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元光(閩南語:Tân Goân-kong;657年-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將領,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父親陳政,母親吐萬氏。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
漳州、潮汕與畲族史上的關鍵人物。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漢族閩南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閩南語:Khai-tsiang Sìng-ông)。
生平簡述
陳元光(六五七~七一一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之子。十四歲隨父陳政入閩;在閩共四十二年,為開發漳州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不愧是開發漳州地區的第一人。 唐儀鳳二年(六七七年),陳元光奉詔以鷹揚將軍襲父職,實行屯墾耕戰政策,招撫土著,安定地方。唐垂拱二年(六八六年),詔命為漳州首任刺史,吏治嚴明,政績卓著,對漳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開拓、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唐景雲二年(七一一年),死於征戰。墓在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石鼓山。原葬雲霄大峙原(今屬漳浦縣),唐貞元二年(七八六年)徙州治,奉敕移葬漳州城北石鼓山。坐西北向東南,占地一千七百平方米。墓碑刻「唐開漳陳將軍墓」,碑座刻梅花,墳前有墓埕五層,每層落差一~一.二米。兩旁有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對。近旁大石上刻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侍郎蔡世遠撰寫的修墓記。一九八六年,漳州市人民政府為紀念陳元光將軍開漳一千三百周年重修此墓,並種植七里香、鳳凰木、柏樹等綠化環境。[1]
政績成就
實施「畿荒一德、胡越和同」的民族融合政策
陳元光自幼飽讀經書,深受忠君報國、王道仁政的影響,當乃父陳政在奉詔入閩南平亂八載,憊極勞瘁而逝之後,他承父職代領戍閩唐軍,就感覺到父之平亂政策帶來的弊端是:「元兇既誅,余凶復起,法隨出而奸隨生,功愈勞而效愈寡」……「誅之則不可勝誅……」(陳元光《請建州縣表》)。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對叛亂的「蠻獠」山民,採取以撫綏為主的策略,區別首惡與脅從,重點打擊首惡分子,即「落劍唯戎首,游繩系脅從」(許天正和陳元光《平潮冠詩》)。並實行「且耕且戰」耕戰結合的政策,在九龍江北溪浦南一帶建立「唐化里」,又在雲霄漳江之北建「火田村」,以開荒生產,營建村宅,安置軍眷,做到糧食自給、兵不擾民。他還通過多種管道,爭取大多數「蠻獠」的歸附,下力氣招撫流亡,於是土著群眾「負耒耜皆望九龍江而耒」(《白石丁氏古譜》)。對這些歸附的「蠻獠」,陳元光「撫而籍之」,並免除其賦稅徭役。這一政策的實施贏得了人心,緩和了民族矛盾,使荒涼的九龍江兩岸「漸成村落,拓地千里」。
為了進一步促使當地山民改變陋習,融入主流社會,促進「胡越百家,愈無罅隙」。陳元光提倡民族通婚,鼓勵部將與當地女子結為秦晉之好。這些政策的施行,極大促使漢畲民族的融合,並推進了還處於部落時期的畲族的封建化進程。
用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取代刀耕火耨的落後生產方式
唐初,生活於「泉潮」之間的山民仍處於氏族社會末期,其生產方式十分落後,他們「伐山而營,依山而獵」,「火田畲種無耕犢」(陳元光《龍湖集》)。針對這一現狀,陳元光則積極推廣鐵器農具,牛耕和曲轅犁,大力提倡精耕細作,興修水利,使用筒車提灌農田,實行雙季稻生產方式。
正是由於這些先進生產技術和措施的應用,漳州地區農業生產得到初步發展,生產力水平第一次得到提高,沿習數千年的刀耕火種生產方式至此畫上了句號。
創辦學校,化蒙昧為敦倫
作為一代儒將的陳元光,深知「兵革徒威其外,禮讓乃格其心」「其本在創州縣,其要在興庠序」的道理,因此,當戰亂甫定,他就向朝廷上了《請建州縣表》的奏章,朝廷批准了這一奏章。垂拱二年,漳州得到正式創建,由此唐王朝各種制度法令和中原文化在這裡得以推行和傳播。「化蠻貉之俗為冠帶之倫」使「荒陬蠻獠盡沐皇恩」。他在州郡職官中設專司教育的「文學」一職,主持鄉校事宜,並在浦南唐化里創辦松州書院,這是全國最早以書院命名的一所學校,被載入新近出版的《中國教育志》一書中。陳元光讓其子陳王向在該書院主持講授,聚生徒四十人,成為漳州學校教育的源頭。學校的創辦,不僅達到「民風移醜陋,土俗轉醞醇」(陳元光《龍湖集》)之目的,而且使漳州邁進封建科舉制度的軌道。
通商惠工,發展經濟
建置漳州之後,陳元光十分重視發展經濟,他勸農通商惠工,教育兒子和部屬要「日閱書開士,星言駕勸農」(陳元光《龍湖集》)。在他政策的感召下,官民開荒墾田,種稻種茶養蠶,發展多種經營,形成熱潮,處處是「較斧開林驅虎豹,施罟截港捕魚蝦」(陳元光《龍湖集》)。在漳州大地上,呈現出:「火田黃稻俱甘旨,綱水金魚洽醉醺」(陳元光《龍湖集》)、「農郊卜歲豐,帥閫和民悅」(陳元光《龍湖集》)的喜人景象。此外,曬鹽,造船,制瓷,治陶,冶鐵,織染,農機具製造等中原手工業技術也在這裡得以傳播。「海船近通鹽」(陳元光《龍湖集》),既道出了當時船舶製造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製鹽業的發展和海上貿易的初步繁榮。
傳承中原文化藝術,影響深遠
陳元光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儒將,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喜詩賦善吟詠。陳元光建漳之後,又在傳承中原文化藝術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且影響深遠,包括詩賦唱和、閩南方言語系的形成、戲劇藝術、飲茶文化、民俗、宗教、祭祀文化等等,都能找到與中原的淵源關係的痕跡。其中陳元光《龍湖集》詩集為福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文獻。該集收有陳元光詩作五十篇,除了其中七篇已收載於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全唐詩外編》之外,尚有四十三篇為珍貴的唐佚詩。[1]
參考資料
- ↑ 1.0 1.1 威廉先生小破事兒. 開漳聖王陳元光,了解漳州歷史 . 每日頭條. 2017-03-13 [2019-2-2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