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莊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莊周
莊子.jpg
出生 約前369年
宋國(在今河南商丘,或以為在安徽蒙城)人
逝世 約前286年
時代 古代哲學
地區 宋國(在今河南商丘,或以為在今安徽蒙城)
學派 道家
著名思想
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1]

生平經歷

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2],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戰國時期蒙(今屬安徽蒙城)人也,曾任漆園吏。1074年蒙城縣令建造莊子祠堂,並邀請好友蘇軾題詞,稱莊子祠堂記。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3]「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據《外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楚國宰相。莊子以寧為泥中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為廟堂用以卜卦之龜殼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着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莊子還被認為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者[4]

主要成就

文學成就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2]

摺疊哲學成就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着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於自然無所違。不凝滯於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從而達到聖人不凝滯於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郁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於不滯,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對中國後世哲學、藝術、各宗教經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5]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法家韓非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6],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7],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8]。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9]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欲望,「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10]。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11]」。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12]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13]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14],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15],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參考文獻

  1. 中國歷史故事
  2.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3. 《莊子·雜篇·則陽》
  4. Murray Rothbard.Concep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al change toward laissez faire[J].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1990, 9(2):45.
  5. 《外篇·知北游》
  6. 《莊子注•內篇·德充符》
  7. 《莊子注•內篇·德充符》
  8. 《內篇·人間世》
  9. 《內篇·人間世》
  10. 《雜篇·列禦寇》
  11. 《外篇·在宥》
  12. 《雜篇·庚桑楚》
  13. 流沙河,《莊先生的故事》
  14. 《內篇·養生主》
  15. 《內篇·人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