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7月12日) |
毛文龍 | |
---|---|
毛文龍 | |
原文名 | Mao Wenlong |
出生 |
1576年2月10日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
逝世 | 1629年7月24日 |
國籍 | 明末 |
別名 | 毛伯龍 |
職業 | 明朝東江鎮總兵 |
毛文龍,字振南,一名毛伯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明朝末期將領,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
人物生平
1576年2月10日(萬曆四年正月十一日),毛文龍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忠孝巷。祖父毛玉山,原在山西經營官鹽,後因生意需要,舉家遷往杭州。父親毛偉,棄商從儒,納捐為監生,娶妻沈氏。沈家乃杭州望族,有"杭州甲族,以沈為最"之稱。毛偉與沈氏共育四子,第三子夭折,余為長子毛文龍、次子毛仲龍、四子毛雲龍。
毛文龍幼時,受母家之影響,亦曾接受傳統的儒家正統教育"幼從學,習經生業",但對四書五經始終不感興趣,而喜讀兵法書"恥學舉子業,好孫吳兵法",因此在重文輕武的明末,很難取得像樣的功名。
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春),毛文龍過繼給遼東鞍山的伯父毛得春為嗣子,遂隻身北上,先順道入京拜訪了母舅沈光祚,被其薦於寧遠伯李成梁帳下,開始了在遼東的軍事生涯。後來,以都司之職率兵援助朝鮮,逗留在遼東一帶,遼東失陷後,從海路逃回,乘守備空虛殺死後金鎮江的守將,向巡撫王化貞做了報告,沒有告訴經略熊廷弼,由此兩人開始有了怨恨。當時朝廷里掌權的人正賞識化貞,於是授職毛文龍為總兵官,逐漸加升到左都督,掛起將軍印,賜尚方寶劍,像內地一樣在皮島上設立軍鎮。
縱觀明代巡撫節鎮登萊,袁可立是唯一從大局出髮長時間有效支持毛文龍的登萊巡撫。袁可立上任不到十個月,毛文龍就被加秩進階直賜尚方劍。 他御文龍多得牽制之功,毛文龍的主要戰績和榮譽都是在這一時期取得的。毛文龍在袁可立的扶持下不斷被加秩晉階,開始恃功自傲,而其時朝官對毛文龍的質疑聲浪日高。
袁崇煥督師薊遼,治軍嚴明,容不得他這樣胡作非為,就請出尚方寶劍斬殺了毛文龍。毛文龍之死成為明末著名的爭議事件,孰是孰非至今難有公論。單從軍事角度出發,這樣做顯然是不明智的。直接後果就是皮島數萬明軍群龍無首徹底崩解,皮島這塊戰略要地的意義不復存在,客觀上解除了皇太極的心腹大患,八旗兵從此可以放心大膽長驅直入。
歷史評價
正面評價 董其昌:"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可以寄邊事者!如此膽略,夫豈易得?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復,永芳、養性可坐縛而釁之鼓下矣。" 袁可立:"奴酋逆天順犯,於今七載。賴毛帥倡義,屢獲奇捷,大張撻伐之氣。據所報功級解驗,前後大小三十餘戰,斬首共一千九十七級數逾,上捷者共五次,總獲器械、弓箭等件共五萬。當我聖主宵旰之時,人心危懼之日,海外有此奇功,其應陛應賞應恤之官兵相應敕部,行巡按御史覆勘,再為議序,以候俞旨施行。"
陳良訓:"今日所恃海外長城者,非毛文龍者乎?"
高汝栻:"寧遠之役,奴擁眾入犯而終有內顧之慮者,殆文龍牽制之力歟。"
吳惟英:"昨夜營星色黯然,訃音忽向路人傳。但嗟韓信成擒日,不見蒙恬禦敵年。 功業已沉沙磧雨,精靈猶鎖海門煙。好收戰骨鴟夷里,歸葬西湖岳墓邊。"
錢謙益:"鴨綠江頭建鼓旗,間關百戰壯軍威。青天自許孤忠在,赤手親擒叛將歸。 夜靜舉烽連鹿島,月明傳箭過鼉磯。紛紛肉食皆臣子,絕域看君臥鐵衣。"
反面評價
張岱《石匱書後集》:"文龍僻處海島,去女真遠甚;揜襲戰功,以罔當寧。恐羽書不合,故急邸報耳。掩飾支吾,久當自敗。毛文龍以幺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
《明季北略》:"遼民苦虐於北,時欲竄歸中朝,歸路甚艱,百計疾走,數日方抵關,文龍必掩殺之,以充虜報功,是其大惡。又驕恣,所上事多浮舉,索餉又過多,朝論多疑而厭之,以方握重兵,又居海島中,莫能難也。崇煥初斬文龍,上甚喜,嘉諭倍至。" 孟森《明史講義》:"毛文龍東江之兵,始以朝廷無的餉而藉口通商,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而崇煥治兵,請管東江之餉,而文龍拒之,以與敵通市為利,又不欲以領餉而暴露其兵額也。崇煥斬文龍,編制其兵,核實其餉,東江正可有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無所依賴,自相屠殺,相率降清。論者又以此為崇煥之罪,不以為殺崇煥者之罪,至今尚糾紛不已,是用揭之。"
家族成員
天啟元年(1621年)春,後金大舉入侵,占領了遼東大部,兵烽所及,毛文龍在鞍山的親屬一百多人被後金軍殺害。
後世紀念
丹東大鹿島上的毛文龍碑亭內設有石碑兩塊,分別立於天啟六年(1626年)和崇禎元年(1628年),其中崇禎元年所立之碑的正面銘刻着毛文龍的錚錚誓言:"指日恢復全遼,神色苞孕於此,吾儕赤心報國,忠義指據於此。"碑的背面,鐫刻着毛文龍等眾將士的官職和姓名。此兩碑的時間均是袁崇煥殺毛文龍前所立,不是被殺後所立,是不是當地百姓給立,有待考證。
"文化大革命"中這兩塊碑遭到了破壞,1979年,已成為文物的兩碑修復後,修建了廟式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