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一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教
入門
原圖鏈接劉一明:山西平陽府沃縣(今聞喜縣)人,清代著名內丹家、醫學家。

劉一明(1734年-1821年),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府沃縣(今聞喜縣)人,清代著名內丹家、醫學[1]

原圖鏈接劉一明:按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系譜,他是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

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系譜,他是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2]

簡介

十七歲時,劉一明身得重病,百藥無效,幸喜一真人賜方,得以除病。「因病有悟,遂而慕道」。十九歲外游訪道,二十二歲於甘肅榆中遇「龕谷老人」,口授心印。此後,為求參證,足跡遍布京師、河南、陝、晉、甘、寧諸省。三十七歲時,再遇「仙留丈人」於漢上,經其點化。後隱居榆中縣棲雲山興隆山修道、傳教,並行醫濟世,著書立說。他對內丹學的闡發頗為全面,主張性命雙修,「若欲成道,非性命雙修不可」[3]

劉一明著作有《易理闡微》、《孔易闡真》、《神室八法》、《西遊原旨》、《會心集》、《陰符經注》、《悟真直指》、《修真九要》、《通關文》等,民國初年匯刻成《道書十二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於1990年7月出版《道書十二種》之影印本。劉一明所著醫書主要有《眼科啟蒙》、《經驗奇方》、《經驗雜方》等。 [4]

雲遊參學經歷

劉一明「幼時習,年未二十,大病者三,幾乎隕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其《會心內集》說,當他十七歲時,身得重病,百藥無效,次年赴甘省南安養病,愈醫愈重,幸喜真人賜方,得以除病。十九歲外遊訪道,二十二歲於榆中遇吾師龕谷老人。劈破旁門,口授心印,從前狐疑,冰消瓦散。此後,為求參証,他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縣)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然於疑難處,總未釋然。[[乾隆三十七年,再遇仙留丈人於漢上,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到此一棒打為粉碎矣。」劉一明一生曾雲遊參學過許多地方,據其《會心外集》卷下《韜光歌》載,其足跡遍布諸省。他說:「……算來前後二十年,五峰煥然氣貫串。」他後半生一直隱居[[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隆山修道,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成為陝、晉、甘、寧一帶頗具影響之全真龍門派道士。[5]

綜述

劉一明為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其所著《會心內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藥不效。次年赴甘肅南安養病,愈醫愈重,喜遇真人賜方,沉疴盡除。十九歲外游訪道。二十二歲在榆中(今屬甘肅)遇龕谷老人授以內丹秘訣,遂師之。此後,為求參證,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今山西臨汾縣南舊平陽縣,為古之堯都)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縣)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然於疑難處,總未釋然。乾隆三十七年,復游漢上,又遇仙留丈人,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始被解釋云云。後半生一直隱居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隆山修道,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成為晉、陝、甘、寧一帶頗具影響之全真龍門派道士。

他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理,撰著有《周易闡真》《悟真直指》《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以發揮內丹之道。後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

又撰有醫書《沙脹眼科》行世。其內丹學具有濃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針序》以中正之道為"貫通三教之理",謂中正之道,"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他撰《周易闡真》《孔易闡真》,以易學論金丹,以金丹釋儒門易學。其《修真辨難》稱:"大學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學,其中有大露天機處,特人不自識耳。至於贊易十傳,無非窮理盡性至命之學。"故其內丹理論中,頗多融合儒釋、特別是理學思想的言論。

劉一明對內丹學的闡發頗為全面。主張性命雙修,循序漸進。分丹法為上中下三等,分藥物為內外,謂內藥生於自身,為元性,外藥乃虛空中真一之氣,為元命,並采理學之說,謂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對《參同契》《悟真篇》《陰符經》等的註疏有獨到之處,對火候的分別尤稱細微,但其說較伍柳一派為隱晦。

劉一明於道光元年端坐而化後,安放於興隆山靈塔中,唐璉寫了一幅小楷《恩師劉老夫子贊並塔銘》以示紀念,他以道家的語言,盛讚劉一明一生對道教理論的闡揚與實踐,「同華岳」「並衡岳」,「道氣常存於宇宙,慈雲普覆於大千」。

傳奇

劉一明「幼時習儒,年未二十,大病者三,幾乎殞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他的《會心內集》說,當他十七歲時,身得重病,百藥無效,次年赴甘省南安養病,愈醫愈重,幸喜真人賜方,得以除病。十九歲外游訪道,二十二歲於榆中遇吾師龕谷老人。劈破旁門,口授心印,從前狐疑,冰消瓦散。此後,為求參證,他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縣)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然於疑難處,總未釋然。乾隆三十七年,再遇仙留丈人於漢上,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到此一棒打為粉碎矣。」

思想

劉一明深研《易》學,兼通醫術,是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內丹家。他認為「《易》非卜筮鍊度之書,實皆窮理盡性至命之學」。其內丹學具有明顯的三教合一思想,特別是儒道融合思想十分濃厚。主張「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其《指南針序》有「在儒謂之中庸,在釋為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

他強調絕情舍愛,忍辱守垢。在《修真九要》中論述修真九件要事是勘破世事、積德修行、煉己築基、和合陰陽、審明火候、外藥了命、內藥了性。其中第一要事是「勘破世事」,為此他作《通關文》,在其中的色慾關、榮貴關、財科關窮困關等問題上,大都引進佛教思想加以解說。在「積德修行」的問題上,他又表現出儒道融合的思想。

他對內丹學的闡發頗為全面。主張性命雙修,「若欲成道,非性命雙修不可」,先命後性,循序漸進。在《修真辨難》中,他把分丹法為上、中、下三等,分藥物為內外,謂內藥生於自身,為元性,外藥乃虛空中真一之氣,為元命。並采理學之說,謂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

著述

劉一明的著作有《易理闡微》、《孔易闡真》《陰符經注》《道德經會要》《修真九要》等等,民國初年匯刻成冊,稱為《道書十二種》。

劉一明是清代著名內丹家,精研易理與丹道,著有《周易闡真》、《參 同直指》、《悟真直指》、《指南針》等多種著作。他在醉心于丹道的同時,「猶不忘情於 醫道」,還著有《眼科啟蒙》、《經驗雜方》、《經驗奇方》、《雜疫症治》等醫書。劉一明在弘道生涯中,常自製丹藥,以醫藥濟人。《會心集》卷下就載有一則《眼藥方》,並云:「若知自己痛與癢,急求明師問端詳。先積法財買藥料,次置器皿安丹房。老嫩遲速合度數,進退止足定柔剛。靈藥成就隨手效 ,立竿見影不荒唐。」

道書十二種》為清乾嘉時龍門派道士劉一明所撰之道教叢書。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常郡護國庵刊本;民國二年(1913)上海江東書局石印本;民國十四年(1925)上海集成書局石印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據常郡護國庵本,並以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補缺,於1990年7月出版之影印本,是目前之最佳本。原名《指南針》,收書十二種,後收書增加,但仍沿襲此名。現共收書十七種。劉一明所作之書,除《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金丹口訣》《棲雲筆記》,及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等未收入外,全都匯集在此叢書內。

《眼科啟蒙》是在明代眼科專著《審視瑤函》的基礎上,按照「刪繁為簡,集亂為整,可錄者錄之,不可錄者去之」的原則整理而成,堪稱眼病論治的佳作;《經驗奇方》是一部病症與方藥相結合的內外、婦兒科的綜合性專著;《經驗錄方》是對前代名醫醫方的具體應用與創新,大都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至今仍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劉一明內外丹並重,善於利用外丹技術、設備來製備醫用丹藥,這是十分可取的道教醫學思想,有助於促進傳統製藥學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劉 一明還將醫家區分為神醫與人醫兩種類型:醫有神醫,有人醫。神醫者,先天之學,轉生殺,奪造化,和陰陽,調五行。後天中培天先天,假身內保真身,采大藥三品,除歷劫病根 ,神明默運,推己及人。所謂有用中無用,無功里施功。如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 、抱朴子、華佗、孫思邈其人者。以上聖賢,皆有實學,先治已而後治人。所以藥到病除, 邪氣退而正氣復,起死回生,得心就手也。人醫者,後天之學,全在五臟上用功夫,草術上 用心思。雖明的三關九候、七表八里,僅可醫的應生之人,醫不得應死之人;醫得後起病, 醫不得根本之病;復得後天之氣,復不得先天之氣;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無形之病。如促 景、叔和、河間、時珍其人者。以上數人,俱皆虛學,不能先治己而專治人,是捨己從人, 顧外失內。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為人醫也。爾近日醫道,不知神醫之道乎? 抑人醫之道乎? 果是神醫之道,則治己治人,無傷於彼,有益於我。人我共濟,遂心運用,左之右之,無不宜之。

劉一明從道教內丹術的角度將醫家區分為神醫和人醫,認為神醫乃先天之學,能培養先天元氣,既能治己又能治人,無傷於彼,有益於我;而人醫則是後天之學,只有五臟上用功夫,以草木藥去邪除疾,不能治己專治他人。這是一種典型的道教 醫學觀,反映了清代道教內丹術與傳統醫學融通的特色。

劉一明軼事

白塔山破譯《西遊記》

神話故事《西遊記》對劉一明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他認為此書在於闡明三教一家之理,傳性命雙修之道。書中以西天取經故事,發金剛發華之秘,以九九歸真,闡參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師徒演河洛周易之義。立言與禪機頗同,其用意盡在言外,或藏於俗語常言中,或在一笑一戲裡,分其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別其真假,或借假以發真,或從正以劈邪。然而,後世之注家以《西遊記》為演義故事,取其一葉半簡以心猿意馬畢其全旨,且註解多有戲謔之語妄證之詞,未能貫通西遊原旨。

在劉一明42歲的這年冬天,白塔山羅漢殿,他開始上了他道教生涯中的一件壯舉———註解《西遊記》。在此之前,他于靖遠紅山寺、西暗門寺已經起草,然而,時間不長,求醫問藥者陸續不斷,難以靜心著述。他便擇居黃河北岸的白塔山,繼續補充刪削。寒風凜冽,孤燈一盞,不分晝夜,廢寢忘食,恍惚如有神助。直到第二天春天,黃河冰橋已開,浮橋未搭,所備煤炭油燭皆盡,米食已了。多虧城內的道友駕着筏子送來米麵,使他得以順利完成了《西遊原旨》這一煌煌巨著。後來,由善人出資,寧夏將軍兼甘肅提督蘇寧阿作序,在興隆山木刻印刷。這部著作不僅流傳於道教界,還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儘管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原旨》一書作過批評,1980年上海師大古典文學研究室在《西遊記》「前言」中更是對劉一明大加撻伐,然而,《原旨》一書對《西遊記》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遼寧人民出版社的《西遊原旨氣功破譯》一書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復興興隆山的功臣

被譽為「隴右名山」的興隆山蘭州45公里,自古以來是避暑觀光的好去處和進行道教活動的勝地。古有衡山道士秦致通、諫議大夫李致亨在此修行。

劉一明觀其脈來馬銜,向對虎邱,雙峽鎖水,四獸有情,決定在這裡修行。但由於戰亂和年久失修,殿宇破漏,神像剝色,路徑樹枝攀扯,水沖成溝,登涉甚艱。他發動周邊善人信士出資,斬崖破石,開闊地基,四十多年間,先後修復、建成靈官殿、洗心亭、黑虎殿、三清殿、混無閣、雷祖殿、王母宮、呂祖客、邱祖閣幾十處殿閣亭台,為了方便東西二山,又建造了一座拱形木橋———均利橋。不僅如此,還修建了道士生活設施,開挖水源,出面在周邊征地一百多畝,自耕自種,保證了後來殿閣的維修和零星開支費用,使道士及信眾安心修煉學習。30多年間,劉一明日則監管修造,夜則註解經書闡揚道脈,修建了20多座廟宇,完成了《周易闡真》、《道德會要》、《會心集》、《棲雲筆記》等近30餘部著作。然而他樂在其中,藉機苦煉身心。經過努力,東西兩山敗而復興,蔚為大觀,香火繚繞,形成了一處完整的道教活動基地。

金城書畫名家唐璉恩師

唐璉,字汝器,號介亭,別號棲雲山人,又稱松石老人,皋蘭縣(今蘭州市)人,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享年81歲。他一生坎坷,因為家庭貧苦,少年時就輟學,不幸於20歲喪偶,終於不復娶妻。24歲起拜棲雲山道長劉一明為師學道,成為道家的俗門弟子,並向劉一明學習書畫、醫學,開始了對詩、書畫的刻苦鑽研和創作活動。唐璉三位書畫老師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劉一明。劉一明在興隆山「自在窩」中寫下了數十萬言的著作,興隆山新修殿宇匾額、對聯、碑記,都是他親自撰寫,書法功底極深。在他的耳提口授下,唐璉深得個中三昧,書畫一時得到好評,名聲大振,索字畫者絡繹不絕。

唐璉的繪畫以山水為主,兼及花鳥、人物,他博採眾長,自成一體,點染雄渾豪放的隴原山水。他在《作畫管論》中提出五要,一要從名師,二要避俗,三要讀古人論,四要會悟,五要師造化。他的人物畫集中見於《棲雲山人繪雲記古蹟圖冊》。唐璉學書非常用功,常效法古人「坐則畫地,臥則畫被,萬物畫象,務使鐵硯磨穿」的精神,每日必寫,謂之「書課」。

劉一明於道光元年端坐而化後,安放於興隆山靈塔中,唐璉寫了一幅小楷《恩師劉老夫子贊並塔銘》以示紀念,他以道家的語言,盛讚劉一明一生對道教理論的闡揚與實踐,「同華岳」「並衡岳」,「道氣常存於宇宙,慈雲普覆於大千」。

參考文獻

  1. 劉一明與金城蘭州 2007年07月18日 09:18 劉一明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06-29]
  2. 清代高道為《西遊記》作注 破譯性命雙修之道 高道宮觀騰訊道學李應存 金耀東等2015-04-03 11:46
  3. 首屆劉一明文化研討會在蘭州市榆中隆重開幕_大陸道教_..._道教之音 2018年10月19日 - 道教之音甘肅訊 2018年10月19日上午,首屆劉一明文化研討會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興隆山名園酒店拉開序幕。活動以「傳承民族文化、弘揚劉一明精神,助推全域...
  4. 劉一明簡介. 維基百科. [2019-2-20] (中文). 
  5. 劉一明雲遊參學經歷. 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2015-12-13 [2019-2-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