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雷霆大帝

雷霆大帝
圖片來自保庇now

雷霆大帝,是道教神靈,本名陳文玉雷州人,唐朝贞观年間出任雷州首任刺史,唐代封為「雷霆护国显应大王」。民间尊为雷祖,雷州有多处为其修建的雷祖祠庙。出生地被称为雷祖诞降地道教称「九天雷祖大帝[1],为神霄九宸上帝之一。

根據清朝嘉慶年間彙編的《雷州府志》記載,陳文玉生於雷州南五里之英靈村,因生有異相,「九耳呈祥,雷祖誕降」,且是當地聞名的孝子,同時才華橫溢、武藝超群、為人剛正不阿,唐太宗破例起用為合州刺史。之後合州改名為雷州,陳文玉將雷州治理的井井有條。陳文玉死後,當地百姓感念其德,為祂立廟塑像,尊之為「雷祖」,亦有稱「雷霆大帝」。[2]

目录

雷祖传说

雷州府志

南北朝陳代陈宣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九月初一日,生于州南五里之英灵村,「九耳呈祥,雷祖诞降」的传说便源于此。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传闻陈文玉性至孝、才华横溢、武艺超群、为人刚正不阿,破例起用为合州刺史。满朝文武大臣皆称善。曰:"名爵人所易得,纯孝子所难求"。故唐贞观五年,朝廷任命陈文玉为本州刺史。精察吏治,巡访境内,苏民疾苦,怀集峒落,诸酋相继输款,“民皆富遮”“民俗丕变”。贞观八年,陳文玉上奏请求改合州为雷州。贞观十二年陈文玉谢世,百姓立为他立庙塑像,尊之为“雷祖”,称为“白院公”,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于雷州城西六里锋为陈文玉立庙,并特降诏敕,大加褒奖:一褒“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二奖,‘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3]

文献记载

关于雷祖传说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代史学家沈既济(约750--800)的传奇小说《雷民传》。

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义即卵中儿也。

唐·沈既济《雷民传》


宋代吴千仞撰写的《英山雷庙记》则明确指出雷祖名讳「陈文玉」。

按州之二里英灵村,有居民陈氏,无子,尝为捕猎。家有异犬,九耳而灵。凡将猎,卜其犬耳,动者所获数亦如之。偶一日,九耳齐动,陈氏曰:‘今日必大获矣!’召集邻里共猎,既抵原野间有丛棘深密,犬围绕惊匝不出。猎者相与伐木,偶获一卵,围尺余,携而归,置之仓屋。良久,片云忽作,四野阴沉,迅雷震电,将欲击其家,陈氏畏惧抢其卵置之庭中。雷乃霹雳而开,得一男子,两手皆有异文,左曰‘雷’、右曰‘州’。其雷雨止后,陈氏祷天而养之,既长,乡人谓之‘雷种’。至贞观五年领乡举,出就荐辟。赋性聪明,功业冠世,授州守刺史之职,陈文玉是也。

宋·吴千仞《英山雷庙记》


道教
入門

北宋宰相丁谓的《重建威德王庙碑》也有同样的记载:

《易》曰:“震为雷。”又曰:“震为长男。于天地所以为长子者,以其首出万物,与其出入也。”故曰:雷出万物出,雷入万物入。入然除弊,出然其利。其上帝之威令,群动之生源乎!夫如是,则神至大矣,功至多矣!……旧记曰:“州南七里有擎雷水,今曰南渡也。始者北里居民陈氏者,家无子,因射猎□□中,获一大卵,团及尺余。不知其何名,而为何用,置之而已。忽一日,霹雳而开,遽生一子,鞠育抚养,遂承其家。乡俗异之,曰雷种。守土陈文玉列状以闻,□□□□,陈太建二年也。”图经大隋平陈,又为合州,即知在陈为雷也明矣。……

宋·丁谓《重建威德王庙碑》

《萬曆續道藏·搜神記》中关于雷神陳文玉的叙述:

雷神六月二十四日生

  廟在雷州之西南八里,昔鄉人嘗造雷鼓雷車置廟中。有以魚亂肉同食者,立為霆震。舊記云:陳天建初州民,陳氏者因獵獲一卵,圍及尺餘,擁歸家。忽一日霹靂而開,生一子,有文在手,日雷州,後養成,名文玉,鄉俗呼為雷種。後為本州刺史,歿而有靈,鄉人廟祀之,陰雨則有電光吼聲自廟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廟號顯震,德祐中更名威化。《國史補》:雷州春夏多雷,秋日則伏地中,其狀如負,人取而食之。又雅州瓦屋山有雷洞,投以瓦石應手電震。

续道藏·搜神記


历代封号

贞观十六年(642) 雷震王
乾化元年(911) 雷霆护国显应王
大有十三年(940) 灵震王
开宝二年(969) 灵震显明昭德王
开宝三年(970) 灵明昭德王
熙宁九年(1076) 威德王
绍兴三十一年(1161) 显震王
干道三年(1167) 威德昭显王
庆元三年(1197) 威德昭显广佑王
淳佑十一年(1251) 威德昭显普济王
德佑元年(1275) 威德英灵昭顺广佑普济王
泰定二年(1325) 神威刚应光化昭德王
乾隆十九年(1754) 宣威布德之神
乾隆六十年(1795) 康济宣威布德之神

关联项目

參考文獻

  1. 《续道藏·搜神記》
  2. 雷祖大帝聖誕 也在農曆六月二十四,今日傳媒(股)公司
  3. 雷学海; 陈昌齐. 黄清雅、丁宗闽、陈宗绪、王居敬、周植、邓启南、丁献、陈学海、黄志生、黄思睿、黄中流、周肇京, 编. 《嘉庆·雷州府志》. 台湾成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