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偷襲珍珠港或珍珠港事變,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灣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偷襲作戰,也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事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偷擊珍珠港的計劃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1]。日本自1937年發動侵華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40年,日本趁歐洲法國被德軍打敗時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引起日美關係緊張。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撤離法屬印度支那,並連同荷蘭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對英美開戰,占領菲律賓、英屬馬來亞、英屬婆羅州、荷屬東印度等資源豐饒的東南亞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偷擊珍珠港的計劃。

影響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甲標的),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着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先戰後宣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意大利以及其他歐洲軸心國如匈牙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2],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視頻

珍珠港事件 相關視頻

房兵講述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騙局,不過是一場失敗的騙局!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要求日本立即停止侵略中國,之後美國說到做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