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京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京都,簡稱東京(Tokyo),也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海陸空交通的樞紐。東京位於日本列島中央的關東地區南部,是由23個特別區及26個市、5個町、8個村構成的廣域自治體,人口約1329萬。

東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400年前,1603年德川家康在這裡建立德川幕府,東京由此開始了它的繁盛時期。當時,東京被稱為江戶,是日本政治及文化中心,18世紀中期已經發展為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1962年,東京都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並在此之前開通了新幹線和首都高速路,為今天的首都繁榮打下了基礎。

東京的GDP總量世界城市第一名,坐落在東京的大學占日本全國大學總數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大學就讀的學生則占全國大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 。

簡介

東京(Tokyo,とうきょう全稱東京都[1]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城市之一。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降水量約1400餘毫米。臨海,有荒川、多摩川等河流經。東京都包含了三個主要地理分布,分別為"東京23區"的23個特別區,23區西邊的三多摩地域(北多摩郡、南多摩郡與西多摩郡)與位於太平洋上的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東京與附近的千葉縣、崎玉縣、神奈川縣共同構成日本最大的城市圈,鐵路和公路以東京為中心呈放射狀射向各地,是日本政治、經濟中心,60%的大公司和1/3的銀行集中於此。東京也是日本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東京都是都行政機構,由更小的行政單位組成,包括區和市町村,"中心"區域被分成23個區,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個市、3個町、1個村組成。23個特別區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地帶,東西寬90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諸島和小笠原諸島,儘管地理上與東京都分離,也屬於東京都行政區劃的一部分,有2個町和7個村。

23特別區總覆蓋面積大約621平方公里,人口呈上升趨勢。截至2005年9月1日,居民845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3063人。商業辦公設施在23個區內相當集中。東京地區交通和購物相當便利,但隨着辦公和其他商業設施的增加,導致該地區作為居住地的基本功能在減退,逐漸減少的水區和綠化帶致使舒適的生活空間逐漸消失。多摩地域面積大約1160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將構築了江戶城,此後便成了日本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

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江戶城迅速發展成為日本的政治中心。據記載,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超過百萬。

1657年,江戶大火(死亡人數在10萬人以上)。

1718年,設立町消防工會。

1867年,德川慶喜辭去將軍職位,將政權返還給朝廷。

1868年,建立明治新政府。江戶改稱為東京,設立東京府(明治時代)。

1872年,新橋至橫濱間的鐵路開通。

1879年,第1屆東京府會議召開。

1888年,公布市制和町村制度。

1889年,東京市誕生,有15個區。

1893年,多摩的三個地區從神奈川縣被編入東京府。

1894年,府廳辦公樓在丸之內落成。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至1905年結束)。

1912年,進入大正時代。

1923年,關東大地震。有14萬人死亡或失蹤,30萬棟房屋被毀壞。

1926年,進入昭和時代。

1927年,第一條地鐵線在淺草至上野之間路段開通。

1931年,東京機場在羽田落成。

1935年,東京的常住人口達到636萬人。

1941年,東京港開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3年,日本政府頒布法令,將東京市改為東京都,擴大了它的管轄範圍。

1945年,東京大空襲(3月10日);太平洋戰爭結束。

1947年,安井誠一郎任第一任東京都知事。根據日本憲法,開始實行新的地方自治制度,並由公選制選舉出第一任知事。東京都劃分為23區制。

1959年,東龍太郎就任東京都知事。

1962年,東京都人口突破1000萬人,經濟高度發展。

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

1967年,美濃部亮吉就任東京都知事。

1968年,小笠原群島回歸。

1969年,制定了東京都公害防止條例。

1973年,石油危機。

1975年,第一次區長公選。

1979年,第五屆主要先進國家七國首腦會議在東京召開(東京峰會);鈴木俊一氏就任東京都知事。

1982年,頒布《東京都長期計劃》。

1989年,從昭和時代進入平成時代

1991年,東京都廳從丸之內遷移到新宿。

1995年,青島幸男就任東京都知事。

1997年,頒布《城市生活東京構想》。

1999年,石原慎太郎就任東京都知事;制定了《財政再建推進計劃》;發表了"拒絕柴油車策略"。

2000年,向特別行政區移交清掃事業;三宅島火山活動,全島居民避難。

2001年,亞洲大城市網絡21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

2002年,開始徵收住宿稅;第一次向歐洲派遣城市宣傳代表團。

2003年,首都圈柴油車排放規制開始實施。

2005年,首都大學東京開始運營。

2006年,東京成為201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日本國內候補城市;發表《十年後的東京--東京的變遷》。

2008年,成為2016年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候補城市;C40氣候變動東京會議召開。[3]

2013年,成功獲得2020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

行政制度

按照法律規定,一般屬於"市"的事務,諸如供水系統、排水系統和消防等行政事業由東京都來管理執行。

賦稅項目

東京都政府承擔了部分原本屬於市範圍的行政工作,統一徵收在一般城市屬於基本稅收項目的市町村居民稅中的法人稅部分和固定資產稅等。

財政調整制度

依據日本政府依據法令,東京都與特別行政區之間、或特別行政區之間互相進行財政調整。財政調整是因為東京都政府在23區所在的區域內執行了原屬於市範圍內的行政事務,因此都政府與區政府共同分配稅收。三種都稅(市町村居民稅的法人稅部分、固定資產稅和特殊土地保有稅)的稅收按規定比例劃撥給了區政府。當一個行政區的基本財政需要超過了自身的基本財政收入的時候,東京都政府採取劃撥的形式加以彌補。

權限轉移

通過1974年所實施的改革,特別行政區恢復了公選區長制度,並獲得了處理行政事務的權限。但是,由於特別行政區的特殊性,它們依然被看成是東京都的內部組織,不但造成了都政府和特別行政區的工作分擔和行政責任方面不夠明確,並阻礙了特別行政區發展的自主性,更存在着都政府無法從全方位實施徹底的都政管理等問題。因此,東京都政府和23個特別行政區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方法改革這種體制,並要求國家政府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為了強化財政自主權,提高特別行政區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將特別行政區定位為基本的地方公共團體。1998年5月8日通過並公布了《修改部分地方自治法等的法律》。新的都區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從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

政治

東京都的行政組織分成作為決議機關及執行機關,兩者擁有相互制衡的平衡關係。

東京都的決議機關為東京都議會,依據日本國憲法及地方自治法所設置,是決定東京都團體意見的一個基本決議機關,具有制定、修改和廢除都市條例、確定和批准預算等議決權。議會由東京都民直接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議會常設議員數127人次,每屆任期4年;議會的議長從議員中選舉產生。第19屆東京都議員選舉於2013年6月23日舉行,同年7月23日就任,任期至2017年7月22日。

東京都的執行機關是以東京都知事為代表的東京都政府 。東京都政府是具有日本縣政府及市政府兩級行政單位職能的地方自治體,行政區域包括多摩地方、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另外,東京都在東京都區部地區(東京23區)設有隸屬於特別地方自治體的特別區。特別區擁有獨立的區域決議機關及執行機關,原則上與東京都政府不具有從屬關係,因此,地方自治法設置了都區協議會以對雙方自治體進行聯繫和調整[ 。東京都的行政長官是東京都知事,由東京都民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4年。知事管理並執行東京都的事務,同時具有對政府機關的監督指揮權。此外,執行機關又設有輔助機關、執行組織、行政委員會。輔助機關包括東京都副知事及其他職員,執行組織包括各下屬事務局,輔助機關和執行組織均用於協助知事行使其職權並處理各項事務[7] 。行政委員會則為獨立於知事存在的執行機關,是為防止知事權力集中而設置的委員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