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林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柏林: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人。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哈弗爾河流經該市。

柏林港(berlin)地理經度:13.404954,緯度:52.5200066。歐洲內陸點航線主要港口之一, 柏林是德國重要的海運港口。

柏林(Berlin,IPA-de bɛɐ̯ˈliːn de-Berlin.ogg)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人。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哈弗爾河流經該市。柏林也是德國十六個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歐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巴黎,其次是英國倫敦)以及城市面積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蘭登堡都會區的中心,有來自超過190個國家的5百萬人口。地理上位於歐洲平原,受溫帶季節性氣候影響。城市周圍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園、花園、河流和湖泊組成。據有關統數據統計,柏林總人口共有3,405,259人。

該根據考古發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時代晚期市)已經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記載是在13世紀,柏林連續的成為以下這些國家的首都普魯士王國(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

柏林:美麗的柏林街景。

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分割;東柏林成為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全德國首都的地位,駐有147個Link-en|駐德國外交機構列表|List of diplomatic missions in Germany|外國大使館。

柏林無論是從文化、政治、傳媒還是科學上講都稱的上是世界級城市。該市經濟主要基於服務業,包括多種多樣的創造性產業、傳媒集團、議會舉辦地點。柏林扮演歐洲大陸上航空與鐵路運輸交通樞紐的角色,同時它也是歐盟內遊客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產業包括信息技術、製藥、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學電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柏林的地理位置。

柏林都會區有知名大學、研究院、體育賽事、管弦樂隊、博物館和知名人士。城市的歷史遺存使該市成為國際電影產品的交流中心。該市在節日活動、建築的多樣化、夜生活、當代藝術、公共交通網絡以及高質量生活方面得到廣泛認可。柏林已經發展成一個全球焦點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現代精神的年輕人和藝術家而聞名[1]

歷史

勃蘭登堡選帝侯及普魯士公國

柏林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這裡最初是易北河東北的一片沼澤地,有西斯拉夫人部落的兩個聚落點,名字分別是柏林(lang|de|Berlin)和科恩(lang|de|Cölln)。直到12世紀,日耳曼人驅逐定居在這裡的斯拉夫人後,才在施普雷河畔建立兩個村鎮,並且沿用其斯拉夫名字。柏林在1237年建成,位於施普雷河東岸,是商人的聚居區,科恩位於施普雷河西岸,是魚村。

1307年,柏林和科恩合成為一市,名字定為柏林,在阿斯坎尼家族的統治下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14世紀,柏林加入波羅的海北歐的重要商業同盟——漢薩同盟。但是此時的柏林只是神聖羅馬帝國邊疆的一個荒蠻城鎮。

1411年,來自德國西南地區的霍亨索倫家族的肺特烈出任link-de|邊境總督|Markgraf(lang|de|Markgraf),平定該地區的戰亂,並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從1415年起,柏林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的首府。1640年到1688年,肺特烈·威廉(大選帝侯)大幅強化中央集權,建立絕對君主制政體。1688年其子肺特烈一世繼位後,開創柏林在文化和藝術上的繁榮,他興建夏洛滕堡宮、軍械庫、教堂和波茨坦離宮,為柏林贏得「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美譽。

普魯士王國時期

1701年,選帝侯肺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柏林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從18世紀的肺特烈·威廉一世肺特烈大帝開始,柏林在中世紀的老城區西部修建大量的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築,組成被稱為link-de|肺特烈城(柏林)|Berlin-Friedrichstadt(lang|de|Friedrichstadt)的新城區。其西部邊界是三座廣場及城門:巴黎廣場勃蘭登堡門(lang|de|Pariser Platz und Brandenburger Tor);萊比錫廣場波茨坦門(lang|de|Leipziger Platz und Potsdamer Tor);link-de|美盟廣場|Belle-Alliance Platz和link-de|哈勒門|Hallesches Tor(lang|de|Belle-Alliance Platz und Hallesches Tor)。

柏林在七年戰爭中曾被奧地利俄國軍隊占領,1806年被法國軍隊占領。雖然城市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拿破崙下令將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馬車拆下來運回法國,直到1814年才歸還。

從19世紀初開始,柏林再次進行大規模擴建。建築師link-de|朗漢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lang|de|Carl Gotthard Langhans)和申克爾(lang|de|Karl Friedrich Schinkel)修建眾多新古典主義紀念建築,如國家劇院、遠古博物館、國立美術館、勃蘭登堡門菩提樹下大街,以及博物館島的眾多博物館建築:老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帕加蒙博物館、肺特烈皇帝博物館。柏林再次獲得「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雅號。

另一方面,普魯士皇家園林總監林奈對柏林的城市綠化作出出色的規劃,建設以蒂爾加滕公園為中心的大規模城市綠化帶,修建由菩提樹下大街和夏洛滕堡大街組成的柏林「東西軸線」,連接起柏林東部政府區與西部商業和園林區。

1810年,柏林洪堡大學成立。從1837年起,普魯士開始工業化進程,在柏林建立起西門子等工廠。1848年革命時,柏林也發生起義。

德意志帝國時期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1871年,柏林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首都。1894年,建築師瓦洛特建造國會大廈

到20世紀初,柏林已經在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上達到倫敦紐約巴黎的水淮,成為又一個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期間柏林建造大量的道路、橋樑、地鐵和車站建築,興建豪華的辦公大樓和商業區、住宅區,在1900年,柏林人口已經達到270萬。

魏瑪共和國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給柏林帶來嚴重的破壞,但是在1919年柏林爆發工人起義和內戰。1920年發生卡普暴動。同年4月27日,柏林同其周圍的8個城鎮、59個村莊合併為「大柏林」,柏林的人口一夜之間增長一倍,達到400萬。在深受20年代經濟危機之苦的同時,柏林也進入新思潮、新藝術層出不窮的時期,這段時期被稱為柏林的「黃金的藝術年代」。

納粹德國時期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同年2月27日發生國會縱火案。1936年在柏林舉辦第16屆奧運會,納粹德國將其作為展示自己的櫥窗。1938年的水晶之夜事件中,柏林發生打砸搶猶太人財產的事件。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幻想在戰後將柏林建設為其歐洲帝國的首都,更名為「日耳曼尼亞」。他的御用建築師斯佩爾為此設計龐大的沙盤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盟軍的空襲和蘇聯紅軍的進攻,柏林市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43年11月22日,英國皇家空軍派出764架轟炸機,展開大規模轟炸柏林的柏林大轟炸,炸毀東起蒂爾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門子施塔特的整片區域。從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柏林戰役」一共對柏林發起13次大規模空襲,其中9次的轟炸規模在500架以上,摧毀柏林四分之一的市區,四郊和市區內的150多座電氣、軍火、通訊設備和軸承工廠,炸死1萬多人,並使150萬人無家可歸。共計戰爭期間柏林市區20%的建築被摧毀,其中50%的被毀建築位於市中心區域[2],樹木全部被砍光,水電系統也遭到破壞。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調集22,000門大炮和白俄羅斯方面軍的10個集團軍,開始對柏林的總攻。5月1日蘇聯紅軍的旗幟插上勃蘭登堡門和國會大廈。5月8日德國投降。

冷戰時期

隨着盟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不僅僅德國,而柏林也按照戰前柏林的行政區界線被分成兩個部分——由蘇聯控制的東柏林(範圍包括戰前23區中的12個區),以及由美國英國、與法國控制的西柏林。柏林變成蘇美冷戰的聚集點。

1948年為了反對盟國在德國西部實行的貨幣改革,以及迫使盟軍退出柏林,蘇聯對柏林展開長達半年的封鎖。盟國通過柏林空運挫敗蘇聯的企圖。

1953年6月17日[3]東柏林工人展開抗議生活水平下降而舉行抗議,抗議不久即被蘇聯軍隊鎮壓下去。1958年11月10日,赫魯曉夫宣稱四大國對柏林的占領已經過時,要求美英法從西柏林撤軍,並稱6個月之內西柏林應當成為蘇軍可以自由進出的「自由城市」。

由於大量東德居民通過不設防的柏林分界線湧入西柏林西德,1961年8月13日,東德建起柏林牆。10月25日,美軍坦克開到肺特烈大街南部的查理檢查哨,試圖進入東柏林,與90米開外的蘇軍坦克對峙16個小時。此後柏林成為東西方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

由於存在種種歷史問題和制度上的缺陷,1989年,東歐國家民眾掀起對社會主義共產黨政權的總抗議。1989年11月9日深夜,東德被迫宣布開放柏林牆。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柏林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柏林牆被拆除。

1991年,德國議會投票決定在2000年之前將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此後柏林展開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在國會大廈北面修建新的國會和總理府。以前是柏林牆腳下布滿地雷的警戒地帶的波茨坦廣場重新成為柏林的商業中心。德國已經恢復其在歐洲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地位。

地理

柏林市處於德國東北部的低地平原上。平均海拔在70米以下。地層屬於沙質,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運河點綴其間,為柏林提供豐富的地下水,同時也使柏林地區森林茂盛。

氣候

按照柯本氣候分類法,柏林是溫帶/濕潤氣候。來自北大西洋的暖濕氣團使其冬季氣候比較溫暖。夏季則涼爽宜人,全年雨量分配較平均,冬季降水稍多。

柏林達雷姆(位於施特格利茨-策倫多夫區)的年平均溫度是9.7°C(49.5°F),而年平均降水量為571毫米(22.5 英寸)。

政府

行政區劃

柏林原來分為23個區。2001年1月,柏林實施行政改革,把23個區合併為12個區(lang|de|Bezirke)。每一個區再細分成為分區(lang|en|Stadtteile),代表着傳統的都市化地方。在行政改革以後,地方政府之間的重組仍然不斷。現時,整個柏林的12區合共有96個地方政府,而每個地方政府亦再由數個街道(lang|de|Kiez)組成。邦議會有141個議席。現時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組成大聯合政府。

其十二個區的名稱分別為:

柏林12區都有各自的區議會({ang|de|Bezirksamt),有五位評議員(lang|de|Bezirksstadträte)及一位區長(lang|de|Bezirksbürgermeister)。區議會成員由區大會(lang|de|Bezirksverordnetenversammlung)經選舉產生。不過,柏林市的區並不是獨立的都市,因為區政府的權力有限,而且隸屬於柏林的參議員。各區的區長合組成為區長議會,並由柏林市的市長領導,向柏林參議員提供意見。

分區並沒有各自的政府。

姐妹城市

經濟

柏林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大多是東德時期遺留下來的企業。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加工、食品、日用消費品生產。德國政府對東柏林的企業採取政府撥款、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政策。西柏林是一個消費城市,長期依賴來自西德的大規模投資。統一後的柏林立足於發展為商業、金融和服務業為主,輔以手工製造業和食品等輕工業的城市。

文化

柏林擁有眾多的歌劇院、劇院和樂團。同時還有大量的電影院、夜總會和舞廳。

  • 德意志歌劇院(lang|de|Deutsche Oper Berlin)
  • 國家歌劇院(lang|de|Deutsche Staatsoper)
  • 輕歌劇院(lang|de|Komische Oper)
  • 柏林劇團(lang|de|Berliner Ensemble)
  • 柏林劇場(lang|de|Schauspielhaus Berlin)
  • 柏林愛樂樂團(lang|de|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弗里德里希 (lang|de|Friedrichstadt-Palast)

體育

柏林體育運動隊列表:

柏林曾經在1936年成功舉辦過奧運,2006年成功舉辦世界盃足球賽

交通

柏林擁有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柏林地鐵(U-Bahn)共有10條線,170個車站;柏林快鐵(S-Bahn)則有15條線,166個車站;而柏林也擁有世界上歷史最久的有軌電車系統之一,名稱為「柏林街車」,擁有398個車站。全市有鐵路連接,並有鐵路通往阿姆斯特丹布拉格什切青波茲南華沙施特拉爾松德呂貝克漢堡科隆波恩慕尼黑馬格德堡

柏林有3個商用機場——泰格爾國際機場(TXL)、坦佩霍夫國際機場(THF)以及舍奈費爾德國際機場(SXF)。在2007年,三個機場共接待超過2,000萬旅客,航班可到達世界上的173個目的地。坦佩爾霍夫機場近年僅處理國內短程航班,已在2008年關閉。目前,柏林布蘭登堡機場 (BER)正在興建當中,預計於2020年10月完工,屆時,柏林大部分的商用航班都會轉移至該機場,而屆時泰格爾機場也將永久關閉。[4]

景觀建築

柏林的歷史為這個城市留下一系列不拘一格的建築。它在二十世紀的德國歴史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塑造了它現在的外觀。每一個以柏林為首都的政權,包括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東德以及現在已統一的德國,都進行雄心勃勃的建築計劃,而各自為這個城市的建築增添自己獨有的風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柏林曾被炸彈襲擊所摧毀,很多在西柏林東柏林戰後遺留下來的建築亦分別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因為興建新住宅或商業區和主要道路的市政建築計劃而拆除。 柏林的東部有很多預製建築。它們是東方集團致力於創造按居民數目而有特定比例的商店、幼稚園和學校的完整住宅社區所留下的印記。

  • 勃蘭登堡門興建於1788年至1791年,是柏林和德國的標誌和結束分裂的象徵。它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並在門頂上複製四馬戰車上的勝利女神維多利亞雕塑。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之前,這裡一直是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
  • 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1894年,1933年2月27日在此發生國會縱火案,又在二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來在1950年代修復。這座建築在1990年代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再度改建,在會議區上方設置玻璃穹頂,讓市民自由進入,並可飽覽城市。從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每年有200萬人步行通過其玻璃穹頂。現在國會大廈是德國第二大旅遊目的地,僅次於科隆大教堂,遠超過新天鵝堡

廣場

  • 御林廣場是一個新古典主義廣場,其名稱可追溯到拿破崙占領時期,周圍是兩座面貌相似的大教堂:有觀景平台的法國大教堂德國大教堂法國大教堂在17世紀是法國區的中心。柏林音樂廳坐落在兩座大教堂之間,也是柏林交響樂團的駐地。
  • 波茨坦廣場是柏林市中心的一個交通樞紐,從這裡放射出幾條大道。於1741年由普魯士國王肺特烈·威廉一世創建。1923年從附近的Vox-Haus開始德國廣播歷史。直到1940年,波茨坦廣場是歐洲最繁忙的廣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大轟炸之後,成為一片廢墟。1961年以後又被柏林牆分割,整個地區長期沒有重建,直到1995年以後從零開始[5]。經過重建後的波茨坦廣場,成為集中大量的商店和餐館的地區。
  • 柏林文化廣場,周圍有油畫館(lang|de|Gemäldegalerie)、新國家美術館(lang|de|Neue Nationalgalerie)和柏林愛樂廳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是猶太人大屠殺的紀念物,位於其北側[6]
  • 亞歷山大廣場施普雷河兩道岔流環繞的博物館島以東,有眾多商店和餐館,近旁是368米高的柏林電視塔,為德國最高建築物、歐盟第二高建築物,興建於1969年,在柏林市中心區的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它,也可以從它204米高的觀景台俯瞰整個城市。
  • 哈克市場(lang|de|Hackescher Markt)一帶是時尚文化的集中地,有無數的服裝店,夜總會,酒吧,和畫廊。這裡有哈克庭院(lang|de|Hackesche Höfe),一組建築物周圍有幾個庭院,1996年前後重建。

在中心區以西,建於1785年的美景宮曾經是肺特烈二世的兄弟奧古斯特·費迪南親王的夏季住所,現在是德國總統的正式駐地。

教堂

  •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新教的大教堂,座落在博物館島,在柏林城市宮(lang|de|Berliner Stadtschloss)遺址的對面,毗鄰盧斯特花園(lang|de|Lustgarten),其大型墓穴內藏有數位早期普魯士王室成員的遺體。如同其他許多建築一樣,它也在二戰中受損嚴重。
  •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嚴重,戰後保留了教堂鐘樓的殘骸。

街道

  • 菩提樹下大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林蔭大道,從西端的勃蘭登堡門向東延伸到施普雷河中間的博物館島柏林大教堂,曾經是柏林的首屈一指的景觀長廊,許多古典建築排列兩旁,包括建於1743年的洛可可風格的德意志國家歌劇院(lang|de|Deutsche Staatsoper),建於1774年至1780年的國家圖書館(lang|de|Staats­bib­li­o­thek),1695年至1706年由lang|de|Andreas Schlüter設計的巴洛克式的前軍火庫,建於1747年至1773年的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天主教柏林總教區主教座堂。在威廉·馮·洪堡的普魯士改革進程中,於1809年成立,擁有27名諾貝爾獎得主的柏林洪堡大學的一部分也位於此處。肺特烈大街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曾經是柏林的傳奇街道。它結合20世紀的傳統和今日柏林的現代建築風格。
  • 六月十七大街連接勃蘭登堡門和lang|de|Ernst-Reuter廣場,為柏林的東西中軸線。採用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1953年6月17日的東柏林起義。在這條大街的中段有巨星(lang|de|Großer Stern)交通環島,中間矗立着勝利紀念柱(lang|de|Siegessäule),該柱是為了紀念普魯士的勝利,1938至1939年從國會大廈前遷往此處。這個地點每年用作愛的大遊行(lang|en|Love Parade)的中心舞台。
  • 選帝侯路堤(Kurfürstendamm)是柏林最著名的商業街,長3.5公里,沿街種植着四行懸鈴木。
  • 歐洲中心(Europa-Center)樓頂上立着奔馳汽車的標誌,在60年代和紀念教堂一起,是西柏林的地標,現在是一座大型的購物中心。
  • 大蒂爾加滕公園(Großer Tiergarten)總面積2.1平方公里,是德國第三大、柏林第二大市內公園。公園中央的勝利紀念柱(Siegessäule)是1864年為慶祝普魯士普丹戰爭中的勝利而興建。之後普魯士又贏得了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 (1870–71)的勝利,為1873年9月2日落成的雕像賦予了新的含義。
  • 選帝侯路堤是柏林的一條熱門的購物長街,擁有眾多的酒店,商店和餐館,特別是一些最奢華的店鋪。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位於其東端的布賴特沙伊德廣場,這座教堂興建於1891年至1895年,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殘存的鐘樓被特意保留下來,另外在旁邊由埃貢·艾爾曼(lang|de|Egon Eiermann)在1959年至1961年設計建造一座八邊形的新教堂和六邊形的鐘樓。選帝侯路堤向東延伸的陶恩沁恩大街上有卡迪威百貨大樓,它號稱是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公司,以及建於1963年到1965年的歐洲中心。22層高的大廈內擁有許多商店,餐館,辦公室和觀景台。陶恩沁恩大街和選帝侯路堤這一帶被稱為「新西部」,向東北方向延伸大約三公里長,就是柏林最大的公園,蒂爾加滕公園。
  • 奧拉寧堡大街在1933年以前是猶太區的中心,這裡的新猶太會堂興建於1866年,二戰大轟炸中嚴重受損,1995年修復後再度開放,今天是研究和保護猶太文化的中心。在其北面有該市最古老的猶太公墓:柏林米特區猶太公墓。更為著名的白湖(lang|de|Weissensee)猶太公墓是歐洲最大的猶太人墓地。

樓宇

  • 舍恩貝格區政府(lang|de|Rathaus Schöneberg)位於滕佩爾霍夫-舍恩貝格區,約翰·肯尼迪就是在此發表其著名的「lang|de|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一個柏林人)的演說。
  • 紅色市政廳,這是一座獨特的紅磚建築,前面是描繪神話場景的lang|de|Neptunbrunnen噴泉;還有哥特式的聖馬利亞教堂。市政廳門前的一男一女兩尊雕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成為許多碎片。柏林東部的中心是普倫茨貝格舊區和購物街lang|de|Schönhauser Allee以及栗子大街(lang|de|Kastanienallee)。從2006年到2008年12月,共和國宮被徹底拆除[7],目前這裡正在重建柏林城市宮,建成後「洪堡論壇」(lang|de|Humboldt Forum)將進駐這裡。
  • 東邊畫廊是一個露天的藝術展覽,直接畫在殘存的一部分柏林牆上。它是在歷史上這座城市被分割的現存最大的證物,最近已被修復。
  • 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位於夏洛滕堡區,是為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建。柏林廣播發射塔高150米,位於夏洛滕堡區的柏林展覽中心,建於1924年到1926年之間,為第三屆柏林國際無線電展覽會而建,很快就成柏林的一個地標。它有一個55米高的餐廳和一個126米高的觀景台。夏洛滕堡宮始建於1695年,是巴洛克霍亨索倫王朝的代表,有重要的繪畫收藏。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燒毀大半,現已重建,是柏林現存最大的歷史性的宮殿。
  • 斯潘道古堡(lang|de|Zitadelle Spandau)是一處保存完好的文藝復興城堡,坐落在施普雷河哈弗爾河匯流處的小島上,最初是用來保護斯潘道鎮(今天柏林的一個區);格利尼克宮(lang|de|Schloß Glienicke)位於哈弗爾河上的格利尼克橋(lang|de|Glienicker Brücke)附近。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泰格爾宮(lang|de|Tegel,也稱為洪堡宮)同樣古典風格,是威廉·馮·洪堡亞歷山大·馮·洪堡兄弟成長的地方。

對於二戰期間被毀的城區,在分裂時期的東西柏林分別進行各自的重建工作。在城市東部,現在的卡爾馬克思大街(lang|de|Karl-Marx-Allee,過去的斯大林大街)是斯大林時代社會主義古典主義風格的代表。它從亞歷山大廣場向東,經過施特勞斯貝格廣場(lang|de|Strausberger Platz),到法蘭克福門(lang|de|Frankfurter Tor),那裡的兩座塔樓受到了御林廣場上兩座穹頂大教堂的啟發,由建築師lang|de|Henselmann設計。在柏林建城750年慶祝活動期間,已被摧毀的尼古拉小區(lang|de|Nikolaiviertel)按照其歷史特徵得到重建,其中心的尼古拉教堂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

在城市的西部,則是現代建築的空間。1957年國際化的lang|de|Interbau住宅區由著名建築師,如沃爾特·格羅佩斯勒·柯布西耶和奧斯卡尼邁耶(lang|de|Oscar Niemeyer)設計,他們的理念是「明日之城」。柏林漢莎小區(lang|de|Hansaviertel)興建在戰爭廢墟之上,代之以現代生活區和摩天大樓街區。懸臂式屋頂的國會大廳(lang|de|Kongresshalle)興建於1957年,由美國建築師設計,作為送給柏林的禮物。

柏林的一個特色,是在大部份城區仍然使用煤氣路燈,總數超過44000盞,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動物園附近是煤氣路燈的露天博物館。

柏林其他著名景點見下:

教育

高等教育方面,柏林有幾個比較著名的大學,以學術性質為主:1948年創立的柏林自由大學及建立於柏林大學之上的柏林洪堡大學。理工方面:1770年創立的柏林工業大學。技術方面:1994建立的link-en|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學大學|Hochschule für Technik und Wirtschaft Berlin、link-en|Alive Salomon大學|Alice Salomon University及link-en|柏林Beuth應用科技大學|Beut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Berlin。藝術院校方面:1696年創立的柏林藝術大學以及link-en|Hanns Eisler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商業及法律方面:2009年設立的柏林經濟及法律學院Ber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