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孝經》是儒家講授孝道的書,全書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經中篇幅最短,但依然為一本獨立的經書[1]。可見儒家對孝道的重視程度,視之神聖,故孝經在古代亦常獲賦予宗教意味,而用於祈禱,驅邪,治病等。

《孝經》以為中心,系統而集中地論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源遠流長的中華孝文化,尤其是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及其具體的內容與方式,加以總結、概括和升華。

作者

古人傳說此為孔子親撰,以告知曾子孝道的要義,或說曾子筆記孔子之言。但後人皆懷疑。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目前學界認為是時的儒者所作。

簡介

《孝經》以孝為核心,闡發了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在此書中肯定了「孝」是上天所訂的規範,指出孝是一個人品性的根本,國君可以用「孝道」治國,臣民可以用孝安身立家,保持地位和富貴。

書中首次將忠君和孝順連結起來,認為有「孝道」的人才能盡「忠」;書中還對不同等級的人規定了不同的行「孝」內容,比如天子的「孝」要博愛要能感化百姓;而卿大夫的「孝」要在行動、言語、服飾上都要合乎禮節,起到榜樣作用;而普通老百姓則需做到保重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名譽,節省用度,使父母衣食無憂。

《孝經‧開宗明義章》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儒家的孝道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

中國古代,《孝經》對傳播和維護倫理道德起了很大的作用[2],深受歷代君主推崇,為十三經中唯一獲皇帝(唐玄宗唐朝)和(元仁宗元朝)御注的書。《孝經》現存今文和古文兩種版本,今文較為流行。

意義

以《孝經》為代表的中華孝文化,作為傳統的家族社會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具有家庭的和社會的雙重意義。它既是倫理學,又是道德哲學。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中,《孝經》一方面適應了維護家族制度穩定,協調以父子關係為軸心的各種關係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歷代統治者利用來為其專制政權服務。當今社會,君主專制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孝經》中與之相適應的某些思想觀念、道德規範也不再適用。但是,《孝經》中包含的體現人類親情、符合民眾意願,倡導孝老愛親,主張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珍視。尤其是在我國面臨老齡化時代嚴峻挑戰的今天,深入研究、挖掘、繼承和弘揚《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3],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培養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時代新人,弘揚孝老愛親的優良傳統,解決好億萬老年人安度晚年這一重大民生問題,維護社會和諧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視頻

孝經 相關視頻

國學經典:《孝經》,朗讀
百家講壇孝經傳世

參考文獻

  1. 孝經,國學夢網,2020-02-13
  2. 淺談《孝經》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新浪博客, 2016-1-27
  3. 《孝經》賞析(20)《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搜狐, 2018-6-29