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勒西達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勒西達斯(Tulasidas 1532~1623)印度印地語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羅摩功行錄》(或譯《羅摩功行之湖》)是印度北部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三、四百年來,它在印地語地區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梵文古典文學中它據以改寫的蟻垤的《羅摩衍那》。杜勒西達斯以《羅摩功行錄》而享有崇高的聲譽,成為印地語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詩人,有些地方甚至為他立廟祭祀。

人物簡介

據傳杜勒西達斯出生於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附近農村的婆羅門家庭,卒於貝拿勒斯河畔。自幼父母雙亡,孤苦伶仃,行乞為生。15歲時被人收養,隨師父在貝拿勒斯學習梵文和宗教經典,聆聽師父講毗濕奴大神化身下凡為羅摩的故事。成年後拋妻出家修行。他曾週遊過許多地方,從事過宗教改革活動。後在阿逾陀寫作《羅摩功行錄》。晚年定居於貝拿勒斯。他是虔誠的印度教徒,追求解脫,但也關心世俗生活,深知人民疾苦,認為社會的出路在於建立羅摩王朝式的國家,而個人的出路在於虔誠地膜拜羅摩。他還認為文學是最能訴諸人心的工具,畢生用詩歌向人民灌輸對羅摩的虔敬,陶冶人心,以期改造社會。

主要作品

  • 主要有長篇敘事詩《羅摩功行錄》,又譯《羅摩功行之湖》。
  • 宗教讚美詩集《謙恭書》,共包括 279 首詩,各首都是獨立的,主要歌頌羅摩、毗濕奴濕婆等天神,另外歌頌傳統羅摩故事中其他正面人物。在主要歌頌羅摩的詩中,吟唱了羅摩事跡中的一些細節,詩人給他加上各種美稱,自己則以一種極其渺小卑微的身份來祈求保護和解脫。
  • 抒情詩《歌集》寫羅摩故事的詩,分作7篇,共328首。這部詩集抒情多於敘事,主題還是歌頌羅摩,但沒有突出其神性 ,而是刻畫其人性。有人認為它是《羅摩功行錄》的摘要。
  • 格言詩《雙行詩集》收詩 573首,大部分是格言詩,如說真正的朋友在患難中才能分辨,英雄行為在戰場上才能表現;又如說壞人跟好人在一起也不會變好,正如毒蛇在檀香木的林中仍然有毒;又如說壞人一時變好必有奧妙,正如蛇進洞時必須把身子伸直。此外,有少數詩指責了無道昏君。
  • 敘事詩《 黑天歌集 》是描述黑天的愛情故事。
  • 敘事詩《 詩的主人》以羅摩故事為線索,總結了詩人一生的經歷。

詩人一生中寫了12部詩。[1]

作品影響

《羅摩功行錄》是以蟻垤所著的《羅摩衍那》和一位無名氏作者所寫的《神靈羅摩衍那》為藍本加工改寫而成,結構大體相同,所寫的中心故事也相同,作者成功地刻劃了理想的人物,不僅羅摩的形象比《羅摩衍那》中的羅摩更為高大完美,甚至羅摩的母親和弟弟婆羅多與羅什曼那也是如此,因而吸引了讀者。篇幅大致相當於蟻垤的《羅摩衍那》的一半,它只保留了中心故事和有關的情節,捨棄了無關的情節和公式化的繁瑣的描寫部分。全部故事是通過三個人物口述、三個聽眾逐一轉述的辦法進行的。全詩都是工整的格律詩,一般由四首四行詩和一首雙行詩組成,十八行詩為一節。每篇開頭有少量梵文詩,起公式化的讚頌的作用。

在印度的印地語文學史上,再沒有其他任何一個詩人比杜勒西達斯更為有名,也沒有任何其他一部作品的影響能比得上杜勒西達斯的《羅摩功行錄》。就是在印地語地區以外的地方,《羅摩功行錄》也有巨大的影響。兩千多年來,在包括梵語在內的各種語言中,根據蟻垤仙人的史詩《羅摩衍那》的羅摩故事為題材而改寫的長篇敘事詩很多,杜勒西達斯的這一本《羅摩功行錄》最為著名。[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