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家元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8日 (六) 19:19 由 Dym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G1=Toponym }} {{行政部门}} {{Politics}} {{国家象徵}} '''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最高代表象徵,履行宪法赋予之权力和…”)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Template:行政部門 Template:Politics Template:國家象徵 國家元首國家的最高代表象徵,履行憲法賦予之權力和義務。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稱號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視乎各國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僅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 半總統制的國家元首

總統制下,國家元首同時為政府首腦,不設總理,可主動行使行政權力。例子:美國巴西土耳其[註 1]

半總統制,或稱「雙首長制」下,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總理、首相)分享行政權力。例子:法國俄羅斯葡萄牙

議會制下的國家元首 沒有實權的虛位元首

議會內閣制下,國家元首擁有行政權力,但由以總理為首的內閣代為行使。例子:英國意大利印度

虛位元首,無行政權力,主要是國家象徵。例子:德國日本

「元首」一詞由來

「元」有最第一、初始之意,「首」即首腦、首魁,意義引申為領袖。「元首」連用見於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如「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幼學瓊林》解釋為尊崇華夏天子身為眾君之長之意。

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

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通常由選舉選出,是行政機關的首長,獨立於立法機關。屬行政機關的政府只向總統負責,總統有權任命和解僱而無需經過議會,因而有相當大的行政權。

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國)的國會可決定是否贊同主要官員的任命、討論候任人是否合適,但沒有權批淮或否決任命。任命後的主要官員不必向國會集體負責,與內閣制的問責不同。

有些接近總統制的國家設有「總理」一職。這些「總理」的政治影響力通常不大,有些更只是管理人員而並非政治家。與內閣制的總理(或稱首相)不同,總統制的「總理」沒有憲法賦予的實權,政治地位比較低,通常負責政府日常運作,並只向總統負責,而不是議會。簡言之,內閣制下的總理領導執政黨和政府;總統制下的總理卻是服務政府,如其他官員一樣,可能隨時被解職。

美洲國家普遍採用總統制美國是其中的代表。雖然大部分的總統由民主選舉產生,也有部分國家元首是發動政變起義奪權而產生(如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總統制的特徵是行政機關的權力普遍較議會大,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具有相當大的行政權,若無立法及司法的制衡,總統與君主獨裁制可有相似的地方。

美國的總統制源自18世紀英國西敏制。當時英國君主的權力仍然很大,通過內閣控制英國政府國會無權過問。所以有人認為,現代的總統制事實上承襲自18世紀歐洲的「舊制度」。直至1868年,美國總統安德魯·約翰遜受國會彈核,幾乎丟職,總統權威受削,但隨著美國。隨着很多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從行政(首長)主導發展成國會(內閣)主導,有人曾預測美國會跟隨歐洲模式,從總統制漸變為半總統制,甚至內閣制,美國眾議院議長將成為權力核心,變為名義上的美國總理,但這並沒有成為事實。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伍德羅·威爾遜的領導令總統重建及增強政治影響力,使總統成為美國的象徵。

議會制下的國家元首

議會制(又稱內閣制)的國家中,國家元首(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議會共和制下的總統)只是國家的象徵,理論上擁有行政權力(所以英國政府目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即理論上政府是屬於君主的,而不是議會的)。事實上,憲制經歷漸進的演變,由首相總理領導的內閣行使實際權力,首相總理由國會選出,內閣向國會負責,必須得到國會大多數的支持,國會有權向首相或總理領導的內閣提出信任動議。因此,政府內閣代元首處理行政事務,但向國會問責。但議會制下的國家元首往往保留若干傳統以及憲制特權,例如英女王在現行英國君主立憲制當中具備諮詢權、褒奬權及警告權,部份國家的總統仍擁有解散國會的有限權力。此外,英國首相還必須每周會見女王,匯報政務以及諮詢女王意見。在一些特殊問題上,女王甚至會行使其警告權,這種每周會面是正式且嚴肅的。對首相來說,與女王的會面可能要比接受下議院質詢更加重要,因為首相給女王的彙報往往更加詳細和坦誠。

議會制國家中,以往憲法賦予國家元首很大的行政權力,有如總統制下的總統。隨著時代變遷而演化出的問責機制,國家元首的權力同樣只是象徵性。

英聯邦國家的議會制依據一系列的憲法條文、不明文的慣例、樞密院令英王制誥等運作。總督在特殊的情況下可能有額外的權力,例如1975年,澳洲爆發憲政危機,澳洲總督約翰·柯爾解除澳洲總理高夫·惠蘭的職務。

曾有國家元首因為國家陷入危機的情況下擅用大權。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德軍投降,違反政府的意願。利奧波德三世認為他要根據登基時的誓言為國家負責,而他判定他的政府選擇對抗是錯誤的,會損害比利時的利益,於是他代國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經投票後比利時的人民容許他續任,但由於他的做法引起的爭議不斷,最終他放棄王位。 1922年,含糊過時的意大利王國憲法讓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能夠在有爭議的情況下任命貝尼托·墨索里尼為總理。

半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

半總統制兼具總統制和內閣制的特點,政府需向總統國會負責。根據法國現行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總統任命總理,不需要得到眾議院(Chamber of Deputies)支持。所以當國會被反對派控制時,總統只能從反對派中揀選總理,稱為共治(Cohabitation)。例如,1980年代,左派的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任命了新戴高樂派(右派)的雅克·希拉克為總理。(法國的「共治」通常由總統負責制定國家的外交政策,總理則負責國內事務。)

有些國家的政制逐步演化成類似半總統制,甚至總統制,例子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國的憲法規定,聯邦大總統任命的內閣要向國會(Reichstag)負責,但民選總統在緊急情況下可運用很大的酌情權。最初總統只是象徵式的國家元首,政務由國會主持。但由於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政局不穩,總統開始運用緊急權力。1932年,權力嚴重失衡,就算總理在國會得到支持,總統興登堡也能隨意廢立。最後,興登堡沒有諮詢國會,利用職權任命了阿道夫·希特勒當總理,造就了納粹的獨裁統治。

採行雙首長制的國家或政權尚包括中華民國大韓民國俄羅斯波蘭等。

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元首

社會主義國家奉行一黨執政黨國體制執政黨領袖總書記第一書記等)擁有高於國家元首的權力和政治地位,一般情況下被視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很多情況下,政黨領袖會兼任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的職務,以獲得代表國家的身份從事外交活動,但在國內更多強調其黨首的身份。中國越南老撾的國家元首稱為國家主席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朝鮮在2016年前憲法上以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為外交上的國家代表;2016年之後為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本身沒有設置獨立的國家元首職位,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作為集體元首的代表,直到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設立蘇聯總統職務。除此之外,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等國都曾在中後期設置「總統」職務作為國家元首代表本國。

無行政權力的國家元首

無行政權力的國家元首完全沒有實權,通常稱之為虛位元首。在不同的國家,這些元首的權力和職責各異。1970年代,瑞典通過現代憲法,瑞典國王在議會的一切權力被廢除。但內閣每月仍會向國王在王宮內正式匯報。相反,無實權的愛爾蘭總統要接觸內閣官員需經過總理辦公室安排,但總理仍會向總統匯報;總統不能取得政府文件。1982年底,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第四部《憲法》,恢復設立國家主席作為國家元首機關,不過沒有賦予任何實質職權,直到2004年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28條憲法修正案,增加了國家主席「進行國事活動」的權力[1]

無行政權力的國家元首在20世紀出現。

著名的例子包括:

國家元首的備位元首

在「總統制」的國家副總統被稱為「備位元首」,當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在任期當中死亡、因犯罪被解除職務或是不能視事時,副總統繼位之。副總統基本上沒有任何職權,但可經總統授權行使若干權力,權限內容由各國憲法明定之。在「半總統制」國家中,副總統一職不是必要設的職位,例如在俄羅斯大韓民國,如果總統出缺一般由總理代理職務,直至選出新總統。在社會主義國家當中,備位元首一般稱之為國家副主席國務委員會副主席,作為協助國家主席國務委員會主席工作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議會共和制國家當中,備位元首一般不是必要設立的職務,因為多數議會制國家的國家元首為無行政權力的虛位元首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個施行的總統制的政體,從1789年至今一直維持,並且一開始就考量到了做為國家領導人的總統有可能會發生不能視事的情形,故從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時便有一位副總統約翰·亞當斯同時在位,其任期與總統的完全一樣,因此可以說,美國副總統的歷史就與美國總統的歷史一樣長。美國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

著名的例子包括:

分類的複雜性

雖然有清晰的類別,但有時卻難以把國家元首歸類。

議會制的列支敦士登在2003年修改憲法,賦予列支敦士登親王很大的權力,可以否決立法和解散內閣。相對於議會,親王的權力加強了,這可以說該國的政制發展方向是半總統制。同樣,1974年希臘修改憲法,加強了總統權力,使希臘的國家元首變得與法國半總統制下的總統更為相似。英國君主理論上可以解散政府,所以嚴格來說英國是類似於半總統制國家。

界定國家元首的類別時,應同時觀察國家的實際運作,而不應只談理論。19世紀以來英國君主從未逼令政府首腦下台;希臘一直以來都是實行議會制。所以,除非列支敦士登親王行使法理上容許的權力,否則該國政治體制應該仍被視為議會制。相反,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一個無實權的職位,然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未禁止國家主席擔任其他公職和黨內職務,因此從1993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接任國家主席起,除過渡時期(如習近平在2012年11月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至2013年3月擔任國家主席之間的大約四個月左右的時間)以外,國家主席都會依照慣例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這個黨內最高職位的擔任者出任而握有實權。而在俄羅斯等部分國家,國家元首是否掌握實權往往因擔任者而異:當2000年-2008年及2012年5月7日至今政治強人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統期間,俄羅斯總統的實際地位與俄羅斯憲法規定基本上一致。而2008年至2012年間普京改為擔任俄羅斯總理時,外界更傾向於認為俄羅斯的政體與德國印度等國家的內閣制相似。

2016年7月,各國或政權現任元首名稱有20種:

使用數量 使用名稱 使用國家或政權
184 總統
  1. Template:AFG
  2. Template:ALB
  3. 22x20px 阿爾及利亞
  4. 22x20px 安哥拉
  5. 22x20px 阿根廷
  6. Template:ARM
  7. 22x20px 奧地利
  8. Template:AZE
  9. 22x20px [[Bangladesh|]]
  10. Template:BLR
  11. Template:BEN
  12. Template:BOL
  13. Template:BWA
  14. 22x20px 巴西
  15. Template:BGR
  16. Template:BFA
  17. Template:MMR
  18. Template:BDI
  19. Template:CPV
  20. Template:CMR
  21. 22x20px 中非
  22. Template:TCD
  23. 22x20px 智利
  24. Template:COL
  25. Template:COM
  26. Template:COD
  27. Template:COG
  28. Template:CRI
  29. 22x20px 象牙海岸 ;zh-hk:科特迪瓦; zh-sg:象牙海岸
  30. Template:HRV
  31. Template:CYP
  32. 22x20px 捷克
  33. Template:DJI
  34. Template:DMA
  35. Template:DOM
  36. Template:ECU
  37. 22x20px 埃及
  38. Template:SLV
  39. Template:GNQ
  40. Template:ERI
  41. Template:EST
  42. Template:ETH
  43. Template:FJI
  44. Template:FIN
  45. 22x20px 法國
  46. Template:GAB
  47. Template:GMB
  48. Template:PSE
  49. Template:GEO
  50. Template:DEU
  51. 22x20px 加納
  52. Template:GRC
  53. Template:GTM
  54. Template:GIN
  55. Template:GNB
  56. Template:GUY
  57. Template:HTI
  58. Template:HND
  59. 22x20px 匈牙利
  60. Template:ISL
  61. 22x20px 印度
  62.  [[Indonesia|]]
  63. 22x20px 伊朗
  64. Template:IRQ
  65. Template:IRL
  66. 22x20px 以色列
  67. 22x20px 義大利
  68. Template:KAZ
  69. Template:KEN
  70. Template:KIR
  71.  韓國
  72. Template:KOS
  73. Template:KGZ
  74. Template:LVA
  75. Template:LBN
  76. Template:LBR
  77. Template:LTU
  78. Template:MKD
  79. Template:MDG
  80. 22x20px 馬拉維
  81. Template:MDV
  82. Template:MLI
  83. Template:MLT
  84. Template:MHL
  85. Template:MRT
  86. Template:MUS
  87. 22x20px 墨西哥
  88. Template:FSM
  89. Template:MDA
  90. Template:MNG
  91. Template:MNE
  92. Template:MOZ
  93. Template:NAM
  94. Template:NRU
  95. Template:NPL
  96. 22x20px 尼加拉瓜
  97. Template:NER
  98. Template:NKR
  99. Template:NGA
  100. 22x20px 巴基斯坦
  101. Template:PLW
  102. Template:PAN
  103. Template:PRY
  104. Template:PER
  105.  菲律賓
  106. 22x20px 葡萄牙
  107. 22x20px 波蘭
  108. Template:ROU
  109. 22x20px 中華民國
  110. 22x20px 俄羅斯
  111. Template:RWA
  112. Template:SMR
  113. Template:STP
  114. Template:SEN
  115. Template:SRB
  116. Template:SYC
  117. Template:SLE
  118. 建立縮圖錯誤:convert: memory allocation failed `/tmp/svg_77c13a957e0610617c9d440a/Flag_of_Singapore.svg' @ error/svg.c/ReadSVGImage/2976.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PNG:/tmp/transform_6d884c5a5cee.pn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新加坡
  119. 22x20px 斯洛伐克
  120. 22x20px 斯洛維尼亞
  121. Template:SLB
  122. Template:SOM
  123. 22x20px 南非
  124. Template:SSD
  125. 22x20px 西班牙
  126. Template:SDN
  127. Template:LKA
  128. Template:SUR
  129. 22x20px 敘利亞
  130. Template:TJK
  131. 22x20px 坦桑尼亞
  132.  泰國
  133. Template:TLS
  134. Template:TGO
  135. 22x20px 突尼西亞
  136. Template:TUR
  137. Template:TKM
  138. Template:TTO
  139. Template:ARE
  140. 22x20px 烏干達
  141. Template:UKR
  142. 22x20px 美國
  143. Template:URY
  144. Template:UZB
  145. Template:VEN
  146. Template:YEM
  147. Template:ZMB
  148. Template:ZWE
  149. Template:VUT
  150. Template:TRNC
  151. Template:SMLL
  152. Template:SADR
  153. Template:Country data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154. Template:Country data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51 總督
42 女王
14 國王
3 國家主席
2 蘇丹
2 埃米爾
2 大公
2 親王
1 國務委員會委員長
1 國務委員會主席
1 天皇
  1.  日本
1 最高元首
  1.  [[Malaysia|]]
1 國家元首
1 教皇
1 大教長
1 總統委員會主席
1 執政官
1 主席團
1 聯邦委員會

國家元首的職權

國家元首未必賦行以下所有職責,需視乎元首所屬類別。

外交主官

  • 國家元首向大使公使外交官員發放派遣國國書(Letters of Credence),以示派駐大使。沒有此程序,大使未算履職,沒有外交豁免權。
  • 國家元首接收其他國家呈送的國書,以示接納使節。
  • 國家元首代表國家簽署國際條約,也可授權官員印上國家元首的名字。
例1:德國的憲法第59(1)條:
「外交上,聯邦總統代表聯邦本身。他代表聯邦與別國締結條約。他委任和接納使節。」
例2:《中華民國憲法
第三十五條「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
第三十八條「總統依本憲法之規定,行使締結條約宣戰構和之權。」

行政首長

不論共和制或君主制,絕大多數國家的國家元首有行政權。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就是行政首長。議會制的行政機關理論上由國家元首領導,實際上元首必然會「諮詢」首相或內閣。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有澳洲奧地利加拿大丹麥法國意大利英國等。有些國家明文規定國家元首無行政實權,如愛爾蘭瑞典。但不論元首是否有實際行政權,其對於現時政治以及政策看法,影響絕非尋常。

例1(總統制):美國憲法第2章第1節:
「行政權力授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
例2(維多利亞時代君主立憲制):1900年「英聯邦澳洲憲法」法第II章第61節:
「英女王對英聯邦國家有行政權;總督是女王的代表,代女王行使權力。女王有權執行和維護憲法和英聯邦國家的法律。」
例3(20世紀中葉君主立憲制):1953年丹麥憲法第12節:
「在憲法的規限下,國王通過官員就國土上的一切事務行使權力。」
例4(現代共和內閣制):1975年希臘憲法第26(2)條:
「行政權由希臘總統和政府行使。」

任命官員

  • 國家元首任命主要官員,如內閣成員、總理、首相、大法官等。在大部分的議會制國家,這只是儀式上的規定:首相的任命必先得國會同意,其他官員的任命則由首相建議。有些國家元首無權任命政府首腦,如1974年瑞典憲法規定瑞典首相由國會議長而不是國王任命。
  • 國家元首可辭退官員。在某些國家,決定前元首要先向政府首腦「諮詢」。例如,愛爾蘭總統可辭退內閣成員,但必須先向總理「徵求意見」。有些國家元首理論上有權辭退政府首腦,但極少發生,而且具爭議性。例如1975年澳洲總督辭退總理,引發澳洲憲政危機
例1:《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一條
「總統依法任免文武官員。」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第二條:「總統發布行政院院長與依憲法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員之任免命令及解散立法院之命令,無須行政院院長之副署。」
第三條:「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之。」
第五條:「司法院大法官十五人,並以其中一人為院長、一人為副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例2:《愛爾蘭共和國憲法》第13.1.1條:
「總理(Taoiseach)經下議院(Dáil Éireann)提名由總統任命。」
例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任免國務院總理。」

簽署法令

大多數國家的法案經議會通過後需由國家元首簽署才能成為法案。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即總統)有權否決法案。在大部分的議會制國家,國家元首不能拒絕簽署法令。簽署法案的程序稱為法令頒布(Promulgation),英聯邦國家也稱為御淮(Royal Assent)。

例1(總統制):美國憲法第1章第7節:
「法案經眾議院及參議院通過後,需得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
例2(議會制):以色列基本法第11.a.1節:
「總統簽署法案,涉及總統權力的法案除外。」
例3(雙首長制):中華民國憲法》第三十七條:
「總統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長及有關部會首長之副署。」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
「總統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發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但須於發布命令後十日內提交立法院追認,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

在一些議會制國家,國家元首仍保留若干權力:

  • 否決議案,直至議會重新討論,並且第二次通過。
  • 延遲簽署法案,甚至無限期擱置。(通常在實行君主特權(Royal Prerogative)的國家,而且極少使用)
  • 把法案提交法院審議法案是否合憲。
  • 把法案提交公民投票(如愛爾蘭總統)

軍隊最高統帥

例一:美國憲法第2章第2節:
「總統是合眾國的陸軍、海軍的最高統帥。」
例二:中華民國憲法第三十六條:
「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

召集及解散立法機構

  • 國家元首可召集和解散議會。在議會制國家,首相或內閣「建議」元首召集或解散議會。在某些議會制和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可自行召集和解散。有些國家的議會有任期,不可提前選舉;有些國家的議會雖然有任期,但國家元首在特定情況下有權解散國會(如美國憲法第II章第3節)。當議會通過對首相的不信任動議,有些國家容許國家元首拒絕總理提出的解散國會要求,因此總理可能需要辭職。
例一:愛爾蘭憲法第13.2.2條:
「當總理在議會中得不到大多數支持,並提出解散國會,總統可行使不受限制的酌情權,拒絕總理的建議。」
例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
「總統於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不信任案後十日內,經諮詢立法院院長後,得宣告解散立法院。但總統於戒嚴或緊急命令生效期間,不得解散立法院。立法院解散後,應於六十日內舉行立法委員選舉,並於選舉結果確認後十日內自行集會,其任期重新起算。」

司法權

  • 君主制時期,審判機關釋法、執法,均以君主名義執行,原因出於君權神授說,君主即現世的神,無論何人於何時何處犯罪,君主均有權力加以制裁。相對的,君主也有不受控告的特權,任何人絕不能懷疑代表神的君主他的正確性。而君主也有權赦免犯罪者的罪。現在這些權力部分隨著民主制的實施,或多或少有所不同。例如多數以總統為元首的憲政國家,其不受控告的特權,限於其元首任期內;若未獲連任,其控告人還是能提起訴訟的。
例一:中華民國憲法
第四十條:「總統依法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
第五十二條:「總統除犯內亂或外患罪外,非經罷免或解職,不受刑事上之訴究。」

國家象徵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象徵。很多國家的政府辦公室、機場、圖書館、學校、軍營、建築物都掛有國家元首的相片、肖像或畫像。此做法可追溯至中世紀時代,作用是讓人民把國家元首與政府連繫起來。但若過份吹捧,可能會做成個人崇拜。當個人崇拜風行全國,國家元首的形象可能會超越國旗、憲法、建國者等,成為國家唯一的象徵。

外交事務上,第一個迎接重要外賓的通常是國家元首。國家元首會盡地主之誼,邀請來訪的貴賓到官邸用膳或參加宴會。

在一部分國家,國家元首在就職時往往同時被授予該國的最高勳章,而這類最高勳章往往僅屬於該國元首佩戴,以下為一部分案例:

國家/政權 最高勳章 勳章圖像 旗幟
22x20px 中華民國 采玉大勳章 x200px x50px
 日本 大勛位菊花章頸飾 x200px 日本
Template:Country data ROK 無窮花大勳章 x200px 大韓民國
22x20px 法國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軍團長勛位 x200px x50px

國家元首產生辦法

國家元首的法定任期及連任繼任方式

君主制

君主制下的國家元首除非主動禪位或被廢黜,一般任期終身。君位空缺後由有血緣關係儲君繼承。

共和制

法定任期

共和制政體之元首法定任期大多在4至7年之間,亦有個別國家的元首法定任期偏短(如聖馬力諾執政只有半年,瑞士聯邦總統任期只有一年),而部分國家曾出現法定的終身元首(如原南斯拉夫總統鐵托)以下為部分共和制政治實體元首現時的法定任期:

繼任或代理方式

共和制政體之元首出缺,一般有以下兩種繼任方式:

連任限制

共和制政體之元首任期屆滿後,相當大部分國家均限制連任次數(多數限制只能連任一次),也有可以無限制連任或禁止連任的情況。以下為部分案例:

總督

總督(Governor-General)是英國王室駐英聯邦王國的代表。英聯邦國家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的國家元首伊利沙白二世居住在英國總督受委任成為女王的代表,16個英聯邦王國奉英王為國家元首。

總督履行國家元首的部分職務,但法理上總督不是國家元首,只是國家元首的代表。因為君主及皇室甚少運用特權直接干涉王國事務,故實際上總督近乎為一國之首。參見加拿大女王

外交場合上,總督的地位和享有的待遇有如國家元首。

稱號

除了總統、國王、女王,國家元首的稱號還包括:

國家 稱號
Template:Country data 科威特
Template:Country data 卡塔爾
埃米爾(Emir)
Template:Country data 日本 天皇
Template:Country data 列支敦士登
Template:Country data 摩納哥
親王(Prince)
Template:Country data 薩摩亞 國家元首(Head of State)
Template:Country data 安道爾
Template:Country data 盧森堡
大公(Grand Duke)
Template:Country data 梵蒂岡 教宗(Papa)
Template:Country data 聖馬力諾 執政官(Captain Regent)
Template:Country data 阿曼
Template:Country data 文萊
蘇丹(Sultan)
Template:Country data 中華人民共和國
Template:Country data 越南
Template:Country data 老撾
國家主席(Chairman/President)
Template:Country data 古巴 國務委員會主席
Template:Country data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國務委員會委員長
Template:Country data 馬來西亞 最高元首
Template:Country data 波黑 主席團主席
Template:Country data 利比亞 利比亞總統委員會主席
Template:Country data 瑞士 聯邦委員會
Template:Country data 納粹德國 元首(Führer)

已經廢除君主制國家/地區的君主稱號

國家/政權 稱號 當時旗幟 現今旗幟
Template:Country data 中華民國大清帝國 皇帝 100px Template:Country data 中華民國
Template:Country data 俄羅斯俄羅斯帝國 皇帝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Template:Country data 俄羅斯帝國 Template:Country data 俄羅斯聯邦
Template:Country data 德國德意志帝國 皇帝德語:Kaiser) Template:Country data 德意志帝國 Template:Country data 德國
Template:Country data 奧地利奧匈帝國 皇帝德語:Kaiser) Template:Country data 奧匈帝國 Template:Country data 奧地利
Template:Country data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蘇丹土耳其語:Sultan) Template:Country data 奧斯曼帝國 Template:Country data 土耳其
Template:Country data 利比亞利比亞王國 國王阿拉伯語:ملك) Template:Country data 利比亞王國 Template:Country data 利比亞
Template:Country data 朝鮮半島朝鮮王國 國王朝鮮語:조선의 역대 국왕) Template:Country data Joseon Template:Country data 韓國

統計

官邸

國家或政權之元首通常有特定的官邸做為其辦公處所,有些兼做起居處所,以下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官邸:

國家/政權 元首 元首官邸
Template:Country data 美國 美國總統 白宮
22x20px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官邸
Template:Country data 日本 日本天皇 皇居(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19世紀以前住於京都御所
Template:Country data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總統 克里姆林宮
Template:Country data 韓國 韓國總統 青瓦台
Template:Country data 菲律賓 菲律賓總統 馬拉干鄢宮
Template:Country data 英國 英國君主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Template:Country data 法國 法國總統 愛麗舍宮(Élysée Palace)
Template:Country data 德國 德國總統 貝爾維尤宮(Schloss Bellevue)
Template:Country data 梵蒂岡 羅馬教皇 宗座宮殿(Apostolic Palace)
22x20px 義大利 意大利總統 奎里納爾宮(Quirinal Palace)
Template:Country data 泰國 泰國國王 長青宮(Wat Phra Kaew)
Template:Country data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總統 羅馬尼亞人民宮
Template:Country data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 國家皇宮 (吉隆坡)(Istana Negara)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中南海(非正式)
Template:Country data 朝鮮 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 龍城官邸

總督府(Government House)指地方長官住的官邸。例如澳大利亞總督住在堪培拉的總督府。但也有例外。雖然加拿大憲報上的聲明寫着總督的官邸是總督府,但加拿大總督實際上住在里都堂Rideau Hall)。

注釋

  1. 土耳其在4月16日的修憲公投通過,2019年下屆大選舉行後,將正式成為總統制國家。
  2. 俄羅斯聯邦副總統(1991年12月25日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副總統)是當在任的俄羅斯總統出缺(於任內死亡、辭職或者遭到彈核),將繼任成為新任的總統的第一繼任人選。此外,在俄羅斯總統成為無法履行總統職責的情況下,俄羅斯副總統將承擔總統職責。 自1993年俄羅斯憲政危機後,俄羅斯副總統一職被廢除,俄羅斯總理成為第二最高級別的官職,同時在俄羅斯總統的失能或辭職的情況下,俄羅斯總理將成為代理總統。
  3. 韓國副總統第一共和國時代以副大統領的名稱設置。當初以國會議員的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第1次憲法改正(1952年7月7日)後變為由國民的普通、平等、秘密、直接選舉的方式選出。但是四月革命後的第3次憲法改正後、副總統一職被廢止。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在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與國家主席一起被修憲廢除,於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被重新設立。

參考文獻

參見

Template:Wikidata property

Template:亞洲國家元首 Template:歐洲國家元首 Template:非洲國家元首 Template:美洲國家元首 Template:大洋洲國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