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司马承祯」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 行 2:
 
'''司马承祯'''({{bd|647年||735年||catIdx=S,司}}),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司马承祯'''({{bd|647年||735年||catIdx=S,司}}),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司马承祯出自三祖司马氏琅邪房,是北周晋州刺史、琅邪公[[司马裔]]的玄孙,隋朝亲侍大都督[[司马晟]]的孙子,唐朝朝散大夫、襄州长史[[司马仁最]]的儿子,少好學,年二十一为道士,師事隐居嵩山的[[潘師正]],學得[[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食]]之術(《金根上经》、《三洞秘录》、许真行事、陶公微旨),成为唐代的著名高道。另外擅长[[隶书]]和[[篆书]],号称“金剪刀书”。
+
 司马承祯出自三祖司马氏琅邪房,是北周晋州刺史、琅邪公[[司马裔]]的玄孙,隋朝亲侍大都督[[司马晟]]的孙子,唐朝朝散大夫、襄州长史[[司马仁最]]的儿子,少好學,年二十一为道士,師事隐居嵩山的[[潘師正]],學得[[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食]]之術(《金根上经》、《三洞秘录》、许真行事、陶公微旨),成为唐代的著名高道。另外擅长[[隶书]]和[[篆书]],号称[[ “金剪刀书”]]
 
 原在浙江台州[[天台山]]桐柏观隐居修道,[[武则天]]、[[唐睿宗]]先后召他入京讲道,开元九年,[[唐玄宗]]又遣使迎他入京,亲受法箓,十年,承祯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送别。十二年(724年),玄宗又将承祯召到东都[[洛阳]],命他於河南[[王屋山]]自選形勝,創建道院阳台观,玄宗亲自题额。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縚]]至其所居,修金箓斋。承祯在阳台观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於世。开元二十三年夏六月十八日(735年7月12日)卒于王屋山,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玄宗親製碑文,並追赠銀青光祿大夫,号真一(贞一)先生。承祯與[[李白]]、[[賀知章]]、[[孟浩然]]等同為「仙宗十友」。
 
 原在浙江台州[[天台山]]桐柏观隐居修道,[[武则天]]、[[唐睿宗]]先后召他入京讲道,开元九年,[[唐玄宗]]又遣使迎他入京,亲受法箓,十年,承祯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送别。十二年(724年),玄宗又将承祯召到东都[[洛阳]],命他於河南[[王屋山]]自選形勝,創建道院阳台观,玄宗亲自题额。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縚]]至其所居,修金箓斋。承祯在阳台观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於世。开元二十三年夏六月十八日(735年7月12日)卒于王屋山,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玄宗親製碑文,並追赠銀青光祿大夫,号真一(贞一)先生。承祯與[[李白]]、[[賀知章]]、[[孟浩然]]等同為「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提出道教修炼的“七候”:“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清爽;三、填补天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
 司马承祯提出[[ 道教修炼的“七候”:
 +
“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
 +
二、夙疾普消身心清爽;
 +
三、填补天伤还元复命;
 +
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
 +
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
 +
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
 +
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司马承祯认为“[[神仙]]亦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与道相守,即可成仙。“然虚心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身不克谢。何则?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司马承祯的理论不但自成系统,为唐代、[[宋代]]道教的兴盛和发展奠下了基石,而且对宋元[[内丹]]学、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响。
+
 司马承祯认为“[[神仙]]亦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与道相守,即可成仙。“然虚心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身不克谢。何则?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司马承祯的理论不但自成系统,为[[ 唐代]] 、[[宋代]]道教的兴盛和发展奠下了基石,而且对宋元[[内丹]]学、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响。
  
  

於 2019年2月20日 (三) 19:48 的修訂


道教
入門

司馬承禎(647年-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唐代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

司馬承禎出自三祖司馬氏琅邪房,是北周晉州刺史、琅邪公司馬裔的玄孫,隋朝親侍大都督司馬晟的孫子,唐朝朝散大夫、襄州長史司馬仁最的兒子,少好學,年二十一為道士,師事隱居嵩山的潘師正,學得符籙辟穀導引服食之術(《金根上經》、《三洞秘錄》、許真行事、陶公微旨),成為唐代的著名高道。另外擅長隸書篆書,號稱「金剪刀書」。 原在浙江台州天台山桐柏觀隱居修道,武則天唐睿宗先後召他入京講道,開元九年,唐玄宗又遣使迎他入京,親受法籙,十年,承禎請還天台山,玄宗賦詩送別。十二年(724年),玄宗又將承禎召到東都洛陽,命他於河南王屋山自選形勝,創建道院陽台觀,玄宗親自題額。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縚至其所居,修金籙齋。承禎在陽台觀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於世。開元二十三年夏六月十八日(735年7月12日)卒於王屋山,年八十九,葬於王屋山西北之松台。玄宗親製碑文,並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號真一(貞一)先生。承禎與李白賀知章孟浩然等同為「仙宗十友」。

司馬承禎提出[[道教修煉的「七候」: 「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 二、夙疾普消身心清爽; 三、填補天傷還元復命; 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 五、鍊形為氣名曰真人; 六、鍊氣成神名曰神人; 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

司馬承禎認為「神仙亦人」。人的稟賦本有神仙之素質,只要「修我虛氣」,「遂我自然」,與道相守,即可成仙。「然虛心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其心。被形者,則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已,身不克謝。何則?慧是心用,用多則體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散泄,無靈潤身,生致早終,道故難備。」司馬承禎的理論不但自成系統,為唐代宋代道教的興盛和發展奠下了基石,而且對宋元內丹學、宋明理學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響。


人物生平

承禎為「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後裔」。司馬承禎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宦之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後來遍游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讚美他道行高操 [2]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唐玄宗開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篆,成為道士皇帝。開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台觀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願,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書篆、隸,自為一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命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子道德經》,刊正文匍,刻為石經。張九齡、張說等皆師之,開元十五年召入都卒,羽化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諡稱「正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