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關隴集團」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一個說法,將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
- 北魏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合稱六鎮(武川鎮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六鎮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但後期漢人逐步成為主體。
- 公元533年(永熙二年),關中大行台賀拔岳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開始對抗高歡,並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以賀拔岳舊部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 到西魏時,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在當時戰火紛飛的狀態下,西魏是軍政合一的,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是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
-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關隴集團
|
特徵 入則為相出則為將無文武分途之事
|
起始時間 533年(永熙二年)
|
主要貴族 北方六鎮武將和關隴豪族
|
主要人物 八柱國、十二將軍
|
背景
- 《後漢書·公孫述傳》:「令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是光武帝解除了對函谷關以西和隴地的憂慮,專心向東征伐,占有天下的四分之三)[1]
-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魏六鎮爆發軍民起義,得到關隴地區人民響應。爾朱榮派遣尓朱天光、賀拔岳、侯莫陳悅征討。關隴既定之後,尓朱氏家族卻被消滅,北魏大權又盡歸高歡,賀拔岳已掌握關隴地區軍事實權。賀拔岳團結了一批武川軍人以及關隴本土的士族大姓。但賀拔岳不久便為親高歡的侯莫陳悅殺害。賀拔岳舊部對宇文泰並非心悅誠服。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宇文泰遠遜於關東的高歡和江南的蕭梁。高歡的軍隊曾多次深入關隴腹地進行劫掠。關隴地區在漢魏以來,一直是漢族傳統文化只淵藪所在,特別是自晉末喪亂以來,許多文人志士多避難於此,宇文泰軍團成員主要是六鎮鮮卑,人數亦較少,不論是擴充軍事力量還是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都必須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與關隴地區的地主階級取得認同,必須同他們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同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了所謂的關隴集團。
- 唐 駱賓王 《早秋出塞寄東台詳正學士》詩:「 溪月明關隴,戎雲聚塞垣。」關隴和河東等地豪強地主的力量,在東、西魏的爭奪戰中,這些豪強地主都歸附了宇文泰。
- 關隴集團是以宇文家族為首的西魏北周上層統治者組成的政治集團,集團的成員是「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徒之事」。
產生
- 武川鎮本是北魏前期在首都平城以北設置,用以防備柔然入侵的六鎮之一。六鎮,一般是指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之外,又有御夷等鎮。大部位於北魏的北方邊境,即今內蒙古境內。六鎮是北魏的軍事要塞,歷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北魏原來一直以平城為國都,為了防禦北邊的柔然南下,拓跋燾設此六鎮,以拱衛都城。當時,六鎮將領,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較高貴的,在六鎮作兵是光榮的。[2]
- 然而,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平城不復為國都,六鎮也失去軍事上的意義,將兵地位一落千丈。他們遠在漠北,少有接觸漢文化的可能,與南遷的鮮卑貴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經濟地位上也處於劣勢。氏族部落成員當兵是義務也是權利,拓跋氏封建化後,兵戶身份低人一等。加上漢化後的北魏政府受到漢制度的影響,常常把犯罪的人發配六鎮為兵,更使六鎮兵民的處境不佳。六鎮將兵中,不滿情緒逐漸增長。起義終於在六鎮首先爆發了。北魏全國陷入嚴重動盪。雖然動亂由爾朱榮平息,卻造成軍閥割據。公元528年,万俟丑奴在關中作亂稱帝,不斷攻伐北魏王朝。一支僅有一千人的北魏軍隊是在賀拔岳統領下,前來參與對万俟丑奴的征討,最終入定關隴。爾朱家族覆滅後,高歡以大丞相的身份控制朝政,政局依舊昏亂。
- 公元533年(永熙二年),北魏孝武帝密令賀拔岳對抗高歡,並刺破自己心口前的皮肉,取出鮮血,派使者送給賀拔岳,任命賀拔岳為都督二雍二華二岐豳四梁三益巴二夏蔚寧涇二十州諸軍事、大都督。賀拔岳開始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各方力量。[3]
- 在賀拔岳遇害後,賀拔岳舊部擁立宇文泰繼任首領,繼續立足關隴,與高歡分庭抗禮。此後,有懷朔鎮出身的高歡和武川鎮出身的宇文泰,兩人各自擁立皇帝,使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宇文泰將武川人編成一軍,復以武川人統領此軍,使西魏政權牢牢握在武川人手中。而由於西魏統轄關中(今陝西省)、隴西(今甘肅省東南)地區,所以又名關隴集團。宇文泰為了對抗東魏,創設了府兵制,以十二大將軍、八柱國為其將領,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成為西魏以及後來北周的統治層。
- 八柱國中趙貴有擁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于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正是由於這些人各顯其才於,才鑄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輝煌。
- 北周武帝攻滅北齊,統一了華北,卻在統一全國前病逝。其子北周宣帝行事奇異,繼位後不久即禪讓予幼子北周靜帝,自詡為太上皇而耽於遊樂,政事全交給天元皇后楊麗華的父親,外戚楊堅(即之後的隋文帝)。
組成
特徵
- 關隴集團是一個政治統治集團亦稱關隴六鎮集團、六鎮胡漢關隴集團或武川鎮軍閥。武川鎮軍閥之名來自清代考據學史家趙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記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陳寅恪再提出新學說,用以闡釋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權的特點。關隴集團一詞為陳寅恪命名,關隴集團是一個政治統治集團,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國,由北魏六鎮武將、代北武川鎮的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豪族如京兆韋縝、河東柳澤、太原郭彥、武功蘇椿、河內司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組成。
- 以隋、唐為例:楊堅本身便是關隴集團的一員。楊堅建國,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至於唐朝,李唐自稱出自隴西李氏,以西涼李暠的嫡裔自居,但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測》等三文,認為李唐冒稱隴西,實為趙郡李氏的一支。
-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曾言:「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並多次引用《庾子山集》,證明關隴士人與鮮卑胡姓的關係。
-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此集團有兩大特徵:
成員
- 柱國,為春秋戰國時楚國所設立,意為軍隊的高級統帥,兩漢時取消,宇文泰再興西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5],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而從西魏到北周、隋、唐,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曆代皇后多在這些家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后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里的獨孤信。而這些家族後來的盛況,都源於在南北朝最後的亂世中這些名將的豐功偉績。
- 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皆世之名將。其中楊忠即為隋文帝楊堅之父。
終結
- 歷史學家雷依群的《論關隴集團》指出,隋文帝時關隴集團已經退出歷史舞台。[6]
- 由於宇文泰的善於撫循,關隴集團在其生前尚能精誠團結,一致對外,其間雖有矛盾和摩擦,但彼此間的融洽合作尚居於主導地位。但宇文泰死後,矛盾便開始發生,先後有趙貴、獨孤信謀襲宇文護事,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宮伯乙弗鳳發動的宮廷政變未遂事件,衛王宇文直之亂等事件。這些事件暗示了在關隴軍事政治集團內部已產生了危機。而楊堅勢力的崛起,則直接導致了關隴集團的衰落與滅亡。楊堅代周,其政權中人物已擺脫了「關中本位」之限制,關隴集團在楊堅禪周之後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7]
- 楊堅受禪於靜帝建立了隋朝。黃永年認為關隴集團只是存在於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關隴集團到唐初已不復存在。唐高祖時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關隴的不及半數,並不能稱之為一個集團。無論從太原元謀立功名單或高祖朝宰相名單,都看不出當時仍在執行「關中本位政策」組建關隴集團。在太宗朝的功臣實封差第名單、宰相名單、圖畫凌煙閣名單中,關隴集團人物寡少,只占少數,唐太宗仍然不執行「關中本位政策」,關隴集團之在唐初消失,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8]
-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兵役徭役急征暴斂,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於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八柱國之一的後裔李淵起義。
- 岑仲勉反對說:「況隨宇文泰入關之北族,雖暫改河南郡望為京兆,但至唐時已大都恢復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趙郡,又何愛於隴西而堅持不改?陳氏之說,殊未可信。」 [9] 「陳氏必要把僧孺、令狐楚排出於西魏以來關隴集團之外,無非歪曲史實以遷就其臆見。」
相關視頻
- 楊玄感成關隴集團反隋第一人其中還有李密為其獻策
參考資料
- ↑ 許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495
- ↑ 白壽彝.中國通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30
- ↑ 《周書·卷十四·列傳第六》:岳自詣北境,安置邊防。率眾趣平涼西界,布營數十里,托以牧馬於原州,為自安之計。先是,費也頭万俟受洛干、鐵勒斛律沙門、解拔彌俄突、紇豆陵伊利等,並擁眾自守,至是皆款附。秦、南秦、河、渭四州刺史又會平涼,受岳節度。
- ↑ 4.0 4.1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41-42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三》:初,魏敬宗以爾朱榮為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此官遂廢。大統三年,文帝復以丞相泰為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官,凡八人,曰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欣,趙郡公李弼,隴西公李虎,河內公獨孤信,南陽公趙貴,常山公于謹,彭城公侯莫陳崇,謂之八柱國。
- ↑ 雷依群.《論關隴集團》《史學月刊》:《史學月刊》編輯部,河南大學,河南省歷史學會,1999:36
- ↑ 雷依群.《論關隴集團》《史學月刊》:《史學月刊》編輯部,河南大學,河南省歷史學會,1999:32-36
- ↑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 ↑ 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