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是古代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因為儒家的發展而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孔子之前已經有關於「仁」的觀念,但是孔子對「仁」的重視和闡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學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與義合稱為仁義。 仁義。

「仁」字來源

專家現在大都認為甲骨文沒有「仁」字。甲骨文唯一的「仁」字曾被認為出現在一塊殘片上[1],但是由於有不少疑點,因此不為多數專家接受。金文中首先發現的「仁」字(𡰥),是1977年出土的中山王鼎(公元前310年)上的。1981年陝西出土的夷伯夷簋,為西周晚期之器 (約公元前850年),器身上出現了一個「仁」字,這個「仁」字對應於器蓋上的「屍」字;由於器身上所有其它字都和器蓋上的一致,器身上的「仁」字可以斷定和「屍」通假,這件器皿是「仁」字出現的一個里程碑。 郭店楚簡(公元前300年)發現三個仁字:(身+心)、(人+心)和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約公元前300年)則有兩個「仁」字:(身+心)和忎。戰國時代(公元前403--221年)的古璽印中也有一些「𡰥」字,但是精確的年期卻不能確定。

現在通用的「仁」字是由秦朝(公元前221-207年)統一文字後使用的篆文發展而來,後者的字形與一些來自戰國時代秦地的「仁」字出土文獻很相似。劉寶俊認為「如僅就當前出土文獻而言,從人從二的『仁』字應始於戰國,源自秦地。《古璽匯編》4507 唯一寫作『仁』的晉璽,可能原本就是秦璽而流落到毗鄰的晉國,或是晉國受秦文字的影響而借用了秦國文字。」

孔子以前古書中「仁」字的含義

阮元認為「《論語》問管仲,曰:人也。… 此乃直以『人也』為『仁也』,…『仁』字不見於虞夏商《書》及《詩》三頌、《易》卦爻辭之內,似周初有此言而尚無此字。其見於毛詩者,則始自《詩• 國風》『洵美且仁』。再溯而上,則《小雅• 四月》『 先祖匪人, 胡寧忍予』, 此『匪人』人字實是仁字,即人偶之意, 與《論語》『人也,奪伯民邑』相同。蓋周初但寫『人』字,周官禮後始造『仁』字也。」

郭沫若認為「仁"字是春秋時代的新名詞,他說:「我們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書裡面找不出這個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也找不出這個字。[2]

徐復觀也認為「仁」字未出現以前,「人」有時即是「仁」。

視頻

仁 相關視頻

孔子思想仁的含義是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