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司令 |
中文名: 司令 解 釋: 負責指揮所屬軍隊的長官 拼 音: sī lìng |
司令,讀音,漢語詞語,意思是指負責指揮所屬軍隊的長官,一般是師級以上的編制才稱司令,如軍區司令、集團軍司令、空軍司令、縱隊司令和方面軍司令以及警備區和軍分區司令等。擔任司令的軍銜視所屬部隊的規模而有所不同,但至少是上校以上。[1]
解釋
①某些國家軍隊中主管軍事和相關下屬部隊的軍事主官的人。
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司令員習慣上也稱作司令。
中國司令來歷
中國古代的司令是個司局長
中國古代就有「司令」之官。但和現在的司令風馬牛不相及,不是軍隊的高級指揮官,而多為掌管宮廷某項事務的一種職官。
隋朝設有司令一職,為內官。據《北史·后妃傳序》載:「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金朝時司令為典衛司、宮苑司、惠民司等機構的長官,主管本局、司事務,品秩為從六品至正七品。其中,典衛司負責後宮護衛導從之事,相當於保衛處;宮苑司掌管宮苑修繕、灑掃、啟閉門戶和鋪設氈席等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房產科、營房處之類的;惠民司掌管配製發賣湯藥,以施惠於民。
說白了,這時的司令就是司局長,是個不大不小的官,官階不高,和縣長差不多。元朝時御香局、掌薪司、供膳司、廣誼司、上都惠民司及各營繕司皆設司令,秩正六品至正七品,掌管本局、司事務。另外鹽場每場設司令一員,從七品。
中國近代的司令產生於辛亥革命
中國近代司令稱謂應來源於日本。日本是亞洲最早設司令官和總司令官職位的國家。如日本陸軍在1894年甲午戰爭時編設第一軍和第二軍,司令官分別為山縣有朋大將(後期野津道貫大將)和大山岩大將。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編組滿洲軍,設置總司令官,大山岩大將為總司令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建立湖北軍政府。10月12日,湖北軍政府設置各機構和職官,其中有警衛司令部司令一職,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司令。其後,各省踵起響應,紛紛宣告獨立,建立軍政府。由於各省起義骨幹多由留學日本的士官生擔任,而起義的主要武力又多由各省新軍組成,受日本軍隊和新軍的影響,民軍的編制中設置了司令部或總司令部(此前新軍曾在軍、鎮兩級設置專司指揮的業務機關「司令處」)。1911年10月22日,陝西新軍起義。24日,建立秦隴復漢軍總司令部。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總司令部,但主官不稱總司令,而是大統領。1911年10月30日,湖北軍政府設立戰時總司令部,黃興任總司令。其後各地軍政府稱司令和總司令者甚多,如山西都督府東路軍總司令、南路軍司令、前敵司令,江蘇都督府江浙滬聯軍總司令、浙軍支隊司令、滬軍司令,等等。
出處
隋·為內官。《北史·后妃傳序》:「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
元·為鹽場主管。《元史·百官志七》:「﹝至元﹞三十年,悉罷所轄鹽司,以其屬置場官……鹽場二十九所,每場司令一員,從七品。」
蕭華《通過大涼山》:「憑着頭一天親身的經歷,彝族人民已經相信紅軍司令與他們的首領結盟是真誠的,紅軍是不會侵害他們的。」
明·徐渭《十六夜宿葉坊玩月》詩:「春風正司令,桂樹蹔停花。」清林則徐《夷船呈繳鴉片一律收清折》:「惟現值南風司令,各國本年貿易夷船,正應陸續到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