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牡丹社事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牡丹社事件照片來自


牡丹社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日本以1871年八瑤灣事件殺害琉球人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在日本,這次事件被稱為「台灣出兵」或是「征台之役」。這起事件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也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之一。

歷史文獻記載著,1871年有艘琉球貢船前往日本朝貢,朝貢後的歸途中,因遭受劇烈風雨的襲擊,失去動力漂流至八瑤灣擱淺,漂民們遂於此登岸欲尋求援助,求助不成卻遭受殺害,此事件在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中,稱之「牡丹社事件」、「台灣事件」。至於整起事件發生前因後果,過去的模糊記憶中,似乎被簡單的定義為,日本以「懲戒逞凶的原住民」為藉口出兵台灣,並試圖藉此行動達到其擴張領域的目的。


牡丹社事件的歷史背景

一、清政府的治台政策與態度

  • 1、消極態度:1683年,清廷由施琅領軍終結鄭氏王朝在台政權,並接受施琅恭陳的「台灣棄留疏」,將台灣收編為大清帝國版圖,但實際上仍視之如海上荒陬,只求不要淪為海上亂藪,且未曾積極規劃治理台灣,而是在防範台灣,統制台灣。[1]
  • 2、對台政策:對在台的閩、粵漢人採取禁制政策,對原住民實施隔離、禁止與漢人往來的政策,視之為化外之民,長期以來並無對人民、土地行使管轄主權的觀念,當原住民涉及外交事務談判時,清廷屢屢應對失措。

二、外在因素

1、羅發號事件

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the Rover〉從汕頭港出發,預定開往牛莊港。途中,被暴風雨吹往台灣南端外海的水母岩〈七星岩〉觸礁沉沒,船長韓特偕夫人及船員登上救生小舟,漂至龜仔角社控制的海岸登陸,全遭原住民殺害,僅有一名廣東籍水手〈廚師〉幸運逃過並安抵打狗,向衙門報告慘狀。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德為此事來台欲會見當地酋長,謀求往後航行於此海上的船隻不受攻擊,同時亦照會在台總兵劉明燈與兵備道吳大庭請求協助,二人皆以「生番」兇悍不可理喻,且不歸清廷管轄,故不可擅自進入以免滋事云云等理由加以推諉,李仙德乃自行前往,但為原住民拒絕,無法見面,乃返廈門。

1867年六月美國派軍艦攻擊原住民失敗,同年九月清廷決議與美軍聯合進兵,由劉明燈率兵勇五百名至車城,但李仙德認為戰未必能勝,不如說降,十月乃率同通事入社與十八社頭目卓篤杞面議合約,往後若有中外船隻遭風失事,當地住民應妥為救護,獲得首肯。

2、八瑤灣事件

1871年,兩艘宮古島船與兩艘八重山船在完成對琉球王國年貢的義務之後,返航途中遭遇暴風雨侵襲,其中宮古島船隻隨著海流漂到今日滿州鄉八瑤灣處。船上成員六十九名,登岸的過程中有三名乘組員溺斃,順利登上岸有六十六名。

這六十六名漂民上岸後巧遇兩名漢人,一行人遂與之同行,但在同行途中身上所攜貴重物品卻遭漢人強行奪取,入夜後,又強逼他們擠到一個小洞穴內過夜,一行人覺得十分不安,便離開漢人走自己的路。

一行人自行離去後,彷彿記得漢人警告他們不得往西走,只能往南走,否則一定會遇上有馘首風俗的「大耳人」。但一行人對那兩名漢人不再信任,在眾議之下結定還是往西而行,一行人原本是往九棚溪方向走,但後來又折返往馬濃溪〈港仔溪〉方向的山路前行,結果走入最不想去的大耳人社的部落〈高士佛社〉。

闖入高士佛社後,大耳人一方面以禮相待提供宮古島漂民吃住,但另一方面卻將他們身上剩餘的物品搜括一空,讓宮古島民心生恐懼。隔日,高士佛住民要去打獵,臨行前告知宮古島民說在他們打獵回來之前不可擅自離開,並也派人留在部落加以看守。

宮古島漂民在高士佛住民離去後,相約以兩、三人同行方式,逃離部落。一行人終於安全逃脫,並在雙溪口遇上一位陵姓老翁,此老翁是專門從事原住民產品交易的商人,在其協助下,本以為得救了,孰不知原住民竟從後面追殺過來,漂民們見狀四處逃竄,但仍然有五十四名死於原住民刀刃下。隔天,陵老翁將生還的十一名送往台灣府,並聯絡熟識的楊友旺父子前來協助,將被大耳人生擒的一名漂民以酒肉交換回來,由楊友旺長子楊阿才護送他們,從車城灣經由海路到枋寮,再從枋寮走陸路經東港、鳳山進入台灣府,最後在隔年的六月二日回到那霸。

3、佐藤利八漂難被劫事件

1873年,日本小田縣〈今岡山縣小田郡〉航運業者佐藤利八等四人海上遇暴風雨,被吹到舊台東廳新港支廳成廣澳沿岸番地,被原住民洗劫一空,在性命危急之際被救,後在台灣府官吏協助下送至上海的日本領事館保護。


牡丹社事件日臺大和解

2005年6月,舉辦了和解儀式及相關活動

排灣族的遺族利用5天的行程拜訪沖繩縣,與遇害的琉球人遺族共同參拜位於那霸市波上護國寺的「臺灣遭害者之墓」,之後前往宮古島與市長以及島上的相關人士會面。市長緊抱著排灣族少女的照片,感動了許多人。[2]

席間,臺灣方面表示雖然事件起因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但是深深地為在牡丹鄉遭到殺害的琉球人遺族致歉;而日本方面也為臺灣出兵謝罪,拋下歷史的糾葛,互相承諾放眼未來建立友好關係。這項號稱是「牡丹社事件臺日大和解」的活動,是作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的其中一環,在臺灣和沖繩分別都出現大幅報導。然而,東京的電視臺或報社僅有簡單的小幅報導,從這樣的反差我也感受到存在於「大和」(日本內地)和「琉球」(沖繩縣)之間的隔閡。

《牡丹社事件 MABUI的去向——日本與臺灣各自的和解》

平野久美子的新書(集廣捨出版,暫譯,MABUI為琉球語「靈魂」之意)問世,這本紀實的作品中介紹了北川直征這個人,他是舊薩摩藩士族,參與了在1874(明治7)年出兵臺灣的戰事。5月18日那天,他從駐紮於恆春半島西部的日本軍基地出發,去探查山間溪谷,並於此時遇上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而命喪黃泉,一般認為他可能是日軍侵臺作戰的第一位戰死者。在145年前,僅二十多歲便殞命的年輕士兵,如今他的玄孫,亦即第五代後代傳了訊息給我,表示「想讓你知道北川的子孫還活在人世」。[3]

視頻

牡丹社事件


神祕力量? 牡丹社事件重挫日軍-民視新聞


被遺忘的戰役_牡丹社事件.mpg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