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思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崇祯皇帝朱由检)
前往: 導覽搜尋
朱由檢
朱由檢.jpg
朱由檢
出生 (1611-02-06)1611年2月6日
北京
逝世 1644年4月25日(1644-04-25)(33歲)
北京紫禁城煤山(景山)
國籍 中國(明朝)
別名 崇禎皇帝、明思宗、明毅宗
職業 皇帝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註 1]),或稱崇禎帝明朝第十七代、末代皇帝。

思宗為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1]。五歲時,其母劉氏獲罪,被光宗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於天啟二年(1622年)年被兄長明熹宗冊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8月)駕崩,由於沒有子嗣,朱由檢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登基,時年十八歲。次年改元崇禎,是為明思宗[2]

思宗一生操勞,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儉自律,不近女色[3]。崇禎年間,與萬曆天啟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即位之初就大力剷除閹黨,曾六度下詔罪己,惜其生性多疑,能力不足,無法挽救衰微的明朝。明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發生甲申之變李自成攻破北京,思宗在煤山一樹上吊身亡[4],終年三十五歲,在位十七年。

南明予其廟號思宗」,後改「毅宗」、「威宗」,南明弘光帝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朝追諡「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端皇帝」,廟號「懷宗」;後去廟號,改諡為「莊烈愍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生於萬曆庚戌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時[5]。崇禎帝之父為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雖早在萬曆廿九年被立為太子,但其父親明神宗其實一心想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是因為群臣爭國本,才勉強保住了朱常洛儲君的寶座,故朱常洛一直得不到明神宗歡心。朱由檢母親劉氏則是朱常洛的婢女,亦不得朱常洛的歡心。祖父討厭父親,父親討厭母親,所以朱由檢幼年並不幸福。五歲時,朱由檢母親劉氏得罪,被父親朱常洛下令杖殺,之後將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及至朱由檢長大,被當時已繼位為帝的哥哥朱由校封為信王,劉氏追封為賢妃。

登上帝位

天啟七年(1627年),年僅廿二歲的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朱由校三名兒子皆早夭,他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檢繼承皇位,當時朱由檢年僅十六歲,是為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面對着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連忙自我檢討

天啟七年十一月(1627年),崇禎帝在剷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自縊而亡。此後崇禎帝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的重任。

面對困局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6],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饑,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7],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輓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8],其飢民多從「闖王」李自成。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9]

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10]保定巡撫徐標被召入京時說:「臣自江推來數千里,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11],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12]。十室九空[13]

內憂外患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

為剿流寇,崇禎帝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

此時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加上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春明夢余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崇禎帝說:「朕禦極之初,攝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因協民艱,廉通者又遷疏無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驚,此士大夫負國家也。清寫明史崇禎帝中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這種講法終明之世並無所本,僅流行於乾隆之後。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崇禎帝生性多疑,所以僅擅殺毛文龍一事,便足以使崇禎帝心存忌憚。再者毛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譁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袁崇煥不能不為此負責。

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崇禎帝的濫殺也日趨嚴重[註 2],總督中被誅者七人[註 3],巡撫被戮者十一人[註 4]。崇禎帝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被明朝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崇禎帝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昇立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崇禎帝只能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14],盧象昇最後戰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15]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又想和滿清議和而和兵部尚書陳新甲暗中商議計劃,後來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崇禎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和不情願負責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註 5][註 6]。事後崇禎帝指責光時亨:「阻朕南遷,本應處斬,姑饒這遭。」[16]後來,崇禎再次跟李明睿和左都御李邦華復議南遷的計劃,並要大學士陳演擔當責任,陳演不情願,於是在不久後被罷職[17]。第二次南遷計劃失敗後,崇禎讓駙馬鞏永固代口要求重臣守京師,並以「聖駕南巡,徵兵親討」為由出京,諸臣唯恐自己因皇帝不在京城而變成農民軍發泄怒火的替死鬼[18],故依然不讓崇禎離京[19]

此時,農民軍起義已經十多年了,從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縱橫數千里之間,白骨滿地,人煙斷絕,行人稀少。崇禎帝召保定巡撫徐標入京覲見,徐標說:「臣從江淮而來,數千里地內蕩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僅存四周圍牆,一眼望去都是雜草叢生,聽不見雞鳴狗叫。看不見一個耕田種地之人,像這樣陛下將怎麼治理天下呢?」崇禎帝聽後,潸然淚下,嘆息不止。於是,為了祭祀難民和陣亡將士和被殺的各位親王,崇禎帝便在宮中大作佛事來祈求天下太平,並下詔罪己詔,催促督師孫傳庭趕快圍剿農民軍[20]

自縊殉國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21]三月十六日,昌平失守,十七日,圍攻北京城。三月十八日,賊軍以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守軍或逃、或降。下午,曹化淳開彰儀門[22](一說是十九日王相堯開宣武門,另張縉彥正陽門朱純臣朝陽門,一時俱開,二臣迎門拜賊,賊登城,殺兵部侍郎王家彥於城樓,刑部侍郎孟兆祥死於城門下[23]),李自成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皇帝,思宗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崇禎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又逼周后自殺,手刃袁妃(未死)、長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24][25]

然後思宗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老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着左腳,右腳穿着一隻紅鞋。死於崇禎甲申三月十九日丑時[26],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其遺書

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現,大順軍將崇禎帝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也允許投降的諸臣前往送葬,只是人數不多,「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只有主事劉養貞極其悲痛[27]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邊[28]。錦衣衛都指揮使

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協理京營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徵、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前戶科都給事中吳甘來、武庫主事成德、兵部主事金鉉、左諭德馬世奇、檢討汪偉、右庶子周鳳翔、太僕寺丞申佳胤、吏部員外郎許直、戶部員外郎寧承烈、光祿寺署丞於騰雲、副兵馬使姚成、中書舍人宋天顯滕之所阮文貴、監察御史王章陳良謨陳純德、經歷張應選,順天府知事陳貞達等、外戚如駙馬都尉鞏永固、新樂伯劉文炳、惠安伯張慶臻、宣城伯衛時春,錦衣衛都指揮使王國興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29]。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禮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廟諡號及陵寢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爾袞李明睿禮部侍郎,負責大行皇帝的諡號祭葬事宜,李擬上先帝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端皇帝,廟號懷宗[30][31],並建議改葬梓宮。後因思宗梓宮已入葬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的園寢,便不再遷葬,改田貴妃園寢為思陵。[32]

順治十六年十一月,以「興朝諡前代之君,禮,不稱數,不稱宗」為由,去懷宗廟號,改諡莊烈愍皇帝[30][31],因而清代史書多簡稱為莊烈帝明愍帝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順天府部雜錄十一》、《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七》、《讀禮通考·卷九十三》三書均引《肅松錄》和《北游紀方》,稱思陵神牌題為「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又引《北游紀方》稱思陵神主題為「大明懷宗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端皇帝」,又引《肅松錄》稱思陵立有「莊烈愍皇帝之陵」的石碑。《明詩綜·卷一》則稱神牌是由順治初年定的「一十六字」加上改書的「莊烈愍皇帝」組合而成。神主甚至又改「愍」字為「端」,並仍題廟號「懷宗」二字,可見康熙年間的思陵神牌和神主是由順治年間兩次加諡崇禎帝的廟諡號混雜而成。《崇禎長編·卷一》作「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當是清廷所給諡號在傳抄中產生了訛誤。

明安宗之大臣張慎言初議崇禎帝之廟諡號為「烈宗敏皇帝」,高鴻圖擬廟號「思宗」,顧錫疇議廟號「乾宗」[33]。趙之龍上疏彈劾高鴻圖議廟號之失,稱「思為下諡」。顧錫疇又擬廟號正宗,但未被採用。最終在崇禎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諡號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 按《逸周書·諡法解》:「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

弘光元年李清上疏請改思宗廟號,多次上疏皆被駁回。管紹寧擬「敬宗」和「毅宗」兩號備選[34],同時又有人上疏請求改為「烈宗正皇帝」[35]。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廟號毅宗[36],諡號未改。唐王監國,諡思宗為威宗

人事任命

宰輔

將領

太監

  • 張彝憲:司禮太監。驕縱頗受寵信。
  • 高起潛:在內侍中,以知兵稱。
  • 杜勳
  • 曹化淳
  • 王承恩: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禮秉筆太監。自縊與崇禎皇帝其下。
  • 方正化:崇禎時,為司禮太監。城陷時,雖擊殺數十人,仍遭砍殺身亡。

人物評價

思宗即位,正值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耽耽,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鎮的兵餉積欠到30多月[37],次年二月延綏、寧夏、固原三鎮皆告缺餉達36月之久[38]。 崇禎帝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闇(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孤立於上,而受到奸臣的蒙蔽);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思宗的性格相當複雜,在去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得極為機智,但在處理袁崇煥一事,卻又表現得相當愚蠢,《明史》說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39]

  • 張岱認為「思宗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機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然而,他「惟務節省」,以至「九邊軍士數年無餉,體無完衣」;又「渴於用人,驟於行法」,以至「天下之人,無所不用。及至危及存亡之秋,並無一人為之分憂宣力。」[40]
  • 明史》評價思宗:「帝承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歎,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 順治帝評價思宗:「本朝入關定鼎,首為崇禎帝、后發喪,營建幽宮,為萬古未聞之義舉。」1657年,順治諭工部曰:「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於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謁崇禎陵的時候,順治大呼說:「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41]。」順治對崇禎的書法更是高度讚賞。史書記載,僧弘覺向順治索字,順治說:「朕字何足尚,崇禎帝乃佳耳。」說完叫人一併拿來八九十幅崇禎的字,一一展示,「上容慘戚,默然不語」。看完了,順治說:「如此明君,身嬰巨禍,使人不覺酸楚耳。」又說:「近修《明史》,朕敕群工不得妄議崇禎帝。」順治的話,連弘覺都給感動了:「先帝何修得我皇為異世知己哉!」順治寫給崇禎的碑文是:「莊烈憫皇帝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無臣,孤立於上,將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逮逆渠犯闕,國勢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42]
  • 談遷《國榷》稱:「先帝(崇禎)之患,在於好名而不根於實,名愛民而適痡之,名聽言而適拒之,名亟才而適市之;聰於始,愎於終,視舉朝無一人足任者,柄托奄尹,自貽伊戚,非淫虐,非昏懦,而卒與並日而語也,可勝痛哉!」
  • 歷史學家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註 7],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 鎖綠山人在《明亡述略》中評價崇禎,「莊烈帝勇於求治,自異此前亡國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無知人之識。君子修身齊家,宜防好惡之癖,而況平天下乎?雖當時無流賊之蹂躪海內,而明之亡也決矣。」
  • 南明大臣則把思宗抬舉到千古聖主的地步,如禮部侍郎余煜在議改思宗廟號時說:「先帝(崇禎)英明神武,人所共欽,而內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臨難慷慨,合國君死社稷之義。千古未有之聖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稱。」[43]

家庭

后妃

  1. 孝節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聖烈皇后周氏,1644年明亡之際依思宗之命,在坤寧宮自盡而死。清順治帝,諡周后曰孝敬貞烈慈惠莊敏承天配聖端皇后,與帝同葬田貴妃寢園,即明十三陵的思陵。順治十六年十一月,改諡周皇后莊烈愍皇后,而明安宗則追諡為孝節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聖烈皇后,又作孝烈正皇后[44]
  2. 貴妃袁氏,1644年明朝亡國之際,依思宗命自縊卻未死,清朝入關後因其為崇禎帝最後的遺孀,得到清廷之哀憐與尊重,並由清廷贍養其終身。
  3. 恭淑貴妃田秀英,1643年病死。諡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註 8],葬昌平天壽山思陵
  4. 順妃王氏,原為選侍
  5. 沈妃[45]
  6. 王妃(第一)[45]
  7. 王妃(第二)[45]
  8. 劉妃[45]
  9. 方妃[45]
  10. 尤妃[45]
  11. 范選侍,拜田貴妃為師學琴[46]
  12. 薛選侍,拜田貴妃為師學琴[46]
  13. 養豔姬,原為宮中樂女,明亡後出家為道姑[47][48]
  14. 藺婉玉,太監藺卿之姪女,原為宮中樂女,明亡後出家為道姑[47][48]

兄弟

  1. 熹宗朱由校
  2. 簡懷王朱由㰒
  3. 齊思王朱由楫
  4. 懷惠王朱由模
  5. 湘懷王朱由栩
  6. 惠昭王朱由橏

子女

  1. 獻愍太子朱慈烺,母孝節烈皇后周氏,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日生,李敗退時不知所終。
  2. 懷隱王朱慈烜,母孝節烈皇后周氏,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三生,不久薨,崇禎三年二月初二日命禮部諡號追封,崇禎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葬於翠微山之原。[49]
  3. 定哀王朱慈炯,母孝節烈皇后周氏,1644年不知所終。
  4. 永悼王朱慈炤,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1644年不知所終。
  5. 悼靈王朱慈煥(1633年-1637年),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崇禎帝第五子。民間所謂「朱三太子」,則是將朱慈煥誤當是朱慈炯,傳言他活著,故清兵入關之後,許多人假借他的名義起事,意圖反清復明,造成清政府的統治難題。
  6. 悼懷王朱慈燦,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崇禎十年生,崇禎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卒,追封悼懷王,同年九月十六日葬翠微山之原。[50]
  7. 悼良王,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三歲殤。[51]

  1. 坤儀公主(名不詳),母莊烈愍皇后周氏,早夭。
  2. 長平公主朱媺娖(1630-1646),周皇后所出。朱媺娖生母為王順妃之說法實為1996年台灣作家林佩芬所寫的《天問·明末春秋》一書中的杜撰情節,但後來卻被多次引用。而公主年紀,『甲申年十六』的說法僅僅存在於明史,其餘史籍均作甲申年十五,並都寫明為周皇后所出,與《崇禎長編》記錄公主生於「崇禎三年 (1630),中宮出」相符。因此明史應是記錯了公主年齡,公主實際應為1630年出生。
  3. 昭仁公主(名不詳)(1639-1644),1644年被思宗殺死。
餘三女皆早逝,無考。

軼事典故

崇禎帝上吊後,在其身上的遺言旁邊又有一行書寫到:「文武百官全都到東宮行在去。」原來崇禎帝以為內閣諸臣已經看到了他所寫的朱書,卻不知道實際上內傳將朱書送入內閣時,大臣們早已四散逃命了,內侍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因而文武群臣並沒有一個人知道此書。當初大內中有一間密室,看管的十分嚴密,相傳其中有誠意伯劉伯溫所藏的秘記在內,說沒有重大變故不能隨意開啟。到此時,事情緊迫,眾人開啟來看,看到是一副繪圖三軸,最末一軸圖像酷似崇禎帝模樣,身穿白背心,光着左腳,披頭散髮懸在空中,與上吊後的崇禎帝的情況沒有任何差別[52]

信仰

明朝文化三教合一,天子大都篤信佛教道教,也力圖做儒家的弟子。崇禎年間,受徐光啟湯若望的影響,皇帝對天主教有所了解。滿人屢次犯邊,流寇兵事又不寧靜。有人趁機勸說皇帝撤去宮內神像與佛像,改信耶穌。皇帝急於圖治,聞言有所動。後幾年,覺其言非是,又復崇儒(見1939年中華民國論文《崇禎帝之撤像及信仰》)。

相關作品

小說

影視劇

影視作品 飾演崇禎帝的演員
1959年及1976年版粵劇電影《帝女花 靚次伯
1977年香港電視劇《民間傳奇之帝女花
1980年香港ATV電視劇《武俠帝女花 張瑛
1985年香港TVB出品電視劇《碧血劍 張英才
1987~1992年香港亞洲電視公司出版電視劇《滿清十三皇朝之皇太極》 劉宗基
1988年香港電視劇《狂龍 呂良偉
1989年台灣中視電視劇《陳圓圓 徐家榮
1991年中國大陸戴家樂拍電影《秦淮八艷之陳圓圓 韓劍嶸
1993年台灣電視劇《大太監與小木匠》
1994年台灣電視劇《帝女花 雷明
1995年香港電視劇《白髮魔女傳
1996年台灣電視劇《新龍門客棧 郭晉安
2000年香港電視劇《碧血劍 王偉
2001年中國大陸朱建新拍電視劇《魂斷秦淮 謝東
2002年中國大陸王靜拍電視劇《太極王》/《太極英雄》 羅剛
2003年香港電視劇《帝女花》 陳豪
2003年中國大陸陳家林拍電視劇《江山風雨情 李強
2006年中國大陸電視劇《孝莊秘史》 孫強
2005年中國大陸張黎拍電視劇《錦衣衛 王勁松
2005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明末風雲Ⅰ江山風雲》 鄧超
2006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明末風雲Ⅱ誰主中原》 聶遠
2006年中國大陸電視劇《三滴血》 姚向陽
2007年中國大陸電視劇《碧血劍 高虎
2006年中國大陸吳子牛拍電視劇《大明天下》 宗峰岩
2008年中國大陸拍電視劇《秦淮悲歌》 傅永凡
2009年中國大陸京劇《袁崇煥》 王志華
2010年中國大陸李翰韜拍電視劇《俠隱記 李彬
2012年中國大陸田少波拍電視劇《明珠游龍 劉淼淼
2013年中國大陸王競拍電影《大明劫 余少群
2014年中國大陸路陽拍電影《繡春刀 (電影) 葉項明

注釋

  1. 生當萬曆三十八年12月24日,在立春後,故享年仍為三十四歲。
  2. 金庸《袁崇煥評傳》說崇禎「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
  3. 鄭崇儉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范志完趙光忭
  4. 這十一名被殺的巡撫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衝、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另外還有河南巡撫李仙鳳被逮自殺。
  5. 朱由檢多次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左中允李明睿說:「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平寇志》卷八)。但左都御史李邦華卻主張「皇上自然守社稷」(《皇明李忠文先生集》卷六);這時給事中光時亨指責「李明睿南遷為邪說。」「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蔣德璟:《愨書》卷十二)大臣遂不敢議論南遷之事;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建都》條云:「當李賊之圍京師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懸絕北,音塵不貫,一時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達,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6. 中國現代小說家姚雪垠寫《李自成》一書時,一再批評這些言官「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可恨言官與一般文官無知,惟尚空談,十七年來許多事都壞在這幫烏鴉身上,殊為可恨!」
  7. 崇禎剛即位時的內閣大臣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劉鴻訓等人都是靠奉承魏黨存活下來的,之後連受到彈劾,辭職而去,也很難說他們真的有任何作為,甚至周道登更僅能以昏聵無能形容。鄭以偉程國祥劉宇亮范復粹吳宗達方逢年姚明恭黃士俊李建泰方岳貢等或拘於文墨,不通時變,或膽小怕事,委蛇其間,無所建樹。晚期的陳演魏藻德也是不堪任用。真正有能力的內閣首輔只有溫體仁周延儒,但二人品行不端。《明史》說,德才兼備的徐光啟「雅負經濟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溫體仁專政,不能有所建白。」
  8. 國榷》作「孝肅端慧靜懷皇貴妃」。

參考文獻

引用

  1. 《明史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莊烈愍皇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也,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賢妃劉氏,早薨。天啟二年,封信王。」
  2. 《明史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漸,召王入,受遺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崇禎元年。」
  3. 《明史·本記第二十四》曰:「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
  4. 《明史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己亥,李自成至宣府,監視太監杜勛降,巡撫都御史朱之馮等死之。癸卯,唐通、杜之秩降於自成,賊遂入關。甲辰,陷昌平。乙巳,賊犯京師,京營兵潰。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內城陷。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5. 《居業堂文集》卷十九
  6. 近代有學者認為明代末葉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至崇禎帝崇禎十七年,進入中國歷史上第五個小冰河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寒冷的時期。萬曆、天啟、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持續了七十年之久。最後終於導致亡國。
  7.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五
  8. 《烈皇小識》
  9. 陳龍正《救荒策會》
  10. 《明史卷295·左懋第傳》
  11. 周同,〈被瘟疫滅亡的明朝〉
  12. 抱陽生在《甲申朝事小計》卷6中提到崇禎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
  13. 參考:《三千年疫情》及相關條目中國瘟疫史
  14. 曾節明:甲申三百年再祭(之九)
  15. 王瓊《雙溪雜記》:「當流賊內亂之時,而胡虜不侵,猶能支也。」
  16. 《清史編年 第一卷 順治朝》
  17. 《清史編年 第一卷 順治朝》:「明帝詔各地兵赴京師勤王,命廷臣議戰。守庶子李明睿與左都御李邦華復議南遷,並請先以太子居南京,「號召東南,共圖滅賊」。崇禎召廷臣議,其意在俟朝共請而後行,自己不承擔逃亡之名。但大學士陳演等不肯負其責,崇禎私對陳演曰:「此事要先生一擔。」陳演也不語,議不決,明帝憾且忿,曰:「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同時不許太子南下監軍。二十九日罷陳演大學士職。"
  18.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第228-229頁
  19. 《清史編年 第一卷 順治朝》:「明帝召廷臣議「禦寇"。駙馬鞏永固請以重臣守京師,「聖駕南巡,徵兵親討",諸臣斥其誕妄。於是決定由內監及各官分守京師九門,禁止百姓上城。"
  20. 任之.《新編中華歷史五千年—明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677頁—第678頁
  21. 曾節明:〈甲申三百年六十年再祭〉
  22. 爝火錄》卷一:「彰義門(「高起潛傳」作廣寧門),皆言曹化淳獻之。或曰化淳實守東直門,非守彰義。而化淳入國朝,上疏奏辨甚力,時倉卒莫能明也。」
  23. 烈皇小識》卷八
  24.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語後曰:「大事去矣。」後頓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乃撫太子、二王慟哭,遣之出宮。帝令後自裁。後入室闔戶,宮人出奏,猶雲「皇后領旨」。後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貴妃自縊,系絕,久之蘇。帝拔劍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嬪數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定鼎,諡后曰莊烈愍皇后,與帝同葬田貴妃寢園,名曰思陵。下所司給袁妃居宅,贍養終其身。(《明史》后妃列傳·莊烈帝愍周皇后)
  25. 《明史》列傳第九曰:「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越五日,長平主復甦。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願髡緇空王,稍申罔極。』詔不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
  26. 《居業堂文集》卷十九
  27. 《烈皇小識》
  28. 《明季北略》
  29. 明亡後殉難人數可見諸《明史紀事》第八十卷;《甲申傳信錄》;《閩中紀略》;《前明忠義別傳卷三十二.國變難臣鈔》
  30. 30.0 30.1 《欽定四庫全書·御選四朝詩》之<明詩姓名爵里一·帝系>:莊烈皇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初封信王,天啟七年即位,改元崇禎,在位十七年。諡曰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懷宗端皇帝,更定莊烈愍皇帝。
  31. 31.0 31.1 《欽定四庫全書·明詩綜》卷一:南福藩稱制,遙上帝諡,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諡曰孝節貞肅淵恭莊奉天靖聖烈皇后。尋改帝廟號曰毅宗。唐藩稱制,復改威宗。皇朝順治初,更諡帝曰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懷宗端皇帝,後曰孝敬貞烈慈惠莊敏承天配聖端皇后,既而改稱莊烈愍皇帝。凡五易而後定焉。今神牌所書,即順治初定一十六字,第其下改書莊烈愍皇帝。
  32. 流寇長編》卷十八 甲申遺事 彭孫貽流寇志》卷十三
  33. 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
  34. 三垣筆記》卷下
  35. 烈皇小識》卷八
  36. 據《聖安皇帝本紀》,《南渡錄》均作二月丙子,《弘光實錄鈔》作二月庚辰
  37. 《明史》卷二六四《南居益傳》。
  38.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五。
  39. 《明史·流賊傳》
  40. 石匱書卷第一 烈皇帝本紀
  41. 李清:《三垣筆記》中,崇禎
  42. 《山志》
  43. 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
  44. 《烈皇小識》卷八
  45.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國榷
  46. 46.0 46.1 燼宮遺錄
  47. 47.0 47.1 塘子觀志
  48. 48.0 48.1 嶗山餐霞錄
  49. 據皇明懷隱王壙志
  50. 據皇明悼懷王壙志。
  51. 據皇第七子悼良王壙志。
  52. 任之.《新編中華歷史五千年—明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685頁

來源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