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峡两岸关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台湾海峡两岸关係,简称台海关係两岸关係,是指位于台湾海峡东西两侧的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係。

概况

1945年至1949年的两岸关系较为单纯,无非是一般的国内关系(如台湾清治时期与台湾光复初期)或一般的国际关系(如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日占时期)。

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并在90年代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台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两岸之间以及国际政治上的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两岸关係历经第二次国共内战韩战冷战台湾经济飞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台湾民主化台湾本土化运动中国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后,中华民国的外交空间急遽受到压缩。

1987年台湾开放两岸探亲后,两岸关系一度缓和,两岸官方、民间交流逐渐恢复。解严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统独问题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1][2]

进入21世纪后,海峡两岸的经贸活动已相当紧密,并拥有一定程度的物资及人员流通自由

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恢复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3][4],为两岸关係的重大进展[5][6]。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断[7]

当前,海峡两岸关係不仅关乎两岸双方利益,还牵涉到亚太区域的情势,乃至中美两大世界强权的战略布局与全球安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之一。同时,台湾内部的台湾主体意识亦与中国大陆的统一意识形成碰撞,使得海峡两岸关係愈加複杂。

名称

两岸关係也称台海两岸关係、两岸关係或陆台关係,福建与台湾的关系则称为闽台关系第二次国共内战前的两岸关系往往也归于闽台关系范畴。

1997年与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华民国与港澳两地的关係,亦可纳入广义的两岸关係,但狭义上排除在外,会以“台港关係”和“台澳关係”称之,而中华民国与港澳的关係一般而言受两岸关係的影响较不显著。

两岸关系相关术语的定义或解释
两岸关系

前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认为两岸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前总统李登辉称两岸关系是「特殊国与国关係」;前总统陈水扁称两岸关系是「一边一国」;前总统马英九称“两岸不是国与国关係,是特别的关系”;[8] 陆委会前主委张小月定义“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9]

九二共识 1992年,海峡两岸政府授权的非官方组织海基会海协会,在香港会谈之后经由口头协商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及模糊空间。大陆方面认为九二共识指的是「一个中国(不涉及“中国”之政治涵义 [10]),反对台独」;台湾泛蓝阵营认为九二共识指「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台湾泛绿阵营则认为九二会谈并未达成“共识”。
维持现状 维持台海和平与两岸和平稳定的现状[11]
两个中国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现实上为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即两国论
一中各表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简称,是台湾泛蓝阵营方面对九二共识的认知,即一个中国 (中华民国)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自阐述。
一中同表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皆是地理意义上“中国”领土的一部份,在各自领域拥有完整的管辖权,互不隶属,搁置主权争议。
一边一国 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边一国,也称一中一台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由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针对统一台湾提出,容许台湾保留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秩序、独立的政治制度、司法体制和军队,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治下的中国大陆则继续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外交上只容许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此一构想后来实施在香港澳门,但内容略有不同。
一国两府 「一个国家,两个政府」,两岸皆属同一个中国,但包含中华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两个政治实体。
一国两区 「一国」指的是中华民国,「两区」指的是大陆地区台湾地区,2012年由中国国民党马英九提出,对于台湾海峡两岸关係的一个定位。
台海现状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
台湾问题 台湾主权及统独问题。
台湾独立 在台湾终结现有中华民国政治体制,宣布独立,建立以“台湾”为主体的国家,制定新宪法。
两岸三地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香港以及台湾三地。
两岸四地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四地。

历史

中国历史上关于台湾的记载,有观点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书》中提到的流求。宋元时期,两岸贸易已很常见。

明朝陈第写的《东番记》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自17世纪20年代起,两岸关系受荷兰人西班牙人汉人满人日本人的影响,或统一,或分离,直到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两岸关係随着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曲折发展。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邵宗海教授将1949年后的两岸关系史划分为军事对峙、法统争执、交流缓和、意识对立和互惠协商五个时期。[12]

1949年末,第二次国共内战胜负已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大陆地区,而中华民国政府仅统治台澎金马。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代表之后,中华民国的外交空间急遽受到限缩。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的同时,宣布停止砲击金门[13],确立中华民国统治金马的事实,同时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告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987年,中华民国政府解除戒严开放两岸探亲后,两岸关系一度缓和。但随着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两岸关系又趋紧张。1991年,民主进步党台湾独立的主张纳入党纲。1996年,中国大陆向台湾发射飞弹。1999年,李登辉总统发表特殊国与国关係

进入21世纪后,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已相当紧密,但政治关係仍停滞不前。2000年,台湾出现第一次政党轮替。2002年,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论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在政治上恢复接触。2015年11月,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马英九习近平在新加坡会面,被视为两岸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14]。而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蔡不承认九二共识,中共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交流又减少[15]

政治关係

政权的「法统」与认可

1945年的重庆谈判间隙,蒋中正毛泽东曾家岩50号合影,这也是两位国共领袖少有的合影。

1949年至1960年间,台湾海峡两岸关係出现高度紧张与不稳定的局面。在政治上两岸互不承认对方的存在及合法性,纠结于联合国席位间的中国代表权问题,并誓言收复或解放对方。

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中国法统的继承者自居,并将台湾视为一个中国的一部份;相对地,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则在1954年召集第一次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议决在甫内战时所通过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继续有效,并将中共视为叛乱团体,将中国大陆地区视为被窃据的沦陷地区

这一时期,两岸在对解决对方问题的政策上偏重于武力及军事手段。中国人民解放军誓言「解放台湾」,在1949年发动金门战役登陆大金门岛;1955年攻打一江山岛与佔领大陈岛,引发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随后在1958年发动金门炮战,引发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在主动以军事方式寻求一统天下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国民党及蒋中正为诉求对象,在1956年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并于1957年由毛泽东提议「第三次国共合作」,随后1960年由毛泽东与周恩来共同擘划一纲四目,即:祖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北京,台湾当局为地方政府;台湾回归后,除外交归于中央外,其馀军、政、人事「均委于蒋」。以上提议均为中华民国政府拒绝。

而处于被动、缺少纵深的中华民国政府则以防御为主。为了响应中华民国政府「反攻大陆」的政治口号,同时牵制正处于朝鲜战争中的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于1952年后相继发动对中国大陆福建省外海的南日岛战役东山岛战役,均获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

在1954年又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对抗来自中共的军事攻击,但在1958年10月与美国所签订的联合公报中则向美国表示未来「非凭藉武力」(not the use of force)光复大陆,而是凭藉三民主义。一般认为这是中华民国政府对美保证不将其捲入两岸军事纷争的表达。虽然如此,中华民国政府仍派出间谍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同时,中华民国也承受中共的间谍渗透。

此段期间,美国并不否认中华民国对台湾行使权力,却在国军节节败退中为摆脱以往美国介入台湾的责任,改而採取袖手旁观政策(Hands-off Policy,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向远东地区使节发表之秘密备忘录),随后因朝鲜战争认识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为防止中华人民共和国佔领台湾转而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美国一方面维持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係,又认为中华民国实际控制的台湾是主权未决。虽然美国与中华民国成为军事防御同盟,其间美国并未放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保持联繫,1954年6月起双方即在日内瓦展开大使级会谈

这一时期的海峡两岸关係,与东西方阵营对抗情势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和苏联的态度起了决定性影响。1950年1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宣佈台湾韩国不属于美国的防区。1950年1月5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朝鲜半岛开战2天后),美国改变立场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由此台湾被纳入美军保护范围。显然中苏条约的签订及韩战是美国太平洋战略及台海政策改变的原因。内外因素构成了后来台海形势发展的条件基础。

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藉由《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防护台湾、澎湖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牵制住蒋中正反攻大陆将美国拖入战争的可能性,两岸关係从军事对抗走向外交角力。

外交形势的转变

1950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权应安理会邀请出席朝鲜问题辩论,并就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指责「美国政府武装侵略中国神圣的领土台湾」是「非法的犯罪的行为」。并与代表「中国」的中华民国代表当面对质,谴责其「辜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他没有任何权利代表中国。这个发言的人可能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四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讲」(当时中华民国代表在联合国使用的语言是英式英语)。

中华民国代表则指称联合国的「中国」席位只能属于「自由独立神圣的中国政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出席联合国会议,也是海峡两岸双方唯一一次当面外交对质。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派出了其外交部长周恩来出席会议,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出席的重大国际会议。

1955年,联合国秘书长哈马捨尔德访问北京,成为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组织领导人。在1950年代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形势大有改观,并接连与英国等多个国家展开正式外交往来。

而在19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内有文化大革命,对外先后与苏联、印度交恶的状况下,仅有包括法国在内的24个邦交国。此前的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拒绝联合国安理会邀请其再次出席会议的请求,表明「台北不去,北京不来」的宗旨。这一阶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日趋孤立。

自196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每年委由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友邦申请加入联合国。然而当时受到冷战对峙和中华民国政府「汉贼不两立」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多数承认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次代表权。

一方面由于中华民国政府积极开展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係,打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空间,1955年发动袭击参加国际会议的周恩来失败。另一方面拜冷战对峙、众多西方国家追随美国脚步之赐,1960年代也成为中华民国外交成果最为丰硕的黄金岁月,1969年时中华民国的邦交国数目更是达到高峰的68个邦交国。

196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发生珍宝岛事件后不久,美国在波兰首都华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会谈,成为中美关係重大转变的前奏,海峡两岸外交攻守形势自此转换。

1971年1月,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9年申请加入联合国未果后,在1971年联合国大会召开前掌握可能支持通过入会案的足够票数。同年8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向联合国大会递交一封信及备忘录,正式要求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列为议程,不过美国对此一议题所提的方案是「双重代表权」,美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有代表权」,但是「应当规定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中共当局并不同意此一提案,正当联合国大会辩论此一议题时,季辛吉于10月下旬再度访问北京,美国提案的双重代表权自此未获联合国内多数国家支持。10月25日,经过表决赞成美国提案者共55票,反对者59票、15票弃权。

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周书楷眼见大势已去,在请示台北当局奉可后,主动在大会上宣佈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随后,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在联合国之「中国」代表权。

此时期两岸双方均坚守一个中国原则,在反对台湾独立及中国内部普遍认知的立场上,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此一原则随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后在国际间更为巩固,即使有国家愿意双重承认北京与台北,两岸政府也不接受双重承认。

美国于1972年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係为此大受打击,至1976年与中华民国政府维持邦交的国家计23国,其馀世界各国多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日本及1979年的美国

儘管美国是最后一个与中华民国断交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其转向却早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北京,在2月28日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该公报内容言明「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均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一部分,美国对此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仅管当时尼克森未言明「中国」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且前者尚未获美国外交承认,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在联合国内代表「中国」。

随后197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正式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办事处。1976年美军顾问团从金门、马祖撤离。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间的实质外交关係日渐增强、中华民国与美国间的实质外交层次则逐渐降低,终于在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中美建交公报,断绝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係。

中美建交公报中的用字遣词颇堪玩味,亦即建交公报虽与上海公报均提及一个中国原则,英文版本在提及美国立场时均係使用「美国认知(acknowledge)此一立场」,但建交公报中文版却译为「美国承认此一立场」,就此在法律上拥有不同意义的二个词,美国并未表示异议,有学者认为美国是企图保留日后政策模糊的空间,以及减轻中华民国方面的不满。(李英明张亚中,2000)

武力解决两岸问题的可能性

1985年,香港《百姓》杂志采访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到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时,胡耀邦坦率地说:「当然啦,国际上谁都知道我们暂时没有力量,确实没有力量」,「这个暂时可能是四五年,也可能是七八年。」[16]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过世后,李登辉继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华民国总统,著手民主政治改革,同时也推动台湾本土化运动台湾主体性方向的政策,并加强对外关係,引起中共不满。两岸政治继续处于对立、以至互不信任、针锋相对,甚至时有火药味的状态。

1996年中华民国首次举行总统直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17]却对台湾试射飞弹,造成台湾海峡飞弹危机,使两岸关係跌入冰点。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引发北京当局不满。

2000年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民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鎔基以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谁要是敢搞台湾独立,你就没有好下场!」[18],结果在野民主进步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胜出,完成中华民国历史上首次政党轮替。主张台湾独立建国的民进党首次执政。2002年,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主张;2003年陈水扁提出「新宪说」。

2004年陈水扁连任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台办发表《五一七声明》。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希望和平统一,但同时在台独事实发生或者和平统一无望的前提下,不放弃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来阻止台湾独立。

政治制度与理念的差异

自1950年起中华民国政府开始在台湾实施县市地方自治,使得非国民党籍者仍可参与地方层级的选举,自1987年起开放组党结社、组织参加集会游行、从事政治活动、自由办报或出版刊物。而1991-1992年的国会全面选举,使中央民意代表拥有更强的合法性。

总统李登辉与国民大会在民主化与1994年省市长选举叶尔辛效应压力下,于1995年修改并冻结部分宪法,一改先前由国民大会代表间接选举的方式。随后在1996年,中华民国政府首次办理在台湾、澎湖、金门、与马祖举行之总统直接选举。有人认为这次选举让中华民国政府拥有更强的正当性[19];也有人认为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湾没有领土主权,不能藉由举办选举而就地合法[20]

同时,在某些程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多项专业指标均属独裁政体威权政体。这也成为台湾部分学者和民众反对由大陆为主体实现两岸统一的理据之一。

根据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在2014年3月所作的的民意调查,支持统一者合计仅有11.1%,支持独立者则为22.3%,广义上维持现状者则占88.6%。[21]因此,广义上维持现状仍是多数台湾人民在解除戒严后长期且稳定的民意趋向。

目前,台湾泛蓝阵营(中国国民党新党亲民党)多坚持「一中宪法」,其中的基本教义派较倾向两岸终极统一。而泛绿阵营(民进党时代力量台联党)则认为「台湾」与「中国」在主权上应该各自分立,其中的基本教义派较倾向台湾应该独立为一个国家。

而中国大陆内部亦分为主张和平统一的鸽派和主张武力统一的鹰派[22]

两岸政党政策论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0px

泛红阵营 泛蓝阵营 红统阵营 泛橘阵营 泛绿阵营 阵营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新黨 新黨 20px 親民黨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Template:NPPT Template:TPP

一个中国九二共识、和平统一[註 1]一国两制政治协商 一中各表九二共识 一个中国九二共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九二共识两岸一中 维持现状一中一台中华民国是台湾 台湾独立一边一国公民投票、反对九二共识 一五新观点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23]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大陆地区同属一个中国[24] 主张清廉制衡、公义均富、族群和谐、国家统一,在中国实现民族统一、民权自主、民生均富的三民主义新中国[25] 在九二共识前提下,维持中华民国现状,两岸永续和平发展;支持两岸一家亲;支持对等、互惠、透明的政治协商;建立两岸永续和平发展架构。 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依现状国号为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维持台海现状,台湾的前途命运由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民公投决定。[26]亦称为「华独」或「中华民国是台湾」的论述。 正名台湾成正常化国家,反对和北京当局进行任何政治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 中华民国宪法宪法增修条文 中华民国宪法原文 中华民国宪法 基于《台湾前途决议文》、《台独党纲》及《中华民国宪法》和《宪法增修条文》;本土派独派人士,则倡议异于中华民国宪法的台湾宪法。他们认为现行《中华民国宪法》并无正当性,无法表达台湾主体性、无法展现国格国情,无法且切合人民需要,因此台湾人应该自己主张制定真正的「台湾新宪法」、降低修宪门槛、台湾宪改程序纳入「公民审议」。[27] 现时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但认为其不合时宜,希望通过中华民国全国性公民投票决定正名制宪 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係条例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台湾当局 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两岸一中 两岸一中、反对台独」,在一中屋顶的概念下,尊重两岸对等分治的政治现实,相互体谅、强化交流。[28] 特殊的国与国关係两国论 认同一中一台的区隔,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中华民国代表台湾。认为中华民国的领土是历年国会与总统大选所实践的人民、领土与主权范围,也就是台澎金马等实际管辖的国土;「中国」仅仅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尊重两岸过去已经签署的协议和互动的历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础上,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谅解」的原则,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精神,促进交流、增加善意,让两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来。,中评社则发表了採访全文。表达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有外交部,也有陆委会,这很清楚地说明「两岸事务不是外交关係、不是国际关係,而是一个有专属定位的两岸关係」。两岸需要互相交流,互相理解,「遵守体制,改善现状」。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与港澳的制度,高度自治。主张透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协商和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29]。愿同台湾社会各界各党派与民间展开政治协商,对展开绕过台湾当局的海峡两岸统一方案保留可能性。 搁置争议,避免直接涉及政治问题,发展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以及促进民间交流[30]。政治上与北京当局共同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但也绝不接受一国两制。 提倡国民党、新党、亲民党三党合作,相互监督,与中国共产党展开包括国际空间、两岸三通、台商权益以及大中华经济圈的谈判。 主张“一个中国和平统一”,推动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接触、对话,促进两岸经贸交往、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早日实现直接“三通”;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它省籍,都是骨肉同胞、兄弟姐妹,应相互爱护,和睦相处,共同促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等。 依宪法定位两岸关係,进行两岸对话,坚持未来台湾现况的任何改变,皆须经台湾人民同意。依「三阶段整合论」推动两岸关係发展,搁置「统」、「独」争议;第一阶段进行经济性及功能性「交流」,开展两岸经贸互惠合作;第二阶段推动两岸「社会互动」;第三阶段则迈向「政治整合」。中共应明确承诺放弃武力犯台,展开两岸互惠平等对谈,确保中华民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31] 遵循民主自由的宪政秩序;施行成长均衡的经济财政;建立公平开放的福利社会;创新精进的教育文化;全球国际的国防外交;以台湾的名义来争取加入联合国;反对北京当局用文攻武吓胁迫台湾[32] 实现台湾独立。

双方交流与合作

半官方交流

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海峡交流基金会(即「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海峡两岸关係协会会长汪道涵新加坡举行会谈,是自1949年后两岸民间代表在获得官方授权下的首度正式接触[33]

两岸官员

2005年2月24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中国大陆前,与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进行会晤,双方达成十项共同结论。根据2011年9月9日维基解密爆料,2005年5月12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会晤的五天后,宋楚瑜和美国在台协会处长包道格见面时暗示,他之所以会前往大陆访问,其实是受扁的託付,盼转达民进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愿与中国重新展开政治对话。

等于证实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5月12日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的会晤,是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特使身份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会晤,也是1949年之后首次两岸官员的会面。不过之后因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受到民主进步党内部及台湾独立运动支持者的压力,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台湾之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否定代表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特使身份,使两岸关系进展中断。

2013年10月6日第二十一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办前,萧万长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特使,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会晤,陆委会也首次被允许参与APEC会议,两岸事务协调工作也被认为是两岸关系进展大突破。

2014年2月,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访问中国大陆,并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会面(第一次zh-cn:张王会;zh-tw:王张会)。同年6月,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回访台湾,与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再度会面(第二次zh-cn:张王会;zh-tw:王张会),是自国共内战后首次有两岸部长级官员会面。

两岸政党

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会谈,并达成五点共识,同意在九二共识上推动两岸谈判。这是自国共内战以来,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之间首次最高层次的会晤,连战成为1949年后第一位踏上中国大陆的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2016年11月1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晤。这是洪秀柱首次以党主席的身份访问中国大陆,亦是中国国民党二次在野后,首次访问大陆。

两岸执政党

2008年5月28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是自国共内战后首次两岸执政党会面。

2015年5月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

官方与非官方

2008年11月6日,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与大陆海峡两岸关係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台北会面,是自国共内战后首位中国大陆来台的非官方代表与中华民国总统会面。

两岸领导人

2015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访问新加坡期间与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进行国共内战后首次的两岸领导人会面[註 2][註 3]

经贸关係

清代的经贸交流

清廷治理台湾后,农地迅速被开垦,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加,移民人口日渐增多,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更加兴盛。当时台湾主要的出口物品为稻米、鹿皮与蔗糖,进口物品为纺织品、药材及其他日用品,最主要的贸易港口为府城(今台南安平)、鹿港(今彰化鹿港)与艋舺(今台北万华)三地,俗称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形容此时期最兴盛的贸易港口。[34]

目前的经贸交流

今日海峡两岸关係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可说经济实力决定一切。两岸的双边贸易方面,2011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1240.5亿美元,进口452.8亿美元,顺差达787.7亿美元,是长期以来台湾的最大贸易出口和顺差地区,占了台湾全年贸易出口的40%。[35]

自中华民国政府于1987年开放中国大陆探亲以来,两岸民间交流一直在不断发展,日益频繁,场面庞大。1991年,在北京成立海峡两岸关係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台北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两岸「三通」问题(通商、通邮、通航)中,通商与通邮已经解决,而通航问题却依然旋而未决,而一直得不到较好解决的障碍,主因在与双方均坚持其自身经济利益,再者则是航权谈判无法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2003年首次开通「台商春节包机」,这是两岸通航之始。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週末包机开通,中国国航的运行图上增加台湾航线。台湾航线以「国内及港澳台航线」的形式记载。2009年8月31日起,两岸包机改成两岸定期班机[36]

在两岸人员往来方面,中华民国人士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需持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颁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俗称「台胞证」),该证件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海关入境处申请。其颁发条件较为宽鬆,绝大多数台湾人——甚至包括一些主张台湾独立的人士——都可以取得台胞证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籍人士进入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则依然有严格的限制;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前只接受已经拥有香港澳门或第三国的永久居留权,或是经第三地访问中华民国的团体游客。

2008年7月18日,中华民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开放团队旅游[37]。2011年6月28日,中华民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开放台湾个人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自2019年8月1日起暂停台湾个人游。[38]

在企业投资方面,台资企业使用第三地投资方式,低调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或是经由中华民国政府同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早期对于台商投资採取完全开放态度,以外商甚至一些在地方高于外商的待遇对待台商。这样的经济交流方式,使得许多台商或是人士携家带眷,前往大陆工作或是「投资」,增进彼此的交流。不过两岸人民彼此的观念还是差异很大,需要时间来消除彼此的差异。但是在200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表态不欢迎具有「台独」背景的「绿色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并对一些台商点名批评。[39]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台湾仅占大陆总对外贸易额的4.7%,[40]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相反,中国大陆却占台湾近40%的对外贸易额。

此外,截至2016年7月,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更是仅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3.7%。[41]台湾对中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相差甚大。前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林浊水认为:“陈水扁总统时期大幅放宽两岸经贸政策,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故意阻扰之、企业界及泛蓝整天以「锁国」攻击之;因此反而让陈前总统成为「反西进代言人」,替民进党开拓了许多选票(这些选票是大多是两岸经贸开放的受害者,例如因为产业西进增加的失业劳工及许多薪水无法上涨者)”。[42]

在贸易政策方面,2014年台湾爆发了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太阳花学运,反对海峡两岸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简称ECFA)第四条所签署的服务贸易协定。2011年3月,两岸的经贸业务主管部门开始展开服务贸易磋商并达成共识。2012年8月9日举行的两岸两会第八次高层会谈上,双方同意在达成关于该协议文本和市场开放项目的共识后正式签署。

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举行第九次高层会谈并签署该协议,也向外界公布了开放清单。在台湾,由于以年轻族群为主的人士担忧该协议签订前对民间沟通不足,因而导致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存查争议太阳花学运的发生,也使该协议在台湾社会造成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法律关係

目前两岸双方的法律都不承认对方为一个拥有完全主权的国家中华民国宪法第4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宪法增修条文前言有:「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亦有:「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接受墨西哥媒体专访是亦说道:「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当然是独立之主权国家,中国大陆地区亦为我中华民国领土。」[43]不过此种看法目前在台湾已略有鬆动,曾有人提出释宪要求大法官解释关于「固有疆域」的定义,然而司法院大法官于释字328号解释却以此为「重大之政治问题」来迴避解释固有疆域的意义。[44]

目前两岸当局之间依据各自宪制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强调中国大陆或台湾属于法理上的领土的一部分,但依据现实司法管辖之原因,两岸法律互不隶属,在《宪法增修条文》修订宪法本文后,中国大陆公民并不拥有中华民国的公民权,自由地区人民亦非中国大陆居民。

中华民国

在两岸人民的关係方面,目前中华民国政府依据宪法增修条文第11条之规定,制定有两岸人民关係条例、入出国及移民法、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依亲居留、长期居留、或定居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依亲居留、长期居留、或定居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专业人士来台从事专业活动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专业人士来台从事专业活动许可办法、台湾地区公务员及特定身份人员进入大陆地区许可办法|台湾地区公务员及特定身份人员进入大陆地区许可办法、试办金门马祖澎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试办金门马祖澎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商务活动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商务活动许可办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贸易许可办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贸易许可办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及投资管理办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及投资管理办法}}等办法来处理两岸间的人员来往及经贸交流等问题。对于中华民国政府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院所作出之民事判决,依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係条例第74条之规定,必须要在不违背台湾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声请台湾法院裁定认可后,才可以在台湾地区取得执行名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面依据《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管理办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办法》、《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船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涉台事务。其中,《反分裂国家法》更是规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两岸问题的官方行动。依据该法,若台湾进行法理台独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可依法以军事手段阻止台湾独立。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而言,中华民国的法院所作出的民事判决,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除应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管辖的、不符合「一个中国」原则的或有违大陆地区法律法规的判决不予承认外,还必须经中国大陆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方予认可。

两岸合作签署的协议

两岸曾于2009年4月26日由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权的海协会海基会合作签署了《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根据此协议,双方同意在民事、刑事等领域提供司法协助。包括默认彼此司法管辖权引渡

文教体育关係

媒体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台办在1996年开始制定关于台湾媒体赴中国大陆採访的法律,此规定比中国大陆对其它国家媒体有更严格的限制,台湾方面开放TVBS年代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东森电视台三立电视台等五家电子媒体、《联合报》、《中国时报》二家报纸及中央通讯社等共八家台湾媒体,以每月轮派记者方式驻北京採访。

中华民国政府则于2000年11月公布《大陆新闻人员进入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採访注意事项》,此法对中国大陆媒体的採访也有比对其他媒体更为严格的限制。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级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派员驻台湾,採定点方式访问,时间也是每月一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后,中华民国政府认为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媒体报导偏颇,加上台湾大部分新闻媒体和网站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拦截封锁,让台湾的资讯在中国大陆无法流通,于是中华民国政府于2005年4月10日终止新华社及《人民日报》两家中国大陆媒体派员驻台湾的採访。

2008年6月31日,马英九就任总统后,中华民国陆委会委员会议通过恢复让《人民日报》、新华社两家大陆媒体在台驻点案。行政院新闻局也宣布同时放宽大陆媒体赴台驻点记者在台停留时间,从现行的1个月放宽到3个月,并且将首度开放5家大陆地方性媒体申请在台驻点。[45]目前,大陆媒体在台湾可设立最多10家驻点,台湾媒体在大陆可设立最多13家驻点。[46]

音乐交流

由于两岸语言文化相近,在音乐文化上也有交流。早期的流行歌手受到大陆民众的广泛支持与喜爱。例如在早期两岸对峙严峻之时,邓丽君的甜美嗓音即风靡大陆,曾经与邓小平合称老邓小邓,也就有“白天听老邓,夜间听小邓”的说法。

随后诸如蔡琴张惠妹周杰伦五月天等歌手也受到欢迎。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在大陆也有很大市场。而早期,大陆也有王靖雯(后改名王菲)、那英等歌手进军台湾,在台湾演艺圈也佔有一席之地。

北京摇滚乐次文化与台北的摇滚乐圈也有许多互动。

电影交流

电影方面,两岸电影展是2009年创办的电影节,现今唯一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的影展,由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中国电影基金会共同主办[47][48]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生效后,台湾电影不再受中国大陆进口影片配额之限制,提高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能见度[48]金马奖在近年也开始成为两岸电影交流的场合和两岸民众关注的节目。

电视交流

综艺节目方面,台湾蔡康永小S合作主持的《康熙来了》一直在中国大陆网上拥有高的点击率。不过该节目停播后,台湾本土综艺节目中国大陆的表现则乏善可陈。

电视剧方面,台湾知名剧集包青天在乐视网上有单一的频道播映。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摆脱教条形式的历史戏剧作品在台湾民间也颇受注意,诸如《宰相刘罗锅》、《走向共和》(又称满清末代王朝)、《雍正王朝》等。

近年来,两岸电视娱乐的互动更为频繁,中国大陆拍摄的以《甄嬛传》与《步步惊心》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在台湾地区的收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与娱乐轰动。而在台湾拍摄的偶像剧在中国大陆也颇受年轻人关注与喜爱。如:终极系列

文学交流

文学方面,活跃于两岸的有席慕容、蒋勳、李敖白先勇等人。中国大陆的网路语言「河蟹」、「粪青」、「光棍」、蓝瘦香菇等也被部分台湾人使用。[來源請求]

次文化交流

偶像厨交流

随著近年来日本流行偶像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大陆大幅提升,大陆地区的偶像厨也逐渐增多,同时也引入了MIX等应援方式。[49]这使得两岸在当代流行文化的交流上更加繁荣,迈出了两岸民间交流、及新一代年轻人之间交流的新的一步。

教育交流

近年来,大陆普通高校每年免试招收台湾考生。根据规定,在大学学科能力测验中达到均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申请大陆普通高校,2018年免试招收台湾学生的大陆普通高校共307所。[50]中华民国政府也开始採认一些中国大陆高等院校的学历。还有中国大陆的各样比赛如:文创比赛

两岸情况对比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备注
旗帜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称作五星红旗,为左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环绕在一颗大五角星右侧呈半环形。红色的旗面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象征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每颗小五角星各有一个角指向大五角星的中心,象征着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51]


中华民国国旗由三色组成,单就色彩而言,分别象徵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若配合色彩的形状,青天则同时又象徵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无私的纯正心地与思想[52]

中华民国政府更赋予该旗帜以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的含义,譬如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在1949年中华民国国庆日发表的讲稿中宣示“只要有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插在我们中国领土之上,那就是我黄帝子孙独立自由的标识。”[53]

徽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民国徽章列表
地图 250px 250px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实际控制区域。深绿色为该政权实际控制区域,浅绿色为宣称拥有主权但现未实际控制区域。
面积(实际控制区)
(平方千米/平方英里)
9,64,3057/3,696,100 [註 4] 36,193/13,974[56] 相差约265倍
人口 1,400,050,000 (2020)[57] 23,562,318 (2017)[56] 相差约57倍
人口密度
(平方千米/平方英里)
139.6/363.3 644/1,664 相差约4.6倍
首都及中央政府所在地(人口) 北京市 (21,729,000) 台北市 (2,681,375) 相差约8倍
主要民族(民族) 汉族、及其他55个少数民族 汉族台湾原住民族 汉族为两岸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58][59]92%,佔台湾人口97%。皆为该地区主体民族。
最大城市(人口) 上海市 (24,197,000) 新北市 (3,986,501) 相差约5.8倍
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中华民国政府 两岸政府互不隶属,各自主张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政治体制 单一制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单一制共和制半总统制
行政机关 国务院 行政院
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及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院
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中华民国政党列表
主要非执政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九三学社 中国国民党时代力量台湾民众党亲民党国会政党联盟无党团结联盟台湾团结联盟新党 参见民主党派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院
最高领导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註 5] 总统蔡英文 法理上两岸领导人皆是各自领导所归属的政权的最高领导人,并且为两个政权的最高元首,皆为广义上的中国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 国家主席习近平
国家副元首 国家副主席王岐山 副总统陈建仁
政府首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行政院院长苏贞昌
立法首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 立法院院长游锡堃
官方语言 普通话 中华民国国语
台湾原住民族诸语[60]
台湾客家语[61]
官方文字 规范汉字(简体中文) 正体中文中华民国教育部标准字体)(繁体中文)
原住民族语言书写系统罗马字
官方代表机构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主任:刘结一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主任委员:陈明通
授权民间代表机构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会长:张志军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董事长:张小月
党际交流机构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
民主进步党中国事务委员会
GDP (国际汇率)(百万美元) $14,216,503(2019年预估)[62] $601,431(2019年预估)[62] 相差约23.64倍
GDP (购买力平价)(百万标准元) $27,438,284(2019年预估) [63] $1,287,145(2019年预估)[63] 相差约21.32倍
人均GDP (国际汇率)(美元) $10,161[62] $25,491[62] 相差约2.51倍
人均GDP (购买力平价)(标准元) $19,611(2018年)[64] $54,554[64] 相差约2.78倍
基尼系数 [註 6] 47.4 ()[65] 34.2 ()[66]
人类发展指数 0.752 ()[67] 0.907 (极高)[68]
外汇储备(百万美元) 3,103,697[69] 467,230[70] 相差约6.6倍
国防预算 - 占GDP百分比 $2839.85亿(2016年)- 1.39% (2017年) $101.9亿(2017年) - 2.8% (2017年) 相差约27.9倍 - 相差约2倍
邦交国 180国,包含:
178个联合国会员国[註 7]
1个观察员国家巴勒斯坦国)、
2个非联合国会员国(纽埃库克群岛
15国:包含14个联合国会员国及1个观察员国家(梵蒂冈 相差约10.5倍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中华民国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列表
中华民国建交列表[71][72]

注释

  1. 依照《反国家分裂法》,中国大陆主张“和平统一”,但也未放弃使用武力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党执政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最高领导人
  3. 中华民国实行直接选举半总统制中华民国总统身兼国家元首三军统帅,为最高领导人
  4. 此面积是联合国官方数字,仅有中国大陆,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54]。另外,不包括喀喇昆仑走廊 5,800平方公里;zh-cn:千米;zh-tw:公里;zh-hk:公里(2,200平方英里)、阿克赛钦 37,244平方公里;zh-cn:千米;zh-tw:公里;zh-hk:公里(14,380平方英里)和其他与印度有争议的领土。中国总面积在《大英百科全书》被列为9,572,900平方公里;zh-cn:千米;zh-tw:公里;zh-hk:公里(3,696,100平方英里)[55]。详情请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变化
  5. 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政治地位在作为国家元首国家主席之上,权力也较作为政府首脑国务院总理大。习近平的头衔依官方次序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6. 基尼系数越高表示贫富差距越大
  7. 联合国会员国不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没有同海峡两岸任何一个政权建立外交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王会”成功举行 两岸关系再获重大突破,亚太日报,2014年2月13日
  2. 单厚之. 旺报观点-敏感时期 两岸关係步步为营. Chinatimes.com. 2015-09-12 [2018-06-03]. 
  3. “习马会”第一句话说啥?双方打什么颜色领带?晚饭吃啥?. 央视新闻. 2015年11月7日 [2015年11月7日]. 
  4. Lee, Shu-hua; Chang, S.C. President Ma to meet China's Xi in Singapore Saturday (update). 中央通讯社英文新闻网. [4 November 2015]. 
  5. 20151104 焦点对谈 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马习会周六登场. YouTube.com. 2015-11-04 [2018-03-16]. 
  6.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亚商报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2016-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7. 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第277次委员会议报告.2016-10-31
  8. 彭显钧. 马英九︰两岸不是国际关係. 自由时报. 2013-10-11 [2017-05-30]. 
  9. 杨家鑫; 姚志平. 张小月: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 两岸协议不是国际协定. 中时电子报. 2017-03-23 [2017-05-30]. 
  10. “九二共识”的由来_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www.gwytb.gov.cn. [2019-06-30]. 
  11. 吕欣憓. 府:维持台海和平与两岸和平稳定的现状. 中央社. 2016-12-17 [2017-05-30]. 
  12. 邵宗海. 从两岸关係的变迁探讨两岸关係的定位(上) (PDF). 远景基金会季刊. 2003-10, 4 (4) [2017-05-29]. 
  13. 徐向前. 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1979年1月). 中国政府网. 中国台湾网. 2006-02-28 [2017-05-31]. 
  14.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亚商报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2016-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15. 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第277次委员会议报告.2016-10-31
  16. 1985 年 6 月,香港《百姓》陆铿《胡耀邦访问记》
  17. 论国人对国防与战争应有的认知. Taup.yam.org.tw. [2018-03-16]. 
  18. 朱鎔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答记者问(节录)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19. 中华民国的独立,
  20. 蔡吉源. 结束ROC统治. 自由时报 (台北市). 2012年3月14日 [2015年6月25日]. 
  21. [1]陆委会最新民调 支持统一仅一成,
  22. 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于2018年11月10日在华盛顿参加第二轮美中外交与安全对话时就放话:“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也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如果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中方会像美国当年南北战争一样,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统一。”陆委会反驳魏凤和「南北战争」譬喻指台湾从非对岸一部份
  23. 一个中国原则. Gov.cn. 2008-06-13 [2018-03-16]. 
  24. 九二共识Q&A,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5. 【新月刊203期】社论:面对统一开创未来. Facebook.com. [2018-03-16]. 
  26. 《台湾前途决议文》全文 Template:Wayback 民主进步党党纲(page 29-31)
  27. 找回台湾主体性 阮铭吁制宪公投. Taiwanncf.org.tw. 2009-06-28 [2018-03-16]. 
  28. 宋楚瑜重申亲民党立场 两岸一中反对台独. Nownews.com. [2018-03-16]. 
  29. 国台办有关文档:《反分裂国家法》相关论述
  30. 陆委会新闻稿编号第104号
  31. 亲民党全球资讯网-政策纲领. Pfp.org.tw. [2018-03-16]. 
  32. 民主进步党 - 绿色执政品质保证. Dpp.org.tw.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27日). 
  33. 辜汪会谈25週年 陆委会吁北京和平沟通中央社,2018年4月27日
  34. 从渔猎到现代化. [2016-10-13]. 
  35. 3139. 台去年贸易顺差历年第三对大陆香港顺差787亿美元. Tw.people.com.cn. 2012-01-10 [2018-03-16]. 
  36. 两岸定期航班31日开航. 中时电子报. 2009-08-11 [200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8). 
  37. 新闻资料: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进程
  38.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关于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9-07-31 [2019-07-31]. 
  39. 我们不欢迎“绿色”台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5月31日 第一版). People.com.cn. [2018-03-16]. 
  40. 今年一季度大陆与台湾贸易额同比下降11.5%. [2016-05-19]. 
  41. 2016年1-9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5%. [2016-10-26]. 
  42. 赢家与输家赢家与输家扁·后扁回顾前瞻之三苹果日报 (台湾),2007年06月14日
  43. 王寓中. 马:大陆是中华民国领土. 自由时报. 2008-10-08 [2019-11-23].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08-10-10) (繁体中文). 
  44. 释字328号解释. [2018-03-16]. 
  45. [2]南方周末:人民日报恢复在台驻点,驻台媒体将达10家
  46. 新民网相关报道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2.
  47. 吴冠瑾. 「两岸电影展」七年不痒交流更紧密. 中国时报. 2015-04-20 [2016-03-17]. 
  48. 48.0 48.1 路梅、刘舒凌. 第五届两岸电影展在台北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13-06-08 [2017-09-27]. 
  49. 一弦. 本未倒置、「充大头鬼」中国式的「Live」. 香港独立媒体网. 2018-01-23 [2018-03-01]. 
  50. 图解:大陆高校继续免试招收台湾考生 申请范围扩大-新华网. [2018-03-16]. 
  51. 马, 全洲; 周凯军. 国旗·国徽·国歌的故事.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9-04-01: 1. ISBN 9787506557290. 
  52. 旗海图帜
  53.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国庆纪念告全国军民同胞书
  54. Demographic Yearbook—Table 3: Population by sex,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 (PDF). UN Statistics. 2007 [31 July 2010]. 
  55. Chin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6 November 2012]. 
  56. 56.0 56.1 Number of Villages, Neighborhoods, Households and Resident Population. MOI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2 February 2014]. 
  57. Population (Total). The World Bank. [25 November 2013]. 
  58. 《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鸣 第129页
  59. 《汉民族发展史》第3页
  60. 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三读通过,原住民族语言为国家语言. Apc.gov.tw.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61. 「客家基本法」三读 客语列国家语言. News.ltn.com.tw. 2017-12-29 [2018-03-16]. 
  62. 62.0 62.1 62.2 62.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ep 2019. 
  63. 63.0 63.1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y Groups and Subjects (PPP valuation of country GDP). IMF. [Sep 2019]. 
  64. 64.0 64.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atabase updated on 4 October 2016. Accessed on 6 October 2016.
  65. Income inequality: Delta blues. The Economist. 23 January 2013 [23 January 2013]. 
  66. Table 4. Percentage Share of Disposable Income by Quintile Group of Household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dices.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Taipei, Taiwan: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2010. 
  67. About China | UNDP in China. Cn.undp.org.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68. 人类发展指数列表
  6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foreign-exchange_reserves.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7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foreign-exchange_reserves. 2000.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71. 规范中共代理人 民进党团提修两岸人民关係条例. 中央通讯社. 2019-07-05 [2019-07-31]. 
  72. 台湾反红媒:一篇英媒报道引发的“中共代理人”之争. BBC. 2019-07-25 [2019-07-31]. 

来源

  • 张亚中李英明:《中国大陆与两岸关係概论》. 台北:生智,2000年. ISBN 978-957-818-104-5.
  • 邵宗海:《两岸关係—两岸共识与两岸岐见》. 台北:五南,2004年. ISBN 978-957-11-1530-6.
  • 苏起:《危险边缘—从两国论到一边一国》. 台北:天下文化,2004年. ISBN 978-986-417-238-2.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