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稱季路,魯國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1]亦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
年六十三,死後受醢刑(即剁成肉醬)。孔子聞其死,極為傷心,從此不吃肉醬(覆醢)。
子路拜孔子為師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者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後任衞國蒲邑(今長垣縣)之宰,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
孔子對子路的評價
在儒家經典《論語》及後世孔門弟子著作《孔子家語》中記載許多他與孔子間精采的事蹟與對話……
子路舉薦了一個小師弟子羔做了費城的相宰。孔子聽後,說「子羔年齡太小,學業未成,讓他治理百姓,這不僅害了子羔,也害了費城的老百姓啊」。而子路卻認為可以在做官的同時學習本領。孔子懶得反駁自己的弟子,直接開罵:「是故惡夫佞者!」意思就是說這是佞者之言,花言巧語。把大弟子罵成巧言令色之徒。
孔子對子路的評價是:勇(勇敢)、果(果斷)、喭(魯莽)、野(率性)。這可不是吹的,子路的野,連孔子都無可奈何。
這不,有一次孔子與眾弟子坐一起論道,子路直接問老師:「如果讓您做衛國的國君,您會先做什麼」孔子回答說「正名分」。子路直接反駁,說老師您太迂腐了(「夫子迂腐呵」)。孔子氣不過,又開罵:「野哉由也」,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你這小子真是太放肆了!
其實孔子這樣罵子路也沒有錯,因為子路的野,不僅敢說,還敢做!
有一次孔子生了場大病,估計子路也是關心夫子,尋摸著老師周遊列國卻不被錄用,勞心勞力又不討好,就召集師弟們討論:「當今天下無道,諸侯國都奉行霸道不行王道,老師的思想無法實踐,還不如大家一起幫老師自立一國,這樣老師就可以不用求諸侯還能實踐自己的禮樂之治,而且有我們眾弟子輔助老師,老師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百姓一定可以安樂。」大家都覺得可行。
於是等孔子病好後,竟然一起對著老師行君臣大禮。孔子一生都要維護周禮,現在卻被自己的徒弟來個黃袍加身,當真是被氣的快要再病一場,得知是子路發起的,直接劈頭蓋臉一頓罵。
「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子路久有此用世之心了,可這不是正道,是欺詐啊!無臣而為有臣,我欺誰!欺天嗎!我與其欺世盜名風光而死,寧可死守善道貧寒而終。我與其死的時候與你們是君臣關係,我寧可在死的時候與你們是師生關係。而且我縱然不得大葬,我會死在路上嗎!)
這次就是直接把子路罵成欺名盜世,欺師滅祖之徒了。
當然罵歸罵,孔子也是知道子路那耿直善良的本性,也清楚子路不會放在心上。實際上,孔子在所有弟子中,最看重最愛護的也是子路,子路也是所有弟子中對孔子最忠誠的。子路最早跟隨夫子,而且子路勇猛,時常維護老師,孔子經常遭人攻擊,自從子路跟隨他之後,就再也沒人敢說孔子壞話了「耳不聞惡聲」。連孔子也說:「自吾得由,惡言於耳。」孔子在魯國執政失勢離開魯國的時候,子路馬上放棄原來的高官跟隨孔子,可見他們師徒關係不一般。孔子曾經嘆道:「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乘著木筏子去海外的,跟從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可以說,子路既是孔子的學生,也是孔子的護道者。
子路爽直,勇武,重承諾,忠於職守的性格孔子當然是心知肚明,雖罵他最多,卻又最為擔心這個大弟子,曾經在一次對各位弟子的評價中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這樣的人,會得不到好死的吧。)
《論語·先進》[2]裡曾記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說起治國之志,夫子哂之。這個「哂」到底是什麼意思?哂,可說是一種微笑,但絕對不是很好的意思,尤其從後面的內容來看,會知道孔子認為言語不合乎禮的子路,哪裡能治國?所以這個哂,是那種意思不太好的笑。
《論語·公冶長》[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孔子說:「我的道在這沒辦法推行,那我乾脆到國外去好了,國外沒有禮,就要靠著我的禮跟樂來治理,這樣的話,能跟著去的人大概就子路吧?」我想這一段應該是在子游治理武城之前,所以孔子還不知道自己教導的道到底能不能實行,到底能不能做。
聽到孔子這麼說,子路好高興啊!想說老師出國要帶我去呢!只是孔子又說了:「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是出國要帶你去,的確是有這個想法,不過到目前為止還缺乏盤纏。這個「材」是雙關語,第一個是說沒有木材,所以沒辦法造船;第二個沒有錢財,所以沒辦法買船票,總而言之就是出不了海。出得了海我就帶上你,出不了海你就等著吧!
子路舞劍
子路早年沒有受過禮儀教化,但學過武功,出門時常腰掛長劍,在頭上插雄雞的羽毛,佩戴野豬的牙齒,認為這些東西可以作為勇氣的象徵。
他久聞孔子的知書達禮,有一天,子路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他隨身拔起劍當場就舞了起來,展現了他不凡的武功,舞畢得意洋洋地向孔子說:「夫子,古時候的君子也是像我這樣使用寶劍來自衛的吧?」
然而孔子卻回答道:「古時候的君子,是以忠義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行仁之道當作護衛,不出簡陋的小屋,就可知道天下大事。遇到不善的人,就用忠誠之心來感化他;遇到用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之道安定他們。這樣又何須仗恃著寶劍呢?」
子路聽了感慨道:「啊!我直到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自今日開始我願至誠恭敬地向您學習啊!」於是子路開始穿上儒服,送上禮物,做了孔子的弟子。
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能彈奏多種樂器,能彈琴、鼓瑟、吹笙、擊磬等等,又著手修訂了篇篇可配樂而舞的《詩經》三百篇,流行於世。他曾教導子路彈琴,想以德音雅樂陶冶其性情,讓他靜坐思考修持自身。
子路舞盾
孔子周遊列國時期不幸被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的郊野,幾乎到了糧食斷絕的地步。這時,孔子在堂屋裡唱歌。子路進屋,見到孔子,氣沖沖地問道:「先生您在這種時候唱歌,符合禮的要求嗎?」
孔子沒有回答,直到唱完那支歌曲之後,才說:「仲由啊!君子喜好音樂,為的是在歌詠中平靜心性,回憶往昔,內省自察,去掉驕傲之氣;小人喜好音樂,為的是在歌詠之中去掉畏懼之心,目的是大不相同的。是哪一個人不理解我,卻要追隨我呢?」
孔子見子路仍不高興,就隨手拿起盾牌讓子路跳舞。舞蹈是周代士人必修之課,經由跳舞可以了解一人的德行,同時可作為情感的一種抒發,就這樣跳了三遍,子路終於平靜下來了,虛心地接受了孔子的教誨。
在陳蔡的逆境中,孔子仍是弦歌不絕,講學不斷。
不久後楚國救兵來到,孔子也與學生們走出了逆境。在周遊列國後孔子一行人返回魯地,一日在路途中聞到了陣陣清香,孔子循香味而行,在幽谷的深處發現了一片蘭花。
這時孔子對學生們說:「蘭花在深谷之中,不以無人知曉而不發出香氣,在任何環境中不改變其節,如同君子一樣清正、堅強和高潔,她是真正的君子!」隨後作《倚蘭操》一曲讚頌,學生們深受啟發和鼓舞。
子路受牛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子貢花自己的錢救人後不領獎勵,但讓別人不願意救人;然而子路救人後領取獎勵,反而讓別人願意救人。孔子成功預言這兩個行為的影響,其道理是如果將道德的標準提高到只有少數人能遵守,則反而是懲罰想要符合道德的人,讓人不想遵守道德,若立下行善會獲得獎勵的慣例,則會有很多人行善。
子路之死
《史記》中記載,介紹子路之死。
子路曾經為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也就是采邑長官。
魯哀公十五年,衛國發生內亂,衛靈公的太子蕢聵跟他兒子衛出公爭王位,逼迫其外甥孔悝一同反亂。後衛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是衛莊公。子路即死於那次宮廷禍亂。
當時蕢聵作亂的時候,子路在城外,聽到這個消息,他就騎馬奔回,想去救衛出公。
在城門遇到子羔(也是孔子弟子),子羔告訴子路說:衛出公已經逃走了,而且城門馬上就要關閉了,你還是趕快回去吧,不要為他遭受禍殃。
想不到子路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意思是自己食君之祿,就要忠君之事。他明知道回去很可能死路一條,但他還是堅持要去。
可見子路是非常講原則的一個人,性情耿直,盡忠職守,有君子風範(但就子羔來說,我們不能說他不講原則,孔子就此事讚嘆過他明大義善保身)。
此處可以稍思維一下:當我們碰到這樣的考驗(暫且不論子路是否值得回城),從忠義上講,必須要做,不能逃避,你是否會像子路一樣大義忠君、恪盡職守呢?
子羔走後,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台上。
子路說:「大王為什麼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但蕢聵不許殺孔悝。
於是子路要放火燒台,蕢聵害怕了,叫石乞、壺黶到台下去攻打子路,當時斬斷了子路的帽帶,而子路是跟孔子學過儒家禮儀的,就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從容不迫系好帽帶。
這時候子路已經身受重傷,但臨死還要端正衣冠。最後的結果是子路被斬成肉醬。
子路死後,孔子很傷心,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候吃飯有肉醬,孔子看見就難過地把肉醬蓋起來不吃。這是睹物傷情。
從子路的公案可知,真正的深信因果,不是僅僅看他的結果,而是以當為還是不當為這方面去考慮。
受封
唐玄宗尊之為「衛侯」,宋真宗加封為「河內公」,宋度宗又尊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四科十哲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 )。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
-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子淵)、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
-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子有)、仲由(子路)。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影片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稱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5],《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