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約翰·班維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1945年12月8日-),生於愛爾蘭威克斯福,被認為是20和21世紀的愛爾蘭最好作家之一。也是新聞工作者,他的小說以引人注目,自相矛盾和復雜而著稱。在他的整個作品中,共同的主題包括失落,執著,破壞性的愛以及自由帶來的痛苦。

他的小說《證據之書》(The Book of Evidence),被列入英國布克獎的名單。

2013年獲愛爾蘭筆獎。多年來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經歷

畢業於韋克斯福德(Wexford)的聖彼得學院,他開始在都柏林工作。

1969-83年,擔任愛爾蘭新聞社的複印編輯。

1986–88年,擔任《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的編輯。

1988–99年,擔任的文學編輯達十一年。

1980年,參與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後成了紐約書評的投稿人。

1991年2月14日約翰發表於紐約書評上 -黑暗中的笑聲。[1]

《新世界大道與附近》 由Tadeusz Konwicki撰寫,由Walter Arndt翻譯 Farrar,Straus和Giroux,212頁。

《太孤獨了》 由Bohumil Hrabal撰寫,由Michael Henry Heim翻譯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98頁。

《幫助心靈的動詞》 由PéterEsterházy撰寫,由Michael Henry Heim翻譯 格羅夫·魏登菲爾德(Grove Weidenfeld),111頁。

最著名的作品

【《大海》(The Sea)】

2005年,一舉擊敗石黑一雄,奪得英國曼布克獎,評審讚譽「可以清晰感到喬伊斯、貝克特與納布可夫的影子」。

2011年5月26日,獲得2011年度卡夫卡獎。

《大海》[2]「整個上午,乳白色的天幕下,港灣裡一浪高過一浪,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浪尖逼近沙灘,舔噬着沙丘基部─你知道,除了偶或一陣小雨滋潤,沙灘已是乾燥經年。在我們當中任何一位能夠記事之前許久,那艘貨船就擱淺在港灣遙遠的那端,鏽蝕的船體一定以爲這是它下次起航的預兆。從這天起,我再也不會游泳了。」─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海》(The Sea)。

化名本傑明·布萊克的犯罪系列作品

《克里斯汀·福爾斯》(2006),

《銀天鵝》(2007),

《悲歌四月》(2010),

《夏日死亡》(2011),

《復仇》(2012) ,

《神聖秩序》(2013)

《死者》(2015)。

《黑眼的金發女郎》(The Black-Eyed Blonde,2014年),該小說的主題是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虛構私人偵探菲利普·馬洛(Philip Marlowe)。

《狼在弦上》(Wolf on a String)(2017)。

本名班維爾作品

大海 (The Sea)(獲2005年英國布克獎)

裹屍布 (Shroud)

牛頓書信 (The Newton Letter: An Interlude)

證據之書(The Book of Evidence)(入圍1989年布克獎短名單,獲吉尼斯•皮特航空獎)

鬼魂(Ghosts)

克卜勒(Kepler)(獲1981年衛報小說獎)

哥白尼博士(獲1976年布萊克紀念獎)

日蝕(Eclipse)

白樺林(Birchwood)

無法企及(The Untouchable)[3]的題材脫胎於二十世紀英國家喻戶曉的「劍橋間諜」事件。約翰•班維爾用他那「無法企及」的文筆塑造了豐滿的「馬斯克爾」的形象—— 一個同性戀藝術史學家兼雙重間諜。他的原型正是歷史上著名的「劍橋四傑」之一——安東尼•布朗特。「劍橋間諜」的歷史情節曲折跌宕堪比戲劇,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也是對「馬斯克爾」這一角色的最佳總結。

雅典娜(Athena: A Novel)

布拉格景象:一座城市的描繪(Prague Pictures: Portrait Of A City)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