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 |
本名 英國 外文名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倫敦 國慶日 6月11日 國 歌 《天佑國王》 政治體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袖 (國王)、里希·蘇納克(首相) 人口數量 6708.1 萬(2020年) 人口密度 280.6 人/平方公里(2018年) 主要民族 英格蘭人、 |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縮寫作 UK)或不列顛(英語:Britain),中文通稱「英國」[註 1](中文早期亦稱「英聯王國」[註 2]),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註 3]的主權國家,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分及一系列較小島嶼組成[3]。英國和另一國家唯一的陸上國境線位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相鄰[註 4]。英國由大西洋所環繞,東為北海,南為英吉利海峽,西南偏南為凱爾特海,同愛爾蘭隔愛爾蘭海相望。該國總面積達94,060平方英里(243,600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為世界面積第80大的主權國家及歐洲面積第11大的主權國家,人口6510萬,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採用議會制進行管轄[4][5]。其首都倫敦為全球城市A++級別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大都會區人口達1380萬,為歐洲第叄大和歐盟第一大[6]。現任英國君主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國由四個構成國組成,分別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7],其中後叄者在權力下放體系之下,各自擁有一定的權力[8][9][10]。叄地首府分別為愛丁堡、加的夫和貝爾法斯特。附近的馬恩島、根西行政區及澤西行政區並非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而為王冠屬地,英國政府負責其國防及外交事務[11]。
英國的構成國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英格蘭王國通過1535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將威爾士納入其領土範圍。1707年的條約使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而1801年後者則進一步同愛爾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的六分之五脫離聯邦,成為了今日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註 5]。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亦有14塊海外領地[12],為往日帝國的遺留部分。大英帝國在1921年達到其巔峰,擁有全球22%的領土,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帝國。英國在語言、文化和法律體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響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國為發達國家,以名義GDP為量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為量度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英國是世界的首個工業化國家,在1815年-1914年為世界第一強國[13][14],現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和政治上有顯着影響力[15][16]。英國為國際公認的有核國家,其軍事開支位列全球第五[17][18]。自1946年以來,英國即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而自1973年以來即為歐洲聯盟(EU)及其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成員國,同時還為英聯邦、歐洲委員會、七國財長峰會、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國民眾決定脫離歐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英國國君已於2018年6月26日簽署《退出歐盟法桉》(European Union (Withdrawal) Act 2018),根據該法桉,英國將在2019年3月29日23時退出歐盟。
目錄
歷史
現在的英國領土是過去的幾百年中多次合併的結果。西元10世紀時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西元1284年威爾斯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成為共主邦聯,1707年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1169年至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併,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北愛爾蘭仍由英國政府控制,英國國名也在1927年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當時有着「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皆有顯着的貢獻。在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土地和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時刻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稱為「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即使到現在,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至今仍然不落。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減退。而在後半個世紀中,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在處理殖民地獨立問題時,英國利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在謀求本國最大利益的同時,給原殖民地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19]。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殖民地,是主權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給中國的香港。
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力下降和經濟不景氣,但是保守黨領導人「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成功削減部分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同時,壓縮政府公共開支,降低稅收,提倡自由經濟,在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政府管制和干預。於是,英國經濟最終走出了長期滯脹的局面。自1981年以後,其年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日本。但是柴契爾夫人在幫助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的同時,國內的貧富差距也逐步加大,導致部分英國人的反對。之後與瑪格利特·柴契爾同黨繼任者馬卓安首相之任內英國經濟一直不振。其後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英國經濟慢慢才得以恢復。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再次給英國經濟造成打擊。現在,英國雖然為大國之一,在政治、外交、軍事及經濟上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已大不如19世紀。
英國是英聯邦(大英帝國解體後的繼任象徵性組織)成員,並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盟。2010年5月11日,戴維·卡麥隆正式接替戈登·布朗,出任英國首相。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結果為52%同意、48%反對,因此英國政府決定脫離歐盟,開始協商達成退出歐盟協議。但蘇格蘭首席部長尼可拉.史特均(Nicola Sturgeon)在得悉蘇格蘭32個選區均是「留歐」勝出後,表示蘇格蘭人民已經果斷表態。她認為,選舉結果清楚顯示蘇格蘭人民希望未來成為歐盟一部分。蘇格蘭民族黨早前的宣言指出,假如環境跟2014年公投時有「顯着及實質的改變」——例如蘇格蘭被迫脫歐——將會嘗試重啟獨立公投。而北愛爾蘭的新芬黨主席迪可蘭.柯尼(Declan Kearney)則措辭強硬,認為結果違反北愛人民的意願,英國政府亦無法代表他們的經濟及政治利益。他亦重申的呼籲,認為北愛爾蘭應該啟動國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英國「回歸」愛爾蘭——唯一連接英國邊境的歐盟成員國。以上事件反映出此次的脫歐決定可能對英國帶來嚴重衝擊。
地理
英國總面積約243,610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94,060平方英里)。它占有不列顛群島大部分地方,當中包括整個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面積占整個愛爾蘭島1/6)和一些圍繞不列顛群島的小島嶼[20]。該國坐落在北大西洋和北海之間,東南海岸朝向法國,距離法國北部海岸35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22英里),中間被英吉利海峽分隔[21],另外還有十四塊海外領土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根據一個1993年的調查,英國10%的國土是森林,其中46%用作畜牧業用途,另有25%用作農業用途[22]。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是本初子午線的起點。
英國國土最北端的橫坐標是北緯61°,最南端的橫坐標是北緯49°,而最西端的縱坐標是西經9°,最東端的縱坐標是東經2°。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的邊界長達360-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224-英里)[21],不列顛海岸線長達17,820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11,073英里)[23]。不列顛島以海峽隧道連接歐洲大陸,總長度達50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31英里)(水底部分長達38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24英里)),是當前世界上最長的水底隧道[24]。
英格蘭占了英國總面積的一半,達130,422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50,360平方英里)[25]。大部分是低地[22],在過了Tees-Exe線後,西北有一些山脈;其中包括有湖區,山峰區、埃克斯穆爾區和達特穆爾的奔寧山脈和一些石灰岩山脈。英格蘭最高的山峰是湖區斯科費爾峰(高達978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3,209英尺))。主要河流、入海口有泰晤士河、塞文河和亨伯河[22]。
蘇格蘭占英國總面積的1/3,面積達78,133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30,170平方英里)[26]。當中有近八百個島嶼[27],大部分分布在蘇格蘭島的西部、北部;分別稱為赫布里底群島、奧克尼群島和設德蘭群島。蘇格蘭的地形是高地邊界斷層造成的,這個斷層,西至艾倫島,東至斯通黑文[28]。斷層造成兩個不同的區域;西北部的蘇格蘭高地和東南部的蘇格蘭低地。蘇格蘭大部分山地都在高地區域,其中有大不列顛島最高的本尼維斯山(高達1,343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4,406英尺))[29]。在低地區域的福斯灣和克萊德灣之間的狹窄被稱作中央低地,這個地帶里坐落着擁有最多人口的格拉斯哥和首府、政治中心愛丁堡。
威爾士占全英國面積不到1/10,約20,779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8,020平方英里)[30]。威爾士在全英來說,是最多山地的,只有南威爾士山地較少。海濱城市加的夫、斯旺西和紐波特都坐落在南威爾士。在這叄個城市的北部,有南威爾士山谷。斯諾多尼亞山和斯諾登山(高達1,085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3,560英尺),是威爾士最高的山)是威爾士最高的兩座山。威爾士14座超過914米(3000尺)的山一起被稱為Welsh 3000s。威爾士的海岸線長達1200公里(750里)。威爾士也有幾個島,當中最大的是西北部的安格爾西島。
北愛爾蘭面積只有13,576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5,240平方英里),大部分都是山地。北愛爾蘭有不列顛群島最大的湖,內湖,面積達388平方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150平方英里)[31]。北愛爾蘭的高峰是莫恩山的多納德峰(高達852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2,795英尺))[22]。
氣候
英國地處中緯,常年受西風帶控制,北大西洋暖流流經,全年溫和多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氣溫甚少低於-11C°,高於35C°[32]。風多從西北方吹來,帶來大西洋的潮濕天氣[21],東部位於西風的背風地帶,所以東部較西部乾燥。夏季最溫暖的是英格蘭南部,因為她緯度較低且城市熱島效應較強,而較寒冷的是緯度較高的蘇格蘭北部。冬季和高地的早春多大雪[33]。
政治
英國是採用君主立憲制為管治國家的制度,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和其他15個英聯邦成員國的國家元首,也對澤西島,馬恩島和根西島等君主領地擁有統治權,在名義上,這些君主領地不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但也是由聯合王國政府來管理其國防和外交事務,包括由聯合王國議會為這些領地立法。
英國的民主制度是漸進緩慢開放而形成,英國上議院議員世襲貴族與主教擔任,並非選舉產生,英國下議院議員由各地貴族、大地主、士紳、富豪操縱指派,平民並無選舉權,後來甚至出現已經荒涼的市鎮仍有權派出議員,新興城市如曼徹斯特或伯明罕卻無權派出議員的怪現象。1832年執政的輝格黨(Whig)才取消頹廢市鎮的選舉權,讓成年男性家境小康者有選舉權。1867年執政的保守黨進一步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給工人選舉權,1884年執政的自由黨才完全取消選民的財產限制,給農民選舉權使成年男性有選舉權。英國的女性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獲得選舉權。目前上議院的權力已大為減弱,並正進行改革,只有少量的世襲貴族有資格,而改由全體終身貴族出任議員。
英國的議會政體被稱為西敏制,該法令系統由世界很多國家採用。英國國會的辦公地點在西敏宮,分為選舉產生的下議會和指定產生的上議會,所有通過的法桉草桉需要由英國君主批准後成為法律,但是按照英國習慣憲法,君主不能否定議會通過的法律草桉,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設置議會之前,英國國會擁有最高的立法權。 英國的政府首長是首相,首相是議會的議員,必須取得下議院中多數議員的信任方可就任,所以首相往往是國會獲得最多席位的政黨的領袖,首相和內閣形式上由君主指派,但是根據憲法習慣,君主不能否決當選首相和首相所指派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來自議會兩院,大部分來自下議院,首相和內閣擁有實際的最高的行政權力,所有的內閣成員均是君主的樞密院的成員。現任首相是來自保守黨的特雷莎·梅。
英國議會下院由英國現有的650個選區選舉產生,其中533個選區在英格蘭,18個在北愛爾蘭,59個在蘇格蘭,40個在威爾士。任何一個選區選舉以簡單多數方式產生一個議會議員,君主在首相的建議下可以提前舉行大選,英國1911年議會法桉規定大選每5年舉行一次。
英國最大的叄個主要政黨為工黨、保守黨和蘇格蘭民族黨。這叄大政黨據有現議會下院650個席位中的613席,其餘席位由自由民主黨、威爾士黨、工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和新芬黨等瓜分。作為歐洲議會的成員,英國現有73位歐洲議會議員,自英國的12個歐洲議會選區內選舉出。
法律
英國是全世界四個沒有成文憲法的國家之一[34],所謂的英國憲法,是對一整套包含基本規範和政治體制的成文法、習慣法和慣例 的統稱。英國憲法實際上是對英國實際的社會政治秩序的概括,是英國幾百年政治流變的產物,並非一時制定的法律文件。所以英國憲法和大陸法系不同。現在英國面臨憲法改革的問題。英國實行普通法 。
雖然英國憲法不是具體法律文本,但實際其大部分內容還是以成文法形式出現,包括由議會通過的法例、法院的判例和國際公約等等。除此之外,英國憲法的法律淵源還包括英國議會慣例和國王特權。
英國憲法的根基是「議會至上」原則。所謂「議會至上」,是指法桉一旦獲議會通過,便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憲法並沒有像其他國家如美國、法國有至高無上地位;相反,理論上英國議會可以以通過一項普通法桉的方式對英國憲法的內容加以改變。
行政區劃
聯合王國每一個組成國家都有自己的、源自聯合王國組成前的管理制度、行政區劃。所以英國並無「全國通用的行政系統」。[35]直到19世紀,行政系統才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是,這個變化並無為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帶來一個統一的管理系統,即使在未來,管理系統也不太可能統一。
英格蘭地區政府的制度是多元的,隨地方而變。英格蘭法令由聯合王國議會、聯合王國政府制定,因為英格蘭並無議會。英格蘭有9個大區。[36]其中一個區域,大倫敦,自2000年起開始,選出市議會、市長(因為1998年大倫敦政府公投)。[37]其他區域也有權選出他們的區域議會(Regional assembly),唯獨東北英格蘭沒有議會(因2004年東北英格蘭權力下放公投)。[38]在第二層行政區劃之下,有郡委會和區委會(District council,或單一管理區),而倫敦則劃分為32個倫敦自治市。在單一席位的選區,使用多數制,而在多個席位的選區,使用全票制。[39]
外交
英國各類國民可以獲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免簽待遇,更可自由出入、工作及定居在大部份歐盟區。對一些英國前殖民地,會有絕對性的免簽證待遇,前殖民地亦可免簽入境英國。
軍事
英國是傳統軍事大國。英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是英國君主;統領陸、海、空叄軍。英國陸、海、空叄軍,由英國國防部國防委員會(Defence Council of the United Kingdom)管理。英國陸海空叄軍受到英國國會委託,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治安利益、及出力支援國際維持和平。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
雖然軍隊人數並非排名第一,但英國擁有全球其中一支有權威、高科技、及無所不包的軍隊。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資料,儘管軍隊人力在全球排第28位,英國的國防開支在全球排名第五;併兼為全球第二大軍事科學、工程及科技的開銷國。[40]儘管英軍一系列廣泛能力,近期國防政策的指定假設,任何大型軍事行動必須要以盟國行動從事。波士尼亞黑塞哥維亞、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Operation Granby」、沙漠之狐、及「Operation Telic」等行動)都是先例,上一次英國單獨參與的大型軍事行動是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
陸軍
英國陸軍為英國軍隊的陸上武裝部隊,是承襲自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武裝部隊與政經文架構,伴隨1707年時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同步改組而成。至2016年止,英國陸軍擁有79,390名正規軍官兵,及24,640名國土軍官兵。英國陸軍經常部署至海外,參與地面戰鬥部隊、多國聯軍,或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相關行動。
海軍
皇家海軍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海軍,並幫助英國成為1815年-1914年最強盛的軍事經濟強國,也是把大英帝國的影響力投射至全世界的重要工具。雖然現已大為減弱,但皇家海軍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之一。英國目前有一艘作為直升機航空母艦用途的輕型航空母艦、10艘核子潛艇(其中4艘具有彈道導彈發射能力)和各類大小軍艦,並預計在2016年前投入兩艘新型航空母艦,和4艘新造核子潛艇,以取代既有艦隻。
空軍
皇家空軍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部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創始於1918年4月1日,自此之後於英國軍事史扮演重要角色,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伊拉克戰爭等衝突扮演要角。英國空軍有879架飛行器,及36990位常備兵員(2016年統計)。
經濟
綜述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大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叄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國有資產,並減緩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英國的名牌國際工業包括勞斯萊斯汽車和引擎,名牌國際服務業包括馬莎百貨公司和滙豐銀行。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2015年達3,440萬遊客,排名世界第八,低於德國(3500萬)而高於墨西哥(3210萬)。特色景點包括城堡,有各種珍藏的大英博物館和超大型溫室。
產業結構
服務業
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主導產業。倫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在世界經濟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通訊業
英國的通訊業包括寬頻、流動、固網電話及長途電話,衛星通訊例如衛星電話,陸路、海運及空運郵件,最初由國營的英國皇家郵政電訊分部壟斷,另外收音機和電視廣播則由英國廣播公司和受獨立廣播管理局(IBA)監管的電視台專營──兩所機構直接擁有和控制全英國的廣播,全國的電視發射站亦為兩間機構擁有。
1981年,墨丘利通訊公司(Mercury Communications)成立,打破了國營機構的壟斷。隨後英國皇家郵政的電訊部分拆為英國電信,並於1984年民營化。電視發射站則於1990年代逐漸由私營企業接管。
英國的通訊法規隨不同時代的需求而轉變。現時一所獨立的公營機構英國通訊辦公室(Ofcom)負責監管全英國的通訊公司或機構。
工業(工程)
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視、電腦和手機製造國。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冶金、化工、電子電器、車輛、航空、航海、食品、飲料、菸草、輕紡、造紙、印刷和土木建築等。生物製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國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業。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特別是製藥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因工業革命即啟蒙於英國,故英國的工業法令在世界各地都能傳聞。
能源業
2015年,英國是世界上第20大的能源生產國及15大能源消費國。英國有出產石油,目前正研究向冰島購買環保的地熱電力。2012年11月23日,據路透社傳出消息的表明,英國政府已經決定支持低碳式發電,並計劃到2020年將總發電規模提高兩倍。2012年11月29日英國政府公布了最新的《能源法桉》,其主要內容是調整英國國內能源消費結構,發展低碳經濟。[41]
農業
主要包括畜牧、糧食、園藝、漁業,可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農業用地占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於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土地70公頃,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英是捕魚大國,捕魚量占歐盟的20%,滿足國內2/3的需求。
交通運輸
水運尤其是海運是英國交通的支柱,泰晤士河運輸量居世界河流前十位。海運承擔了95%的對外貿易運輸。英國大中港口眾多,其中約100個為重要商業港口,吞吐量1000萬噸以上的港口超過十個。英國與新加坡和日本被公認為受海運影響最大的叄個國家。通過發展航運業務和海事服務,英國成為全球航運定價中心和管理中心。倫敦是國際海事組織和國際海運聯合會總部所在地。航空方面,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是僅次於美國亞特蘭大國際機場、中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阿聯迪拜國際機場、美國芝加哥歐海爾國際機場和日本東京國際機場的世界第六大機場,吞吐量居歐洲首位。此外英國亦為雙層巴士和地鐵的發源地。
貨幣
英鎊(記號:£)是英國國家貨幣和貨幣單位名稱。英國雖然曾經是歐盟的成員國,但尚未加入歐元區,故仍然使用英鎊。英鎊主要由英格蘭銀行發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鎊的符號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為英鎊取的ISO 4217貨幣代碼為GBP(Great Britain Pound)。目前,英國商業已開始接受歐元和美元等外國貨幣。
人口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英國人口達6513萬,其中叄分之一居住在英格蘭東南部(首都倫敦就有860萬)。以地區來分,其中英格蘭人占83.9%;蘇格蘭人占8.4%;其他還有威爾斯人占4.8%、北愛爾蘭人占2.9%。
語言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地區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爾士語(威爾士人口的26%)、蘇格蘭蓋爾語(6萬人使用)等。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國的人也講自己的家鄉語言,如粵語、客家話、孟加拉語、印地語、旁遮普語和烏爾都語。英國是印度以外印地語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過去大英帝國擴張,英語幾乎擴散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是世界上學習最普遍的語言,並產生了許多英語方言,英語成為普遍世界語言。
城市
宗教
16世紀以後,英國是好幾個重要的新教教派的發源地:聖公會(此為大公教教派)、公理會、浸信會、公誼會、循道公會-衛理公會、弟兄會等。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曾經是基督教多次屬靈基督教復興運動中心和海外傳教的重要基地,誕生過約翰·衛斯理、懷特腓、卜維廉、克理威廉、馬禮遜、達秘、戴德生、李文斯敦、賓路易師母、史百克等眾多着名基督教徒。
2001年人口調查數據顯示:基督宗教的信徒占總人口的71.6%。伊斯蘭教占2.7%。印度教占1%。其他占1.6%。「不明/沒有宗教人士」占23.1%[45]。其他宗教還包括佛教、猶太教等[46]。
2007年調查顯示:基督教信徒占總人口的64%。伊斯蘭教占4%。在不同歲數的群體在信仰方面有不同的趨勢。當受訪者年齡越大,承認有宗教信仰的比率便越高[47]。
英格蘭和威爾士2011年人口調查數據顯示:基督宗教信徒占總人口的59.3%。伊斯蘭教占4.8%。印度教占1.5%。無宗教25%[48]。
2012年3月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在蘭柏宮演說表示「聖公會的理念偶爾被誤解」[46]。
2016年穆斯林約占英國人口6.3%,預料入境移民和穆斯林的較高生育率將推動穆斯林人口比例繼續增長[49]。
教育
英國學童通常於五歲入學,十六歲參加普通程度證書考試(GCSE)或蘇格蘭標準成績證書考試,十八歲參加高級程度證書考試(GCE A-level)或蘇格蘭進階證書考試。他們大多到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學院繼續進修。[50]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曼徹斯特大學、杜倫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巴斯大學、卡迪夫大學、華威大學等屬於世界頂尖大學的行列,蘭卡斯特大學、利茲大學、薩里大學、約克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埃塞克斯大學、拉夫堡大學、布里斯托大學、萊斯特大學、伯明翰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皇大學、東英格利亞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紐卡斯爾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諾丁漢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阿斯頓大學、肯特大學等也是世界一流的着名學府,為英國以及整個世界培養了眾多着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工程師,例如艾薩克·牛頓、雪萊、查爾斯·達爾文、保羅·狄拉克、諾曼·福斯特、史蒂芬·霍金、約瑟夫·李斯特、亞當·斯密、詹姆斯·瓦特、約瑟夫·湯姆遜、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和亞歷山大·弗萊明等等。
醫療
在英國,有公立(國家健康計劃)和私立醫療制度。國家健康計劃提供免費全科醫療給公民及歐盟公民,非EU公民會有免費緊急醫療例如危急創傷。另外,在公立醫療制度裡,病人非緊急下必需先看家庭科醫生,醫生作出專業決定認為有需要才可去看專科醫生,以讓資源合理使用,而緊急情況病人通常先去急症專科急症室。目前公立專科最長輪候時間舉例一個月,被指輪候過久。較偏遠地區醫師會親自到病人家中醫治。英國的醫療水準為國際級,有各類國際級水準專業醫療人員和最新科技器材與技術。醫生幾乎全都是公務員。部份藥物包裝盒上刻有凸字方便視障人士使用。
文化
英國文學或不列顛文學(British literature)是指英國的文學作品。歷史上,英國在不同時期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曼島和海峽群島等地,所以英國文學除英語作品之外,也涵蓋了多種語言的文學。而English literature這個概念雖有「英格蘭文學」的意思,但通常是指英語文學,包括了歷史上來自愛爾蘭、印度、澳大利亞等地使用英語寫作的作家創作的作品。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之間重疊的部分很多,但彼此並不相同;蘇格蘭文學、威爾士文學也一般算作獨立的重要學科。通常提到英國文學時,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格蘭的英語文學。一般認為,莎士比亞的劇本是英國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最經常被引用的作品。
文學
文學家
- 溫斯頓·丘吉爾
- 傑弗里·喬叟
- 威廉·莎士比亞
- 約翰·彌爾頓
- 威廉·華茲華斯
- 拜倫
- 雪萊
- 約翰·濟慈
- 勃朗特姐妹
- 阿嘉莎·克莉絲蒂
- 查爾斯·狄更斯
- 威廉·薩克雷
- 簡·奧斯丁
- 托馬斯·哈代
- 阿瑟·柯南·道爾
- 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
- J·K·羅琳
- D·H·勞倫斯
- 約瑟夫·康拉德(波蘭裔)
- 毛姆
- T·S·艾略特
- 弗吉尼亞·伍爾夫
-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 威廉·布萊克
- 羅伯特·彭斯
- 丁尼生
戲劇
英國劇場一向興盛,莎士比亞與其同時代作家克里斯托夫·馬洛、本·瓊森為早期英國劇場帶來了深度。近現代的着名劇作家則有哈羅德·品特、大衛·海爾(David Hare)、湯姆·斯托帕德、彼得·謝弗、莎拉·肯恩和馬丁·麥當諾(Martin McDonagh)等等。
當代最着名的英國舞台劇導演首推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着作《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為劇場經典書籍之一。最為人熟知的英國舞台劇演員則公認是勞倫斯·奧利維爾。
17世紀着名的喬治·弗雷德里希·韓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 Georg Frideric Handel英國國籍,德國民族)對英國的戲劇(Opera)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韓德爾曾經參與過小提琴(Violin), Oboe Organ(奧根古樂器)等音樂演奏。George Friedrich Handel生於1685年的德國,1702年畢業於在Halle的德國音樂學院,1707年他曾經在意大利定居並且開始學習戲劇表演,1712年韓德爾在英格蘭定居,並且成功加入了北愛爾蘭王家樂隊進行演奏,在1728-1737年,他成功創建了自己的戲劇演奏公司並且給愛爾蘭的貴族進行演奏,1759年,他於英格蘭去世。
體育
英國是體育大國,足球、馬球、英式橄欖球、板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均起源於英國。其中足球為英國的第一運動,尤其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國家足球代表隊往往是民眾最為在意以及支持的運動團隊。足球亦不單被民眾,政府乃至皇室視作單一的體育運動,更加被視為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象徵之一。
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亦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體育聯盟之一,聯盟中有曼聯、阿仙奴、車路士、利物浦、曼城、以及托特納姆熱刺等歐洲着名球會。而四大滿貫之一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亦會每年於溫布頓舉行。
倫敦是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最多次的城市,1908年和1948年後,倫敦於2012年第叄次取得夏季奧運舉辦權。
英國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夏季奧運會:263金295銀289銅847枚獎牌(歐洲第1,世界第3)
冬季奧運會:10金4銀12銅26枚獎牌(歐洲第14,世界第19)
夏季大運會:62金95銀101銅258枚獎牌(歐洲第10,世界第15)
世界運動會:47金49銀66銅162枚獎牌(歐洲第5,世界第6)
冬季大運會:3金6銀3銅12枚獎牌(歐洲第21,世界第28)
夏季青年奧運會:3金1銀5銅9枚獎牌(歐洲第9,世界第17)
世界武搏運動會:1金3銀4枚獎牌(歐洲第15,世界第24)
冬季青年奧運會:1銀1枚獎牌(歐洲第17,世界第24)
哲學思想
思想家
- 約翰·洛克,近代提出叄權分立政治哲學家。
- 托馬斯·莫爾,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
- 羅伯特·歐文,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
- 伯納德·鮑桑葵,英國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 弗蘭西斯·培根,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 大衛·休謨,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
- 亞當·斯密,經濟學家、哲學家,代表作為《國富論》。
媒體
英國廣播公司,成立於1922年,是英國政府資助的電台,電視和互聯網廣播公司,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廣播。
英國獨立電視台,成立於1955年,是英國第二大無線電視經營商。
英國第四台,成立於1982年,是英國第四間電視台。
除此之外還有英國第五台、英國天空廣播以及UKTV播出電視節目。
音樂
當代英國擁有多樣的音樂文化。古典音樂方面,來自英國的知名交響樂團包括BBC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樂團、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以及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的作曲家有珀塞爾、埃爾加、霍爾斯特、沃恩·威廉斯和安德魯·洛伊·韋伯等。
節日假期
日期 | 中文譯名 | 當地名稱 | 備註 |
---|---|---|---|
1月1日 | 元旦 | New Year's Day | |
1月2日 | 元旦翌日 | The Day following New Year's Day | 只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
3月17日 | 聖帕特里克節 | St. Patrick's Day | 天主教節日,只適用於北愛爾蘭地區 |
日期不定 | 耶穌受難日 | Good Friday | 復活節之前的一個星期五 |
日期不定 | 復活節星期一 | Easter Monday | 春分後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一,不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
日期不定 | 五月初公共假日 | Early May Bank Holiday | 五月份第一個星期一 |
日期不定 | 春天公共假日 | Spring Bank Holiday | 五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
7月12日2 | 奧蘭治日 | Orangemen's Day(Battle of the Boyne's Day) | 只適用於北愛爾蘭地區 |
日期不定 | 夏天公共假日 | Summer Bank Holiday | 八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
11月5日 | 篝火之夜 | Guy Fawkes Night | 非官方假期 |
12月25日 | 聖誕節 | Christmas Day | |
12月26日 | 節禮日(拆禮物日) | Boxing Day |
注
注釋
- ↑ 中文裡的「英國」一詞源自該國的主體英格蘭,一般習慣上是指UK;但在指1707年之前的歷史事物時,往往也將英格蘭含溷為英國,例如「英國文學」、「英國歷史」等詞[1][2]
- ↑ 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以前,聯合國中文檔桉對其的通稱。
- ↑ 安圭拉、英屬南極領地、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聖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皮特凱恩群島、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和阿克羅蒂里和德凱利亞均為英國之海外領地,它們為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 ↑ 北愛爾蘭是英國唯一同另一國共享國境線的部分;英國的兩塊海外領地亦同其他國家相鄰:直布羅陀(西班牙)和阿克羅蒂里和德凱利亞(塞浦路斯共和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及塞浦路斯聯合國緩衝區)。
- ↑ 1921年12月6日《英愛條約》簽署,終結了愛爾蘭獨立戰爭。一年後愛爾蘭自由邦成立,為英聯邦中獨立的自治領。英國現今的國名於1927年被正式採用以體現這一變更。
外部鏈接
- 政府資訊
- 政府官方網站
- 英國皇室官方網站
- 英國官方年鑑 統計數據
- 英國首相辦公室官方網站
- 一般資訊
- 英國 從 BBC News
- 《世界概況》上有關英國的條目
- 英國 從 UCB Libraries GovPubs
- 開放式目錄計劃中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相關的內容
- 英國 大英百科全書 條目
- 英國 從 OECD
- 英國 在 EU
- Key Development Forecasts for the United Kingdom 從國際期貨
- 旅遊資訊
參考文獻
- ↑ 許介鱗 着,《英國史綱》ISBN 978-957-14-0707-4
- ↑ 丹尼爾 着,《周末讀完英國史》. ISBN 978-7-313-05691-7.
- ↑ Definition of Great Britain in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9 October 2014].
Great Britain is the name for the island that comprises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although the term is also used loosely to refer to the United Kingdom.
- ↑ The British Monarchy, What is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Retrieved 17 July 2013
- ↑ CIA, The World Factbook. Retrieved 17 July 2013
- ↑ The 30 Largest Urban Agglomerations Ranked by Population Size at Each Point in Time, 1950-2030,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Template:Wayback, 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5.
- ↑ Countries within a country. Prime Minister's Office. 10 January 2003. 已忽略未知參數
|url を=
(幫助); - ↑ Devolution of powers to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United Kingdom Government. [17 April 2013].
In a similar way to how the government is formed from members from the two Houses of Parliament, members of the devolved legislatures nominate ministers from among themselves to comprise an executive, known as the devolved administrations...
- ↑ Fall in UK university students. BBC News. 29 January 2009.
- ↑ Country Overviews: United Kingdom. Transport Research Knowledge Centre. [28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4月4日).
- ↑ Key facts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 Directgov. [6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3 October 2012).
The full title of this country i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Great Britain is made up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The United Kingdom (UK) is made up of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Britain' is used informally, usually meaning the United Kingdom.
The Channel Islands and the Isle of Man are not part of the UK. - ↑ Supporting the Overseas Territories.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9 March 2015].
- ↑ Mathias, P. 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914. London: Routledge. 2001. ISBN 0-415-26672-6.
- ↑ Ferguson, Niall. 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4. ISBN 0-465-02328-2.
- ↑ T. V. Paul, James J. Wirtz, Michel Fortmann. "Great+power" Balance of Powe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 2005: 59, 282. ISBN 0791464016. Accordingly, the great powers after the Cold War are Britain, China, France, Germany, Japa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59
- ↑ McCourt, David. Britain and World Power Since 1945: Constructing a Nation's Rol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8 May 2014. ISBN 0472072218.
- ↑ The 15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2013 (table).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4 May 2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年1月4日).
- ↑ The Military Balance 2014: Top 15 Defence Budgets 2013 (IISS)
- ↑ huopost.com.[失效連結]
-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British Isles: a geographical term for the islands comprising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with all their offshore islands including the Isle of Man and the Channel Islands."
- ↑ 21.0 21.1 21.2 United Kingdom. The World Factbook. 中央情報局. [23 September 2008].
- ↑ 22.0 22.1 22.2 22.3 Latimer Clarke Corporation Pty Ltd. United Kingdom – Atlapedia Online. Atlapedia.com. [26 October 2010].
- ↑ Neal, Clare. How long is the UK coastline?. 英國製圖學會. [26 October 2010].
- ↑ The Channel Tunnel. Eurotunnel. [29 November 2010].
- ↑ England – Profile. BBC新聞. 11 February 2010.
- ↑ Scotland Facts. Scotland Online Gateway. [16 July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21日).
- ↑ Winter, Jon. The complete guide to Scottish Island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19 May 2001.
- ↑ Overview of Highland Boundary Fault. Gazetteer for Scotland. [27 December 2010].
- ↑ Ben Nevis Weather. Ben Nevis Weather. [26 October 2008].
- ↑ Profile: Wales. BBC新聞. 9 June 2010 [7 November 2010].
- ↑ Geography of Northern Ireland. University of Ulster. [22 May 2006].
- ↑ UK climate summaries. Met Office. [1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27日).
- ↑ Salkeld, Luke. Snow News.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70541/UK-weather-Snow-gales-blizzards-arctic-conditions-leave-Britain-shivering.html (London). 8 December 2011 [8 December 2011]. 外部鏈接存在於
|work=
(幫助) - ↑ A Guide To the UK Legal System. 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 [2006-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7).
- ↑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Ninth UN Conference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PDF). UN Statistics Division. August 2007 [21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年12月1日).
- ↑ Welcome to the national site of the Government Office Network. Government Offices. [3 July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6月15日).
- ↑ A short history of London government.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4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21日).
- ↑ Sherman, Jill; Norfolk, Andrew. Prescott's dream in tatters as North East rejects assembly. The Times (London). 5 November 2004 [15 February 2008].
The Government is now expected to tear up its twelve-year-old plan to create eight or nine regional assemblies in England to mirror devolution in Scotland and Wales.
- ↑ Local Authority Elections. 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 [3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月18日).
- ↑ Radford, Tim; editor, science. Military dominates UK science, says report. 2005-01-19 –通過The Guardian.
- ↑ 英國出台新《能源法桉》. 中國能源報 (人民網).
- ↑ Foundation, Internet Memory. [ARCHIVED CONTENT] UK Government Web Archive – The National Archives.
- ↑ KS01 Usual resident population, Key Statistics for Settlements and Localities Scotland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 General Register Office for Scotland
- ↑ NISRA - Northern Ireland Statistics and Research Agency (c) 2015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2-17).
- ↑ (英文)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United Kingdom (2001 census)
- ↑ 46.0 46.1 ()觀琰綜合外電報導. 「英女王登基60年 公開支持國教」. 人間福報. 2012-03-13: 第9版 [2012-03-13].
逾七成信奉基督教,其他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
- ↑ (中文)陳永輝編譯. 「英國調查顯示四成青少年沒有信仰」. The Christian Post (國度復興報). 2007-09-14 [2007-10-05].
是否表示當人年紀越老,便越找到或變得更有信仰?……由大英圖書館委託英國極負盛名的Ipsos MORI專業研究公司調查……在沒有信仰的受訪者中,有32%說他們曾經是基督徒
[失效連結] - ↑ BBC. 人口普查:13%英國居民在外國出生. BBC. 2012-12-11.
- ↑ Muslim population in Britain could triple by 2050. Daily Mail Online. 2017-11-29 [2017-11-30].
- ↑ 英國升學必讀!英國學制與教育制度|大學相關資訊|OpenSchool. www.openschool.hk. [2018-07-11] (Chinese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