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
隋代,也就是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2]。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 name="越王侗傳"/>{efn|name="兩個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 name="隋末叛亂與隋的滅亡"/>。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3]。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4]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洗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name="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name="隋朝的建立"/>。
隋 | |
---|---|
首都 | 長安大興城 581年-605年 東都洛陽.隋煬帝於大業元年(605年)移都東都洛陽[1]。616年隋煬帝命越王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今江蘇揚州)。619年隋煬帝死於江都兵變,王世充、元文都與盧楚等人擁立越王侗為帝,仍都洛陽< name="越王侗傳"/> 605年-619年 |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
共4位 文帝楊堅 恭帝楊侗 |
成立 | 581年 北周靜帝禪讓楊堅。 |
滅亡 | 619年 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帝。 |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5],因猜忌而大殺功臣[6],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為唐朝所終結< name="隋末叛亂與隋的滅亡"/>。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 name="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 name="隋朝簡介"/>。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7]< name="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 name="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name="隋朝的建立"/>。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8]、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9]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name="隋朝簡介"/>。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 name="隋朝的建立與統一"/>。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10]。
目錄
國號
歷史
掘起與大一統
北周武帝於577年滅北齊,北周統一華北及西南後國力興盛,但是繼位的北周宣帝宇文贇奢侈浮華,沉緬酒色,政治腐敗[11],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lower-alpha 1]。宇文化及於黎陽(今河南濬縣北)被李密擊潰,為了稱帝又弒隋帝楊浩,建國許。宇文化及最後被唐將李神通與夏王竇建德聯合剿滅。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隋朝亡,王世充自立為帝,建國鄭,而楊侗不久後被殺< name="隋帝國的亂亡"/>< name="隋末叛亂與隋的滅亡"/>。隋朝立國僅38年,是繼秦朝及西晉後統一全國但又短命的中央皇朝。
疆域及行政區劃
隋唐時期,地方官制也逐步完善起來。583年,楊尚希、蘇威等請廢郡,隋文帝聽從建議,把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改成州縣二級制,並且合併一些州縣,裁減冗員,消除權力層疊、機構過多的弊端[12]。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但是仍為二級制。雖然隋朝實行的是郡(州)縣二級制,但是實際天下的郡數已經遠遠超過了秦漢時的六十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或一百零三郡(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達到了鼎盛時期的一百九十郡。隋廷無法同時兼顧近兩百個郡級行政區,所以隋煬帝效仿漢武帝設置監察州監督各郡職務,監察州置刺史,輔官有長史、司馬等。當時隋朝有冀州道、兗州道、青州道、徐州道、豫州道、揚州道、荊州道 、梁州道及雍州道等監察州。郡(州)級行政區置太守,輔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在各諸侯王封國置國官,有令、大農、尉、典衛、常侍等。郡(州)之下設有縣級行政區,各縣置縣令,輔官有縣丞、縣尉、縣正等。在首都又稱京縣,又依地域好壞分成望縣或緊縣,或是依戶口多少分為上、中、中下及下四等。縣以下的基礎組織是四家為鄰、五家為保、百戶為里、五里為鄉。鄉置耆老、里設里正。里正負責查核戶口,收授土地,監督農業生產。五百戶以上的市鎮設坊,置坊正;城敦外設村,置村正,每超過一百戶增設一人[13]< name="隋朝的建立"/>。
隋煬帝時,改州為郡,共190個郡,並設九個監察州。 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員任命銓敘制度: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考核殿最[14]。州縣佐吏三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地人,必須用外地人,從而防止了地方豪強地主壟斷政權,減少了官商勾結的危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name="隋朝的建立"/>。隋朝效仿九品中正制,在行政區劃上也按照各郡(州)縣情況劃分上上至下下九等,按照級別不同職官人數品級等都有區別,但是其具體情況記載不多。此外,雍州、京兆郡、長安縣等由於政治因素比較特殊的區劃,其長官名稱、職官配置也有所區別。隋朝滅亡後,後繼的唐朝改郡為州,並且也沿襲在州級上建立道級監察區,建立州縣二級制<name="行政制度的管理"/>< name="隋朝的建立"/>。
隋朝疆域方面,在東北地區,隋朝對高句麗連年戰爭,邊界固定在遼水一帶。在北疆,隋朝佔領之前被突厥汗國控制的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五原、定襄等陰山以北之地,降服突厥啟民可汗。西域地區,隋朝從突厥取得伊吾郡(今新疆哈密地區)。隋煬帝趁吐谷渾汗國被高車打敗之機,攻滅吐谷渾,取得青海一帶領地,於河西走廊設置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縣)、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縣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興海縣東南)四郡,深入青海湖及西域東部。西南地區方面,隋初本領有南中地區,在593年設南寧州總管府於味縣(今雲南曲靖市),但數年後因爨族反抗而放棄。南方方面,605年隋朝攻滅林邑國,設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陰郡等三郡,其中海陰在西漢日南郡南,不久林邑人收復故地。早在南朝梁陳之際,南嶺俚族首領洗夫人受到海南島儋耳人的歸附[15]。由於洗夫人對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順利地管轄海南島,設置珠崖郡與儋耳郡< name="隋朝的建立"/>。
政治制度
隋文帝廢除了北周仿照《周禮》所創立的六官制度,承襲北齊的三省制,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全面性的發展中央集權[16]。隋朝設有三師、三公虛職,品位崇尊,並不主事。隋朝皇權極大,相權被分給尚書省(尚書僕射)、門下省(納言)與內史省(內史令)三個機關,使其互相牽制,又受制於皇帝[17]。內史省起草詔令,為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為審議機構,尚書省執行政令,是行政機關。另外,如果有官員有「參掌機事」稱號,也是宰相之一。尚書省是行政中心,「事無不總」,下轄六部,六部的命令再交給九寺五監執行。中央監察機關是御史台,由御史大夫負責,掌管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而都水台掌管河道運輸、管理隋唐大運河與溝渠灌溉< name="行政制度的管理"/><name="政府的組織"/>[18]。
尚書省主要由吏部、度支(大業改民部)、禮部、兵部、都官(大業改刑部)與工部等六曹組成,每曹又轄四司。吏部曹是六曹之首,轄吏部、主爵、司勛、考功四司,掌管官員選受、升遷、封賞、考績等人事業務,對國家政治起決定的作用。度支曹轄度支、戶部、金部、倉部四司,掌管戶口、稅收、會計等財務業務,主要維持朝廷開支。禮部曹轄禮部、祠部、主客、膳部四司,掌管禮儀、祭祀、貢舉等禮儀、外交業務。兵部曹轄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掌管武選、勘測、將士訓練、武器生產等國防業務。都官曹轄都官、刑部、比部、司門四司,掌管命令、刑法、徒隸、按復獻禁等法務業務。工部曹轄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掌管山地湖泊、農業、營建、手工業及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等經濟、後勤業務。九寺兩監是中央政府的辦事機關,九寺分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大鴻臚、司農與太府等;兩監有國子監和將作監。寺監執行六部所下達的命令,執行完後必須「申復所司」。處理具體事務時,寺監同六部有隸屬與承受的關係< name="行政制度的管理"/>< name="政府的組織"/>< name="隋朝的建立"/>。
隋朝實施的科舉制度,對中國政治選拔人才帶來極大影響。早在南朝梁時,梁武帝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的明經科的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延續。隋朝時,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606年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有一定區別。秀才科可謂科舉的開端,相較於唐代是為不完善的考試制度,對實際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作為中國歷史上創新的科舉制度在隋的實行,也為唐朝提供了經驗,使科舉制度最終在唐朝成熟,逐步發展成中國歷史後半業的重要制度[19]< name="政府的組織"/>< name="隋朝的建立"/>。
北周律法有時鬆,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文帝即位後,於581年命高熲等人參考北齊北周舊律,制定法律。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完成了《開皇律》。《開皇律》以北齊《河清律》為底本、參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簡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優點而成。史稱:「刑網簡要,疏而不失」[20],規定對十惡{efn|《開皇律》定義十惡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與內亂等。被唐朝之後歷朝的刑律所沿用< name="臻於成熟的法律制度"/>。 者要嚴懲不貸。《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梟首、裂刑等酷刑,是唐朝及其以後各代法典的基礎[21][22]< name="隋朝的建立"/>。
對外關係
隋朝在對外交往上,主張眾國臣服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各國和平相處。如果有國家不願意臣服,必要時隋朝會採取戰爭的手段威服之[23]。如果有國家侵犯另一國,隋朝為了維護朝貢體制會幫助弱國擊敗強國。如果各國臣服隋朝,隋朝也給予優惠回饋。在這樣外交理念下出現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重建以中國天子為中心的「天下秩序」[24]。然而隋煬帝過度誇耀,浪費不少人力與物力[25]< name="隋煬帝的內外措施"/>。
北方方面,突厥汗國在土門可汗滅柔然後成為漠南漠北的強國,北朝各國莫不進貢突厥。然而在佗缽可汗死後突厥大亂,同時共出現5個可汗,沙缽略可汗為大可汗、時庵邏為第二可汗、大邏便為阿波可汗、玷厥為達頭可汗等。583年,由於隋朝不再進貢突厥,在加上北周千金公主的請求,沙缽略可汗決定發兵南侵,史稱隋與突厥之戰。經過多次戰役,隋文帝打敗突厥,並用長孫晟計謀使突厥汗國正式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599年東突厥啟民可汗戰敗降隋,611年西突厥泥厥處羅可汗亦戰敗降隋朝,突厥的威脅暫時解除。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與高句麗交易,率軍入其境。韋雲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裡處,突然發起進攻,擊敗契丹軍。606年東突厥啟民可汗入朝時,隋煬帝招集全國樂人招待他。隔年隋煬帝到榆林,令宇文愷作大帳,邀請啟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長參加大宴並看散樂,隋煬帝還贈送大量絲織品[26]。隋煬帝又命宇文愷臨時造出大殿,稱「觀風行殿」。當地外族以為是神功,每望見御營,十裡外就跪伏叩頭,走路不敢騎馬[27]。然而隋末民變時,各地群豪如薛舉、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等人紛紛向東突厥稱臣求援。突厥協助他們叛亂以弱化隋朝< name="隋煬帝的內外措施"/>[28]< name="契丹與高麗"/>[29]。
Panels from Yu Hong's outer coffin, Sui dynasty, Shanxi Museum.隋朝虞弘石棺外觀,虞弘墓入選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虞弘為西域粟特魚國人,在北齊、北周、隋朝為官司職,本石棺浮雕人物均深目高鼻,代表中亞文化已進入中國。 當時西域絲路以敦煌為出發點,分三路向西,從伊吾(今新疆哈密)起為北路,從高昌起為中路,從鄯善起為南路,自東至西將近二萬裡。除了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舊有國家之外,在中亞地區還有吐火羅、昭武九姓諸國與強盛的波斯國(即薩珊王朝)。吐谷渾汗國是在青海、河西一帶的強國。始祖是遼西鮮卑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吐谷渾,吐谷渾與慕容廆不和,率眾西遷,最後在青海一帶定居。吐谷渾於329年建汗國,典章制度類同晉制,風俗與柔然、突厥相似。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清求援軍。隋煬帝乘機出兵,於隔年滅吐谷渾,步薩鉢可汗逃亡(詳見隋與吐谷渾之戰)。隋廷設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以穩固河西走廊。615年隋朝陷入崩潰,步薩鉢可汗成功復國,最後於663年亡於吐蕃。隋煬帝花費許多物資金錢以誇耀隋朝聲威,令絲路各郡縣招待西域人,直到隋亡為止。當時西域商人云集張掖,隋煬帝令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裴矩根據各國風俗民情,撰寫《西域圖記》。609年隋煬帝滅吐谷渾後率眾到張掖招見西域諸國君。高昌王麴伯雅與伊吾吐屯設等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前來開宴會,呈現隋朝文物,奏樂九部音樂,十分盛大[30]< name="西域會2"/>。為了展現隋朝的富饒,610年元宵節時,隋煬帝於東都為西域人演奏百戲,夜間燈火照耀同白晝,月底而終[31]。並且讓西域人於醉飽後不取費用,但這使西域人認為過度鋪張奢華[32]< name="隋煬帝的內外措施"/>[33][34]。
南方方面,南中地區由隋廷派兵駐守南寧州(即南朝時期的寧州),但實際上由當地豪族爨氏管轄,爨氏也發展成民族。不久爨族反隋,597年隋文帝遣史萬歲率兵征討,至西洱河、滇池一帶擊敗。爨族主要人物爨震、爨翫入朝,被隋文帝所殺。到隋末時爨族分裂成東、西兩爨,東爨稱「烏蠻」、西爨稱「白蠻」。西爨由六個部落組成,又稱六詔。六詔中蒙舍詔就是南詔和大理的前身。綜觀隋代在南中的經略,據學者方國瑜指出,是「多憑武力而少政治設施」[35]。南海以南則有林邑、赤土、真臘與婆利國。隋煬帝派常駿、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國(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一帶)。608年常駿等帶著絲織物五千段送給赤土國國王瞿曇利富多塞。他從南海郡(廣東廣州市)出航到赤土國。國王也遣兒子那邪迦隨常駿等來中國,隋煬帝賜那邪迦官位和物品[36]。602年,隋文帝派交州道行軍總管劉方率兵南下,前李朝南帝李佛子率軍投降,北越南地區遂受隋朝統治[37]< name="隋煬帝的內外措施"/>[38][39][40]。
東北亞有高句麗、新羅、百濟、倭國與流求。高句麗是東北亞的強國,國都長安城(今平壤)。隋滅南朝陳後,高句麗平原王即備戰防禦隋軍來犯。598年高句麗嬰陽王率眾萬餘人攻遼西。隋文帝藉此發動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然而路徒險惡,死傷慘重,隋文帝只好退兵。隨後嬰陽王遣使請和,雙方和平。後來隋煬帝繼續走隋文帝受挫的舊路,607年由於高句麗與突厥聯盟,隋煬帝於612年、613年與614年對高句麗發動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一次東征高句麗遭受慘敗,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負擔,導致日後隋末民變的發生。百濟於隋文帝開皇初年遣使入隋,封為餘昌為「上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41]。隋滅南朝陳時,有戰船漂入海中,百濟供給豐厚物資送回,並派使祝賀隋朝統一。隋煬帝攻高句麗時,百濟亦曾在境內調動軍,聲言會協助隋軍,實際上卻是對高句麗保持友好,有意在兩國之間圖利[42][43]。新羅於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為「高祖拜真平為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44]。煬帝大業年間亦常遣使入隋[45]。倭國(即日本,時為飛鳥時代)曾多次派使臣來華通好,600年就帶沙門(即僧侶)數十人來隋朝學佛法。607年大和推古天皇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向隋煬帝遞交國書,然而其中「日沒天子」一語過於傲慢,引得隋煬帝勃然大怒< name="日出天子致書日沒天子"/>。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國書改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以緩和雙方關係。隋煬帝在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訪日。隋煬帝於607年和608年兩度派朱寬前往流求(疑為今日琉球或台灣{efn|詳見流求國幾種既存的解釋:
- 學者史明(1980,26)認為:「《隋書》所記載的流求,其所指究竟為今天的台灣、琉球或是泛指琉球群島與台灣,一直是史學界長久以來爭論的問題」。
- 學者米慶余指出「《隋書·東夷傳》是為古代琉球最早的、多方面的記載。因而,中國古典史籍多有傳承。然而,近代以來,西方的研究者對之提出了新說,以致史家對其所指,展開了至今未了的爭議」。米慶餘認為「當是現今的沖繩,將之視為台灣,則屬不當」[46]。
- 學者蘇繼廎則認為,「沖繩島既有流求之名,於是明清撰述,在追敍沖繩古史時,每好引《隋書·東夷傳》中語以實之,而不知其適為張冠李戴也」[47]。),務求「慰撫」該國,但流求不從。610年又派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擊殺其主歡斯渴刺兜,俘男女數千人而去。在隋軍征戰期間,流求人曾到隋軍當中,進行貿易活動[48][49]< name="隋煬帝的內外措施"/>< name="海外及南方諸國"/>[50]。
軍事制度
軍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時的十二大將軍制,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侯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設置中央管理機關為十二衛,此即十六衛的前身。十二衛分為左右翊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和左右御衛。十二衛負責戍衛與征戰,戍衛分為內衛與外衛。有戰事時,皇帝詔命行軍元帥或行軍總管為戰時指揮官,組成作戰組織。例如隋滅陳之戰因為戰區較大,行軍元帥有楊廣、楊俊及楊素,由楊廣統一調度。隋與突厥之戰時,任命李晃為行軍總管[51]。隋與吐谷渾之戰時,任梁遠為行軍總管。作戰結束後,結束總管職務,交還軍隊給各地總管。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將十二衛擴充成衛統府的制度,這是為了擴張軍事力量、加強中央侍衛力量以及分散諸將權力[52]。衛統府有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或十六府。新成立的四府為:左右備身府和左右監門府。十二衛負責統領府兵與宿衛京城;四府不統府兵,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十二衛率領外軍,屬於左右翊衛的驍騎衛軍、左右驍衛的豹騎軍、左右武衛的熊渠軍、左右屯衛的羽林軍、左右御衛的射聲軍和屬左右候衛的次飛軍。左右翊衛兼領內軍。內軍指左右翊衛的親、勛、翊三衛統轄的五軍府和另屬東宮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達官子弟擔任[53]。
隋文帝又將全國各地劃分為若干軍事區域,設總管負責該地區軍事,平時備邊防患,戰時奉命出征。總管設有總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總管:晉王楊廣鎮并州、秦王楊俊鎮揚州、蜀王楊秀鎮益州、韋世康鎮荊州。隋朝共設有三十至五十多個總管,以長安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大軍區,駐守天下諸州以抵禦外患。並且以北部邊疆地區為重點,鎮守要害。軍區共有:北及西北八府,主要防禦突厥汗國;東北七府,防禦突厥汗國和契丹;中西部八府,拱衛畿輔,扼守江源;東南九府,守南方形勝險固之地;另有防禦吐谷渾的疊州,鎮爨族之南寧;之後又增加遂、瀘二府以防備當時的西南各部落。後來唐朝也繼承這種作法,並且發展成「道」的軍區或監察區。[54]。
隋文帝對府兵制也有所改革。將北周官職品級制度和文臣武將都納入同一個等級系統內。590年頒布關於將軍戶編入民戶的命令,軍人除了自己本身軍籍,還可以同家屬列入當地戶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調,並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這個命令減輕中央朝廷經濟負擔,並且使軍人能夠和家屬同住,也擴大朝廷兵源,堪稱兵農合一[55]。
人口
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陸續入塞的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由互相衝突演化成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到隋朝時形成漢胡的融合文化,當時的漢族文化融合了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群[56]。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相連,實際戶口銳減;人民因戰爭與課稅繁重而隱藏戶數;世族需要大量人力生產農業,包庇逃避朝廷課役的人民。導致「百室合戶,千丁共籍」的現象,使得朝廷統計的戶口數,比實際戶口數少。到隋朝時期,戶口數開始快速成長,主要是因為課稅輕,搖役少,加上世族政治與莊園制度的式微,人民願意脫離世族的蔭庇自立門戶。為了確切統計戶口數以保證賦稅來源,高熲令州縣官每年檢查戶口,從此地方無法藏匿人口[57]。585年,隋文帝下令州縣官檢查戶口,自堂兄弟以下親屬必須分立戶籍,並且每年統計一次,北方因此多出了164萬餘口。609年,隋煬帝已經擁有南方,他又一次大檢查,得了24萬餘,新附口64萬餘。由此可見長江流域經東晉、南朝將近三百年的開發,已經擁有約等於黃河流域三分之一的人力,經濟上升[58]。
隋代人口快速增加、墾田面積的擴大和國家糧倉的豐實,也帶動農業發展。根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各郡分計數之和為全國有9,073,926戶,大體上恢復了四個世紀以前東漢時期的戶口數,到613年也依然有人口4450萬人。在26-27年間,戶數增加了428萬戶,人口增加了1700多萬< name="隋朝人口"/>。隨著勞動力的大量增加,社會經濟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朝廷正常的收入也增多。592年儲備的糧食和絹花等物堆積如山,史籍敘述府庫都藏滿,只好堆積在廊廡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隋朝農業的興盛[59]。592年隋廷的府庫已經藏不下各地徵調的絹帛,不得不增闢左藏院儲存,隋文帝並令人口稠密的冀州道、豫州道、兗州道和青州道地區,今年田租減三分之一,調全免。隋亡後,根據《舊唐書》記載,618年唐代隋初際有180萬戶;623年有219萬戶,639年304萬戶。唐朝貞觀之治只是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時人口的三分之一,唐朝要等到754年天寶時期才恢復並超過隋朝極盛時的人口< name="隋朝人口"/>。
年代 | 戶數 | 口數 | 備註 |
---|---|---|---|
陳宣帝太建九年(577年) | 600,000戶 | 2,400,000人 | |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 | 4,622,528戶 | 29,016,484人 | 楊堅受禪,隋朝成立,即隋文帝。 |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 7,000,000戶 | 約40,000,000人 | 隋文帝發動隋滅陳之戰,南朝陳亡。 |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年) | 8,700,000戶 | 44,500,000人 |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 | 8,907,546戶 | 46,019,956人 | 此為隋朝戶口最多時期,大體上恢復了四個世紀以前東漢時期的戶口數。 |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 | 8,613,345戶(估計) | 約44,500,000人 | 612年隋煬帝征伐高句麗失敗,據說30多萬隋軍僅有2700人返回。610年出現了抗拒府兵制徵召去作戰的四次民變但被迅速鎮壓,611年也有王薄的起義,到613年就發生隋末民變。 |
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 | 1,800,000戶 | 約9,259,200人(估計) | 李淵廢隋恭帝,唐朝成立,即唐高祖。而隋朝大業五年到唐朝成立,人口下降率約為80%。 |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 | 2,190,000戶 | 約11,199,660人 | 只是隋朝極盛時的四分之一。 |
註:本表數據源自《文獻通考·戶口考一》與《舊唐書》< name="隋朝人口"/>。 |
經濟
隋文帝為了穩定經濟,提出許多政策,使農業、手工業及商業都有成長[60]。隋朝的經濟制度基本繼承了北周舊制,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以租庸調製為主體的服役制度。為了保證關中地區糧食穩定,隋廷建築了許多大糧倉,到隋文帝末年時,天下積儲還可供五、六十年。手工業以絲織業、陶瓷業和造船業為代表。其中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鵝壺,質地堅硬,造型美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白瓷器之一[61]。大一統使隋朝商業比魏晉南北朝發達許多。當時規模宏大、商業繁華的都市依序有長安、洛陽、江都、成都和廣州,在當時的世界是罕見的[62]。
農業
隋文帝採取減輕賦稅、徭役、刑罰和檢驗戶口的措施,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name="隋朝經濟"/>。隋朝的均田制上至親王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一定受田數量[lower-alpha 2],其中永業田永不用歸還,露田則需於死後歸還官府。隋朝時期尚且掌握一定數量的荒地,得以延續北朝的均田制,然而已出現部分地區土地分配不均。蘇威建議減少功臣的配額以補足百姓所需,遭到王誼的反對作罷[64]。當時南方遺留莊園制度未退,均田制只於北方見若干成效。另外,隋朝也在邊疆地區推行屯田制以維持軍隊開支[65]。隋朝的租庸調製繼承北周制度,將租調力役和庸絹納入賦稅制度。隋煬帝更免婦人、部曲、婦婢之課,租調徭役按丁徵收。有鑑於隋統一前,有相當量的人口依附豪族而成為「浮戶」,為了重新登錄戶口數字,並確保賦役徵收,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推行「大索貌閱」[lower-alpha 3] 和輸籍制[67],將依附民從豪族勢力轉到國家手中而成編戶之民,增加賦役收入[68] 。隋朝把力役變成庸絹,是中國經濟史上的重要變化[69]< name="隋朝經濟"/>。
由於隋朝人口持續增長,為農業提供大量勞動力,使墾田面積也不斷增加。589年耕地面積19,404,167頃{efn|1隋頃等於113.3市畝[70]。至隋煬帝時期增加到55,854,040頃[70]。隋文帝在位期間還大力的修復,興建和改造了許多水利工程。如在壽州(安徽壽縣)修復的芍陂,灌溉農田達五千餘頃。在糧食充足情況下,為了儲存糧食以防治荒災,隋文帝在全國各州設置官倉與義倉,義倉防小災,官倉防大災。為了保證關中地區糧食穩定,在長安、洛陽、洛口(今河南鞏義)、華州(今陝西華縣)和陝州(今河南陝縣)等地建築了許多大糧倉,在長安、并州(今太原)儲藏大量布料[71]。義倉又稱社倉,是民間使用的糧倉。585年隋文帝採納度支尚書長孫平的建議,初置義倉。596年令諸州於收穫時,支出部分糧食存於義倉。遇有災害,就在當地賑給。義倉設在鄉間,西北地方設在縣城,開倉較為方便。到隋文帝末年時,天下積儲還可供五、六十年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無 name 屬性則必須擁有標籤內容
||618年—619年
||皇泰 618年—619年
|}
隋朝末年地方勢力
各地勢力 | 統治區域 | 統治時間 | 各地勢力 | 統治區域 | 統治時間 |
山西、陝西、甘肅、河套等地區 | |||||
唐國李淵 | 奠定於山西,後入主關中,最後統一天下。 太原(山西太原)、長安(陝西西安) |
617年—621年統一天下 | 漢國劉武周 | 山西北部。 馬邑(山西朔州) |
617年—620年 |
永樂王郭子和 | 陝西北部。 榆林(陝西榆陽) |
617年—618年 | 秦國薛擧 | 甘肅。 金城(甘肅蘭州) |
617年—618年 |
梁國梁師都 | 陝西北部。 朔方(陝西延安) |
618年—628年 | |||
河北、山東地區 | |||||
王薄 | 山東。 長白山(山東章丘) |
611年—619年 | 許國宇文化及 | 河北山東之間。 魏縣(河北大名西南) |
618年—619年 |
夏國竇建德 | 河北。 馬邑(山西朔州) |
618年—621年 | 漢東王劉黑闥 | 河北。 名州(河北永年) |
623年—624年 |
燕國高開道 | 河北北部。 漁陽(天津薊州)、懷戎(河北涿鹿) |
619年—624年 | |||
河南地區 | |||||
瓦崗軍翟讓 | 河南。 洛口(河南鞏義) |
611年—617年 | 魏國李密 | 河南。 洛口(河南鞏義) |
617年—618年 |
鄭國王世充 | 河南。 洛陽(河南洛陽) |
619年—621年 | 楚國朱粲 | 河南南部。 冠軍(河南鄧州西北) |
615年—619年 |
淮南、江南、嶺南、兩湖地區 | |||||
杜伏威 | 淮南。 歷陽(安徽和縣) |
617年—621年 | 梁國沉法興 | 江蘇南部。 毗陵(江蘇常州) |
618年—621年 |
吳國李子通 | 江蘇南部。 江都(江蘇揚州) |
619年—621年 | 宋國輔公祏 | 江蘇南部。 丹陽(江蘇南京) |
623年—624年 |
梁國蕭銑 | 湖南、湖北、江西。 江陵(湖北江陵) |
617年—621年 | 楚國林士弘 | 江西、廣東。 虔州(江西贛州) |
616年—622年 |
相關條目
注釋
- ↑ 《隋書·地理志中》:「河南郡舊置洛州。大業元年移都,改曰豫州。」
- ↑ 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
- ↑ 《隋、隨一家》、《隋氏歷史之迷》: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
- ↑ Chen, Yuan Julian. 陳元-台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英語).
- ↑ 《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
- ↑ 《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
- ↑ 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
- ↑ 《隋書·西域傳》:「明年,伯雅來朝。因從擊高麗,還尚宗女華容公主。......襲纓解辮,削衽曳裾,變夷從夏,義光前載。可賜衣冠之具,仍班製造之式。並遣使人部領將送。被以采章,複見車服之美,棄彼氈毛,還為冠帶之國。」
- ↑ 《隋書·北狄傳》:「大業三年四月,煬帝幸榆林,啟民及義成公主來朝行宮,前後獻馬三千匹。......(啟民可汗)臣今非是舊日邊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憐臣時,乞依大國服飾法用,一同華夏。臣今率部落,敢以上聞,伏願天慈,不違所請。」
- ↑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自序〉,第2頁。
- ↑ 《資治通鑑·太建九年》:「宣帝始立,即逞奢欲。大行在殯,曾無戚容,捫其杖痕,大罵曰:「死晚矣!」閱視高祖宮人,逼為淫慾。」
- ↑ 《隋書·楊尚希傳》:「尚希時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曰:『自秦並天下,罷侯置守,漢、魏及晉,邦邑屢改。竊見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卒人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閒,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
- ↑ 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62頁。
- ↑ 殿最即考績之優劣,詳見《唐六典·卷二·考功郎中員外郎》、《新唐書·百官志》
- ↑ 《隋書·列女傳》:「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
- ↑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二章〈隋的建國規模〉,第二節〈政府的組織〉,第19頁-第20頁。
- ↑ 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58頁
- ↑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第一章〈隋·統一國家的再建〉,第一節〈隋朝的建立〉,第6頁-第10頁。
- ↑ 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68頁
- ↑ 《隋書·刑法志》:「又勑蘇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除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千餘條,定留唯五百條。凡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衛禁,三曰職制,四曰戶婚,五曰廐庫,六曰擅興,七曰賊盜,八曰鬬訟,九曰詐偽,十曰雜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斷獄。自是刑網簡要,疎而不失。」
- ↑ 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二章 〈臻於成熟的法律制度〉,69頁
- ↑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二章〈隋的建國規模〉,第二節〈田賦與兵刑〉,第21頁-第22頁。
- ↑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時期 第一章 南北統一社會繁榮時期——隋〉,第一節 鞏固國家統一的各種措施,對待敵國方面,384頁。
- ↑ 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朝的盛衰〉,第三節〈隋煬帝的內外措施〉,第90頁。
- ↑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時期 第一章 南北統一社會繁榮時期——隋〉,第三節 隋煬帝,393頁。
- ↑ 《隋書·煬帝紀》:「甲寅,上於郡城東御大帳,其下備儀衛,建旌旗,宴啟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戲之樂。賜啟民及其部落各有差。」
- ↑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時期 第一章 南北統一社會繁榮時期——隋〉,第三節 隋煬帝,395頁。
- ↑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的對外關係〉,第一節〈突厥〉,第25頁-第26頁。
- ↑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邊諸族〉,第一節〈突厥及其他北方族群〉,第315頁-第318頁。
- ↑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西域会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 ↑ 《隋書·煬帝紀》:「丁丑,角牴大戲於端門街,天下奇伎異藝畢集,終月而罷。帝數微服往觀之。」
- ↑ 《資治通鑑·隋紀五》:「自是歲以為常。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先命整飾店肆,簷宇如一,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藉以龍鬚席。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驚歎。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
- ↑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的對外關係〉,第二節〈西域與吐谷渾〉,第27頁-第28頁。
- ↑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邊諸族〉,第二節〈吐蕃及其他西部族群〉,第337頁-第340頁。
- ↑ 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第三篇《北周至初唐時期西南地理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54至259頁。
- ↑ 《隋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赤土》:「煬帝即位,募能通絕域者。大業三年,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請使赤土。帝大悅,賜駿等帛各百匹,時服一襲而遣。齎物五千段,以賜赤土王。」
- ↑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帝遣其兄子代權㨿龍編城,別帥李普鼎㨿嗚鳶城,時帝都峰州。隋楊素薦瓜州刺史長安劉方有將帥之略。隋帝詔以爲交州道行軍總管,統二十七營來侵。方軍令嚴肅,有犯必斬。然性仁愛士卒,有疾病者,親臨撫養士,卒亦以此懷其德而畏其威。至都隆嶺遇草賊,擊破之。進軍,臨帝營,先諭以禍福。帝懼,請降,北歸,薨。」
- ↑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的對外關係〉,第三節〈海外及南方諸國〉,第28頁-第29頁。
- ↑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的對外關係〉,第四節〈契丹與高麗〉,第30頁-第32頁。
- ↑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邊諸族〉,第三節〈南紹及其他西南族群〉,第349頁-第350頁。
- ↑ 《隋書·東夷傳》:「開皇初,其王餘昌遣使貢方物,拜昌為上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
- ↑ 《隋書·東夷傳》:「(大業三年,607年)又遣使者王孝鄰入獻,請討高麗。煬帝許之,令覘高麗動靜。然璋內與高麗通和,挾詐以窺中國。七年,帝親征高麗,璋使其臣國智牟來請軍期。帝大悅,厚加賞錫,遣尚書起部郎席律詣百濟,與相知。明年,六軍渡遼,璋亦嚴兵於境,聲言助軍,實持兩端。」
- ↑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第一編《統一南北的隋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70頁。
- ↑ 《隋書·東夷傳》:「開皇十四年,遣使貢方物.高祖拜真平為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
- ↑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第一編《統一南北的隋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70-71頁。
- ↑ 米慶餘《琉球歷史研究》第一章第二節,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至15頁
- ↑ 蘇繼廎注《島夷志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7至18頁
- ↑ 《隋書·列傳·陳稜》:「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
- ↑ 米慶餘《琉球歷史研究》第一章第二節,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至15頁。
- ↑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邊諸族〉,第四節〈東北諸族〉,第350頁-第352頁。
- ↑ 《資治通鑑·陳紀九》:「(高宗宣皇帝下之下至德元年(癸卯、西元五八三年))五月,癸卯,隋行軍總管李晃破突厥於摩那度口。」
- ↑ 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 〈軍事制度的重大變化與戰爭藝術的發展〉,183頁
- ↑ 白綱主編 《中國政治制度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年。
- ↑ 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 〈軍事制度的重大變化與戰爭藝術的發展〉,210頁
- ↑ 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 〈軍事制度的重大變化與戰爭藝術的發展〉,192頁
- ↑ 《中國文化史》第二章 魏晉隋唐時代文化的發展,第59頁。
- ↑ 《隋書·食貨志》:「高熲又以人間課輸,雖有定分,年常征納,除注恆多,長吏肆情,文帳出沒,複無定簿,難以推校,乃為輸籍定樣,請遍下諸州。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人,各隨便近,五黨三黨,共為一團,依樣定戶上下。帝從之。自是奸無所容矣。」
- ↑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時期 第一章 南北統一社會繁榮時期——隋〉,第二節 南北統一後的經濟狀況,387頁。
- ↑ 《隋書·食貨志》說:「諸州調物,每歲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坂,迏於京師,相屬於路,晝夜不絕者數月」
- ↑ 復旦大學(1982年):《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四章〈封建社會北朝隋唐(前期)的經濟〉,第一節〈北朝的農業面貌〉,第101頁-第102頁。
- ↑ 復旦大學(1982年):《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四章〈封建社會北朝隋唐(前期)的經濟〉,第三節 〈北朝隋唐(前期)的手工業〉,第106頁-第108頁。
- ↑ 復旦大學(1982年):《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四章〈封建社會北朝隋唐(前期)的經濟〉,第113頁-第114頁。
- ↑ 詳見《通典·食貨二·田制下》
- ↑ 《隋書·王誼傳》:「太常卿蘇威立議,以為戶口滋多,民田不贍,欲減功臣之地以給民。誼奏曰:『百官者,曆世勳賢,方蒙爵土,一旦削之,未見其可。如臣所慮,正恐朝臣功德不建』」。
- ↑ 《通典·食貨二》:「隋文帝開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渾寇邊,轉輸勞弊,乃令朔方總管趙仲卿於長城以北大興屯田。」
- ↑ 礪波護《隋的貌閱與唐初食實封》(中文翻譯版),《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36頁。
- ↑ 《通典·食貨七》:「其時承西魏喪亂,周齊分據,暴君慢吏,賦重役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禁網隳紊,奸偽尤滋。高熲睹流冗之病,建輸籍之法。於是定其名,輕其數,使人知為浮客,被強家收太半之賦,為編甿奉公上,蒙輕減之徵。」
- ↑ 礪波護《隋的貌閱與唐初食實封》(中文翻譯版),《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40頁。
- ↑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第一章〈隋·統一國家的再建〉,第三節〈隋代經濟的發展〉,第19頁。
- ↑ 70.0 70.1 梁方仲 《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頁。
- ↑ 《通典·食貨七》說:「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錫賚勛庸,並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
- ↑ 〈洛陽隋唐含嘉倉的發掘〉,《文物》,1972年第三期。
- ↑ 《資治通鑑·武德元年》:「隋煬帝凶問至東都,戊辰,留守官奉越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皇泰。......皇泰主眉目如畫,溫厚仁愛,風格儼然。」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 《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傅樂成著,眾文圖書公司,ISBN 957-532-033-6
- 《隋唐五代史》,高明士著,里仁書局,ISBN 978-986-79-0895-7
-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王小甫著,三民書局,ISBN 978-957-14-4811-4
- 《中國文明史 第五卷 隋唐五代史 上冊、中冊與下冊》,地球社編輯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57-9585-84-9
- 《中國古代經濟簡史》,復旦大學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0332-7
- 《中國文化史》,林明燦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ISBN 986-15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