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繼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查繼佐(1601年8月1日-1676年3月4日),初名繼佑,初字三秀,更字友三,號伊璜,又號與齋,別號東山釣史、釣玉。浙江海寧人。

父查爾翰,家貧多病,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明朝亡後,隨魯王監國紹興,授兵部職方。在浙東地區親自率軍抗擊清軍。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攻占紹興,隱居海寧硤石東山萬石窩,改號為左尹非人。

順治九年(1652年)於西湖覺覺堂講學,旋至杭州鐵冶嶺之敬修堂講學,從學者眾,人稱敬修先生。

康熙元年(1662年),罹南潯莊廷鑨私刻《明史》案,列名參校,下獄論死,後獲救。晚年喜寫梅。

著有《罪惟錄》、《國壽錄》、《魯春秋》、《東山國語》、《班漢史淪》、《續西廂》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查繼佐                 出生時間         1601年8月1日酉時[1]
                別 稱         査伊璜                 去世時間         1676年3月4日戌時[2]
                字 號         字友三 號伊璜(與齋)                 出生地         浙江海寧
                民族族群         漢人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人物生平

少時經歷

查繼佐出身於小地主家庭。他五歲開始跟父親讀四書,七歲跟母親學詩。他的母親沈氏是處士沈宗武的女兒,通音韻反切之學,工詩文。查繼佐學習十分刻苦。十一歲時,他在臨近一個學館就讀,午間不能回家吃飯,早晨要帶粉餌去作為午餐。他往往一面走路,一面高聲朗誦讀過的書,有時把粉餌撒在沿路都全然不知。十二歲時,他到遠處讀書,住在學館,要自己做飯吃。由於他努力學習,十五歲就「文譽日起」。

考中舉人

二十歲時,查繼佐家道中落,開始在當地做塾師維持生活。由於他聲譽很高,富家望族都搶着聘請他。他一面教書,一面讀書。三十三歲時,他考中舉人後,寄居西湖南屏,讀書,講學,直到明朝滅亡,方懷着「亡國」的隱痛,回到自己的家鄉。

從軍抗清

查繼佐不僅是一個學問淵博,在史學上很有成就的學者,而且是一個具有高度民族氣節的抗清志士。公元1645年閏六月,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稱「監國」。他聽到消息後,毅然渡江去參加了魯王政府。他在魯王政府,初任兵部職方主事,監鄭義興軍,後遷職方員外兼御史監軍,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在魯王監國的一年中,查繼佐在浙東地區親自率軍抗擊清軍。多有所獲。為了西征,他費盡心血。親自組織兵力,派人設間行探,秘密聯絡太湖等地義旅,互相接應。可惜當時魯王政府內部分裂,政治腐敗。他的主張處處遭到掣肘,未能實現。

著書立說

公元1646年六月,清軍攻占紹興,魯王政府復亡,查繼佐輾轉回到家鄉海寧,發憤著書立說。公元1652年,查繼佐52歲,離家到西湖覺覺堂講學,旋又主講杭州鐵冶嶺之敬修堂。各省學子不遠千里前來就學,成一時講學之盛。從此,查繼佐一面講學,一面著書,一直到去世。

查繼佐一生寫過很多種書。沈起《查東山年譜》說查繼佐「全集一百二十冊,約八千餘頁」。其中大部分是歷史書,特別是關於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書。可惜大部分已經散佚,現流傳下來的只有《罪惟錄》、《魯春秋》、《東山國語》,《釣業》數種而已。

人物軼事

  • 野史小說中記載的查繼佐與吳六奇

清代文學家鈕琇的《觚剩》一書中有《雪遘》一文,記載查繼佐獨酌賞雪,見一乞丐破衣爛衫卻氣宇軒昂,便招其同飲,後又贈寒衣,勉其自強。入清後,此丐積軍功官至提督,專誠邀查赴任所,後贈宅邸以報當年一酌之恩,並送一座名為英石峰的奇石給查繼佐 [3],此石改名為皺雲峰,後世譽為江南三大名石。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聊齋志異》有《大力將軍》一則,敘查伊璜遇吳六奇,稱吳六奇為「吳六一」:「後十餘年,查猶子令於閩,有吳將軍六一者,忽來通謁」 [4],記載查繼佐在一廟內看見吳六奇單手可以升起廟內的大鐘,並取出藏在鍾內的剩飯,驚為奇人,認為他在這個亂世應該報效社會,使其異能得以發揮。爾後,中國改朝換代,而吳六奇官至水陸提督,衣錦榮歸後向查繼佐道謝。

除此之外,在清代徐珂的《清稗類鈔》、王士禎的《香祖筆記》、蔣士銓的《雪中人》、《鐵丐傳》,以及鄭昌時的《韓江聞見錄》等作品中,都有相似的的記載描述。至於莊廷鑨明史案,普遍認為是吳六奇搭救了查繼佐。

  • 當事人的否認與後世的質疑

野史筆記稱查繼佐曾救助吳六奇,前者在明史案報恩營救後者,也稱查繼佐獲釋後沉迷聲色,眷養十二名女優,教習歌舞,終日嬉樂。但是真實情況卻並非如以上小說家、野史家所言。[5]

《查繼佐年譜》里,查繼佐自己否認有此事,說:「葛如,方布衣野走,世傳余有一飯之恩,懷之而思報。其實無是也。是則公在時已傳其事,故公為之辨。」。乾隆時詩論家吳騫在《拜經樓詩話》中也認為此傳聞事不可靠。[6]

  • 《明史》一案首告者

查繼佐被認為是《明史》一案首告者,在歷史中多有記載。

查繼佐門人沈起所撰《查東山先生年譜》中,對此事敘之甚詳,且無所諱言。其曰:清順治十八年,莊史案將發時,陸子麗京(圻,字景宣,錢塘人)告先生曰:「南潯有莊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貢生)作《明史紀略》,參閱姓氏首列東山(摘按,即查繼佐),次范子文白(驤),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記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駭,所謂大警者定以此矣。擬牒當事,從刀筆家稱此書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書是仇莊,非善。」因投牒督學,手著四六體,中一聯:「倘或犯於所忌,間有非所宜言。」併入范、陸名於牒,范、陸不知也。率此一聯,生三家三百餘口。

《明史紀事本末》:湖州莊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此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持書出首,累計伊璜,伊璜辨曰:「查繼佑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莊廷鑨遂將繼佐刻入校閱。繼佑一聞,即出檢舉,蓋在庚子十月,吳之榮為莊廷鑨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為功,則繼佑前之榮後,繼佑之功當在之榮上;若以檢舉遲為罪,則繼佑早而之榮遲,之榮罪不應在繼佑之下。今之榮以罪受上賞,而繼佑以功受顯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台幸為參祥。」(按,繼佑是繼佐原名,因科舉之錯而從其誤)

人物成果

[1]  原圖鏈接 來自清代書法

查繼佐癖好歷史,著作甚豐。明亡後,他花了29年時間,易稿數十次,訪問數千人,始完成明史巨著《罪惟錄》,記明末農民起義史料甚多(後經里人張宗祥校訂整理,於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其《班漢史論》、《魯春秋》、《東山國語》、《國壽錄》等均系極有價值的歷史著作。

精音律,喜彈唱拍曲,家有女樂班,親自教授,蜚聲江南。著有雜劇《續西廂》、《鳴鳳度》,傳奇《三報恩》、《非非想》等。

另著有《敬修堂同學出處偶記》、《東山外記》、《五經說》、《四書說》、《通鑑嚴》、《知是錄》、《兵榷》、《南語》、《北語》、《敬修堂說造》、《敬修堂弟子目錄》、《豫遊記》、《獨指直嗤》、《詩可》、《敬修堂詩集》、《說疑》、《粵游雜詠》等。兼善書畫,亦有名於世。

參考資料

  1. 《查東山先生年譜》:先生生於萬曆辛丑秋七月四日酉時,為神宗二十九
  2. 《查東山先生年譜》:丙辰,先生七十六歲。元旦,先生於辰時整衣冠登堂,合家以次上壽……二十日戌時,先生終於正寢。
  3. 《觚剩(續編)》正文·卷七·粵觚上
  4. 《聊齋志異》卷六 大力將軍
  5. 韓逢華:《查繼佐與明史案》,《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3月 第24卷第1期
  6. 《拜經樓詩話》:「查東山先生遏吳順恪事,世皆艷稱。予觀東山所作《敬修堂同學出處偶記》,有似出於傳聞之過者。豈當日以其既貴而故為之諱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