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睿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睿宗
Tang Ruizong.png
概要
姓名 李旦
廟號 睿宗
諡號 大聖真皇帝(初諡)
玄真大聖皇帝(玄宗天寶八年改諡)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玄宗天寶十三年加諡)
陵墓 橋陵
政權 唐朝
在位 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6年231天)(首次)
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2年45天)(復辟)
高宗天皇大帝李治
則天大聖皇后武則天
皇后 劉皇后
竇德妃(追封皇后)
讓皇帝李憲
惠莊太子李撝
唐玄宗李隆基
惠文太子李范
惠宣太子李業
隋王李隆悌
年號

文明:684年二月-八月[1]
景雲:710年七月-712年正月
太極:712年正月-四月

延和:712年五月-八月
唐睿宗
唐朝第五任皇帝(首次)
在位 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
前任 唐中宗
繼任 武則天(武周朝)
唐天可汗(首次)
在位 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
前任 唐中宗
繼任 武則天(武周朝)
唐朝第八任皇帝復辟
在位 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
前任 唐中宗
繼任 唐玄宗
唐天可汗復辟
在位 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
前任 唐中宗
繼任 唐玄宗

唐睿宗,即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李輪唐高宗李治武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他一生兩繼大統,兩度禪位

兩次登基,第一次為天后武氏(登基前的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而繼位,在位時間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上表自行退位,禪讓予母親武則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後復辟,在位時間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內禪予其子李隆基唐玄宗)。

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為武則天李弘李賢唐中宗李顯都是其同母兄長,太平公主則為其同母妹妹。

原圖鏈接唐睿宗畫像

生平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一日(6月22日)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1]。當年,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大將軍

睿宗「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乾封元年(666年),徙封豫王。總章二年(669年),徙封冀王。

上元二年(675年),徙封相王,拜右衛大將軍。儀鳳元年(676年),十四歲的李輪納豆盧氏孺人妾室)。

儀鳳三年(678年),遷洛;改名李旦,徙封豫王。在七月的一次宴會上,父親唐高宗對叔祖父霍王李元軌說:因為他是最小的兒子,所以最為喜愛[2]。679年,王妃劉氏生下他的長子李成器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七日,武則天廢其兄中宗帝位,立他為帝,改元文明。不過,由於是武則天執政,「政事決於太后」[3],睿宗毫無實權,甚至連干預國家大政的權力都沒有,淪為傀儡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除睿宗後自登帝位,改國號,睿宗被貶為「皇嗣」(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具儀一比皇太子,卻不給皇太子的名分),改名武輪,遷居東宮。

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又改立中宗儲君。睿宗則從「皇嗣」再被貶為親王,封號相王,他的五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被封為郡王,唐睿宗從此重獲自由,擁有干預國家大政的權力。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革命,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辟,不久武則天去世。此後中宗封其為安國相王,隨即辭去。景雲元年(710年),中宗駕崩(傳說是被韋皇后毒殺),(後在韋皇后矯詔下)由中宗幼子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是為少帝。

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迫少帝李重茂遜位,史曰唐隆之變。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復辟於承天門樓,大赦天下,與其子李隆基一起剷除了韋皇后一黨的勢力。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無法面對李隆基太平公主的爭端,於是禪讓帝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自稱「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仍然自決,命令稱誥、令,而玄宗每日受朝於武德殿,自稱「予」,決定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稱制、敕。後來玄宗發動先天政變消滅太平公主一黨,睿宗才不得不徹底放權。

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李旦病逝,享年五十五歲。

原圖鏈接睿宗橋陵

為政舉措

政治

中央

李旦兩次稱帝,但第一次完全是母親的傀儡,只有第二次登基期間才算真正掌權。他即位初期,以姚崇、宋璟為宰相,並在其輔佐下,革除弊政,整修綱紀,撥亂反正,使朝政呈現出一派振興氣象,史稱「復有貞觀、永徽之風」。

昭雪冤案:李旦即位以後,對中宗年間的一些冤案進行了平反和昭雪。他追諡庶人李重俊為節愍太子,並追復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李千里李多祚王同皎蘇安恆等人的官爵。

裁減冗官:中宗年間,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專擅朝政,公開賣官鬻爵,不經中書門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員,稱為斜封官。到中宗後期,靠花錢上來的官員多達數千人。李旦即位以後,下詔將斜封官全部罷免,同時罷免了各公主府官。

恢復三銓制度:唐初規定,官員的選用、考績都由尚書省主管,文官經由吏部,武官經由兵部,尚書與侍郎合稱三銓。中宗年間,因韋後專權,三銓制度遭到破壞。李旦即位後,下詔恢復了三銓制,並讓姚崇宋璟分別兼任兵部尚書、吏部尚書,負責文武官員的考選工作。

整頓北衙禁軍:北衙禁軍的核心力量稱為萬騎,因在唐隆政變中建有大功,在長安多有不法之舉。李旦即位後,將萬騎將士全部放到京外為官,並停止從戶奴中招募萬騎兵員。他又增置飛騎,隸屬於左右羽林軍,以取代萬騎的核心地位。後來,李旦又將左右萬騎與左右羽林軍整編為北門四軍。

削除諸王兵權:李旦為保障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免去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義、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業的左右衛大將軍、左右羽林大將軍軍職,並明確規定諸王、駙馬不得統領禁軍。

清算韋氏亂黨:李旦即位後,對中宗年間禍亂朝綱的韋氏亂党進行追究清算。他追廢韋皇后、安樂公主為庶人,將黨附韋氏的宰相蕭至忠韋嗣立趙彥昭崔湜全部罷免,貶為刺史。越州長史宋之問、饒州刺史冉祖雍皆流放嶺南。

消除武氏影響:中宗年間,武則天雖然退位,但武氏一族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李旦即位後,取消武則天的「則天大聖皇后」稱號,復稱「天后」,並廢除武氏崇恩廟及昊陵(武則天之父武士彠之墓)、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他還追削武三思武崇訓父子的官爵,剷平其墳墓,剖棺戮屍,極力打擊武氏的殘存勢力,消除武氏一族在政治上的影響力。

而與此同時,李旦還非常信任妹妹太平公主,常與她一同商議朝廷大政,甚至到了「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咨之」的地步。每有宰相奏事,李旦都要先問:「可曾與太平商量過嗎?」然後才問:「可曾與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過嗎?」當得知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見後,他才做出決定。當時,太平公主可謂是權傾朝野,權勢甚至超過了李旦。

李旦即位後的第二年,便失去了剛即位時的進取精神。他任用竇懷貞崔湜等為宰相,並將已經罷免的斜封官全部恢復,使得朝政出現腐敗和混亂的現象,史稱「復如景龍之世」。後來,李旦不聽大臣勸諫,徵發數萬民工,耗費一百萬緡,大肆拆毀民居,為女兒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修建道觀。他還在太平公主的請求下,恢復了昊陵、順陵的陵號,並設置陵官。

地方

景雲二年(711年)五月,李旦以山南道、隴右道所轄區域闊遠為由,將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他又將隴右道黃河以西的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七州劃出,設置河西道,並設置節度使、支度使、營田使等職。賀拔延嗣成為首任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從此成為朝廷正式官職。

同年六月,李旦又擬將全國(不包括洛州及近畿州)分為二十四個都督府管區,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吏,但因都督權柄過大,遭到群臣反對,未能實行。他又廢除負責地方監察事務的右御史台,設置十道按察使,負責監督地方政治,使得按察使一職成為常設官員。

原圖鏈接唐睿宗畫像

軍事

主詞條:冷陘之戰

景雲元年十二月(711年1月),奚族南侵,劫掠漁陽(治今天津薊縣)、雍奴(治今天津武清東北)等地,而後經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退回漠北。幽州都督薛訥率軍追擊,但卻未能追上。不久,李旦將薛訥調任為并州長史,以左羽林將軍孫佺接任幽州大都督。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孫佺不聽部將勸諫,出動兩萬步兵、八千騎兵,與左驍衛將軍李楷洛,左威衛將軍周以悌兵分三路,襲擊奚族,結果在冷陘地區(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被奚族酋長李大酺所率八千騎兵擊敗。他謊稱是奉旨前來招撫,並誣稱是李楷洛不受節度而擅自出戰,同時將紫袍、金帶、魚袋以及軍中錦帛萬餘段贈予李大酺,以示和好。李大酺讓孫佺還師。孫佺倉惶撤退,部伍大亂。李大酺乘勢追擊,俘獲孫佺、周以悌,送往突厥斬首。唐軍全軍覆沒。

文教

尊孔崇儒

景雲二年(711年),李旦命太子李隆基到太學行釋奠禮。

太極元年(712年),李旦命官府撥付三十戶人家,負責孔宣父祠廟(即曲阜孔廟)的清潔灑掃工作。不久,李旦再次命李隆基釋奠於國學,並追贈顏回為太子太師、曾參為太子太保。他還規定每年春秋兩次釋奠,以四科弟子(即孔門十哲,指德行科顏回、閔損、冉耕、冉雍;言語科宰予、端木賜;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學科言偃、卜商)、曾參配祀孔子,列於二十二賢(貞觀年間配祀孔廟的左丘明、何休等二十二位先儒)之上。

外交

與突厥的關係

景雲二年(711年)正月,後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請和,並請求和親。李旦封宋王李成器之女為金山公主,許嫁默啜,並命鴻臚卿逢堯出使突厥。默啜遂改穿唐人冠帶,南拜稱臣,派其子楊我支及國相入朝迎親。但最終因李隆基即位,親事廢除。

景雲二年十二月(712年1月),李旦冊拜西突厥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為招慰十姓使,讓他招撫西突厥治下十姓部落。

與吐蕃的關係

景雲元年(710年),安西都護張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通過賄賂鄯州都督楊矩,向朝廷索取河西九曲之地(在今青海東南部)。李旦採納了楊矩的建議,將河西九曲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贈予吐蕃。

與南蠻的關係

姚州蠻是南蠻的一支,主要聚居於劍南道西南的姚州(治今雲南姚安),曾依附於吐蕃,後又歸附唐朝。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李旦聽從代監察御史李知古的建議,在姚州修築城池,設置州縣官署,重征租稅。李知古徵發劍南道府兵前往築城,還打算趁機剷除蠻族各部豪傑,掠其子女為奴婢,結果引起蠻民怨怒。蠻酋傍名引導吐蕃攻入姚州,殺死李知古,以其屍身祭天。從此姚州一帶通往內地的道路斷絕,連續多年都未能打通。

軼事典故

屢受猜忌

李旦於武氏當政期間,一直是李唐的政治旗幟,因此在中宗年間備受中宗及韋氏一黨的猜忌。

景龍政變時,太子李重俊事敗被殺。安樂公主與宰相宗楚客趁機陷害李旦與太平公主,誣稱二人與李重俊同謀。御史中丞蕭至忠負責調查,哭諫道:「陛下富有四海,卻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加以殘害嗎?相王昔為皇嗣,在則天皇后面前數日不食,請求將天下讓於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懷疑於他。」唐中宗只得作罷。

唐中宗死後,上官婉兒負責起草遺詔,曾想讓韋皇后聽政,並由李旦輔政。但宗楚客卻對韋溫道:「相王輔政,於理而言並不適宜,何況他和皇后又是叔嫂關係。自古禮制講究叔嫂不通問,到時臨朝之時,他和皇后又該如何為禮呢。」二人率諸宰相上表,請韋皇后臨朝攝政。蘇瑰雖表示反對,但李旦最終還是被罷去了輔政之權。

抱子而哭

唐隆政變前,李隆基並未把兵變計劃告訴李旦。他對劉幽求葛福順等人道:「此番舉事是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當歸於相王。但若萬一事敗,我們以身殉國便是,何必連累相王。現在將計劃告知相王,他若贊成,就是讓他也參預這種危險的行動,若不贊成,必會壞了大事。」政變成功後,李隆基請李旦入宮穩定局勢,並叩頭請罪。李旦抱着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廟不墜於地,全都是你的功勞啊。」

天子問道

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見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請教陰陽術數。司馬承禎道:「所謂『道』,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李旦又問:「對於個人修行來說,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麼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呢?」司馬承禎答道:「治理國家與個人修行是一個道理,只要順應世間萬物的自然發展,屏除私心雜念,國家便可趨於大治。」李旦大為讚賞,將司馬承禎比喻為教育黃帝的廣成子。

繩奸之論

侍御史楊孚執法嚴明,糾劾官吏,不避權貴,因而受到權貴的詆毀。但李旦卻道:「在老鷹搏擊狡免時,必須趕緊幫助它,否則它就會反被狡免咬傷。御史繩奸(指糾劾奸惡)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君主不對他多方保護,他必會被奸惡之徒所咬傷。」

傳德避災

太平公主為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題發揮,指使術士向李旦進言:「彗星出現標誌着除舊布新,而位於天市垣內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變化,這一切都預示着皇太子將要成為天子。」她本意是指太子將會篡位,想藉此挑撥李旦與李隆基的父子關係,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但李旦卻認為這是天意讓他禪位太子,決定「傳德避災」。

太平公主及其黨羽見弄巧成拙,又極力勸諫,認為李旦不可禪位。李旦卻道:「中宗年間,奸佞擅權,上天多次示警。我當時就曾請中宗擇立賢子,以避災禍,結果惹得中宗不悅。我為此憂懼數日,寢食難安。難道說,我能勸說中宗禪位,而臨到自己該禪位的時候,卻反而做不到嗎?」

李隆基聽聞消息,連忙入宮,叩頭力辭。李旦道:「社稷能夠安定,我能夠登基,都是你的功勞。如今帝座星有災異出現,我傳位給你,是希望能轉禍為福,你又何必有所疑慮。」李隆基仍極力推辭。李旦又道:「你若是一個孝子,就當接受禪位。難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柩前即位嗎?」李隆基只得答應,流涕而出。

原圖鏈接唐睿宗現代影視形象

人物評價

劉昫:法不一則奸偽起,政不一則朋黨生,上既啟其泉源,下胡息於奔競。觀夫天后之時,雲委於二張之第;孝和之世,波注於三王之門。獻奇則除設盈庭,納賄則斜封滿路,咸以進趨相軌,奸利是圖,如火投泉,安得無敗?洎景龍繼統,污俗廓清,然猶投杼於乘輿之間,抵掌於太平之日。以至書頻告變,上不自安,宮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邊之詔。彼既彎弓而射我,我則號泣以行刑。此雖鎮國之尤,亦是臨軒之失。夫君人孝愛,錫之以典刑,納之於軌物,俾無僭逼,下絕覬覦,自然治道惟新,亂階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為得。

宋祁:睿宗有聖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贈太子,天與之報,福流無窮,盛歟!

孫甫:睿宗以次子平王賢而有功,取內外屬望之意,從長子辭讓之誠,立為太子;又以時方多難,上象示變,自知行事不當天意,遂傳位於子,此實大公之心,安宗社之計也。然為一妹所惑,雖傳位而不授以政,使太子稱帝而主細務,自稱太上皇而斷大事,此體豈正乎?故養成一妹之惡,致奸人黨附從而逆謀,賴太子英果,先事誅之,不然內難可測乎?蓋睿宗雖有大公之心,而明斷不至也,惜哉!

石介:中宗在位,韋庶人、安樂公主用事,忠良屏失,讒邪並用,刑賞僭濫,賄賂公行,庶政盡隳,彝倫攸斁,宮闈恣丑穢之行,朝廷扇朋比之風,宗社﨑危,海內咨怨。睿宗時為相王,目擊其事,常扼腕嗟嘆,不勝竊憤,及乎身履帝位,親握萬機,則宜刷疵滌瑕,洗穢濯垢,沐浴中外,咸使潔清,緝熙謨猷,皆有條理,而乃不戒覆車,復蹈危轍,專縱太平公主,恣橫以亂朝政,遂使海內失望,君子息心,苟非繼之以聖主,唐祚或去矣。臣嘗謂中宗、睿宗為庸主,良以此也。

歐陽修:① 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無可稱者。② 蓋自高祖以來,三遜於位以授其子,而獨睿宗上畏天戒,發於誠心。

司馬光:① 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 ②睿宗鑒前之禍,立嗣以功,所謂可與權矣。

范祖禹:唐自高祖取隋,五年而四方底平,九年而太宗立貞觀之治,幾於三代,然一傳而有武氏之篡,國命中絕二十餘年。中、睿享國日淺,朝廷濁亂,明皇以兵取而後得之,開元之治,幾於貞觀。

張唐英:中睿之朝,武三思、太平、安樂等公主,倚恃城社,競為狐鼠,號令刑政,棼然無紀,朝廷乃市道之藪,刑賞乃權幸之柄。

洪邁:唐諸帝稱太上皇者,高祖、睿宗、明皇、順宗凡四君。順宗以病廢之故,不能臨政,高祖以秦王殺建成、元吉,明皇幸蜀,為太子所奪,唯睿宗上畏天戒,發於誠心,為史冊所表。然以事考之,睿宗以先大元年八月,傳位於皇太子,猶五日一受朝,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皆自決之。故皇帝之子嗣直、嗣謙、嗣升封王,皆以上皇誥而出命。又遣皇帝巡邊。二年七月甲子,太平公主誅,明日乙丑,即歸政,然則猶有不獲已也。

李杞:① 睿宗居武韋之世,從容自處,以免於難,卒成安李之功。② 睿宗在唐本中材之主,惟明皇有大功,而推尊於父,故睿宗至今猶得賢君之名,可謂干父用譽者矣。

王夫之:自武氏之殄唐宗,慘殺其子而不恤,於是高宗之子姓,上及於兄弟,芟夷向盡,所僅存者三人而已。父闇而不能庇其生,母憯而不難置之死,又繼以韋氏、宗楚客之淫凶,睿宗之與公主,其不與中宗同受刃者,幸也。原隰之裒,伊誰相惜,凋殘已盡,僅保一人。詩不云乎:將恐將懼,惟吾與汝。」況其在同氣之親乎?故姚、故姚宋之言,社稷之計也;睿宗之盡然傷心,亦詎可決於一旦哉?

全祖望:睿宗雖中材,然非中宗比也,豈特此哉。中宗之所為如此,即非武后終當喪其天下,大臣有如霍光之徒,早當廢之,相與竟立睿宗以安唐社。

乾隆帝:睿宗以明皇為之子,復辟之功不與焉。然父以子貴,故明皇討賊,而睿宗入即大位。鑒建成之亂,立嫡以功,繼以傳位,可謂知權者矣。(《唐總論》)

蔡東藩:韋武既滅,朝廷易主,而太平乃首出建議,捽去少帝,此特一手一足之勞耳。人心已盡歸相王,太平安能標異乎?然彼則自恃有功,睿宗亦以有功視之,卒至讒間東宮,謀生內變,牝雞之不可司晨,固如此哉!然則太平固有罪矣,而睿宗之縱令為惡,亦未嘗無咎焉。

安國相王

唐中宗於神龍元年正月復位後,李旦加號稱安國相王。下列安國相王府官員。

  • 開府儀同三司左千牛衛大將軍上柱國安國相王旦
  • 特進中書令兼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上柱國南陽郡王袁恕己(神龍元年正月—五月)
  • 特進行尚書左僕射兼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平章軍國重事上柱國芮國公豆盧欽望(神龍元年五月—
  • 大中大夫行安國相王府司馬護軍皇甫忠
  • 朝散大夫守安國相王府諮議上柱國邢國公王溫
  • 朝議大夫行安國相王府記室參軍事丘悅
  • 朝議郎行安國相王府文學韋利器
  • 行安國相王府文學高仲舒
  • 朝議大夫行安國相王府倉曹參軍辛道瑜
  • 行安國相王府功曹參軍竇希瑊
  • 行安國相王府屬韋慎名
  • 行安國相王府掾丘知幾
  • 行安國相王府典軍丘琬
  • 行安國相王府典軍衛日新
  • 行安國相王府典簽裴耀卿
  • 安國相王品官行內侍省奚官局令引叄目
  • 安國相王品官行內侍省掖庭局令戴思恭

家庭

后妃

皇后

  • 劉皇后,結髮之妻,正室;生太子李憲、壽昌公主、代國公主李華婉,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諡為肅明順聖皇后
  • 竇德妃,側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諡為昭成順聖皇后

妃嬪

庶妃

  •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李范
  • 唐孺人(672年—692年12月15日),唐儉孫女,考古發現唐孺人與崔孺人墓
  • 崔孺人。因崔孺人墓志銘缺失,不知崔孺人與李范母是否同一人[4]

姬侍

  1. 讓皇帝李憲,母劉皇后
  2. 惠莊太子李撝,母宮人柳氏
  3. 玄宗李隆基,母竇德妃
  4. 惠文太子李范,母崔孺人
  5. 惠宣太子李業,母王德妃
  6. 隋王李隆悌(早亡)

《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記載唐睿宗共有11位女兒[5]。具體的排行,出自對個人記載:

  1. 長女,壽昌公主(母劉皇后,下嫁崔真
  2. 次女,安興昭懷公主(早薨)
  3. 某女,荊山公主(下嫁薛伯陽,存疑,可能是涼國公主、鄎國公主兩個公主的混記)
  4. 三女,淮陽公主(名花山,母王德妃,下嫁王承慶
  5. 四女,代國公主(名華,字華婉(墓志銘記為花婉),母劉皇后,下嫁鄭萬鈞
  6. 五女,涼國公主(字華莊,母王德妃,先封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陽
  7. 某女,薛國公主(先封為清陽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8. 七女,鄎國公主(母崔貴妃,先封為荊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鄭孝義
  9. 八女,金仙公主(母竇德妃,先封為西城縣主)
  10. 九女,玉真公主(字玄玄,號持盈,母竇德妃,始封崇昌縣主)
  11. 某女,霍國公主(下嫁裴虛己

影視作品

視頻1

視頻2

注釋

  1. ^ 從684年-690年唐睿宗仍然在位期間,還有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幾個年號。雖然有文獻[6]把這幾個年號算作唐睿宗的,但是這段期間,武則天實際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因此大多文獻把這幾個年號算在武則天名下[7][8]

參考文獻

  1. 《酉陽雜俎》:「睿宗初生含涼殿,則天乃於殿內造佛氏。」
  2. 舊唐書·本紀第五·高宗下》(儀鳳)三年......秋七月丁巳,宴近臣諸親於咸亨殿。上謂霍王元軌曰:「......又男輪最小,特所留愛,......」
  3. 《資治通鑑》卷二○三後光宅元年
  4. 洛陽發現兩座唐代壁畫墓
  5. 《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失效連結]
  6. 陳光,中國歷代帝王年號手冊,北京燕山出版社 第225-226頁 ISBN 7540210311
  7. 徐紅嵐,中日朝三國歷史紀年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第150頁 ISBN 7538276193
  8.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4年 第100頁 ISBN 7101025129
唐睿宗
唐朝
出生於:662年逝世於:716年
統治者頭銜
前任:
唐中宗
李顯
唐朝皇帝
首次:684年-690年
空缺期
原因:武則天篡位
下一位相同頭銜:
唐中宗
李顯(復辟)
中國君主
684年-690年
繼任:
武則天
武曌
前任:
唐殤帝
李重茂
唐朝皇帝
二次:710年-712年
繼任:
唐玄宗
李隆基
中國君主
710年-712年
官銜
前任:
李元名
武周司徒
702年—703年
繼任:
李成器
前任:
李元嘉
唐朝太尉
705年
710年
繼任:
李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