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蘄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蘄州

中文名;蘄州

外文名:Kichow

別名; 蘄州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地理位置:湖北長江以北,巴河以東地區

方言:江南官話黃孝片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蘄州古城,李時珍陵園,

龍泉花海,赤龍湖濕地公園,

玄妙觀,雨湖,四祖禪寺,昭化寺


《蘄州志》中記載,"蘄[qí]州"這個名字已經有1400年的歷史了。從北周到清初,蘄州一直作為州、路、府、縣級行政區的行政中心,管轄和部分管轄過蘄春、黃梅、廣濟、蘄水、羅田五個縣。蘄州古城始建於南宋末年,到了明代,這座長江之濱的州城日漸繁華,她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6個兒子荊憲王朱瞻崗看中,他於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將自己的王府從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縣)遷到蘄州。

序言介紹

蘄州城三面環水,臨江靠湖,"左控匡廬,右接洞庭",在歷史上是軍家必爭之地。而蘄州的自然風光,尤其迷人。東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氣勢磅礴;西南的鳳凰山山勢軒昂,如一隻鳳凰展翅欲飛,雄偉壯觀。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到鳳凰山遊歷,至今鳳凰山下還有一個名叫白甫沖的地方,就是為紀念他們而命名的。為此,清朝有個名叫程道中的蘄州文人還寫了一首詩:

鳳凰台下路,一徑繞孤城。

李杜曾至此,青山紀為名。

根據記載,明代的蘄州城城牆長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六座城門,城上雉堞三千一百六十五個,城裡有99口水井,99座寺廟道觀,99座牌坊。荊王府遷入後,蘄州城裡更是"城中奕奕王孫地","台殿平陵半天起"。

至今還有一些地名可以見證得到,比如:閱馬場(古代官府練兵閱馬的操場),官井(官府用的一口井),官塘(官府用的池塘),鼓樓洞(蘄州城邊放大鼓的地方),西門街(通往蘄州城西城門的一條街),東門口(蘄州城東城門的出口),一關,棗子林,竹林湖(湖邊蘄竹成林),元豐里,四牌樓,雄武門,易家弄.......多不勝數。[1]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當年的蘄州城到底是怎樣一副繁華景象,後人已無法知道了。

沿革

南朝陳置,治所在齊昌縣(隋朝改蘄春縣,今湖北省蘄春縣西南蘄州鎮西北,南宋移今蘄州鎮)。

唐朝時的轄境約今湖北省長江以北、巴河以東地區。

自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建城,自南宋建州治於此,至清末,皆為州、路、府、治所在地。

元初,改"蘄州"為"蘄州路",治所及領屬縣同宗。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准西宣撫司於蘄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蘄州路"為"蘄州總管府",置錄事司。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直隸湖廣行省,逾六年,復隸准西道。

元末,蘄州路先後為農民起義軍"天完"和"三又"政權所據。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滅漢,改"蘄州路"為"蘄州府",治蘄春,上隸湖廣行省,領蘄春、蘄水、廣濟、黃梅、羅田5縣。

明朝初年改蘄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蘄州府為州,隸湖廣布政司。轄境約當今湖北省長江以北、蘄春縣以東地區。不久,改屬河南布政司,撤蘄春縣,以州領縣事,外領5縣。洪武十一年(1378年),蘄州轄縣蘄水、羅田兩縣劃出蘄州,屬黃州府管轄,蘄州僅代轄廣濟黃梅兩縣。

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荊王朱瞻綱自江西建昌遷蘄,建荊王府於蘄州城。荊憲王設王府於蘄州,歷十代荊王,傳承198年。

清初,蘄州領縣如歸末,屬黃州府,上隸湖廣布政司漢黃德道。

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蘄州不再領縣,仍屬黃州府,因當年改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蘄州上隸湖北省。

因其戰略地位顯要,明清兩朝先後設蘄州衛道、下江防道、蘄州營於此,清末、民國以後,一直為蘄春縣治。

中華民國成立後,裁州,復"蘄春縣",屬湖北省江漢道,後江漢道撤直隸湖北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省、縣中國置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羅田、英山、廣濟、黃梅、浠水和蘄春均屬第二行政區,督察專員署治蘄州城,以督察專員兼理蘄春縣事,後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專員公署遷黃州。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蘄州鎮一直隸屬蘄春縣。

相關視頻

蘄州昭化寺遊記

參考資料

  1. 千年古城——蘄州 , 360搜索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