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號航空母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鳳翔號航空母艦 |
鳳翔號航空母艦(英文:Hōshō aircraft carrier),是舊日本海軍的一艘航空母艦,也是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航空母艦是世界航母建造競賽中以航母標準設計建造,並最先完工服役的航空母艦,因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鳳翔號航空母艦1919年12月16日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1921年11月13日下水,1922年12月22日服役,服役初期參加了二戰侵略中國的戰爭,二戰中主要承擔訓練任務,其倖存至戰後。
簡介
鳳翔號航空母艦是日本第一艘航母,因此很多設計都有實驗性風格,尺寸不是很大,標準排水量只有7470 噸。鳳翔號艦體採用無裝甲設計,具有全通式的飛行甲板和前後兩個機庫;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結構,一個小型島式艦橋被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島式建築的後面有三個矮煙囪,為防止排出的煙塵影響甲板上的飛行作業,其上裝有鉸鏈,進行飛行作業時可以向外側放倒,不過由於機械結構不太可靠,日本海軍在使用中一般採取半倒的傾斜方式,放倒後的煙囪會在飛行甲板上留下三個凹坑,對飛行安全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飛行甲板前部三分之一起飛段向下傾斜5度讓飛機得以有更高的加速度;兩部升降機沿飛行甲板中線布置,優點是可以使艦載飛機在升降作業時最大限度地受到艦體保護,特別是在海況不好的時候;缺點是在升降機的使用過程里無法進行艦載機起降,這種布局直到噴氣時代的現代化航母上才逐漸被舷側升降機所取代,鳳翔號的島式上層建築比「競技神」號小得多,只設駕駛室和海圖室,上面是三角桅。不過在實際使用過程里,發現島式結構並不是很合適。由於該艦的飛行甲板比較狹窄,島式建築在起降時顯得非常礙事。為了保證艦載機的安全起降,又拆除了島式建築,將艦橋的功能移到了飛行甲板前段下面,同時改成了向下彎曲的固定式煙囪。
評價
早期航空母艦均是通過其他戰艦或商船,加裝甲板或直接在甲板上起飛,從1917年開始,英國海軍將建造中的卡吉林號客輪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艦上原有的煙囪被拆除,設計人員設計出從主甲板下面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妨礙飛機起降的最大障礙。飛行跑道前後貫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飛行甲板,極大地方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這種結構的航空母艦被稱為「平原型」,是第一代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初具了現代航空母艦的雛形,但由於不是專門設計製造的航空母艦,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1918年初,英國按照航空母艦標準全新設計建造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第一次使用了在飛行甲板右舷的島狀上層建築。採用這種通式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被稱為第二代航空母艦,這種結構已經在外貌上頗像現代航空母艦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