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正陽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正陽門,俗稱前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天安門廣場南側正中,是明清北京城內城的正南門,其城樓是明清北京城內九門現存的唯一一座城樓。該門始建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初名麗正門,正統元年(1436年)加蓋箭樓和瓮城,正統四年(1439年)更名正陽門。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在明清兩朝時多次被焚毀,又多次重建。1914年,正陽門瓮城被拆除,正陽門箭樓成為獨立建築。1988年,正陽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正陽門箭樓和城樓先後對公眾開放。

歷史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意將都城從南京應天府(今南京市)遷到北京,於是下詔改北平為北京,並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的宮殿和城垣,並將元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當時仍沿稱麗正門。這次移建歷時兩年,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始建,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完工。其後,經洪熙、宣德兩代,一直稱麗正門,形制未變。

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至正統四年(1439年),大規模修建京師城垣和城門,修築了瓮城、箭樓、東、西閘樓,並疏浚城壕、建造石橋、牌樓,形成了「四門、三橋、五牌樓」的格局,並改稱麗正門為正陽門[1]。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台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抵禦蒙古俺答汗部不時對京師的襲掠,明世宗詔令修築外城,僅用半年時間

正陽門自明正統初年至清末,前後四百七十餘年間,因兵燹或失火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為此多次重建、修繕。正陽門火毀與重建見於史籍的就有五次。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開始修繕城樓、箭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竣工。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袁世凱再次主持重建。

民國四年(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民國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瓮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民國十七年(1928年),闢為國貨陳列所,30年代增設電影院,1949年藝人魏喜奎等組織大眾遊藝社在箭樓演出。

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此舉行盛大的入城式。

1976年,唐山地震,箭樓嚴重受損,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對箭樓進行全面大修。

1989年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集資160萬元,將正陽門箭樓修飾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2]

建築布局

正陽門,原名麗正門,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範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而正陽門是指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正陽門箭樓、城樓、瓮城、正陽橋和五牌樓是一組布局合理、造型莊嚴、氣勢凝重的建築群。

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瓮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而其它八門均只有兩個門洞,即城樓門洞和瓮城單側閘門的門洞,箭樓皆無門洞,只具備防禦堡壘的功能。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着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如今只有正陽門牌樓得到復建。

視頻

正陽門 相關視頻

老北京的象徵——前門大街(798大講堂)
百年老街前門大街,老北京的象徵正陽門大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