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學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1月2日 (四) 08:11 由 阳光丽姬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外国文学家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學家(Literary Authors)是在電視編劇、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隨筆等方面發表、出版了有一定質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也即是說,文學家就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活動的成功人群,以創作文學作品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學者。

中國文學家

古代

先秦文學家:老子莊子屈原

兩漢文學家: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禰衡

三國兩晉南北朝文學家:曹植曹丕謝靈運江淹陶淵明

隋唐五代文學家: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

宋朝文學家:蘇洵蘇軾曾鞏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柳永楊萬里陸游辛棄疾、;

金元朝文學家:元好問關漢卿王冕

近代

明代:劉基羅貫中吳承恩施耐庵王世貞馮夢龍

清代:納蘭性德厲鶚蒲松齡曹雪芹吳敬梓紀曉嵐龔自珍等。

現當代

胡適魯迅郁達夫茅盾巴金張恨水梁實秋老舍聞一多沈從文許地山葉聖陶路遙郭沫若曹禺冰心徐志摩王蒙史鐵生金庸古龍蕭紅孫犁趙樹理汪曾祺余華陳忠實莫言厲聲教、阿袁(陳忠遠) 、韓少功余秋雨等。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外國文學家

西方:荷馬西塞羅但丁莎士比亞彌爾頓歌德馬克吐溫馬爾克斯

印度毗婆娑蟻垤仙人迦梨陀娑杜勒西達斯泰戈爾

俄羅斯托爾斯泰高爾基

日本紫式部

波斯薩迪菲爾多西

歐文

歐文,W.(Washington Irving1783年~1859年) TOP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Special:%E7%94%A8%E6%88%B7%E9%80%80%E5%87%BA&returnto=%E6%96%87%E5%AD%A6%E5%AE%B6&returntoquery=action%3Dedit%26section%3D6

1783年4月3日出生於紐約。幼年體弱多病,16歲輟學,先後在幾個律師事務所學法律,但對法律並沒有興趣,喜愛文學,喜愛漫遊。1804年因病赴歐洲休養,到過法國意大利英國,一度想成為畫家。1806年回國後在弗吉尼亞州任律師,後幫助他的兩個哥哥經營進口生意。這時他與律師霍夫曼的女兒瑪蒂爾達訂婚,她於1809年早死;後來他雖有過幾次戀愛,卻一直過着獨身生活。1807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創辦一種不定期刊物《雜拌》,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活動,顯露出他的幽默、風趣和含蓄的諷刺才能。

歐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紐約外史》襲(1809)。此後10年,除英美戰爭期間曾於1814年擔任過短期軍職之外,一直在幫助他的哥哥經商。1815年歐文去英國利物浦在他哥哥所開設的分行工作;1818年分行因經濟蕭條而倒閉,歐文留居英國,以寫作為生。

1819年,歐文陸續發表許多散文、隨筆和故事,共32篇;於1820年結集為《見聞札記》出版,引起歐洲和美國文學界的重視。這部作品奠定了歐文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之後,歐文寫了體裁相似的《布雷斯布里奇田莊》(1822年)和故事集《旅客談》(1824年),這兩部作品都較《見聞札記》遜色。

1826年在馬德里任美國駐西班牙大使館館員。

1828年發表《哥倫布的生平和航行》。

1829年發表《攻克格拉納達》;同年曾到格拉納達的摩爾人故宮阿爾罕伯拉遊覽,後出版遊記、隨筆和故事集《阿爾罕伯拉》(1832年)。

歐文曾任美國駐英公使館秘書。牛津大學曾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英國皇家學會也向他頒發了勳章。

1832年歐文回到美國,在紐約受到熱烈歡迎。由於讀者迫切需要他描寫本國的生活,他曾到新開發的美國西部進行考察,寫了《草原遊記》。他還根據大皮貨商約翰.雅各.阿斯托提供的材料。為這個大財閥寫了一部發家史:《阿斯托里亞》(1836年)。

1842年再度赴馬德里,出任美國駐西班牙公使。1846年回國。晚年是在他曾經描寫過的睡谷附近度過。這一時期他的主要作品是3部傳記:《哥爾德斯密斯傳》(1840年)、《穆罕默德及其繼承者》(1849年~1850年)和5卷本《華盛頓傳》(1855年~1859年)。

歐文於1859年11月28日逝世。歐文是散文大師,是美國文學莫基人之一。他的文筆優雅自然,清新精緻,時常流露出溫和的幽默。

歐文的幾部名著早已經林琴南介紹到中國,其中有《柑掌錄》(即《見聞札記》),《旅人述異》(即《旅客談》)和《大食故宮余載》(即《阿爾罕伯拉》)。1949年後翻譯的有《阿爾罕伯拉》《歐文短篇小說選》和《見聞札記》。

庫珀

庫珀,J.F(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年~1851年) TOP

小說家。1789年9月15日生於新澤西州的伯靈頓。2歲時,全家遷移至紐約州庫珀斯敦。附近的湖泊森林以及有關印第安人的傳說,都深深吸引着他。1806年到商船上學習航海,後在安大略湖畔一海軍基地參加造船工作,曾被任為海軍上尉。1811年辭去海軍職務,同一個地主的女兒結婚,定居在庫珀斯敦。31歲時開始寫小說。第1部小說《戒備》於1820年自費出版,很不成功。在妻子鼓勵下,他改變方向,寫了一部他認為「應當是純粹美國式的以愛國為主題的書」,即《間諜》。小說在1821年出版後受到歡迎。以後又寫了反映邊疆生活的《拓荒者》(1823年)和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1824年),在美國文學史上開創了3種不同類型的小說,即革命歷史小說《間諜》、邊疆冒險小說《拓荒者》和海上冒險小說《舵手》。

1826年出任美國駐法國里昂的領事,併到意大利和英國旅行。除了寫海上冒險小說之外,還寫了反映歐洲生活的三部曲:《刺客》(1831年)、《黑衣教土》(1832年)和《劊子手》(1833年),表現教權和封建勢力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前已日趨腐朽和衰落。

1835年回國後寫的小說《歸途》和《家鄉面貌》(1838年)不僅諷刺了美國社會,還諷刺了庫珀斯敦的一些人物的偽善和愚意,因此而受到輿論攻擊。晚年他甚至支持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戰爭。1851年9月14日去世。

庫珀在30年創作生涯中寫了50多部小說和其他著作。他最有成就的作品,如《皮襪子故事集》五部曲,對美國的西部小說產生很大影響。至今仍擁有不少讀者。

愛默生

愛默生,R.W.(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 TOP

思想家、散文作家、詩人。1803年5月25日生於波士頓一個牧師家庭。

1882年4月27日於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去世。17歲畢業於哈佛學院

1826年進入哈佛神學院學習,次年被獲准講道。1828年成為波士頓第二教堂牧師,屬於當時在新英格蘭居優勢的唯一神教派。後因不贊成這一教派的某些教義,放棄神職,於1833年赴歐遊歷,拜訪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蘭道爾柯爾律治華茲華斯等,與卡萊爾結為知交,並深受康德先驗論哲學的影響。

回國後於1836年出版《論自然》一書,這部書幾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

1837年8月31日,愛默生在美國大學生聯誼會上以《論美國學者》為題發表演講,抨擊美國社會中靈魂從屬於金錢的拜金主義和資本主義勞動分工使人異化為物的現象,強調人的價值;提出學者的任務是自由而勇敢地從皮相中揭示真實,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導人;他號召發揚民族自尊心,反對一味追隨外國的學說。

這一演講轟動一時,對美國民族文化的興起產生重大的影響,被霍爾姆斯譽為「我們的思想上的獨立宣言」。

1838年7月15日,愛默生在劍橋的神學院發表題為《神學院致辭》的著名的演講,遭到新英格蘭加爾文教派、唯一種教派等勢力的抗議和攻擊。愛默生的哲學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強調人的價值的積極成分,又吸收了歐洲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思想,發展成為超驗主義觀點。

其基本出發點是反對權威,崇尚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這一觀點有助於打破當時神學和外國的教條的束縛,建立民族文化,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為美國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根據。

自1836年開始,愛默生、阿爾科特里普利等人在波士頓的康科德不定期地聚會討論「神學與哲學的不良狀況」,這可以說是超驗主義運動的起點。他們創辦評論季刊《日規》(1840年~1844年),發表文學作品和主張改革教育、倫理、政治等方面的論文。愛默生一度擔任主編,是超驗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

愛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所寫,重要作品還有《論自助》《論超靈》等,收在《論文集》(1841年)和《論文集:第二輯》(1844年)中。1847年和1867年分別出版兩冊《詩集》。此外還有《代表人物》(1850年)、《英國人的性格》(1856年)等。

霍桑

霍桑,N.(Nathaniel Hawthorme1804年~1864年) TOP

小說家。1804年7月4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塞勒姆鎮一個沒落的世家。他的祖輩中有人曾參與請教徒迫害異端的事件,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驅巫案」的3名法官之一。

這段歷史對霍桑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霍桑的父親是一名船長,在他4歲時去世。1821年霍桑在親戚資助下進入博多因學院,同學中有詩人朗費羅與後來當選為總統的皮爾斯等。

1825年大學畢業,回到塞勒姆鎮,從事寫作。曾匿名發表長篇小說《范肖》(1828年)和幾十個短篇作品,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1843年)、《雪影》(1851年)等,逐漸得到重視和好評。霍桑的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新英格蘭的歷史或現實生活,着重探討人性和人的命運等問題。

1836年和1846年霍桑兩度在海關任職,1841年曾參加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場。

他於1842年結婚,在康科德村居住。1848年由於政見與當局不同,失去海關的職務,便致力於創作活動,寫出了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說《紅字》(1850年)。

這部作品以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描寫一個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縛的少婦犯了為加爾文教派所嚴禁的通姦罪而被示眾,暴露了當時政教合一體制統治下殖民地社會中的某些黑暗。《紅字》發表後獲得巨大成功,霍桑繼而創作了不少作品。《帶有七個尖角閣的房子》(1851年)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血腥掠奪。

另一部小說《福谷傳奇》(1852年)以布魯克農場生活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社會改良的嘗試失望的心情以及對狂熱的改革者的厭惡。皮爾斯當選為美國總統後,霍桑於1853年被任命為駐英國利物浦的領事。1857年後僑居意大利,創作了另一部討論善惡問題的長篇小說《玉石雕像》(1860年)。

1860年返回美國,在康科德定居,繼續寫作。1864年5月19日去世,身後留下4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

朗費羅

朗費羅,H.W.(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年~1882年) TOP

詩人。1807年2月27日出生於緬因州波特蘭城一個律師家庭。

1822年進入博多因學院,與霍桑是同班同學。畢業後去過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等地,研究這些國家的語言和文學。

1836年開始在哈佛大學講授語言、文學,致力於介紹歐洲文化和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成為新英格蘭文化中心劍橋文學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

1839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讚歌》《生命頌》《群星之光》等音韻優美的抒情詩。1841年出版詩集《歌謠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詩《鎧甲骷髏》《金星號遇難》,也有敘事中含有簡樸哲理的《鄉村鐵匠》《向更高處攀登》等。詩中充溢了淬質奮發的精神和樂觀情緒。這兩部詩集在大西洋兩岸風靡一時,他從此以詩人聞名於世。

朗費羅於1845年發表詩集《布呂赫鐘樓及其他》,因收有《斯普林菲爾德的軍火庫》《》《努倫堡》和《布呂赫鐘樓》等佳篇而為人稱道。《海邊與爐邊》(1849年)包含了詩人向讀者宣告創作意圖的《獻辭》以及通過造船的形象謳歌聯邦的締造的長詩《航船的建造》。

朗費羅的主要詩作包括3首長篇敘事詩,或「通俗史詩」:《伊凡吉林》(1847年)、《海華沙之歌》和《邁爾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年)。

1854年辭去哈佛大學教職,專事創作。次年發表《海華沙之歌》。這是採用印第安人傳說而精心構思的長詩,寫印第安人領袖海華沙一生克敵制勝的英雄業績,以及他結束部落混戰,教人民種植玉米,清理河道,消除疾病等重要貢獻。在美國文學史上這是描寫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詩,但詩的素材主要來源於斯庫爾克拉夫特的著作,作者缺乏直接的生活體驗;詩的韻律完全模仿芬蘭史詩《卡勒瓦拉》,當時雖然受到了讀者的讚賞,卻遭到後代一些評論家的責難。

從1843年起,朗費羅夫婦在幽靜的克雷吉別墅中度過了17年幸福的家庭生活。

1861年他的夫人不幸被火燒傷致死,這一直使他無比悲痛。為了擺脫精神上的重負,他投身於但丁的《神曲》的翻譯,還寫了6首關於但丁的十四行詩,是他最佳的詩作。《路畔旅舍的故事》(1863年)大體上仿效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以《基督》命名的三部曲詩劇於1872年完成。

朗費羅晚年創作不轅,備受尊崇,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曾分別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75歲生日那一天,美國各地的學校都舉行了慶祝。1882年3月24日朗費羅逝世。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獲得這種尊榮的第一位美國詩人。

朗費羅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抒情詩、歌謠、敘事詩和詩劇。他的詩歌在美國廣為傳誦,在歐洲受到讚賞,被譯成20餘種文字;20世紀以來,他的詩名急劇下降,其地位變化之大,在美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

惠蒂埃

惠蒂埃,J.G.(John Greenleaf Whittier1807年~1893年) TOP

詩人。生於馬薩諸塞州黑弗里爾鎮。自幼務農,曾在一專科學校肄業一年,但讀書甚多,深受英國文學尤其是蘇格蘭詩人彭斯的影響;1831年出版的詩文集《新英格蘭的傳說》,描寫新英格蘭農村淳樸的生活和歷史傳說,便表現了這種影響。

1849年出版散文作品《瑪格利特·史密斯日記片段》,以清新的筆法描繪了早期新英格蘭的生活及人們的心理狀態。

從1833年起,惠蒂埃在廢奴主義者威廉·加里遜的影響下積極投入廢奴運動,編輯報紙,撰寫社論和小冊子,同時寫詩號召廢除蓄奴制。詩集《在廢奴問題進展過程中寫的詩》(1838年)和《自由的聲音》(1846年),揭露了奴隸主的暴行和黑奴悲慘的命運。他的詩歌有強烈的戰鬥性,反映了美國廢奴鬥爭中的重大事件,有如一部廢奴運動的編年史。

惠蒂埃的詩集《勞工之歌》(1850年),以不加雕琢的語言謳歌美國早期的漁民、農民、鞋匠、伐木工人的勞動。他的另一些詩歌則對社會暴力表示抗議,對被壓迫的下層人民寄以同情。1859年左右,惠蒂埃又轉而描寫新英格蘭農村的生活和景色,出版了詩集《包羅萬象》(1856年)、《家鄉民謠》(1860年)等。他的著名的長詩《大雪封門》(1866年)曾被評論家譽為「一部優美的新英格蘭田園詩」。

愛倫·坡

愛倫·坡,E.(Edgar Allen Poe1809年~1849年) TOP

詩人、小說家、批評家。1809年1月19日生于波士頓。父母在他幼年時先後死去。1811年他由弗吉尼亞里士滿商人約翰·愛倫收養,隨愛倫夫婦去英國。回里士滿後,進入弗吉尼亞大學肄業一年。曾參加美國陸軍,被選送至西點軍校。

1831年因故被軍校開除,在巴爾的摩、里士滿、紐約與費城等地寫稿,曾在《南方文學使者》《伯頓紳士雜誌》參與編輯工作。1835年與表妹維吉尼亞·克萊姆結婚;1847年妻子病故,此後精神日益失常。

1849年10月7日死於巴爾的摩。

愛倫·坡的詩集有《帖木兒》(1827年)、《艾爾·阿拉夫》(1829年)、《詩集》(1831年),詩中大多是古怪、奇特、病態的形象。他強調寫憂鬱的情緒,著名的《烏鴉》(1845年)一詩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愛倫·坡的短篇小說也頗有影響。他大約寫了70篇短篇小說,收在《述異集》(1840年)中。他的小說大致可分為恐怖小說和推理小說。前者包括《厄舍古廈的倒塌》《紅色死亡假面舞》《莉蓋亞》《黑貓》《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後者如《莫格街謀殺案》《被竊的信件》《馬里·羅蓋特的秘密》《你是那人》《金甲蟲》等。《莉蓋亞》被認為是他最好的小說。愛倫·坡在西方還被認為是偵探小說的鼻祖,他的上述這類小說對西方偵探小說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愛倫·坡的文學批評論著有《創作哲學》(1846年)、《詩歌原理》(1850年)等。

斯托

斯托,H.B.(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年~1896年) TOP

女作家。生於康涅狄格州。父親是牧師。1832年她隨父遷往辛辛那提市,擔任教員。這座城市與南部蓄奴州僅一河之隔,她的一家積極參與援助逃亡奴隸的活動。她對黑人奴隸的遭遇十分同情,對奴隸制深惡痛絕。

1836年與卡爾文·埃利斯·斯托教授結婚。1850年隨夫遷至緬因州:她寫的長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1852年)揭露了南部種植園黑人奴隸制的殘暴和黑奴的痛苦。小說讚揚了伊萊扎夫婦所代表的黑人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解放而作的鬥爭,同時也推崇湯姆所體現的逆來順受的基督教博愛寬恕精神。小說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反奴隸制的鬥爭,但也遭到奴隸主的詆毀。

1856年她發表了根據黑奴起義領袖德雷德·司各特的事跡寫成的長篇小說《德雷德,陰暗的大沼地的故事》。

梭羅

梭羅,H.D.(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1862年) TOP

作家、思想家。生長在波士頓附近超驗主義思想運動中心康科德村,父親是小業主。20歲於哈佛大學畢業,曾任教師,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在學生時代與愛默生相識,在愛默生影響下,閱讀柯爾律治、卡萊爾等人的著作,研究東方的哲學思想,同時以愛默生倡導的「自助」精神進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獨立見解。

梭羅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寫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馬克河上划船漂游,寫成《在康科德與梅里馬克河上一周》(1849年),發揮了他對自然、人生和文藝問題的見解。他的代表作《沃爾登,或林中生活》(1854年)記錄了他於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爾登湖畔度過的一段隱居生活。在他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融匯合,揮然一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凱瑟

凱瑟,W.(Willa Cather1873年~1947年) TOP

女作家。出生在弗吉尼亞州,幼時隨父母遷居到中西部的內布拉斯加州。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後曾任中學教員、記者和雜誌編輯。1912年開始專事寫作。早期作品受亨利『詹姆斯的影響。後來聽從女作家沙拉·奧納·裘維特的勸告,以自幼所熟悉的西部邊疆生活為題材,創作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哦,拓荒者們!》(1913年)與《我的安東尼亞》(1918年)兩部小說描寫第一代東歐北歐的移民與大自然搏鬥的艱苦生活,以及他們處理新舊文化衝突中人與入之間的關係的情形。《一個沉淪的婦女》(1923年)寫一個開發西部的實業家的妻子被投機商引誘而走向墮落。《教授的住宅》(1925年)寫一個歷史教授看不慣崇拜金錢的家人,與一出身清寒的青年學者托姆·奧特蘭結成忘年之交。

凱瑟以後的作品進一步從北美洲的歷史中發掘她所想望的精神美。在《死神來迎接大主教》(1927年)中,歌頌了19世紀在新墨西哥印第安人中間傳教的天主教神父的獻身精神。《莎菲拉與女奴》(1940年)寫南北戰爭前弗吉尼亞一個白人婦女如何幫助一個女黑奴逃往加拿大而獲得了自由。凱瑟的作品結構勻稱,節奏舒緩從容,文字清新優美。近年美國批評界認為她是加世紀美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