军令部(海军)的机构。大本营会议由天皇、参谋总长和次长、军令部总长和次长、参谋本部第1部长(负责作战事务)和作战课长、军令部第1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列席会议,但没有发言权。大本营中不包含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矶内阁时期,首相曾例外地成为大本营的成员)。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协调。

陆军

明治时代所设立的省厅之一。负责管辖国家防卫治安维持的机关。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防卫省。因王政复古征夷大将军被废除,日本朝廷其他的决定恢复原有的权威。兵部省废除之后,应萨摩阀以及长州阀的要求,成立陆军省海军省

1872年(明治5年)2月,陆军省从兵部省独立出来,与海军省一同被单独设置。

总军是日本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部队的最高编制,总司令官为陆军大将,下辖数个方面军。在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本陆军计有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南方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等6个总军。

1939年以前,日本陆军的最高编制为,下辖数个师团,但中日战争开战后,日军大幅徵召兵员,扩建陆军,方于军之上再设立方面军及总军的编制。1939年9月12日,日本陆军省为因应中日战争的需要,将华中方面军与华北方面军合并,首先于中国南京设立了第一支总军「中国派遣军」,首任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1941年11月6日,日本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前一个月,另编成「南方军」,以利进军南洋群岛,首任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

1942年10月1日,德苏开战,日本又将驻扎于新京的「关东军」升格为总军(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将),以作为日苏之间战争之准备。1944年后,日本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军方开始有人喊出「本土决战」的口号,1945年4月7日,日本将原本防卫总司令部改制为「第一总军」(总司令官杉山元大将,驻地东京)、「第二总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元帅,驻地广岛,在8月6日原子弹攻击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及航空总军(总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驻地东京)。战后,除第一总军改制为复员司令部,专门负责部队复员工作外,其馀总军均遭裁撤。

方面军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军事单位之一。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鲜军台湾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等4军存在,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军的单位。随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的爆发,8月31日中国派遣军改组为第1军,在华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军,与其他部队统和编组而成的华北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最初的方面军。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华中方面军,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设立华南方面军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军的仅有华北方面军。

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化,而增设方面军,终战时已组建有17支。此外,更进一步在方面军之上,设立总军作为陆军部队的最大单位。军队符号以HA为记,标记为1HA(第1方面军)、2HA(第2方面军)等与相区别。司令官陆军大将中将亲补

大日本帝国没有独立的空军,陆军与海军拥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队。

海军

明治政府继承了江户时代以来长崎海军传习所等组织的一些海军操练所与海军传习所外加其他相关人员和装备。1870年(明治3年),陆海军正式分离。1872年(明治5年),海军省川村纯义胜海舟的指导下在东京都筑地区建立。1876年(明治9年)创立了海军兵学校。1893年(明治26年)成立了军令部。由于萨摩藩西南战争中失去的影响力,早期的明治政府把陆军的发展重于海军。1903年(明治36年),在成立了参谋本部后,通过了两名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山本权兵卫的主张,开始对舰队的装备和组织结构进行了一番改革,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而到了日俄战争时,则达到了七十六艘军舰外加七十六艘水雷艇的规模。

日本海军之后在“复制·改进·创新”的政策下继续了自己的扩张道路。工厂经常会为测试和分解买入两艘相同型号的外国舰艇,随后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这样子的作法使得最初只能依靠进口的军舰逐渐可以在国内进行组装,直到最后可以完全国产,从一八八〇年代开始的小型鱼雷艇到一九〇〇年代早期的大型战列舰。1905年建造的萨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来自于英国,而在1910年完成的河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进口。日本海军最后的大型军舰进口是在1913年从维克斯购买的金刚战列巡洋舰

在经历了日本海海战后,佐藤铁太郎|佐藤铁太郎}}等海军战略家,开始计划对策以应付美国海军的威胁,佐藤认为战列舰的数量必须达到对方的70%以上,但由于日本工业输出的局限性,战列舰数量只保持在60%。1918年,日本海军的预算达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32%,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舰凤翔竣工。410毫米口径的长门和460毫米口径的大和级战列舰后来成为了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的象征。1920年,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海军开始了一套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八八舰队”(八艘战舰加上八艘巡洋舰)增强政策。

因为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导致主力舰的建造被一度中断,但在伦敦海军条约破裂后则重新开始了扩充。1941年,到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的旗下拥有了十艘战舰,三百八十五艘舰艇和包括零战在内的3260架军用机。从日俄战争胜利以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战败,大日本帝国海军一直和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三大海军。1928年,日本海军推出了吹雪型驱逐舰,开创性的127毫米口径炮和鱼雷塔成为了其它海军模仿的目标,而它610毫米的九三式鱼雷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鱼雷之一。

1920-30年代,日本海军大概分舰队派及条约派两个对立派系,于海军假日时期的日本政坛上挑起多次衝突。条约派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困难,中主张遵守伦敦海军条约,限制军备发展以充实国力的势力,以加藤友三郎元帅为代表人物,以海军省为代表。相对于此,舰队派是指大日本帝国海军中反对《伦敦海军条约》,提倡全力扩张舰队,挑战欧美列强在亚太地区权力的势力,以伏见宫博恭王加藤寛治、山本英辅、末次信正、高桥三吉等人及军令部为中心,日后珍珠港事变率领日军舰队偷袭夏威夷南云忠一中将亦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虽说舰队派与条约派互为对立,然而事实上,两者所代表者仅为当时日本海军中两种对立的意见,并非有组织的两个团体,两者之间亦无明确的定义与分割。1929年,日本帝国海军成立了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戦队|海军陆戦队,かいぐんりくせんたい)。

卫戍部队

大日本帝国陆军时期,日军将基地称为卫戍地,其部队长称为卫戍司令官,例如东京卫戍司令官(之うきょうえいじゅしれいかん)。卫戍地设有卫戍医院(卫戍病院)、卫戍监狱(卫戍刑务所、戍拘置所)等设施,均属卫戍司令官所管。

宪兵队是隶属于大日本帝国陆军,存在于1881年至1945年。海军有自己的宪兵队,称作海军特别警察队海军特别警察队[61]

1881年3月11日,日本宪兵条例公布,5月9日宪兵队成立。宪兵条例列明宪兵是作为陆军军纪的代表,担任军内军纪的巡查和检察的任务,监督军人的日常品行。兼任行政警察和司法警察。日本陆军宪兵最初兵力1600名,在东京设有宪兵司令部。1883年在大坂建立了关西宪兵总司令部。1889年,设立六个师团后,每个师团都设置一个宪兵队。宪兵兵力2100名。甲午战争爆发,增设师团,宪兵兵力增加到5000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宪兵兵力裁至2000名。1923年陆军省正式规定了宪兵袖章,白棉质地的白箍宽十二公分,上面写有红色从右至左的「宪兵」二字。1931年918事变时,宪兵总数2250名。1935年9月东条英机任关东宪兵司令官后,把只有三百人的宪兵队伍迅速扩充为近千人。

大日本帝国曾设置的秘密警察组织特别高等警察,负责政治团体的调查工作。特别高等警察原隶属于内务省,二战前日本驻中华民国各领事馆均设有警察署,内设特高课。后来也被设立在占领区宪兵队内,归军部领导。

军事人员养成

1883年至1945年间,陆军大学校创设于东京都港区北青山(开校后一年迁往千代田区,在二次大战结束前疏散至山梨县甲府市),培养参谋军官及日军级、大佐级高阶军官及军事研究为其主要任务。设置的64年间共有3,485名毕业生。报考资格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部队两年以上经历,未满30岁的中尉大尉军官。教育期间为步兵骑兵三年,抱兵工兵为两年。日本陆军内的诸所学校通常是在教育总监部的管辖下,陆军大学校却是由参谋本部直辖的学校,陆军大学校毕业生的人事安排由参谋本部直接处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少尉军官的养成学校。该校于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开办,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于1874年正式成立。该校毕业生均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的陆军军官无论大将还是少尉,几乎都曾是该校的毕业生。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学生一毕业即成为奏任官。日本皇族、华族也多数进这两所学校。

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制是两年预科,然后分兵科,以少尉候补生身份(佩戴上等兵军衔)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战时缩短为3个月。部队实习结束晋升为军曹军衔,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或者陆军航空士官学校一年零五个月,战时缩短为一年半。本科毕业后,以见习士官身份(佩戴曹长军衔)回原部队实习数个月,实习结束后获得现役少尉的任命书。因此中学毕业生从入校到获得少尉军衔至少需要5年。

海军兵学校、海军机关学校与海军经理学校是帝国海军的三大军校。日本海军兵学校大日本帝国海军战斗兵科军官的养成学校,设校于广岛县江田岛市。1869年,其前身「海军操练所」开设,后改称「海军兵学寮」。1876年迁往东京筑地,改称「海军兵学校」。1888年再迁往现址广岛县濑户内海安艺群岛的江田岛。1943年在岩国飞行场设立岩国分校。1944年设立大分舞鹤分校。1945年设立针尾分校。海军兵学校的录取年龄为16-19岁的中学校毕业生。

学制起初是三年制,1927年改为3年8个月,1932年时改为4年制。后来因为需要大量军事人员扩充军队,兵学校的学制由第66期开始缩短为3年8个月,再后来又缩减为3年3个月(67期)、3年4个月(68期)、3年(69期~71期)、2年4个月(72期)。海军兵学校的最高年级生称为「1号」,其下较低年级生则以「2号」、「3号」、「4号」分别称呼之。海军兵学校毕业生会以少尉候补生身份分发至练习舰队,经过远洋航行的术科讲习及实地训练后任职。

经济

明治维新以来,门户被放以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政策。日本开始工业化,跻身列强。当时日本开始出现了数个影响日本经济深远的巨无霸公司:三井三菱住友。三井财团早年聘用了三野村利左卫门、益田孝、中上川彦次郎等人,掌握了近代化经营模式。1876年,三井银行三井物产创立。此后,财团不断扩大产业领域,进入了纺织业采矿业和机械制造业等行业。1909年,成立三井合名会社。当时已经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财阀。

1918年,米价急涨,日本农村爆发米骚动事件,并演变成武装衝突,参与者逾二百万人;事后警方逮捕超过二万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项刑罚:轻则罚款,重则处死[62];此事亦使寺内内阁下台。由于当时日本内地的大米供不应求,因而增加生产朝鲜和台湾的大米,并进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内地,以解内地缺米之忧;朝鲜和台湾对内供米减少,朝鲜农民祇能从满洲进口杂粮充饥[63]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起的首次贸易顺差;而到了1920年代,製造业和矿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佔的比重为23%,首度超越农业的21%,日本亦因此成为了债权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对军需品的需求下降,使依赖军需品外销的日本经济陷入低谷。

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导致日本多间银行信用不佳,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29年,更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1930年,由于解除黄金出口禁令与世界恐慌等一连串影响,日本经济恶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自由经济转换成国家统制经济(战时经济),这段时间日本製造业和矿业总值佔日本全国生产总值超过30%,这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发展。

货币政策

日本银行在帝国金融体系的岗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依据日本银行法,日本银行为财务省主管的认可法人,是独立于日本政府法人。1882年6月帝国颁布日本银行条例。1882年10月10日日本银行正式成立。1942年2月,日本颁布日本银行法(昭和17年法律第67号)。1942年5月1日,根据旧日本银行法施行法人改组。

1871年6月27日,日本制定了货币单位「圆」(),取代当时的四进制的二分金。当年明治政府发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新货币采用金本位,以圆为单位,一圆与1500毫克纯金等值,并设有辅币单位,兑换比例为十进制,即1圆=100钱=1000厘。[64]日本国内,白银的价值相对较高。因而其黄金白银比价要低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国际投机商有利可图。他们将银两运入日本,换成黄金,再到其他国家卖出。此举扰乱了日本经济,到1874年,日本实际上转向了银本位制。[65]

虽然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仍然在下跌,但出于贸易结算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多以银币计算。1897年,随着日本货币法的发布,日圆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该法律规定1日圆与750毫克黄金等价。1931年12月31日,日本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黄金输出,禁止金币钞票之间的兑换。

朝鲜半岛地区

日治朝鲜时期,日本在朝鲜半岛开展了包括兴建基础设施等的经济建设。1912至1937年间,朝鲜半岛GDP年增长4.2%,超过了日本列岛和西欧。[66]其对外贸易在1911年以向英国进口最多,占39.46%,其次依次为清帝国美国德意志帝国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俄罗斯帝国,以向清帝国出口最多,占54.79%[67]

满洲地区

满洲当时已建立起较完备、先进的工业体系。包括铁道运输、航空、航海、钢铁、煤炭、机车、汽车製造、飞机製造和军工等工业部门。时任满洲国国务院实业部总务司长岸信介关东军说:「要是没有财阀、资本家,就无法进行初期建国工程」,而从日本引入财阀投资[68]。财阀的资金迅速涌入满洲国。鲶川义介的日产财阀藉此进入满洲,旗下拥有日立製造所、日产汽车、日本矿业、日本化学工业等130家公司,是拥有15万名员工之大财阀rp|223-224。

满洲国对于工业部门採取经济统制政策,推行“一业一社”的原则,每个行业都成立一个“特殊会社”——垄断性公司。满铁之所以接受改组,时任满铁总裁之松冈洋右是岸信介叔叔之妻舅,和满业之鲇川义介为姻亲rp|223-224。由于战争的进行导致物资奇缺,满洲国末期时国务院制定《金属类回收法》[69]

满洲国钢铁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鞍山本溪湖,煤炭工业集中于抚顺、本溪湖、阜新,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集中在抚顺和吉林,菱镁矿业集中于海城大石桥,水力发电集中于吉林和鸭绿江,机械、军火、飞机工业中心为奉天(今渖阳),纺织和和食品等轻工业则集中在大连丹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

台湾地区

日治台湾产业发展最显著的是糖业。台湾总督府为谋求台湾产糖量的增加,进行一连串糖业改革措施,包括引进含糖量高的蔗种、改善製糖方法,奖励从事糖业者。总督府并扶植资本家投资製糖业,建立「原料採集区域制度」,规定农民只能把甘蔗卖给自己农地附近的糖厂,而且价格由糖厂决定。在这样的制度下,吸引了许多日本大财团来台设立製糖公司,在台湾众多糖公司中也有几家台湾人创办较大规模的,如林本源製糖

1900年,三井财阀设立台湾第一家新式製糖工厂「台湾製糖株式会社[70],新式糖厂至1911年已有11家、1927年增为45家,其中台湾、明治、盐水港、大日本、新港、新高等糖厂佔总产量80%。然而,从台湾糖业图(1934年)可见,有部份台湾人的传统製糖事业仍以改良糖廍的方式经营[71]

经过总督府全力支持后,台湾糖业于1930年代产量达到高点。以1931年为例,台湾全年总共产出24亿3834万4890斤(台斤),是整个帝国产糖量最多的地区。[72]日本稻作专家矶永吉在任教台北帝国大学期间,以日本种稻米改良培植出蓬莱米。日本农学新渡户稻造任台湾总督府殖产局长时,于1901年提出《糖业改良意见书》,对台湾糖业有重大影响。总督府又大力推广阿萨姆红茶的种植,让福尔摩沙茶外销欧洲与美洲市场。

文学

明治时代的日本经历迅速现代化,大量外来文化也在这段时期被引进日本。自由诗就是随著欧洲文学引进日本的诗歌题栽之一,这种体裁主要是一些长篇的及体现新学术理念的作品。年轻日本散文家及剧作家争相猎取新思想,但小说家还是最早把这些理念融入其作品之中。

当时新出现的通俗文学集中于“私小说”这一种体裁的创作以及一些不寻常的重要作家,比如夏目漱石,就写下有名的小说《我是猫》。除此之外,他还有代表作《少爷》及《心》。被誉为“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森鸥外就致力于运用西方的文学风格及技巧。芥川龙之介也写下不少有名的历史短篇小说。尾崎红叶泉镜花樋口一叶等作家的风格则保留了近代日本文学早期的面貌。

在明治世代早期(1868-1880年代),福泽谕吉创作启蒙文学,是近世描画激烈转变的社会的普及读物。接著,在明治中期(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坪内逍遥二叶亭四迷开始引入现实主义,但在同时,古典主义的尾崎红叶,山田美妙及幸田成行也大受欢迎。樋口一叶,是在当时少数的女性作家,以口语及文学语言用简单的手法写下一些关于该世代女人无力的短篇故事。泉镜花,尾崎的追随者,追求典雅的风格,其早期的小说如《外科室》(1895年)就用文学的语言写成;后来的小说,比如《高野圣》(1900年)就用口语创作。

社会

1880年代的银座砖城,因区内建筑大量使用烧制砖瓦而得名。1872年银座大火后,日本政府按「都市防火」原则于原火除地修筑而成,但因当时缺乏抗震设计,区内建筑大多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期间被震毁。

国土范围

大日本帝国的领土分为「内地」与「外地」,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具有属地的性质;广义上的领土也包括在中国境内的数个租借地。此外,大日本帝国发动大东亚战争后,在其佔领的部分外国领土上树立多个傀儡政权,如在中国东北扶持满洲国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在菲律宾建立第二共和国等。

首都

明治天皇在1867年即位后,隔年即以「行幸」(天皇出巡)的名义,将皇室驻地由京都迁至江户日本历史上称为「东京行幸|东京行幸」),以之为行在,并以「在东方的京都」之名将江户改名为「东京」。在此之后,日本朝廷及政府也随之迁移至东京。明治天皇以江户时代江户城为新住所,这个新皇宫曾使用「东京城」、「宫城」等名,二战后更名为皇居至今。东京则因为是「帝国的首都」而常被称为「帝都」。
日本法律并没有规定首都位置,仅有在1923年(大正12年)9月12日发布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之诏书》(关东大震灾直后ノ诏书)提到「东京为帝国之首都」(东京ハ帝国ノ首都)。事实上,象徵天皇驻地所在的天皇宝座「高御座|高御座」并没有随著朝廷迁至东京,而是继续留在京都旧皇宫(至今仍是如此),大日本帝国时期在位的明治、大正昭和等3位天皇也都是在京都天皇即位礼|即位の礼|即位,这使得京都仍然具有部分的首都机能。

内地

与现在日本的领土范围大致相同,即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日本列岛四大岛,加上奄美群岛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以及这些群岛的附属岛屿。

内地的范围中,曾有重大主权变更的区域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南桦太与整个千岛群岛被苏联佔领;日本虽在《旧金山和约》中放弃这两地的主权,但没有涵盖持续被苏联管治的南千岛群岛。此争议延续至苏联解体继承其政治地位的俄罗斯联邦,双方至今尚未解决。

外地

有别于内地的称呼。性质上等同于属地,因此适用日本本土的部分法律。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本被迫放弃所有外地的统治权。

原为大清帝国领土,1895年透过《马关条约》割让,战后由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参见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
原为独立国家,1910年透过《日韩合併条约》併入版图,战后由美苏两国接管,后分裂为朝鲜韩国。参见朝鲜日治时期朝鲜总督府

租借地

委任统治区域

间接统治区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质控制地

佔领地 今日所在地 佔领年份 参见
英属马来亚 马来西亚 1941年-1945年 日本佔领马来亚
英属北婆罗英属沙捞越汶莱 马来西亚汶莱 日本佔领婆罗洲
英属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 1942年-1945年 新加坡日佔时期
英属缅甸 缅甸联邦 日本佔领缅甸缅甸国
英属吉尔伯特群岛 吉里巴斯共和国 1941年-1943年
英属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 1941年-1945年 香港日佔时期
英属印度安达曼群岛 印度联邦 1942年-1945年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Andaman Islands
英属所罗门群岛British Solomon Islands 所罗门群岛 1942年-1943年 索罗门群岛战役
英属圣诞岛 澳属圣诞岛 Battle of Christmas Island
荷属东印度 印尼 1942年-1945年 荷属东印度日佔时期
法属印度支那 越南寮国柬埔寨 1940年-1945年 越南帝国柬埔寨王国
美属关岛 美属关岛 1941年-1944年 关岛战役
美属威克岛 美属威克岛 1941年-1945年 Battle of Wake Island
美国阿拉斯加领地基斯卡岛阿图岛 美利坚合众国 1942年-1943年
美属菲律宾自由邦 菲律宾共和国 1942年-1945年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Philippines及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澳管新几内亚 巴布亚纽几内亚独立国 New Guinea campaign
英澳纽共管诺鲁 诺鲁共和国 Japanese occupation of Nauru

帝国遗产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终战时,仍然控制着中国东部及东南亚的大片领土,当地的日本资产,包括工厂、基础建设,有很多都由当地在战后成立的政府所接收。中国的鞍山钢铁集团的前身就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1916年成立的「鞍山製铁所」和「昭和製钢所」。国民政府收复中国东北后,负责掌管全国重工业的资源委员会利用剩馀练钢设备改组成鞍山钢铁公司。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国东北后鞍山钢铁公司仍维持既往编制,并藉由苏援重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规模最大且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公司。

参考文献

  1. 甘怀真,东亚政治秩序与生命意义的安顿:以近代日本的国家转换为例,法鼓人文学报第二期 2005 12 月,页 203 '"'-'215
  2. 安丸良夫(著)、刘金才(译)(2010)。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3.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59187 |title=大政奉还与王政复古 |publisher=中华民国教育部| accessdate=2013-12-09
  4. cite book |author=袁昌尧,张国仁 |year=1996 |title=日本简史 |publisher=书林出版有限公司|pages=33 |isbn=9789575865993
  5. http://www.hakodate-bugyosho.jp/about3.html |script-title=ja:箱馆戦争の七カ月 |accessdate=2014-09-06 箱馆奉行所
  6. 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11700789/ |script-title=ja:五稜郭の歴史 箱馆戦争~现在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函馆市
  7. http://www.city.obihiro.hokkaido.jp/seisakusuisinbu/kouhoukouchouka/shishi_03.html |script-title=ja:第三章 开拓使・札幌県时代(明治2年〜19年)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帯广市 |language=ja
  8. cite web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script-title=ja:开拓时代 |accessdate=2014-09-06 北海道デジタ儿図鑑 |language=ja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3155617/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archivedate=2015年3月13日
  9. "100 years">cite book |author=大庭幸生・永井秀夫|script-title=ja:《北海道の百年》 |year=1999 |publisher=山川出版社 |location=东京都 |isbn=4-634-27010-2 |language=ja
  10. cite book |author=林明德 |year=1986 |title=日本史 |publisher=三民书局|pages=248 | isbn=957-14-0710-0
  11. cite book |author=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译 |year=2001 |title=《明治天皇(上)》 |publisher=新潮社|pages=431-447 | isbn=4-10-331704-3
  12. "征台记事p.26"cite book |author=Edward H. House (译/陈政三) |year=2003 |title=征台记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publisher=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pages=26-30 | isbn=957-8491-95-6
  13. "真相">cite book |author=林呈蓉 |year=2006 |title=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publisher=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isbn=957-0463-76-7
  14.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务卿副岛种臣前往中国,询问清朝为何不惩办台番,清朝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及户部尚书董恂当时以「生番」(不顺服清廷的台湾原住民)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原文:「副岛:「生番害人,贵国置之不理,我国有必要问罪岛人,因与贵国盟好,特先来奉告。」毛、董:「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
  15. cite |url= 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6/ch16_sec02.htm |title= 牡丹社事件|publisher=世新大学|accessdate=2014-03-14
  16. cite |url=http://big5.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08/06/1010934_3.html |title=日本最后的内战:日本武士覆灭的西南战争 | publisher=华夏经纬网 |date=2008-06-26 |accessdate=2014-01-22
  17. 小岛庆三 |year=1996 |title=《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 |publisher=中央公论新社|pages=186-191 | isbn=4-12-101316-6|language=ja
  18.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12357/web/#02 |title= 琉球王国的灭亡 (三)|publisher=历史月刊|author=赤岭守|accessdate=2014-03-14
  19. 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 | title=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对方宣战 |date=2012-08-01| accessdate=2014-01-23|publisher=共识网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1746/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7Carchivedate=2016-03-05%7Cdeadurl=yes
  20. http://www.millionbook.net/lsxs/d/dingzhongjiang/byjf/008.htm | title=北洋军阀史话:六、甲午战争与马关和约 |author=丁中江| accessdate=2014-01-23
  21.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history/Extras/Maxwell_Saturn.html%7Ctitle=James Clerk Maxwell on the nature of Saturn's rings|accessdate = 2008-12-20|publisher = JOC/EFR|date=2006年3月
  22. http://news.qq.com/zt2011/zxzg/1904.htm |title=1904年度事件:日俄战争 | publisher=腾讯| accessdate=2014-01-22
  23. http://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10/08/29/editorials/the-annexation-of-korea/#.VuwDt8fWXJw |title=The annexation of Korea | publisher = The Japan Times | date = 2012-08-29 | accessdate=2016-03-18
  24. http://www.tanken.com/sinsai.html |title=关东大震灾の惨状 |publisher =探検コム | accessdate=2008-01-12|language=ja
  25. 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title=嘉南大圳 |publisher=中华民国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 |accessdate=2014-01-22 |deadurl=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27030857/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archivedate=2014-04-27
  26. 台湾的古圳道 王万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
  27. http://news.sina.com.tw/books/history/barticle/9504-4.html | title=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银危机(之三)台湾总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应对 |publisher=远流出版 | via=新浪新闻 | accessdate=2014-03-14 | author=黄绍恒
  28. http://www.simplyarticle.com/article/63591498004/ | title=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五)|publisher=中华网 2015-06-11
  29. http://www.tanken.com/226.html |title=写真で见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缀る226事件 |author= | publisher = 探検コム
  30.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6/08/content_3057728.htm | title=甲级战犯中被绞死的惟一文官:广田弘毅|publisher=中国青年报|via=新华网 | date=2005-06-08 | accessdate=2013-12-09
  31. cite ur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24/content_6022978.htm |title=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杀害非战斗人员行为 |publisher=新华网| accessdate=2015-03-21
  32.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7Ctitle=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7Cpublisher=江海学刊%7Cauthor=孙宅巍%7Cyear=2001%7Cdeadurl=yes%7C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2091900/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7Carchivedate=2014-03-22
  33.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99/page032.asp |title=中国命运‧关键十年 - 美国与国共谈判真相(1937~1947) | publisher=天下文化 |date=2010-07-07 |accessdate=2014-03-25
  34. cite | http://hk.crntt.com/doc/1010/0/5/6/101005686.html |title=险象环生的日本二战投降内幕:主战派爆兵变|publisher=中国评论新闻网|date=2009-06-26 |accessdate=2013-12-09
  35. http://war.163.com/07/0205/14/36ISOCQI00011232.html |title=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publisher=世界博览 |via = 网易| date=2005-06 | accessdate=2014-03-25
  36. cite web | http://big5.huaxia.com/zt/js/15-005/4361400.html | title= 中途岛战役 |publisher=华夏网 | date=2015-04-16 | accessdate=2015-06-11
  37. cite web | http://wenhui.news365.com.cn/xsz/201307/t20130710_1310055.html | title=1945,攻佔冲绳岛 | date=2013-07-10 | accessdate=2013-12-09
  38. cite web | 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e/etc/c06.html | title=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 accessdate=2013-12-11
  39. cite web http://library.educationworld.net/txt15/surrend1.html |title=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publisher=educationworld.net |accessdate=2006-12-28
  40. 伊藤博文之韩国併合|author=海野福寿|publisher=青木书店|year=2004|isbn= 978-4-250-20414-2|language=Ja
  41. cite news | first=Kawasaki | last=Yutaka | title=Was the 1910 Annexation Treaty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Concluded Legally? | date=1996-08-07 | publisher= | url http://www.murdoch.edu.au/elaw/issues/v3n2/kawasaki.html | work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 pages = | accessdate = 2007-02-19
  42. 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Duus, Peter;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 18–24
  43. cite news |first= |last= |title=Treaty of Annexation |publisher= 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work=USC-UCLA 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pages= |accessdate=2007-02-19 |deadurl=ye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11234114/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archivedate=2007年2月11日
  44. 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1-232页
  45. 水田直昌‘统监府时代の财政’|title=《朝鲜近代史料研究》|date=2002年12月|publisher=友邦协会编、クレス出版〈友邦シリーズ〉|isbn=4-87733-121-2
  46. cite book | last = Lee | first = Ki-Baik | coauthors = Translated by Edward W. Wagner with Edwar J. Shultz | title = A New History of Korea (韩国史新论) | publisher = Ilchora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ate = 1999 | pages = p. 1080 | doi = | isbn = 0-674-61575-1
  47. 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3-235页
  48. 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5-238页
  49. 明治太政官期法令の世界,国立国会図书馆
  50. 法令全书. 明治6年 内阁官报局
  51. 法令全书. 明治7年 内阁官报局
  52. 法令全书. 明治7年 内阁官报局
  53. 法令全书. 明治11年 内阁官报局
  54. 战时大本营条例 (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五十二号) 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55.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56. 战时大本营条例_(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战时大本营条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
  57. cite web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0-09-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710144250/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archivedate=2010-07-10
  58.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59. 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ISBN 9787214030344.
  60. 西条地区を考える会,松代でなにがあったか! 大本宫建设、西条地区住民の証言,竜凤书房,2006年1月ISBN 978-4947697295
  61. Masae Takahashi (editor and annotator), Zoku Gendaishi Shiryo ("Materials on Contemporary History, Second Series"), Volume 6, Gunji Keisatsu ("Military Police"), (Tokyo: Misuzu Shobo, 1982), pp. v–xxx.
  62. cite book | titl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uthor=W. J. Macpherson | year=1995 | isbn=978-0521557924
  63. cite journal|author=许介鳞|title=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与朝鲜的比较(二)|journal=海峡评论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accessdate=2014-01-2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140201220843/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7Carchivedate=2014-02-01
  64.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title =日本圆| url =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7C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2009年9月17日|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archive.org/20080921085210/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7C archivedate =2008年9月21日
  65. cite web | language = zh-hans | publisher = | title =关于日本市场经济| url =http://www.sekigun.com/learn/scjj.htm%7C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 2009年9月22日
  66.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
  67. cite book|author1=Andrew Grajdanzev|editor=The Government of Korea|title=Modern Korea|date=1944年|publisher=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edition=1}}
  68. cite book |author=宫脇淳子 |year=2016 |orig-year=2013 |chapter=第三章 |script-chapter=满洲国建国、崩坏以及其后 |title=《这才是真实的满洲史——中日满纠缠不已的「东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国》 |language=zh-hant |edition=初版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71-0
  69. cite web |language = zh-hans |url =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09/15/content_18521567_2.htm |title = 揭秘伪满洲国 |publisher=中国网 |date=2009-09-15 |accessdate=2011-07-28
  70. cite author1=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title=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新式糖厂http://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9d0c97be-e0cd-489e-923f-f7518591ebc3|agency=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work=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
  71. cite author1=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title=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台湾糖业图(1934年)http://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1a474173-70be-46fb-a7af-087726fc2a49%7Cagency=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7Cwork=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
  72. cite http://133.30.51.93/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00223160&TYPE=IMAGE_FILE&POS=1%7Ctitle=神户大学电子新闻:断然首位を占むる台湾製糖実绩%7Cpublisher=133.30.51.93%7Cdate=%7Caccessdate=2014-08-15%7Cdeadurl=yes%7C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140226124735/ http://133.30.51.93/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00223160&TYPE=IMAGE_FILE&POS=1%7Carchivedate=2014-02-26

外部连结


引用错误:组名为“注”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注"/>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