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城條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城條約》是1885年1月9日日本與朝鮮在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個條約是為了處理「甲申政變」[1]的善後事宜而締結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變,但被中國軍隊打敗。事後日本反而以受到損失為由要求朝鮮方面謝罪、懲凶、賠款,並允許日本增加駐朝兵力,強迫朝鮮簽訂了《漢城條約》。該條約不僅使日本挽回了在甲申政變中的損失,更將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朝鮮,加劇了與朝鮮的宗主國中國清朝的對立。

簡介

《漢城條約》(朝鮮語:한성조약)是1885年1月9日日本與朝鮮在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個條約是為了處理「甲申政變」的善後事宜而締結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變,但被中國軍隊打敗。事後日本反而以受到損失為由要求朝鮮方面謝罪、懲凶、賠款,並允許日本增加駐朝兵力,強迫朝鮮簽訂了《漢城條約》。該條約不僅使日本挽回了在甲申政變中的損失,更將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朝鮮,加劇了與朝鮮的宗主國中國清朝的對立。

背景

1876年,日本以武力轟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自此以後,日本便與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朝鮮半島展開爭奪,這種競爭在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以後更加激烈。當時清朝和日本在朝鮮都有駐軍,但清朝的勢力明顯占據優勢。清朝的駐軍數量為3000人,而日本的駐軍只有500餘人,而且由於歷史原因,朝鮮君臣和百姓大多親近中國而反感日本,朝中「事大黨」占絕大多數。日本自然不甘心,於是以「文明開化」為誘餌,在朝鮮大力扶植親日勢力,「開化黨」就是朝鮮親日勢力的代表。開化黨以金玉均、洪英植、朴泳孝等年輕士族為主,對日本非常崇拜羨慕,而他們對內打算進行明治維新式的改革,對外完全依靠日本。日本政府起初對開化黨大力培植資助,但後來又有所顧慮,對開化黨的援助漸露難色。正巧此時駐朝清軍由於中法戰爭的吃緊而從朝鮮調走一半,開化黨遂準備藉助日本力量發動武裝政變,清洗事大黨大臣,奪取政權,他們找到當時的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求助。竹添進一郎爽快答應,日本政府經過研究卻並不贊成協助開化黨發動政變。但在日本政府的指令到達朝鮮前,開化黨已經於1884年12月4日發動了「甲申政變」,殺死6名親清大臣和1名宦官,同時他們還強迫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給日本公使館寫求助諭旨,上面只有鉛筆寫的四個字「日使來衛」(一說「日本公使來護朕」)。竹添進一郎接到國王諭旨以後帶了200名日軍前來協助開化黨奪權。12月6日,朝鮮事大黨請來袁世凱、吳兆有率領的1500名駐朝清軍進宮討伐開化黨。開化黨和日軍被清軍打敗,甲申政變被鎮壓下去。

甲申政變期間,朝鮮百姓認為開化黨勾結日本挾持國王,竊取國柄,因此對開化黨和日本人十分仇恨,排日風潮又起。數萬漢城市民及部分中國僑民攻擊日本商店和民居,3000多名日本僑民如潮水般湧入公使館中避難。12月6日夜晚,開化黨的金玉均、朴泳孝徐載弼徐光范也跟隨竹添進一郎和日軍敗退公使館中。竹添打算帶着開化黨人撤退,臨行前燒毀公使館機密文件,卻不料失火將整個公使館燒毀。竹添帶着金玉均等人倉皇逃走,在仁川搭上日本郵輪「千歲丸」號,才得以逃回日本。在甲申政變中,日本軍人及「商民」有33人死亡,10多人受傷,死者中官階最高的是公使館武官磯林大尉,他在撤退過程中被朝鮮百姓打死。

在甲申政變中,代表日本國的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不僅違反日本政府指令,還嗾使並積極參與這次政變,圖謀顛覆朝鮮現政權,以便從中漁利。誰知最後引火燒身,給日本造成嚴重損失。因此竹添的行為非但與日本國法不容,還嚴重違背了國際法。但是日本政府恬不知恥,反而對國民大肆宣傳清國和朝鮮無故損害日本的權益和尊嚴,將政變的責任全部推到中國和朝鮮身上。於是日本朝野為之憤怒,農商務卿西鄉從道在內閣會議上,提議對清國宣戰。一些右翼團體組織許多日本人在東京上野公園舉行「清國膺懲大會」,並且遊行示威抗議中國的「暴行」。一些人甚至組織義勇軍,要求日本和法國聯合進攻中國。日本政府雖然如此宣傳,但自知理虧,也深知眼下還不是中國的對手,便暫時不準備動用武力,而是以外交手段來爭取損失最小化,並趁機擴大日本在朝鮮的侵略勢力[2]

視頻

漢城條約 相關視頻

民國梟雄:袁世凱
《世界歷史》 第57集 日本明治維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