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洋洲(Oceania),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位於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在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
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
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從南緯47°到北緯30°,橫跨東西半球,從東經110°到西經160°,東西距離10000多千米.南北距離8000多千米;由一塊大陸和分散在浩瀚海域中的無數島嶼組成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伊里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
目錄
歷史
約在5萬年前,歐亞大陸的原始人群就沿着印尼群島來到澳大利亞,考古學家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磨製石器是在新幾內亞發現的2萬多年前人工磨邊的石斧。6000年前左右,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已馴養野狗,逐漸形成一直延續至今的經濟、政治及宗教習慣。近代歐洲人到達時土著人口已有30萬。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大洋洲 | 外文名稱 | Oceania | 別名 | 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 | 所屬地區 | 太平洋 |
下轄地區 | 14個獨立國家 | 電話區號 | 61(澳大利亞)等 | 地理位置 | 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 | 面積 | 897萬平方千米 |
人口 | 2900萬人 | 方言 | 英語 | 氣候條件 | 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等 | ||
主要國家 | 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 人口密度 | 3.23人/km² | 最大城市 | 悉尼 | 著名景點 | 黃金海岸,布里斯本,悉尼歌劇院,波利尼亞大溪地,大堡礁等 |
1512年,葡萄牙人航經新幾內亞島北部海岸。1519年,葡萄牙人麥哲倫作為西班牙海員率遠征船隊繞南美洲西行,探尋通往印度的航路,途經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和關島等地,開闢了西班牙至菲律賓的通商航線。
1526年,葡萄牙人梅內塞斯在由馬來半島至香料群島(即馬魯古群島)的航程中遇風,抵新幾內亞島西部海岸,見土著居民發多捲曲,遂以巴布亞(馬來語意為捲髮的人)稱之。1542年,西班牙人自墨西哥遠航菲律賓途中駛抵帛琉群島。
1545年,西班牙人沿新幾內亞島北岸航行,以當地居民與非洲幾內亞人相似,乃命名為新幾內亞。1567年,西班牙人門達尼亞·德·內拉由秘魯率船隊出發,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到達所羅門群島。約30年後,門達尼亞·德·內拉再度遠航太平洋,發現托克勞群島、聖克魯斯群島等地。
17世紀初,葡萄牙人P.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和西班牙人托雷斯,先後發現庫克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和新幾內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間的托雷斯海峽。1642年荷蘭人A.J.塔斯曼自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啟航,途中發現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島以及湯加群島、斐濟群島中的一些島嶼。
1699年,英國人W.丹皮爾遠航太平洋,發現新幾內亞島附近一大島,名之為新不列顛島。1722年,荷蘭人發現復活節島、薩摩亞群島。1768年,法國人 路易斯 ·安托萬·德·布干維爾發現所羅門群島中的布干維爾島(今屬巴布亞新幾內亞)。1768~1779年,英國人J.庫克先後3次遠航太平洋,除到達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外,發現新喀里多尼亞島、夏威夷群島。17世紀西班牙占領馬里亞納群島。
18世紀末~19世紀末,大洋洲的島嶼先後淪為殖民地。1788年,英國在澳大利亞建立殖民統治。此後,歐洲人即在大洋洲搜求檀香木、珍珠及其他貴重物品。1828年,荷蘭占領新幾內亞島西半部。1831年,英國占有皮特凱恩島。1840年,新西蘭淪為英國殖民地。
與此同時,法國對後來稱為法屬波利尼西亞的一些島嶼宣布進行保護。1853年,法國占有新喀里多尼亞島。1872年,美國在薩摩亞群島的帕果帕果設海軍加煤站。[1]
1874年,英國控制了斐濟,1877年,英國在斐濟設立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公署,維護英在太平洋的利益。同時,英國宣布托克勞群島、紐埃島、科克群島歸英國保護。1884年,英國宣布新幾內亞島東南部(後稱巴布亞)為英保護地,稱英屬新幾內亞。
同年,德國宣布占有新幾內亞島的東北部。1885年,荷蘭劃定新幾內亞島西半部與東半部的邊界線。同年,德國占領馬紹爾群島。1886年,英占領吉爾伯特群島,德國攫取所羅門群島北部島嶼。1887年,皮特凱恩島正式成為英國保護地。法國宣布瓦利斯群島為其保護地。
1888年,法將該保護地的範圍擴及富圖納群島。同年,德國吞併瑙魯。1892年,英國將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的大部分劃為保護地。1893年,所羅門群島的南部島嶼成為英國保護地。1898年,美國占領西班牙在密克羅尼西亞的領地,取得關島,吞併夏威夷。1899年,美國占據東薩摩亞,德國擁有西薩摩亞。同時,西班牙將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賣與德國。
1900年,英國將大洋島劃為保護地並宣布"保護"湯加。1906年,英、法兩國撤銷了1887年在新赫布里底群島設立的聯合海軍委員會,宣布對該群島實行共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洋洲殖民統治的格局隨之改觀。國際聯盟決定,德國在美拉尼西亞的領地讓與澳大利亞,西薩摩亞由新西蘭接管。
德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的殖民地則為日本占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先後占領了新幾內亞的統一部分和所羅門群島的大部。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大洋洲劃定的勢力範圍再次發生變化。密克羅尼西亞由美國占領。
19世紀60年代,新西蘭爆發了毛利人反抗殖民者長達30年的戰爭(見毛利人起義)。在新喀里多尼亞發生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20世紀初期,密克羅尼西亞發生反對德國殖民統治的鬥爭。西薩摩亞出現以"薩摩亞人的薩摩亞"為鬥爭口號的馬烏運動(意即政治反對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都發生了反殖民統治的鬥爭。戰後,大洋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隨着非殖民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一些前殖民地經過長期地鬥爭相繼取得政治上的獨立,1962~1980年大洋洲有9個新的島國誕生,即西薩摩亞(1962年1月),瑙魯(1968年1月)、湯加(1970年6月)、斐濟(1970年10月)、巴布亞新幾內亞(1975年9月)、所羅門群島(1978年 7月)、圖瓦盧(1978年10月)、基里巴斯(1979年7月)、瓦努阿圖(1980年7月)。加上20世紀初獲得獨立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共有11個獨立國家。
這些國家大多是英聯邦的成員國或聯繫國。此外,紐埃島 ,馬紹爾群島、科克群島、帕勞、密克羅尼西亞這 5個領地已取得內部自治權。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尚未獨立。夏威夷則成為美國的一個州(1959年)。
大洋洲已經獨立的國家,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外,均為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着發展民族經濟的歷史任務。在共同的目標下,他們組織了南太平洋論壇,成立了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南太平洋漁業局,實行區域性的合作,為了維護該國的自然資源,先後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同時,倡議設立南太平洋島嶼基金,成立南太平洋共同市場,開展南太平洋無核區運動。
截至1982年,戰後獨立的九個島國中,巴布亞新幾內亞(1976年10月12日)、斐濟(1975年11月5日)、西薩摩亞(1975年11月6日)、基里巴斯(1980年6月25日)、瓦努阿圖(1982年3月26日)等已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大洋洲橫跨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三大板塊,區內從太古宙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構造演化歷史。根據區域地質特徵,該區可劃分為3個一級構造單元,即澳大利亞中西部前寒武紀克拉通、澳大利亞東部古生代造山帶和環太平洋中新生代島弧區,12個二級構造單元和40個三級構造單元。[2]
大洋洲的地質構造特點,主要表現為古老的大陸部分地殼相對穩定,新期形成的島嶼部分構造活動頻繁,地體發展自西向東由老變新。
大洋洲是由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澳大利亞大陸和一萬多個面積大小懸殊的島嶼組成,島嶼之多,為各洲之冠。島嶼面積占全洲總面積的13.8%,其比例之高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大洋洲不僅島嶼眾多,而巨類型齊全。按其成因可分為大陸型、火山型、珊瑚型和棍合型四種。若結合外貌形態細分,火山型又可分為夏威夷式和維蘇威式;珊瑚型則可分為台礁、環礁和裙(堡)礁三種形式。
大洋洲除部分山地海拔超過2000米外,一般在600米以下。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全洲面積1/3,200一600米的丘陵、台地約占全洲面積1/2以上。為世界地勢低緩的一洲。澳大利亞大陸中、西部面積遼闊,氣候干早,植被稀少,風力較強,地表廣泛分布着風蝕、風積地貌。在西部沙漠和中部艾爾湖一帶,有許多風積作用形成的沙丘、沙壠和碟狀往地。麥克唐奈山脈附近可以看到風蝕的沙岩柱和典型的雅丹地形。[3]
大洋洲的島嶼生成多與火山作用有關,珊瑚島和環礁的基底,也是火山物質組成的,因而火山地貌分布廣泛,形式多樣。如新西蘭有成群的火山口、熔岩彎丘: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有體積較大、坡度偏小的盾狀火山地貌等。
大洋洲的地貌結構自西向東有五個明顯不同的地貌單元:大陸西部的侵蝕高原(西澳高原)、大陸中部的沉降平原(中澳平原)、大陸東部的斷塊山地(東澳山地)、大陸東側的新褶皺島弧(大陸型島嶼)、更東的火山一珊瑚島嶼群(海洋型島嶼)。
氣候
大洋洲陸地面積不大,但有眾多的島嶼,散布在遼闊的太平洋海域上,南北所跨緯度因而各地氣候差異明顯,類型多樣。
大洋洲的西部,是熱帶氣旋的發源地,其發生中心地區有二,一由加羅林群島附產生向亞洲東南沿岸襲擊;一由薩摩亞群島、湯加和斐濟附近發生,向澳大利亞東北一帶侵入。
氣候特徵
1.熱帶、亞熱帶範圍廣:大洋洲大陸和島嶼雖分布廣泛,但大部分處在南、北緯30°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和亞熱帶:雖然大部分地區在太陽垂直照射下,但因瀕臨浩瀚的海洋並不太熱,年平均氣溫絕大部在25℃、28℃之間。
屬熱帶、亞熱帶範圍內的大洋洲大陸部分和群島部分,由於面積相差懸殊,緯度位置和距海遠近也不同,加之地形,大氣環流的影響,所以澳大利亞大陸和群島部分,氣溫差別明顯。群島部分由於各島面積都較小,可以充分得到海洋的調劑,雖屬熱帶、亞熱帶氣候,但氣溫並不太高,海洋性明顯。大洋洲島嶼的年平均氣溫在26°~28℃之間,除個別島嶼外,年均溫很少有超過29℃或低於24℃的。
2.乾旱區占陸地面積比例大:大洋洲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地區占總面積30%,年降水量在250毫米、500毫米的地區占28%,二者合計占總面積的58%。大洋洲有一半以上的陸地面積為干早地區。與其它洲相比,大洋洲干早區占本洲陸地面積的比例,超過亞洲和非洲。大洋洲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左右,在各洲中僅和少雨的非洲相近,低於各大洲平均降水量的1/5。
3.降水量地區分布差異顯著:從降水量的分布看,大洋洲東部群島部分降水量遠遠大於西部大陸地區降水量,且有自東向西和由赤道向南北兩側減少的特點。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和西部地區,氣候乾旱,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埃爾湖附近年降水量少於120mm。是本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區;而夏威夷群島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00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4.熱帶氣候類型多樣:赤道從本洲中部偏北穿過,南北回歸線之間的陸地面積約占本洲總面積的60%左右,熱帶面積之廣可與非洲、南美洲相比。在熱帶範圍內,既有面積廣大的大陸,又有被海洋包圍的眾多島嶼;既有處於回歸高壓控制的遼闊內陸,又有深受信風影響的島群;既有地處赤道附近的高溫多雨區,又有夏季風影響的乾濕季地區。大洋洲有8個氣候類型,其中熱帶類型有4個。熱帶以外的氣候類型分布範圍不大。
氣候類型區
1.熱帶海洋氣候區:是本洲分布範圍最廠的氣候類型區。如美拉尼西群島的新赫布里底群島,裴濟群島、聖克魯斯群島等;玻利尼西亞群島的夏威夷群島,湯加群島,薩摩群島,社會群島,土阿莫土群島等;密克羅尼西群島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均屬熱帶海洋氣候。這裡地處被熱帶 海洋包圍,又有暖流影響和海風的調節,故氣候暖熱多雨。年平均溫在26、23℃之間。
2.熱帶雨林氣候區:主要分布於赤道附近,如伊里安島西北部及北部、新不列顛島,稗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部分地區,以及吉爾伯特群島等,均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氣溫年際變化小,年均溫27℃左右,年較差1℃~3℃,降水呈雙峰型,年降水2000、3000毫米,個別地區因地形影響,降水可達5000、6000毫米。
3.熱帶乾濕季氣候區: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的金伯利高原,阿納姆地,約克角半島,大陸東部南緯25°以北沿岸;以及伊里安島南部平原。這裡乾濕季節分明,夏季(一月) 受西北季風帶來的熱帶海 洋氣團的影響,故炎熱潮濕,雨量豐沛為濕季;冬季(七月) 受來自大陸高壓的東南信風的影響而乾燥,成為乾季。本區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淚一般均在25℃以上。年降水量豐富,雨量和雨季長短,因各地地理條件的不同而有差異。
4.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本區是大洋洲面積最廣的氣候區: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和西部,這裡氣候干早,沙漠廣布。年平均氣溫在18°、25℃;夏季炎熱,一月均溫在別21°、30℃;冬季溫和,七月均溫在13°~17℃;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內陸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是大陸的荒漠區,由內陸向北或向南,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屬半荒漠區。
5 ,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東南部沿海地帶,以及新西蘭北島的北部,這裡氣候溫和濕潤。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一般為18°、20℃,最冷月(七月) 在8℃以上。年降水量700~1500毫米,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夏季多來自海洋的偏東風,吹越高地時形成地形雨;冬季多偏西風,是氣旋雨。降水分布自沿海向內陸減少。
6。亞熱帶大陸性乾旱、半千早氣候區: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內陸,介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和熱帶干早、半千早氣候區之間。年降水量 自東部500毫米左右向西逐漸減少,至250毫米以下。氣溫夏季炎熱在25℃以上,冬季溫和,最冷月在9 ℃以上。
7.亞熱帶夏千氣候區: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西南隅,和以阿得雷德為中心的地區。夏季在印度洋高壓控制下,炎熱乾燥,冬季受北移的西風帶影響,氣旋活動頻繁,溫和濕潤。夏季最熱月(1月或2月) 平均氣溫18°、24℃,冬季最冷月七月在12℃以上。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毫米,夏季降水僅占全年降水的4%~9%,降水自西向東,自南向北遞減。
8、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包括新西蘭的南島和北島南部,塔斯馬尼亞島等。終年處於溫濕的西風控制下,既無酷暑,也無嚴冬。年均溫10°~15℃,一月均溫由北向南變動在19.14℃,七月均溫北部為11℃,南部為5 ℃,年較差較小。終年降水豐沛,以鋒面降水為主。是大洋洲唯一的冬季可見降雪的地區。
水系
大洋洲河流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且水量較少,雨季水量暴漲,旱季有時會斷流,大多不利於航行。主要河流有墨累河及支流達令河、羅珀河、弗林德斯河、克魯薩河、吉爾伯特河、懷卡托河、拉克倫河、馬蘭比吉河等。
世界上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湖泊約有146個,其中大洋洲占4個。淡水資源總量為2390km3,每平方公里為26.7萬m3 。與其他洲相比,大洋洲湖泊較少,大陸上的湖泊多為鹹水湖。在海拔20m以上距離基準下湖泊數量為186個,其中54%以上的湖泊位於澳大利亞,新西蘭湖泊數目為43個,占湖泊總數的23.1%,其次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擁有近21%的湖泊數目。
大洋洲最大湖泊,即澳大利亞境內的北艾爾湖(Lake Eyre),面積最大時(注滿時)為9500km2,其分為北艾爾湖和南艾爾湖,兩湖之間是狹窄的戈伊德水道,其水量隨降水而變化;大洋洲最深湖泊,即新西蘭南島西南部山區的馬那普利湖(Lake Manapouri),深達443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大洋洲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海域,內陸區(主要為澳大利亞大陸)水資源極少。大洋洲中其他島嶼的水資源比澳大利亞豐富,大洋洲全部島嶼水資源總量為2040km3,徑流深為1610mm。澳大利亞水分不足,每年缺水1440mm,而其他島嶼每年有盈餘水量1270mm。
大洋洲所有河流幾乎是終年不凍的,河流補給來源主要靠雨水。大洋洲外流區域約占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內流河均注入北艾爾湖(Lake Eyre)。整體上講,大洋洲可分為大陸地形和島嶼地形,海域面積較大。陸域水系資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約占整個洲的60%以上。
大洋洲大陸地下水資源極其豐富,形成若干地下潛水,總面積可達260萬km2,占據了近1/3的大陸面積。其中占整個大洋洲大陸面積的22.6%的為大自流盆地,面積為173.5萬km2。一年當中,盆地可供給水資源1.99億m 3,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其次還有好多含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鎂和氯化鈉的熱水井,雖不適合農業灌溉,但是為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和北部地方的乾旱牧區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飲用水源。
生物資源
大洋洲陸地分散,並遠離其他大陸,位置十分孤立,因而陸地動物具有與其他大洲顯著不同的特徵。動物種類貧乏,缺少高等哺乳類。鳥類豐富分布甚廣。動物的特有種多,古老性強。澳大利亞的三 種單孔目和大約150種有袋目哺乳動物,既是本地的特有種,也是古老的孑遺種。[4]
鳥類中特有種占70%左右,部分是世界上同類動物中最原始的代表。動物分布區域差異明顯。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和伊里安島氣候濕熱,森林茂密,動物豐富,以喜濕、攀緣的類群為多,如大耳袋鼠、袋熊(考拉),及鴨嘴獸、黑天鵝等鳥類。大陸中部草原區的代表動物有大袋鼠、擬袋熊、袋 灌,以及草鸚鵡等鳥類。
大陸西部荒原區動物種類和數量均少,主要生活着耐乾熱的跳鼠等。新西蘭的代表動物有多種奇特的鳥類和爬行類,如幾維鳥、鴿鸚鵡、啄羊鸚哥等。斐擠群島的動物具有大陸性,有蛇和特有的管鼻果蝠等。大洋洲動物的分布續從西向東逐漸減少的趨勢。
政治
國家
大洋洲一共有14個國家,其詳細情況如下表所示:
國家 | 首都 | 人口(萬) | 面積(km²) |
---|---|---|---|
澳大利亞 | 堪培拉 | 2110 | 7,682,300 |
帕勞 | 梅萊凱奧克 | 2 | 458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帕利基爾 | 11 | 705 |
馬紹爾群島 | 馬朱羅 | 6 | 180 |
瑙魯 | 亞倫 | 1.1 | 21.1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莫爾茲比港 | 450 | 462,840 |
所羅門群島 | 霍尼亞拉 | 40.4 | 28,369 |
瓦努阿圖 | 維拉港 | 20 | 12,190 |
圖瓦盧 | 富納富提 | 1 | 26 |
斐濟 | 蘇瓦 | 80.9 | 18,272 |
薩摩亞 | 阿皮亞 | 17 | 2,934 |
基里巴斯 | 塔拉瓦 | 8.2 | 811 |
湯加 | 努庫阿洛法 | 9.8 | 699 |
紐埃 | 阿洛菲 | 0.1311 | 260 |
庫克群島 | 阿瓦魯阿 | 1.89 | 240 |
新西蘭 | 惠靈頓 | 378 | 270,534 |
區域組織
太平洋共同體:1947年2月6日,當時在南太平洋地區有屬地和託管地的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荷蘭等6國政府簽署了《堪培拉協議》,宣布成立南太平洋委員會(SPC)。1998年更名為太平洋共同體。總部設在新喀里多尼亞首府努美阿。
太平洋島國論壇:1971年8月5日至7日,斐濟、薩摩亞、湯加、瑙魯、庫克群島和澳大利亞在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召開南太平洋7方會議,正式成立"南太平洋論壇",並決定每年召開一次會議。2000年10月,正式改稱"太平洋島國論壇"。:論壇秘書處設在斐濟首都蘇瓦。
人口
大洋洲合計約29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語言: 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因是英國殖民地。約占世界人口的0.5%。全洲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各島國人口密度差異顯著。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等當地居民約占總人口的20%,歐洲人後裔約占7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種人、印度人、華人和日本人等。土著居民為黃種人和黑種人。
語言
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使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宗教
大洋洲以基督教、原始宗教信仰為主。原始宗教信仰者分布廣泛,另外還有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猶太教等其他宗教信徒。
基督教傳入大洋洲始於公元17世紀,新教影響和勢力最大。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聖公會、衛理公會、長老會、歸正會等。天主教會在大洋洲雖有不少信徒,但其影響遠不如新教。
大洋洲當地一直信奉着形態各異、內容不一的辱始宗教。澳大利亞的原始宗教包括高位神觀念、圖騰崇拜、精靈崇拜、偶像崇拜和巫術。其中以圖騰崇拜流行最廣。氏族和個人都可以有圖騰,動植物以及無生物,甚至日月星辰皆可作圖騰。圖騰儀式除舉行模擬圖騰形象的神舞外,有 時還吃圖騰以冀獲其能力傳於已身。[5]
新西蘭毛利人的原始宗教包括崇信高位神和塔布(禁忌)觀念,迄今仍融於其民俗 生活之中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原始宗教以崇拜高位神為主。
這些原始宗教的余痕在當地人的生活中依然可見。大洋洲至今仍存留着許多原始宗教的巨形崇拜物。如:復活節島上高大的石人群像、湯加首都努庫阿瓦洛的用重約40噸巨石製成的"日曆"和用5米高珊瑚巨石搭起的名為"哈安蒙加"的三石塔。
大洋洲穆斯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澳大利亞、新西蘭、斐濟等國相繼成立了全國性及其下屬洲際性伊斯蘭教組織。1984年5月19日澳大利亞伊斯蘭聯合理事會、新西蘭伊斯蘭聯合協會、巴布亞新幾內亞伊斯蘭協會、新喀里多尼亞伊斯蘭協會和湯加穆斯林組織共同創立了 南太平洋地區伊斯蘭宣教理事會。
大洋洲佛教徒主要居住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湯加、瑙魯等國。大都為亞洲裔,是中國、日本、新加坡、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韓國等國的移民,大多是在20世紀50年代前後移居來此的大洋洲佛教社團隸屬於大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各宗。各社團多與故國故鄉有着密切的聯繫,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己故土的文化傳統與特色。
經濟
農業
大洋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經濟發達,其它島國多為農業國,經濟比較落後。農業農作物有小麥、椰子、甘蔗、菠蘿、天然橡膠等。小麥產量約占世界小麥總產量的3%,當地居民主要糧食是薯類、玉米、大米等。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綿羊頭數占世界綿羊總頭數的20%左右。羊毛產量占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左右。還有小麥種植與養羊兼顧的混合農業區(墨累-達令盆地)
工業
大洋洲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其次是新西蘭。主要有採礦、鋼鐵、有色金屬冶煉、機械製造、化學、建築材料、紡織等部門。大洋洲島國工業多分布在各自的首都或首府,一般比較落後,僅以採礦及農、林、畜產品加工為主,多為外資控制,產品多供出口。
旅遊業
大洋洲國家重視發展旅遊業。湯加、瓦努阿圖等國家旅遊業收入可觀,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洋洲介於亞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 遙對南極洲,是連繫各大洲航線的必經之路。許多國際海底電纜均通過這裡,海洋航運成為國與國、島與島相互交往的重要手段。
陸上交通主要有鐵路和公路。公路總長100萬千米以上。鐵路總長46 000多千米。內河航運里程約1000千米。有航線通達洲內各國和重要地區的首都和首府,同洲外各重要港口城市也均有聯繫。
大洋洲國家(地區)首都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 帕勞首都:梅萊凱奧克 密克羅尼西亞首都:帕利基爾 馬紹爾群島首都:馬朱羅 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 瑙魯 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 所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 瓦努阿圖首都:維拉港 斐濟首都:蘇瓦 圖瓦盧首都:富納富提 薩摩亞首都:阿皮亞 湯加首都:努庫阿洛法 新西蘭首都:惠靈頓 庫克群島首都:阿瓦魯阿 紐埃首都:阿洛菲 大洋洲各國 主權國家 澳大利亞 巴布亞新幾內亞 斐濟 基里巴斯 庫克群島 馬紹爾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瑙魯 紐埃 帕勞 薩摩亞 所羅門群島 湯加 圖瓦盧 瓦努阿圖 新西蘭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北馬里亞納群島 法屬波利尼西亞 關島 美屬薩摩亞 皮特凱恩 托克勞 查塔姆群島 三王群島 瓦利斯和富圖納 新喀里多尼亞 克馬德克群島 夏威夷 中途島 復活節島
視頻---大洋洲最「性感」的國家,男女一年四季都裙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