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申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申培
出生 約前219年
中國曲阜縣
逝世 約前135年
其家中
職業 文學家,儒家學者

申培(約前219年-約前135年),又稱申培公申公,魯(今山東曲阜)人,漢初儒家代表人物、經學家,亦是著名文學家。

簡介

楚元王劉交俱師從戰國儒家大師荀子門人浮丘伯[1],與王式等人同為儒家學者[2]

申公,「公」乃尊稱,其生卒年月已難詳考,約當在前三至前二世紀之間。

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之開創者。

生平

申培公少時,與魯穆生白生及後來成爲西漢楚元王的劉交等皆受《詩》於荀子的學生浮丘伯,秦始皇「焚書」後積壓自散去。西漢建立後,曾與其師浮丘伯一起見漢高祖劉邦於魯南宮。後爲楚元王的中大夫

呂后時,楚元王聞其師浮伯游於長安,即遣同學申公與其子上邳侯劉郢客(即楚夷王)在長安隨浮丘伯學《詩》終業。

漢文帝時立爲博士,又爲楚夷王劉郢客的中大夫,負責教其子劉戊劉戊繼位,淫暴,申培公因諫劉戊,而遭到胥靡之刑,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亦不見賓客,唯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來受業者百餘人(一說千餘人)。

申公弟子中當博士的有十餘人,當大夫、郞、掌故的數以百計,著名的有孔安國周霸夏寬碭魯繆生徐偃慶忌等。

漢武帝即位,其弟子王臧趙綰爲漢武帝重用,欲更張政治,議立明堂以朝諸侯建元元年(前140年),趙綰向武帝推薦其老師申公,當時申公已經年屆八十,武帝派人到魯國公車召迎申培公入京,參與興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規章,改變曆法及服裝顏色等事。申培公對武帝問治亂之事,曰:「爲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武帝封爲太中大夫。後因崇尚黃老之學竇太后之干預,王臧、趙綰下獄死,申培公病免歸,數年後卒[3]

申培是西漢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者,傳《詩》以訓詁爲教,申培為詩作傳,號稱魯詩,成爲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一派。又傳《春秋穀梁傳》於瑕丘江公。

其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均佚。清儒馬國翰《玉翰山房輯佚書》中輯有《魯詩故》三卷。

申培公不但自己有才,教育的弟子也在大漢做高官

申培公是魯國人,漢劉邦路過魯國,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從老師進入魯地的南宮拜見劉邦。呂太后時期, 申培公到長安遊學,和劉郢師從同一個老師。後來劉郢成為楚王,命令申培公做他的太子劉戊的老師。劉戊不喜好學習,忌恨申培公。到楚王劉郢去世以後劉戊被立為楚王,讓小吏壓制申培公。申培公對此感到羞辱,回到魯地隱居在家中教書,終身不再出門,又謝絕與實客交往,只有魯王下令徵召他他才去。

弟子們從遠方到他那裡求學的有一百多人。申培公只對《詩經》的正文作解釋來傳授弟於,不傳授疑難困惑文章,有異議的經文就留下來不傳授。蘭陵王臧向申培公學習《詩》以後,憑此侍奉孝景帝,成為了太子少傅,後來免職離任。當今皇上剛剛即位時,王臧便上書請求值宿衛護皇上,多次提升,一年之內就做了郎中令,王臧懇請天子,想要設立明堂來朝會諸侯,沒有成就這件事,就推薦老師申培公。於是天子派遣使者拿着束帛玉璧 ,駕着四匹馬拉的安穩大車迎請申培公,兩名弟子秉坐留車跟從。到達以後,拜見天子。

天子詢問治理國家的事,申培公此時已經八十多歲,年歲老了,回答說:「處理好政務的方法不在於多說話,要看實際做的怎麼樣。」這時天子正喜好文詞,聽到申培公的對話,沉默不語。然而已經招來了申培公,就讓他出任太中大夫,讓他居住在魯王在京城的公館裡,商議建立明堂的事。

申培公的弟子中擔任博士的有十多人。他們治理官民都有清廉的節操,人們稱讚他們愛好學問。學官弟子們的品行雖然不完美,但官至大夫、部中的委用百來計數。講論《詩》雖然有所不同,但大多來源於申培公的見解。[4]

軼事

申公,名培,《史記·儒林列傳》稱「申培公」,魯(今山東曲阜一帶)人。西漢經學大師、今文詩學「魯詩學」開創者,對《詩經》的保存和流傳有重要貢獻。

秦播《詩》、《書》,而學歸民間。西漢初年,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漸次出現,而《詩》出現最早;傳《詩》四家(齊、魯、韓、毛),又以魯詩為先,因於諸家詩中影響最大。申公受《詩》於齊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詩》於荀子,故申公為荀子的再傳弟子。

申公回到故鄉,教授《詩經》,非弟子門人,拒絕接待賓客。當時從遠方往受業者,有1千餘人。武帝時,其弟子王減(山東蒼山蘭陵鎮人)任郎中令,趙給(山西代縣人)為御史大夫,奏請迎其師申公,「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招傳從。」(《漢書·儒林傳》)時申公已80餘歲。

武帝問治理國家之事,申公答雲:「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當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即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同上)。後因武帝祖母竇太后喜好《老子》學說,不悅儒術,就羅織王減、趙縮的罪狀,使武帝廢明堂事,收審王減、趙縮,兩人遂自殺,申公亦因病免歸,家居數年而卒。

關於申公傳詩,司馬遷說:「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胭不傳。」(《史記·儒林列傳》)班固則雲:「魯申公為《詩》訓故。」(《漢書·藝文志》)亦云:「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胭弗傳。」(《漢書·儒林傳》)對於兩家說法,解說歧異。大致說來,漢時去古未遠,申公授詩,只是口頭講解,未形成文字,而其門人略有所記,再有發揮,轉相師承,遂為漢代魯詩家法。至《漢書·藝文志》所載《魯故》、《魯說》二書,清人王先謙認為,《魯故》為申公所著,《魯說》為其弟子續為補充(見《詩三家義集疏》)。

在西漢時期,諸家詩中魯詩最為盛行,影響也最大。漢初幾代帝王習魯詩,申公弟子及再傳弟子不少在朝廷和地方擔任要職。武帝時魯詩立為博士,申公弟子十數人為博士。其弟子孔安國(經學家,山東曲阜人)等,「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眾最盛。」(《漢書·儒林列傳》)

清人陳喬極承班固於詩本義「魯最近之」(《漢書·藝文志》)的說法,認為:馬、班、范三史所載,漢百家著述所稱,亦未嘗無緒論之存,足以資考證佚文。……一凡荀子書中說詩者,大都為魯訓所本。孔安國從申公受詩為博士,太史公(按指司馬遷)嘗從孔安國受業,所習當為魯詩。劉向父子世習魯詩,著《說苑》、《新序》、《列女傳》諸書,其所稱述,必出於魯詩無疑矣。《白虎通》詩皆為魯說,《爾雅》亦魯詩之學。」(《三家詩遺說考序》)

流傳於魯地的申公詩學稱「魯詩」,而當時流傳於齊地的詩學則稱「齊詩」,「齊詩學」的開創者為轅固,齊(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轅固以研活《詩經》,景帝時立為博士。

「四家詩」中,「毛詩」後起,而流傳最為久遠。「毛詩學」的開創者毛亨(生卒年不詳),魯(今山東曲阜市)人。或云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人。世稱「大毛公」。據說毛亨詩學承荀子。毛詩長期在民間傳授,東漢後期始立學官,經賈逮、馬融等經學大師的倡導,又經鄭玄作《毛詩箋》,其學大行,逐漸取代魯、齊、韓三家詩的地位。

此後,齊詩早亡,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北宋,而毛詩一直流傳至今。漢時魯、齊、韓、毛四家詩,其中魯、齊、毛三家的創始者均為齊魯即今山東籍人,可以說漢時詩學在齊魯。諸家詩學,都以闡述儒家學說為宗旨;各立門戶、自成師法的目的,有學術思想鬥爭的意義,亦為爭立學官、仕宦顯達之階梯。但是,漢代詩學莫定了封建社會兩千餘年《詩經》研究的基礎,對於《詩經》這一重要文化典籍的保存、流傳,有不可磨滅的貢獻。[5]

參考文獻

  1. 班固. 《漢書.楚元王傳》 2010年重印本. 台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10. ISBN 9789570525052 (Chinese (Taiwan)). 
  2. 班固. 《漢書.儒林傳.申培傳》 2010年重印本. 台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10. ISBN 9789570525052 (Chinese (Taiwan)). 
  3. 見《漢書·楚元傳》及《漢書·儒林傳》
  4. 申培公不但自己有才,教育的弟子也在大漢做高官 2018年8月28日 - 申培公是魯國人,漢劉邦路過魯國,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從老師進入魯地的南宮拜見劉邦。呂太后時期, 申培公到長安遊學,和劉郢師從同一個老師。後來劉郢成為楚王...
  5. 中國古代故事:申公 2018年11月15日 - 申公,名培,《史記·儒林列傳》稱「申培公」,魯(今山東曲阜一帶)人。西漢經學大師、今文詩學「魯詩學」開創者,對《詩經》的保存和流傳有重要貢獻。秦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