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中大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中大夫

官名。秦官,掌論議,漢以後各代多沿置。唐、宋為文散官第八階,從四品上。後定為文官第十一階,金稱大中大夫,從四品。宋元豐屬制用以換左右諫議大夫。元升為從三品。明亦稱大中大夫,為從三品加授之階。

基本信息

名稱 太中大夫 出處 《漢書·百官公卿表》
性質 官名 朝代 漢以後各代多沿置

史料記載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郎中令所屬有太中大夫等,秩比千石,掌議論。官名。光祿勛屬官有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北周依《周禮》設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漢後的九卿、尚書等官。北齊始再有在大夫,與上大夫同為王國官。

東漢除光祿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遞減。《宋書·百官志》敘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應系誤書。

唐置為文散官第九階,從四品下,宋為從四品,元豐改制後,以換秘書監,後定為第十二階,金從四品上,元為從三品升授之階。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為第五秩,簡任,五年七月廢。明為從三品。

官職名稱

從一品曰開府儀同三司,正二品曰特進,從二品曰光祿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祿大夫,從三品曰銀青光祿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從四品上曰太中大夫,從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議大夫,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從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議郎,正六品下曰承議郎,從六品上曰奉議郎,從六品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請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從七品上曰朝散郎,從七品下曰宣義郎,正八品上曰給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從八品上曰承奉郎,從八品下曰承務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下曰登仕郎,從九品上曰文林郎,從九品下曰將仕郎。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