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清派是在晉朝時由南天師道演變、分化而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
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東晉興寧二年(364年)道士楊羲聲稱魏華存(南嶽魏夫人)傳授給他上清眾經31卷。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1],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該派開創人物認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主神為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即後之靈寶天尊),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門閥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士大夫)道教發展的變化。
基本內容
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以專門傳播習煉《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是由《 黃庭經》而衍生出的 道經系列,也稱《大洞真經》。上清派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
尊奉上清經系的道派。上清派創始人是東晉天師道士楊羲、許謐、許遜。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 ,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東晉末,王靈期至許黃民(許遜之子)處求上清經後,又增刪潤色,造作上清經法至五十餘篇。江東道士慕上清經法豐博,爭相傳抄,故在江東地區形成傳授修習上清經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晉代女道士 魏華存(南嶽魏夫人)為第 一代宗師,楊羲為第二代宗師。楊羲以下依經法傳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師是許穆、許翔、馬朗、馬罕、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齊梁時居茅山傳上清經法,開創茅山宗,上清派遂為茅山派所承襲。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為最高神靈。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 長生不老,飛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 道教 齋醮儀式影響甚大。陸修靜 《三洞經書目錄》著錄上清經186卷,有127卷流播於世,其代表性經典是《 上清大洞真經》和 《黃庭經》。上清派宗師出身江東士族,其造作和傳播的上清經,使道教理論更趨成熟。上清派是東晉南北朝江東地區最有影響的道派。
上清派的重要經典《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2]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黃庭經》是前代修煉養生經驗的總結,又為後世的內修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黃庭經》的經文都是七言韻文,主張「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追求恬淡無為的修煉方式而達到長壽的目的,修煉關鍵是男藏精,女藏胎,認為人以精為本,以氣為根,使人「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它的修煉方法就是調息和存神,其調息法,就是「太和陰陽氣」能通過運行,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經和醫經的五臟有神的說法,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鍊氣,乘雲飛仙。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 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 陶氏。永明10年(492),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 南史·陶弘景傳》),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歸隱以後,陶弘景仍「知時運之變,俯察人心,憫塗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 《 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歷史,人數在百人以上。
進入元代以後,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後可能融入正一道中。
視頻
上清派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茅山,給你講述一個「道」的故事。,搜狐,2016-04-19
- ↑ 黃庭經全文,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