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昭武」一詞最早見於《漢書》中《地理志》所屬的張掖郡昭武縣(今甘肅)。《新唐書》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附於其間,曹國又分為東、西、中三國。
《資治通鑑》記載:「顯慶四年(659年)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挹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昭武九姓 | 見 於 | 《新唐書》 |
附於其間 | 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 | 另 據 | 《北史》、《隋書》 |
基本介紹
- 漢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遷,以河西昭武(昭武即王城,今甘肅臨澤昭武,張掖附近)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進入中亞粟特地域(索格底亞納,Sogdiana,今錫爾河與阿姆河中游之間澤拉夫善河流域一帶),征服當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後,為嚈噠統治,一度被迫改姓溫(溫那沙)。
- 嚈噠衰落之後,各城邦重獲獨立,複姓昭武,形成以康國為首的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畢等國,統稱「昭武九姓」。(《新唐書》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附於其間,曹國又分為東、西、中三國。另據《北史》、《隋書》,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
- 唐代又稱「九姓胡」或單稱「胡」,西文則稱之為「粟特」(Sogdians),後又部分接受突厥及唐朝的統治。八世紀國亡於大食,此後其國人大部分逐漸突厥化、伊斯蘭化,成為今日中亞烏茲別克人之一分子,小部分餘眾則散入塔吉克人之中。
昭武諸國
- 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3人,共掌國事。兵馬強盛,多是赭羯(意為戰士)。唐高宗永徽時以其地為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縵為都督。696年(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封其大首領篤娑缽提為康國王。712年大食破其城國,國王烏勒伽投降並締結條約,但於719年(開元七年,回曆百年)復上表請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天寶三載)唐封其子康國王咄曷為欽化王。
- 米國:米國治缽息德城(今片治肯特),與康國關係密切。642年(貞觀十六年)為西突厥所破 。654年(永徽五年,回曆33年)為大食所破。658年(顯慶三年)以其地為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718年(開元六年)二次遣使來唐的米國王當即片治肯特領主迪瓦什蒂奇,於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殺。731年康國王烏勒伽請唐封其子默啜為米國王。744年唐賜米國王為恭順王。760年以後片治肯特廢棄。
- 曹國:西曹治瑟底痕城(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北伊什特汗),與康國關係密切。731年(開元十九年 )唐封康國王烏勒伽之子咄喝為曹國王。天寶三載賜曹國王為懷德王。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馬爾罕西北之凱布德)。東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說在今烏勒提尤別,一說在烏勒提尤別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於大食人,但直到752年(天寶十一載)尚上表唐朝請擊黑衣大食。
- 何國:何國在今撒馬爾罕西面。永徽時以其地為貴霜州,任何國君為刺史。[1]
- 安國:安國在今布哈拉地區。唐顯慶時為安息州,任安國王為刺史。其王別頓之遺孀可敦在7世紀下半葉多次抗擊大食入侵,其子安國王篤薩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爾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篤薩波提為王。但719年(開元七年)篤薩波提向唐上表乞師以抗大食,後被大食人所殺,其子屈底波曾遣使來唐,751年為大食人所殺。阿悉蘭在位7年,被大食哈里發下令殺死,其兄弟在位7年,於782年(一說783)又被殺,其國遂亡。在澤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獻所稱的粟特境內,還有東安國,西安國,畢國和史國等國。除上述地域外,還包括石國與捍。
- 石國:石國在今塔什干一帶。658年(顯慶三年)唐以瞰羯城為大宛都督府。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國。開元初封其君莫賀咄吐屯為石國王 。721年(開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請討大食 。739年(開元廿七年)莫賀咄吐屯復助唐擒突騎施可汗吐火仙,封為順義王 。740年大食埃米爾納斯爾入侵 。750年(天寶九載)石國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敗唐將高仙芝軍。753年唐封石國王子那俱車鼻施為懷化王。石國至762年(寶應元年)尚遣使朝貢於唐。
- 捍(鈸汗):即拔汗那。
上述諸國均在窣利(粟特)境內。
- 火尋等國:火尋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兩岸地區。烏那曷,舊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東北去安國400里,西北去穆國200餘里。
- 穆國: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東北去安國500餘里,東去烏那曷200餘里,今名查爾米。漕國,當即漕矩吒,都鶴悉那,今名加茲尼,8世紀初起臣屬罽賓。
後世影響
- 昭武九姓的活動特點使他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曆法之傳入中原,中國絲綢、造紙技術之傳到西方,昭武九姓無疑是重要的媒介。他們還在中原四周的遊牧汗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粟特文字帶入突厥、回鶻汗國,其影響所及,回鶻文、蒙古文、滿文均可溯源於粟特字母。
- 中國隋唐時期中亞的九個沙漠綠洲國家,即「昭武九姓」國,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國。他們處在古絲綢之路上,世代善於經商。唐中葉平定西突厥後,這九個國家便臣服於大唐王朝,隨後開始了與中原漢人的融合,而其中的幾個國家成為中國一些姓氏的起源。
史料記載
- 昭武」一詞最早見於《漢書》中《地理志》所屬的張掖郡昭武縣(今甘肅),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見於《魏書》、《北史》、《隋書》、兩《唐書》中的各 《西域傳》。另據《北史》、《隋書》,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
- 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擊走,西遷中亞河中地區,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稱昭武九姓。根據《隋書》,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為姓。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