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伏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伏威

杜伏威(?-624年),隋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齊州章丘人。自幼家貧,慣於偷盜,與輔公祏是刎頸之交。輔公祏常從姑家裡偷羊送給杜伏威吃。因盜案案發,官府追捕,兩人落草為寇,時年十六。

大業九年(613年),與輔公祏率眾起義。後轉戰到淮南,漸漸擴張勢力,自稱將軍,陸續合併苗海潮部、趙破陣部等起義軍,勢力大增,屯並六合,威脅江都,連敗隋將宋顥公孫上哲陳棱等,在淮南的歷陽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又合併江淮各部,占有江淮間廣大地區。大業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武德二年,投降唐朝,授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封吳王,賜姓李。次年,擊敗李子通,將根據地遷至江南的丹陽。武德四年,唐軍攻圍洛陽,杜伏威遣兵助戰。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召杜伏威入朝,臨行前以輔公祏留守丹陽,將兵權交給右將軍王雄誕,輔公祏心生不滿。朝廷以杜伏威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書令,以示寵遇。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輔公祏偽稱接到杜的命令起兵反唐,兵敗被殺。不久,輔公祏偽造的書信被發現,李淵未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之官,並籍沒其家眷。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暴卒於長安。李世民即位後,知杜伏威冤,將其赦免。

人物生平

杜伏威是齊郡章丘縣人,年輕時潦倒失意,也不經營謀生之業,家庭貧用不能養活自己,經常穿壁翻牆偷東西。與輔公祏是生死之交。輔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為業,公祏多次偷羊來送給杜伏成,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於是告發了他們偷盜的事倩。郡縣緊急追捕他們,杜伏威與輔公祏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幫人組成強盜集團,他當時年僅十六歲。

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逃竄到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地區,組織山賊,與輔國祏率眾起義。

大業十一年(615年)十月,東海李子通率所部萬餘人來淮南投靠杜伏威。這個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時是依附在長白山(是山東的,不是東北那個)左才相手下,後來因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只得離開長白山,這次到淮南其實有些逃難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勢力增強,杜伏威當然高興,不料李子通也是個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變,妄圖吞併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措手不及,全軍大亂,杜伏威本人在李子通的追殺下身負重傷,關鍵時刻,杜伏威的養子(杜在軍中挑選壯士收為養子,共有三十餘人)兼大將王雄誕背負他藏匿到蘆葦叢中,僥倖躲過了追殺。這次兵變,杜伏威的勢力受到很大打擊,從此與李子通結仇。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因北方多事,不顧群臣反對,離開長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將公孫上哲率軍前往鎮壓,雙方戰於鹽城(今江蘇鹽城),公孫上哲軍隊被全殲,隨後,大將陳陵帶八千精銳討伐杜,陳、杜多次交手,畢竟陳陵的軍隊訓練和器械遠強於杜,杜伏威軍連連失利。但陳陵兵力不多,想剿滅杜伏威也不容易,雙方打成僵持。

同年十二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十餘萬人,聲威赫赫。按理隋軍應該軍心大振,杜伏威難逃滅亡,不料正是楊廣的到達給了杜伏威崛起的機會。正逢當年是荒年,老百姓本來就已無以為生,再被官府如此壓榨,終於造成了一場大飢謹。據記載,老百姓先是吃樹皮樹葉,後煮土為食,"諸物皆盡,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機吸收了大批手下,勢力迅速膨脹。

大業十四年(618年),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弒殺楊廣,委任杜伏威為歷陽太守,杜伏威沒有接受。同年,向東都(今河南洛陽)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為強,率主力圍攻江都。陳棱兵微將寡,只得分別向杜伏威、沈法興求救。二人均不願李子通占領江都,於是都派出援軍,杜伏威是親自領兵,沈法興則派出自己的兒子沈綸。如果只有一方派出援軍,也許事情就簡單得多,但既然雙方都來了,結果就是誰也不動手,大家互相觀望。

武德三年(620年)是亂世的高潮,天下局勢已經明朗,李淵王世充竇建德三足鼎立之勢已基本形成,三巨頭之間摩擦不斷,時刻準備決戰。其他中小勢力為求生存,也加劇了彼此的兼併,都力圖在短期內壯大自己以增加自保的能力或歸降的籌碼。在這種背景下,李子通全力進攻沈法興,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鎮京口,又擊殺了沈派來迎擊的大將蔣元超,沈主力喪失殆盡,只得放棄丹陽、毗陵,逃回吳郡老家。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620年7月5日),唐朝徙封杜伏威為吳王,賜姓李氏,加授東南道行台尚書令。 同年,擊敗李子通,將根據地遷至江南的丹陽(今江蘇南京)。戰敗後,李子通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動撤往京口,又逃往太湖,江西之地盡為杜伏威所有。武德五年(622年)夏,李世民率部平定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徐元朗,徐的地盤與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擊徐圓朗之機,陳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揚威。當此之時,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經煙消雲散,梁師都、高開道、徐圓朗之輩或僻處邊疆,或滅亡在即,唯一還能對李唐構成威脅的就是杜伏威了。杜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擔心成為李唐下一個進攻目標。為免嫌疑,杜索性上書李淵,請求入朝。李淵收到報告後自然高興,批准杜伏威入朝,於是杜將江淮軍交給義子王雄誕,自己帶了少數親信於當年七月到長安朝見李淵。

武德七年(624年)春,唐軍以趙郡王李孝恭為帥,李靖、李績、闞陵為將對輔公祏發起總攻。這個闞陵也是杜伏威的義子,與王雄誕並稱雙雄,杜伏威入朝時與杜同去長安,因而逃過輔公祏的兵變。闞陵在江淮軍中以勇武著稱,平時負責軍紀,有違反者無論親疏一律法辦,因此在江淮軍內威望極高。兩軍對壘時,闞陵直接衝過去,摘掉頭盔向對方大喝,"汝不識我邪?何敢來戰!"江淮軍軍心散亂,甚至有就此投降的。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闞陵慘遭誣陷,為二人平反恢復名譽,以國公之禮下葬杜伏威。

人物影響

杜伏威在隋末暴政、群雄並起的時勢下毅然起義,與輔公祏領導的江淮義軍沉重打擊了隋朝的統治,並建立了政權。雖然杜伏威志向不高,只求在亂世中保全一方,阻礙了統一的進程,但因江淮義軍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隋軍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也為李唐王朝推翻隋朝、消滅諸義軍並奪得天下做出了貢獻。

歷史評價

《舊唐書》:杜伏威恃勇聚徒,見機歸國,或致疑於高祖,竟見雪於太宗。

王夫之:呂光、杜伏威、劉豫、明玉珍汲汲焉相尊以益其驕,駢首就戮而悔之無及,以死亡易一日之虛尊,且自矜也,人之愚未有如是之甚者也。"

親屬成員

杜伏威有養子十三人,只有闞棱、王雄誕知名。

史書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六》

《新唐書·列傳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